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斯拉旋风”的启示-2013-9-23
当下,战略新兴产业不缺政策,同样也“不差钱”。资本市场层面,无数的投资者、投机客趋之若鹜、宾座常满,而资本市场潮起潮落、大浪淘沙后勇者几何?行业领域层面,无数的梦想家、开拓者激情澎湃、壮志满怀,而行业洪流汹涌激荡、尘埃落定后谁在笑傲江湖?新兴产业相关的研究报告也是林林总总,大部分聚焦于产业链主干及细枝末节投资机会的罗列,却缺乏对新兴产业商业模式的关注。当下,数不清的商业模式正在涌现,采用全新商业模式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传统产业的掘墓人,新贵正挑战着守旧派,守旧派在挣扎中重塑着自我,而新的商业模式也在碰撞中涤荡精炼。可见,新兴产业是有风险的,众多新的商业模式最终能存活下来的也是寥寥,投资者如若押对了行业却选错了商业模式路径,依然会承担很大的风险敞口。在本系列报告中,我们将以新兴产业得到市场印证的成功商业模式为切入点,在正确的商业模式引领下,找寻双倍成长的逻辑标的。
一、从商业模式看特斯拉的发展
1.1关于商业模式的综述
从战略角度来看,商业模式被描述为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到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利益相关者识别、价值创造、差异化、愿景、价值、网络和联盟等。从整合的角度来看,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之上的,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它说明了公司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以及与伙伴形成网络关系,来创造市场、传递价值和关系资本,并获得利润、维持现金流(Osterwalder,2005).
商业模式早在20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这个概念,但直到40年后(1990年代)才流行开来,近年来各种商业概念变动趋势日趋复杂,如何甄选并演变为可行的商业模式成为学术界以及市场广为聚焦的热点。
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充实和完善,基本上确立了商业模式构成的主要要素组成,不限于价值提供/主张、经济模式、顾客界面/关系、伙伴网络/角色、内部结构/关联行为,以及目标市场等。而研究商业模式构成体系,不仅指出商业模式应当包括哪些构成要素,还要研究这些构成要素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于商业模式的网络建模开始流行,以期不断改进与修正,创新原有的商业模式。毕竟,在所有的创新之中,商业模式创新属于企业最本源的创新。离开商业模式,其他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都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盈利的基础。所有的成功的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秉持成功的商业模式一步步走过来的。
当前,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得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些企业甚至一些产业由于固步自封而走向衰亡(例如:诺基亚等),而那些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有效创新的企业则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崛起(例如:苹果的第二春)。可见,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格局,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在“模式创造价值”这一命题越来越被市场接受的当下,战略新兴产业作为一块被资本关注的热土,资本对“商业模式”的崇拜甚至超过了产业个体现状本身(如火如荼的PE/VC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商业创新模式创新的周期窗口来看,当前新兴产业正处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涌动期,从理论上看,商业模式的创新主要发生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和衰退期,恰与当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的时代背景相吻合。现实中,产业发展的成熟期也可能会出现巨变型的商业模式创新。
