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话的学问——《论语》学习160-161
 

述而篇第七·一三(160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钱穆译先生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月来不知道肉味。他说:“我想不到音乐之美有到如此境界的。”

杨伯峻译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傅佩荣译】孔子在齐国聆听《韶》乐的演奏,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食肉而不知其味。于是他说:“想不到制作音乐可以到达这么完美的地步。”

韶,韶乐,舜时乐名。图,想。

孔子是鲁国人,他在齐听到韶乐,能三月不知肉味,韶乐一直在孔子心中是最美的乐曲,以至于让他食而不知其味。这是用心地感受才能有的体验,孔子曾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25》),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他的追求,在异国听到尽善尽美的音乐,正和他的行道相契合,如高山遇知音,产生了共鸣,所有不开心的、不如意的事都暂时忘记了,因此他乐而忘忧。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碰到感兴趣的事是不是常常忘记时间,陶醉其中。但一个人如果行道,在追求提高自己的品行的过程中有这样的体验,内心的境界就非同一般了。孔子是一个执着的人,为了追求他的人生理想,废寝忘食、乐而忘忧,常常进入忘我的境界就不奇怪了。

 

述而篇第七·一四(161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钱穆译冉有说:“我们先生是否赞助卫君呢?”子贡说:“对!吾将去试问。“子贡入到孔子之堂,问道:“伯夷叔齐可算何等人?”先生说:“是古代的贤人呀!”子贡说:“他们心下有怨恨吗?”先生说:“他们只要求得心安,心已安了,又有什么怨恨呀?”子贡走出,告诉他同学们说:“我们先生不会赞助卫君的。”

杨伯峻译】冉有道:“老师赞成卫君吗?”子贡道:“好罢;我去问问他。”子贡进到孔子屋里,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道:“是古代的贤人。”子贡道:“[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是不是后来又怨悔呢?”孔子道:“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子贡走出,答复冉有道:“老师不赞成卫君。”

【傅佩荣译】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请教他。”子贡走进屋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有德之士。”子贡说:“他们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结果,还抱怨什么呢?”子贡走出屋子,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为,帮助,赞成。

本章的信息量很大,先把故事背景了解一下。

这里的卫君是指卫出公,是卫灵公的孙子。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因为得罪了南子,被卫灵公驱逐出卫国,逃到晋国。卫灵公驾崩后,卫国立辄为君,晋国借送蒯聩回国为名入侵卫国。卫国抵抗晋军,阻止蒯聩回来。第一句是冉有和同学们讨论老师是否会赞成卫出公的做法。子贡自告奋勇提出来去问老师,子贡口才思维俱佳,他没有直接问,而是借问伯夷、叔齐的为人来讨老师的口风。

伯夷、叔齐的故事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兄弟二人为了请辞孤竹国的国君,互相推让,都逃出孤竹国,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这是一段兄弟二人互让君位的佳话,所以人们都称赞他们二人为圣人。孔子也称他们为”贤人”,说他们求仁得仁,没有任何的抱怨,抱着肯定、赞许的态度。一个是父子争位,一个是兄弟让位,孔子赞许有仁的兄弟二人,那么就对不仁的父子肯定不赞成了,所以子贡说老师不会赞成卫君。

本篇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子贡说话的技巧,大家都知道,说话有很多学问的,同样的事,同样的话,颠倒一下次序,调整一下语气,换一个场合,迂回一下换个方式,达到的效果会大不一样。子贡在这里就采取了迂回的方式,他不直接问问题,而是通过相类似情形的问题来揣测回答者的意图。这种方式对问私密、敏感、不便做正面回答的问题有很大的好处,答者不为难,问者也能类推出答案。我们在前面了曾领教过子贡的口才,如在《论语·学而15》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领会了孔子的意思后,没有再问相类似的问题,而是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来表达他想说的话,他在这里也是采用迂回的问话方式。

所以我们平常在说话时,还是要注意场合、注意说话的语气、方式等,这样的交谈往往会很融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述而篇第七⑬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求仁得仁焉有怨——《论语》悟读【158】
论语启示录143:旁敲侧击探孔子
三月不知肉味|《论语》没有那么难
再读《论语》:述而第七.14
《论语讲义》——述而第七(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