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做一个软心肠热心肠的人

中医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心肠很硬、很冷,不能“虚其心,实其腹”,肯定要得病。心肠要软,心肠要热,这是有良心的表现。有良心就是有健康的心脏和心神,凡是怀恨在心的人,心肠都是硬和冷的;而恨不起来的人,心肠都软,而且偏热。

热心肠的人我们一般称为好人、善人、有爱心的人、温暖的人,他们内心无尤,待人和善。这样的人和儒家的善人有区别吗?儒家认为的善人是与人关爱,致力行善,善行有成的人。而且做善事不留痕迹,不刻意,不求为人知,不求英名留,是真正的行善。蒲松龄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他们不是为做善事而做善事。

从这点来讲,这和道家的善是没有区别的。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道德经·27》)意思也是说行善的人,行善于天下,没有丝毫的虚伪做作,又不让别人知道他的起心动念。

所以,在善的观念问题上,儒家和道家是一致的,那他们的表现完全一致吗?

因为立足点不一样,他们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比如,有时候,道家心肠是偏“硬”的,这个“硬”是对别人。在遇到危难时,道家认为先救自己,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再对别人施救。而儒家则完全相反,他们先人后己,推崇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有人认为,儒家的善不一定是教导出来的行为,虽然儒家要求立志向上的人“择善固执,止于至善”,但一个人如果至诚,他表现出来的也一定是至善。是自发的,是自己内心主动的要求,无需教诲。

那善人不需要修炼吗?肯定不是。子思说:天使之谓性。告子说:食色,性也。人生下来,本性无所谓善恶,只能说是纯真,或者用道家的话说叫“朴”。一种自然状态,如婴儿般。然而人一旦长大,免不了物欲社会的干扰。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引。(《道德经·12》)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习性相远了,表现自然各不相同了。有人诚,就有人伪。有人善,当然有人不善了。

因此,要得善,修是必然的。“修道之谓教”没人否认,教就是修的过程。道和儒的表现不一样,是因为它们修的方法不一样,目标也不尽相同。二者的相同点,上面说了是修道。道是老子道家的核心观念,它是宇宙的本体、本原和根本法则,是超越于人的。在儒家学说中,道没有超越人,主要着眼于人道。一个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个将人放在浩瀚宇宙万物中,所以差异就此产生。

还有道家注重的是性命双修,身心并重,与儒家单纯突出修心存在差异。单纯地修心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可以按照先贤的方法让自己择善固执,致力于至善,但一旦没有身体的保证,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以,纯粹的想让心肠很热、很软很难,必须要通过修命,把握身体的规律,增强体能素质,使身体康健,让心灵安详自适。只有这样,才可以有修性的基础,同时通过修性,提升道德素养,使其心安,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和谐。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自古以来的道家传统智慧。精神的力量固然伟大,但过分强调精神的作用是不妥的。身残志坚的人值得我们尊敬,但身残志不坚的人比比皆是。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个热心肠的人,所以修心重要,修身也重要。不偏执,只修心,心肠没有热的基础;只修身,没有心肠要热的要求。因此,要做一个热心肠、软心肠的人,不仅要修养有德,而且还要有一个健康身体的保障。

徐文兵老师的三本书值得一读,分别是《饮食滋味》、《知己》、《字里藏医》,通读以后,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和对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有个初步的了解,并对饮食养生也有初步的认识。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有个修身的指导,对修心也有一定的帮助。我们要做热心肠、软心肠的人,最基础的是先把自己调理正常,然后行有余力,再坚持不懈地修养德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吕祖养生箴言
(1)世上没有纯粹善或恶的人
什么是大善人?
中医解释“热心肠”
不要小看每天一个善念、一个善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就成为一个善人!
(6)读老子《道德经》,为生活解疑答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