可见,未来我们不得不直面的将是波澜壮阔的战略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潮。一方面,布局决定格局,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模式创造价值的命题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成功的创新模式寥寥,一浪又一浪,多数死在沙滩上。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研究忽视了商业模式及其风险,揭示了投资机会,却忽视了风险淡化了重心与倚重。我们在接下来的6篇报告中,将试图以市场公认的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为切入点,具体采用的分析模式借鉴《商业模式新生代》(AlexanderOsterwalder、YvesPigneur著)提出的分析理念,剖析新材料与其它六大战略新兴产业的成功要素,更为有效、准确地找寻两者契合之处的双倍成长机会。
1.2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
虽然当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有关汽车公司均在加紧研发此种新型汽车技术并取得长足进展,但总体而言,我国仍基本上与之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差距不过只有3―5年,并不像传统内燃机技术一样存在20年的巨大差距。在商用化和产业化方面更是如此,某些方面我们还有一定优势。从商业模式上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集成体系总体上呈现各种模式并存的现象,基本上涵盖了国际上主要商业模式的要素集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0sterwalder,Pigneur和Tucci在2005年发表的《厘清商业模式:这个概念的起源、现状和未来》一文中提出的定义:“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用以实现(创造、营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可盈利性收入的要素。”我国新能源汽车主流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纬度及分类:
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起步以及商业模式跟进都不晚,但至今成功的商业模式仍未成型,比亚迪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头羊,却依然难称成功。2009~2012比亚迪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11.14亿元、484.48亿元、488.27亿元和469亿元,近三年同比增长分别为17.84%、0.78%和~3.94%,其净利润更是大幅度下滑。最近四年其净利润分别为37.94亿元、25.23亿元、13.85亿元和8134万元。2013年上半年比亚迪营业收入为260.4亿,其中净利润4.27亿,同比增长了25倍。4.27亿的利润中有3.2亿为政府补贴,主营业务净利润贡献主要来自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依然步履蹒跚。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的不成熟导致了产品长期以来没有市场、国内也没有形成万辆级的生产销售企业、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更是远未达预期,政府补贴和输血难救大市,政府推动的“十城千辆”试点最终结果便是试点城市大面积“不及格”。
1.3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创新商业模式典范
似乎一夜之间,美国电动车生产商特斯拉成为外界热炒的焦点。而该电动车创始人艾龙?穆思科,也被外界誉为汽车界的“乔布斯”。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来说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形容最为贴切不过了,新能源汽车自上世纪90年代发端以来,全球保有量已可观,未来的市场空间更是巨大,但行业中成功的企业鲜有。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行业属于典型的“小企业、大行业”,市场空间对于竞争厂商来说都足够大,能否脱颖而出资源整合是关键,而当今企业之间不是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的竞争才是关键。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剖特斯拉商业模式的各项要素。
1、客户细分:
毋庸置疑,在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过渡的初期,能主动去接受新能源汽车的大部分都是环境保护意识更强的人群,而这部分人群往往资产净值也较高,富人居多。再加上困扰电动车发展的“充电困难”、“里程焦虑”等问题依然棘手,电动车也彻底沦落为“富人们的玩具”。而特斯拉的商业模式是激进型的,以纯电动车为主。所以,特斯拉第一款量产电动跑车TeslaRoadster客户群体瞄向了富人。
2008年10月份,Roadster金融危机中实现量产,尽管产品的下线时间比原计划晚了半年多,但首批客户依旧表现出足够的容忍,1000名客户中只有30名要求退款,而空缺出来的名额很快就被新订单填满。从布拉德?皮特、乔治?布鲁尼、施瓦辛格再到谷歌的两位创始人,TESLA的客户名单几乎就是一张全球财富榜。虽然TeslaRoadster并未为公司实现盈利,但Roadster零到百公里最快加速3.7秒的成绩以及卓越的设计和体验足以让传统超跑大吃一惊,也奠定了特斯拉产品“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基调。
