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洞若(鄢文龙)|清水芙蓉 水落石出

清水芙蓉  水落石出

文/洞若(鄢文龙)
欧阳娟简介

欧阳娟,女,生于一九八〇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十四届高研班学员,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作品见于《长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中国艺术报》等报刊,已发表并出版长篇小说《深红粉红》《路过花开路过你》《交易》《手腕》《最后的烟视媚行》《婉转的锋利——林徽因传》《天下药商》,散文集《千年药香——中国药都樟树纪事》,撰写了纪录片《千年药都话樟树》。


清水芙蓉 水落石出

——欧阳娟散文《陌生的至亲》的修辞艺术

一次偶然,我读到了散文《陌生的至亲》。

一次偶然,我读到了欧阳娟的散文《陌生的至亲》。

一次偶然,我读到了欧阳娟发表在《人民文学》的散文《陌生的至亲》。

从来没有这样一种感觉:

窗外的呼啸,阻挡不了我细读的安静。读着这优美的散文,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也好像是温暖的春天,一如夏天的清泉,秋天的红叶。

那朴素中的深情,一直震撼着我;那深情中的朴素,一直让我拍案叫绝。

那行文的语言,总让人想起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朴素的构思,总是层层深入,驱使读者欲罢不能,而母亲的伟大,却在水到渠成的叙述中水落石出。

其比喻,仿佛浓妆淡抹的女人,伫立西湖。

从逻辑思维的立场看,比喻是一种“事出有因的错误”,是“自相矛盾的谬语”,是逻辑不配裁判文艺的最好证明。

在她的比喻世界里,简直是一个魔法的世界。比喻在她的文本中成为常态,自然得浑然一体。吟咏其文字,仿佛意识不到是在运用比喻,只生活在比喻的世界却又浑然不觉。

在她的文本中,早已把未知的世界变成已知,将抽象的事物描绘得具体而生动,平淡的事物因她而生动,深奥的道理因她而浅显。

她真是极尽比喻运用之能事,纵横驰骋,匠心独运。在她的笔下,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在她的比喻中,审美容量得到一种循环,一种超越,沁人心脾,沁人,心脾。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良好的比喻乃是将一个直观的感觉含蓄地表现在不同的事物中。”

她做到了,生动而极致,极致的生动。

你看:

对方陌生的脸,像堵在下水道里的纸浆,将我阻隔在他们的世界之外。

以物喻人,将纸浆拟人化,见所常见,却把陌生的脸刻画得惟妙惟肖悬想之后,难以忘怀。

那是中国人民刚刚站起来的时代,是百废待新的时代,外婆从“百废”当中爬过来,身体早已秋草般枯涩。

这里,一箭三雕。一是将“百废待新”有意节缩,突出外婆在“百废”年代的努力;一是一个“爬”字有意锤炼,形象地突出了外婆努力之艰;一是把把外婆的身体比喻成秋草,极力状写出外婆的苦涩。

他像照顾幼女一样照顾母亲,唯恐她冷着、热着、累着、气着。母亲也自自然然接受着家人的照顾,连赶趟集、逛次街,都要大姨或是表姐陪着,只怕发起头晕来认不得回来的路。

通常,更多的社会现实是:长辈常常无私地把爱奉献给下一代,下一代很少对长辈精心呵护。而作者却在行文中把“他”的形象刻画得几近超越时代惯例,生动而伟大。一个比喻,既突出了“他”对下一代的呵护,更突出了“他”对母亲的精心。一个“唯恐”写出“他”对母亲的担心,四个“着”字,以排比短语出现,以同字格强调,“他”的伟大,逐渐丰满。

一到县城或是集镇,母亲就像个懵懂的孩子,我们走到哪儿她便跟到哪儿。

这种比喻,通常用于表达返璞归真,可是通读全文,却又一种于无声处的感慨、遗憾、担心,朴素却孕育着深情。

儿子说,火就是一扇门,穿过这扇门,烧化的东西将变成另一个世界的真实。

若非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我就因为这样的生活而引起共鸣。那年,因为参加高考语文命题,无法亲临为父亲送终,只有面对着家乡的方向跪地祷告。

