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能拯救世界就先做好自己——《论语》学习150-151
 

述而篇第七·三(150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钱穆译先生说:“品德不加意修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义的,不能迁而从之。知道了不善的,不能勇于改正。这是我的忧惧呀!

杨伯峻译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

【傅佩荣译】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却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缺失却不能立刻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

徙,移,这里指跟从。

前一章节讲了孔子一直努力在做的三件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里讲孔子担忧的几个方面,一是德行不修,二是学问不讲习,三是闻义而不从,四是有过失而不改,他的担心就是很多人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他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并尽力改正。

实际上人们做得不够好,归根结底是因为不好学。不好学就不能讲习学问,就不能做该做的事情,就不能内自省改掉过错,这样也就不能致力修为自己的德行。这和孔子常说的”今也则亡”好学的人意思相近,所以他”忧也”。

从孔子时代到今天,二千多年的历史,孔子所担忧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没有哪一个朝代,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天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人们行走人生路上,好像是为利来往。什么学习、义为、改过、修德都忽略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在大声疾呼,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为。人们对孔子的这种担忧感到漠然,无动于衷,甚至嗤之以鼻。这是社会的一种通病,是人们价值观扭曲的结果。这是时代的悲哀,而且我们对这种悲哀也无能为力。但不管怎样,对修德之人来说,如果把孔子的担忧当作警醒,仍具有指导意义。

不要期望能影响和拯救整个世界,每个人能做好自己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述而篇第七·四(151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钱穆译先生闲暇无事时,看去申申如,像很舒畅。夭夭如,又像很弛婉。

杨伯峻译孔子在家闲居,很整齐的,很和乐而舒展的。

【傅佩荣译】孔子平日闲暇时,态度安稳,神情舒缓。

燕,安乐,安闲。申申,神情舒张的样子。夭夭,神情安逸的样子。

本章是讲孔子平时闲暇在家时,神情安然、舒缓。为什么要特别说明,有何意义?

我们知道品行修养不够的人,有欲、有惑、有惧,内心不平静,心里不安宁。他们不能像君子一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做不到申申和夭夭的状态。孔子心地无私、常怀仁心,无论是面对顺境还是挫折,都能从容应对、泰然处之。

现在流行一种情绪叫浮躁,整个人整天焦躁不安,不知道做什么,心里烦躁得要命。这种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内心不安。看到名想要,看到利也要,看到人家发财眼红,看到人家进步嫉妒,总觉得上天对他不公平,觉得社会像欠他什么的。甚至在自己获得名利以后,在自己进步以后还是感觉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不断膨胀的欲望,这是病。我们是不是也该为自己诊断一下,是不是也得了这种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看孔子担心的这几种人中,你占几个
南怀瑾:学问修养,如不能达到光风霁月,可以藏垢纳污、化被天下的话,往往就出大问题了。
【每日论语】述而篇第三则
感悟孔子教育智慧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的意思
读懂《论语》中的这十句话,你离圣人的境界就不远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