Roadster跑车在2011年底停产,特斯拉需要一款可以规模量产和销售的车辆,为特斯拉赚来真正的第一桶金,杀手锏正是特斯拉的第二款车型四门轿跑ModelS。特斯拉S型车出现被彻底颠覆了,以往人们心中的电动车更像是高尔夫球车,除了高端大气的外表,ModelS更“平易近人”,2012年6月,ModelS上市,采用三种不同容量的电池供消费者选择,分别为40千瓦时、60千瓦时以及85千瓦时,分别为车辆提供256公里、370公里和480公里的最大续航里程。最大输出功率416马力,零到百公里加速5.6秒。依据不同电池组售价分为4.99万美元、5.99万美元和6.99万美元三档,燃油车对手,如宝马5系和奥迪A6在北美的售价都在5万到6万美元之间。
目前,ModelS系列也进行了高配、中配、低配三档划分,基本上满足了中高端客户的不同需求。目前,偏重于商务用车的ModelX系列已经开始接受预定,以大众消费为目标的GENIII正在研发,预计价格约3W美金,特斯拉从豪华品牌入手,逐渐向中低端品牌渗透。
2、价值主张:
以数字化为核心。特斯拉有别于传统的汽车产业区域布局,特斯拉选址于IT圣地美国硅谷,因而其商业模式中数字化色彩浓烈。
尽量提高续航里程、降低造价,打造性价比高的电动车。全新TeslaModelS电动车(高配版)的电池组由8000个电池单元组成,续航里程可达到483公里。由于电池组安放在地板下,相比传统内燃机汽车更容易放大座舱空间。车头的“发动机舱”被作为行李舱使用,乘客舱可轻松容下五位成人,甚至还能增添两个向后的儿童座椅。新车的外形设计动感又不失优雅,线条流畅自然,带有一些捷豹xf的风韵。
ModelS并没有因为续航里程而放弃性能表现,新车从静止加速到96km/h耗时5.6秒,运动版则有望控制在5秒之内,400米加速耗时14秒,极速为193km/h。从96km/h制动到静止仅需42米。
性能以及续航里程的大幅提升,ModelS电动车的售价也极具竞争力,ModelS低配版补贴前售价为5.74万美元,高配版为7.74万美元,加上联邦政府退税、州地方政府补贴以及极低的保养支出和燃料费用,竞争力大增。
随着松下18650圆柱电池成本不断下降以及BMS系统成本趋于稳定,未来ModelS的成本端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性价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3客户关系:
特斯拉更多的是提供了全产业链服务模式,直接打消了消费者从买车到使用,再到保修以及增值等所有环节的顾虑。
综合来看,特斯拉已经帮助消费者考虑了从买车到用车、从保修到充电等各个环节的所有问题,消费者需要做的就是付钱提车而已。
4渠道通路:
Tesla营销模式效仿苹果的直销模式,由于电动车有别于内燃机汽车,其产品讲解、销售、保养都需要专门的人员上岗。作为小众品牌,直营店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以及更好的品牌展示。Tesla更讲究体验,有别于传统的4S店经营模式。同时,Tesla同样仿效苹果模式,通过体验店的方式发展网上销售端,从渠道通路上来看,销售模式及方式与传统的汽车4S店模式大相径庭。
5关键业务:
特斯拉关键业务主要集中于三个开发制造平台,即最早的修改版的莲花Elise平台、TeslaModel平台和TeslaGENIII平台。公司还有部分研究开发服务,这部分营收来自于向其他汽车制造商提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及组件的设计开发服务,Tesla认为目前这是一种可持续也可行的营收创造手段。开发合同中会标定一些技术节点,当开发服务满足某节点时相应部分会被确认为递延收入,直至全部满足后确认为营收。
从目前已投产过的两个平台产品来看,特斯拉产品的续航指标要大幅领先于同行业其他厂商的续航里程,关键业务平台优势明显。
6核心资源:
特斯拉自身拥有的核心技术是BMS系统,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而其他技术方面优势并不明显。就电动车的核心技术电池而言,特斯拉所使用的电池是钴酸锂系列的锂电池,优点是单位重量的比能更高,这就使得特斯拉使用同等单位体积和重量的电池,可以产生更多的能量。也正是因此,ModelS拥有了483KM的续航里程。目前这项技术国内也有一些电池生产企业在用,因此,这一技术并不是非常先进。
特斯拉所使用的电池包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性较低,锂电池的燃烧爆炸问题一直是影响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燃烧爆炸原因在于:一、局部损坏和短路导致温度升高,有机电解液发生燃烧泄漏。二、几百上千块电池串并联,热管理和充放电管理BMS难度较大。针对这方面的担忧,特斯拉ModelS启用了电池组水冷系统,就系统本身而言,也并不是特别有技术优势和亮点。
我们认为特斯拉成功的最核心资源还在于其资源的整合力,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应用上有别于大部分电动车厂商运作模式,使其并非特别亮眼的技术构成部件,组合起来却具有了令人震撼的澎湃动力。
7重要伙伴:
