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再兴|在江西师范大学求学杂忆

在江西师范大学求学杂忆

——写在母校八十华诞之际的话

文/陈再兴

江西师大,是我仰慕已久的大学,那一年,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江西师大的一名学生。能够成为一名本科大学生,这在当时的乡村,可算是一种荣耀,而且我是我们村里第一个没有经过复读、应届考上大学的。

那一年的9月9日,烈日炎炎,我怀着无限憧憬踏进了江西师大的校门。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就同寝室里的同学。我们寝室八个人,性格各异,且均个性鲜明、棱角明显。不管怎么众口难调,但好在有一个胸襟广阔,心地善良,懂得协调人际关系的寝室长——宋忠广(现为新建二中骨干教师)。他不但自身正派无私,赢得大家的信服,而且善于调解人际关系。寝室生活,虽然不可能一直风平浪静,但是矛盾都是因为个性不同,处理问题方法失当造成的,一切磕绊都来自太过青涩。如今,在社会上经过岁月的冲刷,世事的磨砺,常常在夜深人静时,陷入对当年大学寝室生活的思念当中,多么盼望有朝一日还能再聚首,共话当年的青葱岁月,哪怕是再吵吵嘴,也是令人向往的……

在大学期间,我喜欢独自坐在校园内的某个角落,思考人生,憧憬未来,当时的那些想法也许十分幼稚,甚至近乎荒唐,但今天的心智再成熟也发端于昨天的青涩与懵懂,若以今日的“理智”去耻笑当年的无知,那才是最荒唐的。当年的我,梦想过将来在三尺讲台用手中的粉笔书写人生,凭借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引来众人羡慕的眼光;也时常想象着自己或者成为一名戴着眼镜,形象儒雅、著作等身、与书籍为伴的学者。事实上,我后来所走的人生之路,与当年的自我规划偏离甚远,虽然大学毕业后我确曾当过老师,但那只是我职场生涯中的一个小片断而已。毕竟计划总是比不过变化的,人生路在很多情况下是被逼出来的,是形势所迫造成的。当年的我,在周末常常去双理楼看录相,以作消遣。我记得,当年看一次录相的门票为两元,我硬是坚持一口气把52集的任贤齐主演的《笑傲江湖》看完了。要知道,当时经济拮据,我为了填补这些电影费用造成的空缺,可是一个月都是处于勒紧裤带的状态。那个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时,校门口总会聚集一些做小买卖的摊子,叫卖声不断,热闹非凡。而最吸引我的就是那些卖磁带的,这些磁带是不是盗版的,不得而知,但我的确喜欢通过听磁带来欣赏音乐,放松心情。我听音乐时总是很投入,不时跟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引得室友们捧腹大笑。

学校当时实行学分制,要求学生在修完必要的课程时,可以依据自身的爱好来选修感兴趣的课程,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老师的课。当时一些学识渊博、授课风格独特、颇具魅力的老师,自然备受学子们的的青睐,他们的课程成为“香饽饽”。有些老师及他们的课程,我现在都还有很深印象,比如李丕洋老师的哲学课程,颜三忠老师的法律课,蒋贤斌老师的时政分析课,等等,每堂课都是爆满,许多没有选该课的学生也来蹭课。

在江西师大求学的的四年期间,我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收获了同学情谊,而且还有幸遇到了一些让我受益终身的良师益友,聆听了他们的教诲。比如,多次到《百家讲坛》谈古论今的方志远教授、以学术研究为人生第一需求的梁洪生教授,等等。在江西师大的日子里,最令我感恩的人是当时的班主任(辅导员)宋友荔老师。宋老师不仅深谙高校学生工作,而且是个心系学生、胸怀大爱的好老师。为了能够尽量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宋老师多方奔走,积极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交流,最大程度地为学生争取到助学金、扶贫款。同时,她积极了解学生的个性及能力,对接相关部门,尽力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勤工俭学岗位。她曾说:“扶贫款的发放不搞平均分配,否则,就失去了帮扶贫困生的意义。”她在二十年前的这一观点,与今天党中央反复强调的精准扶贫理念不谋而合。宋老师还十分注重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她自己乐观开朗,整天以笑盈盈的面貌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每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论是由于学习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迷茫,或是情感上的伤害,不论是源于校内的矛盾,还是校外的纠纷,甚至是家庭的困扰,我们都乐于去向她倾诉,听听她的意见建议。每当看到她那灿烂如花的笑容,听到她那温柔甜美的声音,我们心中的烦恼往往就会消失大半,再经过她的动之以怀、晓之以理的循循善诱,妙语点拨,我们的心扉逐渐打开,心中的阴霾很快就会被驱散。自从成为宋老师的学生之后,不论是在校期间,还是走向社会之后,我都会及时向她汇报我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向她实时报告我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与她分享我成功时的喜悦,向她倾诉遭遇到的种种挫折与风浪。时至今日,我与宋老师的联系从未有过中断,因为“吾爱真理,吾更爱吾师”。

一转眼间,已经离开母校十七八年了,我也步入不惑之年了,芳华所剩无几。斗转星移、白云苍狗,不论处于何地何时,不管岗位如何变化,身份如何沉浮,我对在母校求学时的记忆始终清晰如初,对在母校收获的同学情、师生情日久弥深,在母校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从未有过忘怀。在红场英语角与老外“瞎侃”的场景,到师大南路闲逛的情景,与室友在文教路的老徐饭庄“小酙一杯”的场景,在学校食堂吃炒粉的情景,还时常在梦中呈现,醒来时总会发现眼角有两行清泪……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云给母校杭师大捐1亿元
在“利他”中成就“利己”——梅国平校长在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在赣校友企业家联谊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师大24小时》江西师范大学延时摄影
【清新温婉】南京师范大学2016级新生家长见面会学生代表吴子萱发言稿
马云杭师大110周年校庆演讲
有一种毕业生叫马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