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零开始学中医第2讲:中医的源流

中医起源于周,但有关内科专著则始于东汉,《内经》成于战国,但个别篇章成于两汉。《内经》系统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内容,并将唯物辩证法引入了祖国医学,将精气神,阴阳五行应用于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各个方面。从而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且确立了整体观念,提出了脏腑,经络,气血独特的生理系统及其理论,以及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学说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论述了治疗和组法方药的基本原则,强调了无病先预防,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医学理论。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首创辨证论治,并具体应用到临床,其主要是通过证治来体现的,一般以六经为纲,随证治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具体到病情,又根据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来决定治疗原则,表证宜汗,里证当下,虚证用补,实证用泻,热证则清,寒证宜温,并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选方用药,如太阳表证,无汗恶寒者则用麻黄汤,汗出恶风者则为桂枝汤,里热未成实者用白虎汤,实者用承气汤,这种证候进行治疗的临床理论,就是后世所说的辨证论治。

六气学说完善于金元时期刘完素,学术观点多以火热治病论,河间刘完素、张从正强调六气和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六气学说对后世温病说学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脏腑学说起源于内经,完善于李东恒,李为张元素弟子,在张氏脏腑病机理论启示下,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在素问“土者土生万物”的理论,别开生面提出脾为后天之本,突出了脾胃在疾病中的重要性,侧重于补脾胃之阳,后今叶天士完善,补充脾胃学说乃臻于完善。

温病学说源于清代,最具代表人物有吴又可,叶天士,薛已以及王孟英,具体内容详见,三焦即卫气营血辨证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伤寒杂病论》的临床思维观
古代五运六气临床研究述要
中医对六气、脏腑病机的研究
《临证指南医案》研究叶天士的杂病辨治理论
中医治病为什么要懂五运六气——“龙砂之声”中医学术沙龙第一期纪实
《伤寒论》研讨思路 医治办法与对病下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