从特斯拉重要合作伙伴来看,深深地印刻着资源整合的烙印。例如,公司最早同莲花汽车合作补充其车身及相关设计里面的不足,后期引入戴姆勒奔驰和丰田为战略合作伙伴,彻底补足了其在汽车制造领域底蕴不足的缺憾。电动车最核心的部件,特斯拉与松下合作,使得锂电池的配套成本不断降低,推动市场需求的释放。此外,对于充电装置,特斯拉坚持走小型化路线,将其外包给老板musk控股的solarcity公司。前面部分,我们也论述了特斯拉具有浓重的数字化烙印,公司目前跟硅谷的谷歌等IT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8成本构成:
以ModelS系列为例,电池成本约占到整车总成本的50%,其次为BMS系统,约25%左右,其余包括车身等构件总计约25%。可见电池系统为特斯拉电动车最核心的成本构成。
目前特斯拉应用的电池由日本松下公司提供,松下为特斯拉供货的锂电池型号为NCR18650A,属于较常见的镍钴铝三元锂电池,其次为BMS系统,这部分成本比较固定。以高配版汽车为例,其使用的7410节左右松下NCR18650A电池成本就达到了18.5万元(按电池价格25元/节计算),占到了电池总成本的70%。另外电池管理系统成本约为8万元。
近年来,受益于锂电池技术的突飞猛进并日趋成熟,锂电池的高速投入期已经迈过,目前正向着规模经济迈进,最突出的体现便是近年来随着锂电池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张,锂电池成本不断降低,以日本为例,1995到2010年,15年间,日本锂电池平均成本年率下滑幅度为11.2%。
根据日本NEDO制定的日本“新一代汽车蓄电池技术开发蓝图”描述,2015年日本产锂电池平均成本降至3万日元/千瓦时,2020前后降至2万日元/千瓦时,2030年前后降至1万日元/千瓦时,从中长期来看特斯拉电池成本未来依然具有较高的下调空间,无疑会使得特斯拉在目前已经具备与主流竞争车型“掰手腕”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力。
特斯拉的BMS系统目前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属于自身设计开发的核心竞争力模块,未来在成本端有望稳中有降。
9收入来源:
特斯拉2013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环比激增83%,实现盈利1500万美元,每股利润为12美分。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盈利为该公司首次扭亏,市场反应较为振奋。
2013财年第二季度净亏305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亏1.056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为22美分,预期为亏损17美分。从2013年上半财年的整体数据来看,特斯拉的财报均超市场预期,较为抢眼。
其实,特斯拉的收入构成跟国内的电动车行业收入构成也是比较类似的,主要也是由汽车销售和退税补贴两部分构成。目前对于特斯拉业绩屡超预期也存在着一些质疑,一部分观点认为一季度扭亏为盈不仅仅是销量带来的,和政府补贴规模的扩大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从二季度数据来看,公司的销售量仍在快速攀升,根据美国电动车联盟(ElectrificationCoalition)对美国上半年豪华汽车市场的研究得出,特斯拉ModelS占据了美国上半年豪华汽车销售总量的8.4%,特斯拉在美上半年销量超越宝马、奥迪、奔驰,我们认为从这一组数据来看,已经比较具有说服力,公司的业绩推动很大程度上还是销售推动。
二、电动汽车投资核心是动力电池和BMS系统
以上,我们通过商业模式研究的视角,对特斯拉的成功案例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认识。我们也在一直强调商业模式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很可能成为行业获取突破的关键。其实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政策与技术进步都不缺,但近年来行业却陷入了发展的困惑,前期各国政府均制定的新能源汽车目标普遍面临流产的尴尬。主要原因还在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并未达到预期的速度,政府的政策推动给力,技术进步也在不断取得突破,但产业界迫于市场压力还是选择了收缩和防御。
特斯拉的成功无疑给苦于探索成功商业模式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点燃了一盏明灯,当理想照进现实以后,政府和产业界也势必会重拾信心。我们之所以浓墨描述特斯拉商业模式的成功要素是因为,特斯拉的成功相当于给产业界齿轮和市场需求齿轮找到了一种完美啮合的途径,而齿轮一旦啮合磨合,整个市场需求的创造也势必会拉开帷幕。对比此前新能源汽车政策梦想与需求现实之遥远,我们更相信这种被拉大的鸿沟某种侧面上反映了未来空间的巨大。
此外,除了特斯拉成功的案例外,Volt、Leaf等成功案例依然有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之处。言归正传,回归到我们系列报告这一主题上来,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部分在于电池系统和BMS系统的模块集成,而对于材料行业来说,锂电池作为新材料科技的复合体,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此外,我国锂电池产业不管从质还是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阻碍其走向高端制造之路的关键因素就是BMS。先进的BMS给大功率电池组的安全应用打了一剂强心针。要想发展电动汽车,BMS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相关的政策扶持和科研投入,必将催生BMS行情。