这样的比喻,新鲜得就像春天里山坳的蔬菜;这样的比喻,震撼得只有夺眶而出的祈祷。

“我是你外婆的朋友。”老爷爷望着我,驮得跟只虾样的。

就在这样的季节,就在这样吃夜宵的季节,看见龙虾,我就会想起这个句子,想起虾的模样,想起母亲的形象,想起作者观察生活的细心,想起她于朴素的比喻中蕴含着的深情。

母亲的离去,像是从我心上凭空割去了一块极其重要的东西,我拼命用工作和娱乐来填补那块空缺,将丧母之痛挤压在一个看不见的角落里。

这样的比喻,让我看见了比喻的浓度。母爱是什么?从这样的句子,我能体会到母爱有多重,重得就像兀后的小数点,永无穷尽。

冬阳洒在窗帘上,像儿时二十四瓦灯泡发出的亮光,透着泛黄的温暖,我的眼泪梭地一下涌了出来。

我是经历了煤油灯到电灯的过来人,当年那种欣喜,那种幸福的指数,只有经历者才会深有感触。我想,作者此时此刻似乎并不在意读者是否能身临其境的体悟,她完全在意的是此时此刻的真情表达。一个“梭”字,她已忘记周遭,忘记羞涩,仿佛只想投入母亲的怀抱。

祛除了鬼气的寡居老人坐在黑洞洞的老房子里,像个讳莫如深的秘密。

按理,比喻是为了通俗易懂,可是作者的高妙在于将具体可感的人物有意抽象化,抽象得只想一探其讳莫如深的秘密。这种深谙阅读心理的描述,真是匠心独运。

其比拟,恰如天人合一的镜头,心随影动。

比拟,其实就是一种比喻,借喻中特殊的一种而已。

你听:

唢呐声呜呜咽咽,像一场赶着一场的嚎啕声。

她有意临时赋予唢呐声以情感特征,在镜头式的移动中,景情相生,让读者心随影动。

其排比,一如浩浩汤汤的河流,酣畅淋漓。

什么油炸蟑螂、尿浸鸡蛋、碳煨肉蛆都吃过。

如果不是生活的亲身经历,这样的短语是生造不出来的。作者正是通过这系列的短语排比,酣畅淋漓地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其双齐,有如平衡对称的天平,臻于和谐。

她深谙审美规则,在文本中有意构建一组字形相同的句子,构成字形的形式美,整齐一律、平衡对称。语音上呈现出一种节奏美、和谐美,语义上彰显一种均衡美、同一美。

你看:

更何况,村里还常有奇闻异事。一个老实巴交的婆婆突然通了灵,做了神婆;一个十八九岁的后生突然被人砍掉了一根手指,不知得罪了谁;一个接连生了四个女儿的男子负气外出了两三年,开着豪车回来……这些事,添油加醋足够讲上一年半载。

作者在讲述奇闻异事时,采用的就是双齐格中的齐头式,用三个“一个”齐整铺开,将“婆婆”、“后生”和“男子”的事儿条分缕析,引人入胜。

即便是状写围在灵堂前的村民,也在“一忽儿”的双齐结构与对比中,辛辣讽刺,跃然纸上。

围在灵堂前的村民也跟这哀乐一样,一忽儿悲容毕现,一忽儿又跟近旁的人聊得火热。

其反复,恰似闪烁耀眼的霓虹,表情现思。

你看:

在我身上,兴许不仅有一些跟母亲如出一辙的东西,还有跟外婆、外公、老外婆、老外公如出一辙的东西,跟列祖列宗如出一辙的东西。

三个“如出一辙”反复出现,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强调性格与品行的遗传,突出家族的影响。

他们都认得我,我不认得他们。当中有个笑得尤为亲厚的老人说:“穿着高跟鞋,不好走吧?”我笑笑地说:“没事。”老人说:“你娘也总是喜欢说没事、没事。有一回,我们一起搭伴去街上玩,差点送了命,你娘也是这样笑着说没事。”

作者有意在“他们都认得我,我不认得他们”的序换中,展开话题,为下文张本,在“没事”一词的反复运用中,水到渠成地道出“我”与母亲的相似,突出遗传基因的影响,写出母亲品格。