近年来,锂电池行业已经度过了3C第一春,主要受益于近年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行业的高速成长,而新能源汽车的贡献度依然不明显。从3C到EV的锂电池第二春何时才能来临?我们认为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未来的发展、衍生及改进,而特斯拉作为成功商业模式之“奇葩”,更值得我们持续追踪和挖掘。
封二:锂电行业迈入动力电池时代
三、锂电进入动力电池时代
3.1环保+性能优异,锂电孕育一场能源应用“革命”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锂电池所使用的材料里不含有污染性金属,锂电池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没有污染物产生。相比较铅酸蓄电池而言,锂电池在环保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此外,锂电池还具有比能量大,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等优势。锂电池完全能够满足车用动力的需求,在加上其绿色、环保的特点。锂电池借助其优异性能和节能环保的特性,其应用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消费电子,到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乃至储能,可以说锂电孕育着一场能源应用“革命”。
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的交叉点,2012年国内锂电池产量为35.5亿自然只(折合成18650规格统计),同比增长19.5%;市场规模已达到640亿元,同比增长14.3%。
3.2电动汽车推动动力电池时代发展
锂电池的下游应用主要包括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三大领域。消费电子目前是主流,储能市场技术上仍不成熟,未来锂电主要增长在动力电池。
随着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的普及,当前锂电池80%产量应用于消费电子,锂离子电池数码产品主要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电动工具、数码相机、便携影音设备、游戏机等产品。新增长点主要看:智能手机、IPAD、以及电动工具。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预计,2012年锂离子电池在传统3C领域的市场规模为523亿元,预计2013年的增长速度为15%。
储能市场当前规模较小,且技术上仍不成熟。2012年中国电网储能的市场规模为6亿元。且和光伏产品一样,市场不是在国内,而是在发达国家。分布式储能市场,将会遵循光伏逆变器的市场发展路线,先走欧洲、日本、美国,最后才到中国。国内分布式储能,2~3年内还只能是试验阶段,市场需求要快速放量几乎不可能,过高的系统成本以及繁琐的审批流程,将成为两大关键制约因素。
锂电池当前主要的增长点在动力电池市场,锂电池在中小系统动力市场(电动自行车)将打败铅酸电池,锂电池替换铅酸电池的速度取决于锂电池成本的下降速度,最近10年有望将完成这过程。这些市场敏感的不是技术,而是成本。
电动自行车是短期内最有可能成为锂电大面积应用的新领域。中国自行车协会当前大力推动锂电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期望3~5年内用锂电作为动力电池的比例从现在2%提高到20%。
去年4月,四部委发文将“时速不超过20公里、整车质量(重量)不大于40公斤”作为电动自行车的及格线。同年5月18日,环保部又掀起了全国性的铅酸蓄电池环保大整顿。经过严格准入后,全国铅酸蓄电池企业将减少三分之二,甚至五分之四,而时速和重量的限制更将引导电动自行车的电池选择,这为锂电自行车带来难得的机遇。
而在电动自行车之后,电动汽车与储能又会带动锂电需求的新一轮井喷。出于摆脱石油依赖、加强环保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对电动车的支持力度会不断加大,和动力应用相比,消费类锂电只可算小打小闹。动力电池的崛起才真正打开了人们对锂电无限的想象空间,目前锂电池已成为电动汽车应用的理想产品。
目前国内锂电池产量仍不算高,仅相当于铅酸蓄电池产量的十二分之一,替代空间巨大,其中动力锂电又只占到所有产量的5%,国外机构预计,到2016~2017年,动力锂电市场或许可以和当前手机、平板电脑用的锂电市场相提并论。
动力电池最大的市场空间在电动汽车,但现阶段动力电池厂商很难保证盈利,仅政策补贴明确的电动大巴、出租车等部分市场尚可维持,部分实力电池厂商有望获得市场蛋糕。2012年全球电动汽车用动力锂电池市场规模约为18亿美元,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预计,2020年其市场规模有望扩增至150亿美元,未来7年复合增长率为35%。
除了政策扶持,电动汽车发展关键还要靠技术改进的推动,降低成本,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及经济性,目前特斯拉电动汽车的性能突破,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给行业带来了曙光。
四、锂电技术改良提高安全性和经济性
电动汽车无法成为主流汽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性、经济性、基础设施装备。其中安全性及经济性主要和锂电池相关。
锂离子电池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高能量密度、高输出电压、长循环寿命、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已在消费电子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力争在未来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储存等大规模储能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安全性和价格问题必须妥善解决。
4.1安全性
2013年1月6日,日本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87客机在飞抵美国机场后,出现辅助动力装置锂电池起火,客舱冒烟。一时间,全世界关于锂电池安全性的质疑声再次集中爆发。
在美国,随着波音公司事故的广泛传播,已经开始对锂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推广产生了影响。
作为车用动力储能设备,安全性能尤其需要重视。由于锂电池能量高,材料稳定性差,锂电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主要源于热失控的发生,电极/液态有机电解液相互作用的热稳定性是制约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首要因素。因此,探索高安全和可靠性新型电解质以替代有机电解液是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聚合物电解质应运而生,其可有效缓解甚至消除电解质与电池材料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避免电解质渗漏,可望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等。更重要的是,机械强度高和柔韧性好的聚合物电解质的运用将使得“印刷”锂离子电池成为可能,不仅可拓展锂离子电池在“柔性”电子器件上的应用,更可望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成本。
4.2经济性
美国能源部最近估计,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若想和燃气驱动汽车竞争,那么电池的价格要降低50%~80%。要达到这个数字,可能需要发明全新品种的电池,不过,通过改进驱动当前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从而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
这类方法有很多,包括锂~硫,锂~空气,锌~空气以及镁离子。然而,每个方法好像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例如,锂~空气电池可以到达10倍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可达到汽油的能量密度),然而使用金属锂会非常危险,而且也不能对它们多次反复充电。
即使新技术的诸多问题可以在实验室里解决,但是要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可靠的电动汽车供电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解决这些挑战的过程将为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技术提供很长的改进时间。
此外,规模经济角度看,目前造成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尚未形成大规模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规模经济性将得到体现。例如,上世纪90年代初手机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售价曾一度超过2万元人民币,一块电池的价格需要1000多元。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电池大规模生产后价格急剧下降,手机实现了大规模普及,目前普通手机电池的生产成本仅需10元左右。
因而,随着技术进步推动锂电性能提高,加上大规模生产产生规模经济性,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能够实现成本的经济性。
4.3技术改良需要关键材料的突破
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技术改良及新一代锂电池的开发。技术改良阶段,主要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四大材料,从而提高电池的容量与安全性。首先打算在2015~2020年前后实现目前约2倍能量密度、即200~300Wh/kg的改良型锂离子充电电池,改良型锂离子充电电池打算将正负极换成更高容量的材料来实现,改进隔膜与电解液提高安全性。