父亲不愿说,我便不再问了,更不会再问别人。

三个“不”字,反复使用,写出了“我”的性格与为人。

其摹拟,犹如如闻其声的铃铛,一临其境。

鼓点和铜锣却时断时续,嘀嘀笃笃一阵,尔后又咣啷一声,有种莫名的欢腾劲儿。

“嘀嘀笃笃”“咣啷”,将鼓点和铜锣时断时续的声音,摹拟得形象而逼真,如闻其声,如入其境。

其夸张,逼似披瞽骇聋的瀑布,纾心解情。

这山下的田地里,块块都流过她的鼻血。

看似有意的夸张,却逼真而形象,于披瞽骇聋的体验中,纾心解情,强化了语意的印象,丰满而生动。

有位友人在料理完亡母的丧事之后一夜白头,在我看来,他每一根泛白的发丝都是无效的自伤。

作者在有意的夸张中一反常态地寄寓了自己的褒贬。

其顶释,恰如复沓缠绵的顶真,玲珑剔透。

也许,我们更多地适应那种首尾蝉联的顶真,却很少接触到在概括地表达事物性状或人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感受之后,以顶真的方式,进行补充描述或进一步解释、说明,作者或许无意使用这一辞格,却因为表达的需要,暗合了这一修辞心理。

不是吗?作者在提及“亲人”后,就有意解释了亲人的具体内涵:“时而和睦时而反目”。

在他们的世界里,村上每一个人都是亲人。时而和睦时而反目的亲人。操刀子打过生死架的人,一旦故去,仍然待以亲人之礼。

外婆走后,只剩“恬静”。到底“恬静”成什么样子?作者巧用顶释的辞格,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外婆走后,她连半句议论都没有了,只剩无思无虑的恬静。静得听得见针线抽出鞋垫的声音。

其序换,好比相向而行的高铁,迥然不一。

你看:

你外婆是千金小姐呢,你姆妈就是小姐的千金。

一经顺序的转换,语义迥然不同。

其警策,好似给人启迪的哲人,间接含蓄。

简洁奇妙的语言,总是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启迪。往往“立片言而居要”,成一篇之警策。

且看:

保重自己,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安慰。

母亲教过我:“人家不直说的话,就是不愿说。人家不愿说,就不要再去问了。”

其顺口,有如戏拟模仿的小品,言内意外。

在戏拟模仿中往往能水到渠成地达到批判与讽刺的目的。

其作品中我们可以拈出一例:

我仍是疑心她在逗我,一个风流得四里八乡人尽皆知的女人,老了也未必老实。

其示现,一似历历在目的特写,如见其人。

作者在超越时空中进行情景呈现,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现实场景,唤起读者的亲近感、真切感,在语言的娴熟运用中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让我们一起身临其境:

母亲的手,我是看过的。那是一双鸡脚爪一样干瘦的手,皮下青筋暴起,一两肉都没有。紧窄的袖口从手腕处往上捋,能一直捋到肩头上,手臂和手腕一般粗细。这样的一双手长在一个十岁孩童般瘦小的身板上时,我不知它要怎样在一次次的摔撞中拖住一个悬吊在车斗上剧烈下坠的身体。

那人一招手,我就不禁多看了两眼。那是一条修长的手臂,在合体的西服下显得匀称有力,不像古稀之年的老人。他面容矍铄,身材清瘦,手臂恰到好处地轻轻一摆,显得极有风度。

其反问,正是明知故问的高人,咄咄逼人。

你看:

那男人七十多岁还能让我眼前一亮,年青时又该是怎样的精神气韵?这样的男人,怎么会看上母亲?母亲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连四问,层层递进,母亲的伟大与可人,不言而喻。

其炼字,或是吟安一字的贾岛,力透纸背。

我们不妨进入涵泳:

长情些的顺势就把手心停在我手背上,紧紧捂着,说些贴心暖肺的话。

一个“停”字,将动态静化,感情因此而定格,在定格中升华。

说出过这种话,被人钉在要强的十字架上也是活该。

一个“钉”字,将作者的态度与观点和盘托出。

他望着我,眼里何止是我一人?在我平淡的面容上,叠印着祖祖辈辈的脸。

“叠印”二字,入木三分。

五六十年前的马路,到处都是深坑、厚泥,拖拉机颠得跳起来,窜天入海似的。

一个“跳”字,朴素得深刻而难以忘怀。

她喜欢把手绢掖在玉镯里,走起路来一掸一掸的。

一个“掖”字,其实一般人并不能准确的说出其意思,但在语境中却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就是“把东西塞进夹缝里”的意思。

流连在作者的文字中,总被她的朴素而震撼。震撼于其清水出芙蓉的自然,震撼于自然中的蓄意,震撼于蓄意中的阳谋,震撼于阳谋中主旨的水落石出。

2023年8月13日于洞若工作室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水芙蓉丨夜叹(四首)
包粽子
【赣雩文艺】作者:蔡永平《清水出芙蓉》(专辑)总1041期2021年247期④
【作家专栏】 鄢东良|望 明 月
清水出芙蓉
清水芙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