到20~30年代锂电池技术进入一个新领域,实现具备500Wh/kg能量密度的新一代电池。在电池的性能中最为重要的大容量化指标,被称为“后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全固体电池和锂空气电池。
五、探索锂电池产业链投资机会
锂电池产业链看,包括上游的资源、中游的的关键材料、下游的电池组装三大领域。
相对全球丰富的锂资源,锂电对碳酸锂的用量并不大,而全球能提供碳酸锂的厂家非常多,且国内多家公司介入锂资源的开发,碳酸锂出现供应严重短缺的概率较小。
锂电产业的发展关键还在于材料和装备技术。从整个材料和装备领域来看,锂电池产品技术仍相对滞后,但尝试新技术、走精品路线的企业在不断增多。此外,工信部拟推出锂电池行业准入标准,由此将加速锂电池行业的整合,动力电池行业的集中度将提高,有利于上游走精细化高端路线的设备和材料公司发展。
5.1上游资源
锂资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盐湖卤水锂,从盐湖卤水提取生产的锂化学产品主要是碳酸锂和氯化锂;二是矿石锂,从矿石中分选的锂矿产品主要是锂辉石、锂云母等。盐湖资源大部分在南美(玻利维亚,智利高海拔地区)和中国(青藏高原),其中南美的盐湖资源基本上掌握在国际锂行业三强:SQM、FMC、Rockwood手中,三家盐湖提锂巨头占据了全球锂市场供应62%的份额。矿石资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北美和中国,其中澳大利亚锂辉石矿品位最高、储量最大。泰利森掌握了全球最大的锂辉石在产矿山。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2012年全球锂资源储量1300万吨,其中,智利750万吨、占比57.7%,中国350万吨、占比26.9%,澳大利亚100万吨、占比7.7%,阿根廷85万吨、占比6.5%。
随着锂电行业的发展,目前多家公司投资锂资源开发,主要包括西藏矿业、中信国安、路翔股份、西部矿业、盐湖集团等。
1。西藏矿业(000762):公司开采的扎布耶盐湖是世界三大锂盐湖之一,品位世界第二,资源潜在价值达1500亿元;西藏矿业争取在5年内实现年产25000吨碳酸锂系列产品的远景目标。
2。中信国安(000839):青海国安拥有3000吨碳酸锂产能,规划建设为3.5万吨;其控股子公司盟固利(90%)拥有1500吨钴酸锂和500吨锰酸锂产能;公司开发的青海盐资源综合项目,其总计氯化锂资源储量763.85万吨,氯化锂品味在2.2~3.89克/升之间;中信国安目前共计投资建设了2万吨碳酸锂项目。
3。路翔股份(002192):公司收购的甘孜州融达锂业拥有“亚洲第一锂矿”呷基卡锂矿134号矿脉511.4万吨锂矿石的开采权,也控制了地下将近3000万吨锂辉石矿,矿石锂储量居全国之首,并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4。斯米克(002162):与宜丰县合作开发含锂瓷土矿,项目投资规模约10.5亿元。5。西部矿业(601168):公司控股的青海锂业有限公司,拥有的中国第二大盐锂资源――东台吉乃尔盐锂矿,资源潜在开发价值约1000亿元,年产碳酸锂1万吨。6。盐湖集团(000578):察尔汗盐湖氯化钾表内储量为5.4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氯化镁储量为16.5亿吨,氯化锂储量800万吨;集团投资5.33亿元建设年产1万吨碳酸锂项目,锂回收率达到70%以上,产品纯度达到99%。7。佛山照明(000541):公司与青海盐湖集团合作的碳酸锂项目将在7月初步投产;公司规划了碳酸锂材料~~>正极材料~~>锂电池~~>电动车动力的新能源车核心产业链;公司与合肥锂鑫能源材料、青海威力新能源材料、锂能源控股、江苏国岗交通工程联合发起青海佛照锂电正极材料股份公司,主营锂电池正极材料,设计产能2000吨/年。8。江特电机(002176):公司与宜春市签订了《锂矿资源战略合作意向书》,拟以“江西江特锂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为平台,向锂电产业上下游(锂矿、锂电池、汽车电机、电动汽车驱动总成、特种电动车等)方向发展。9。西部资源(600139):公司设立江西赣州西部资源锂业收购了赣州晶泰锂业100%股权以及宁都泰昱锂业锂辉石采矿权及其他经营性资产,从泰昱锂业受让的河源锂辉石矿矿石储量424万吨,Li2O金属量43341.06吨,平均品位1.04%,采选规模6.6万吨/年;晶泰锂业今年1月受让了广昌县头陂里坑锂辉石矿采矿权,矿石储量16.31万吨,平均品位0.99%;晶泰锂业目前正在进行2500吨工业级碳酸锂生产线项目的试生产。10。西藏城投(600773):公司有意采取增资扩股或股权购买等方式取得金泰工贸、孙建义所有的西藏阿里圣拓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部分股权。而西藏阿里圣拓矿业公司持有阿里地区龙木错等盐湖资源,该盐湖卤水富含硼、钠、镁、钾、锂和溴等液体矿产资源,具有一定投资价值。
5.2中游关键材料的突破
要让电池性能提高一倍、成本下降一倍,主要就是靠材料。电池成本70%以上是由材料构成的,电池性能也是由材料决定的。
锂电池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即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和包装材料。其中,包装材料和石墨负极技术相对成熟,成本占比不高。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主要是正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其中,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正极材料占锂电池成本的比例超过40%,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电解液和隔膜,成本占比分别为10%和20%。
目前中国在四大关键材料领域中,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都已逐步自给,只有隔膜材料还高度依赖进口,但是发展速度也非常快。
正极材料
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主要由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磷酸铁锂几种产品占据。日本锂电行业研究机构IIT公司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中,钴酸锂占49%,三元材料占22%,锰酸锂占16%,磷酸铁锂占6%,其他材料占7%。
目前市场上商业化的正极材料只有钴酸锂。但从性能方面看,钴酸锂循环次数较低,且晶体结构热稳定性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只适宜做小型电池。而磷酸铁锂循环次数达到2000次以上、价格低廉、无毒环保,三元材料和锰酸锂各方面性能也优于钴酸锂,故锰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是动力电池领域和超大容量电源的两种主流技术方向。
在两种主流方向中,磷酸铁锂是中国主推的技术,市场热度很高。该产品于1997年引起国内关注,国家“863”计划于次年投入20亿元对其进行研究。但截至目前,产业化尚处于刚起步阶段。国内有60~70家企业完成了磷酸铁锂生产线的购置,总产能近2万吨/年。但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只有十几家,且生产规模较小,其余的都在中试或试生产阶段。
锰酸锂+三元材料复合材料是日本、韩国主推的技术,因其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国际国内市场份额近年来都在不断增长,但在我国同样存在开工不足现象。与日韩锂电企业侧重于开发锰酸锂及三元材料为正极的动力电池不同的是,美国主要开发以磷酸铁锂为正极材料的动力电池。美国磷酸铁锂电池的制造企业中,又以A123Systems(NASDAQ:AONE)和Valence(NASDAQ:VLNC)为代表性企业。而这些企业都于近年内相继在中国投资建厂,节省成本的同时,也在积极开拓中国下游市场。
钴酸锂的新建、拟建项目已经很少,市场占有率有所下滑,产业进入萎缩期。锂电池在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的推广,将为磷酸铁锂、锰酸锂+三元材料两种主流产品带来快速的市场需求增长。但未来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究竟由谁主导,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调研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内资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销售产值达到58亿元,同比增长9.43%;总产量为4.3万吨,同比增长24%。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2012年达到195家,相比于2011年189家,增长6家;但是其中有近30多家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处于停产状态。
负极材料
全球锂电负极材料产能主要集中于中日两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和企业集中两大发展趋势。日本以三菱化学、日立化成(HitachiChemical)、吴羽化工(Kureha)等企业承担了该国主要负极材料的产能。出于为接近资源、降低制造成本的考虑,日本的主要负极材料企业也纷纷将产能转移到石墨资源丰富的中国。
2012年中国负极材料总体市场规模为20.08亿人民币,同比上升15.3%。其中,天然石墨贡献7.26亿元,人造石墨(不包含MCMB)贡献10.61亿元,中间相碳微球和钛酸锂等其它负极材料贡献2.21亿元。
规模增长的同时,负极材料供应逐步过剩,价格呈下滑趋势。负极材料厂家逐步增多,新进的负极材料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份额,往往采取低价策略,行业供给过剩,且下游客户电芯厂商的市场份额趋于集中,小电芯厂的市场份额萎缩,负极材料企业下游买家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加强。
深圳贝特瑞、上海杉杉和湖南摩根海容三家企业在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随着石墨资源瓜分完毕,企业间的竞争焦点将重新回到技术方面。其研究重点将朝着高比容量、高充放电效率、高循环性能和较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其中碳材料的研究开发相当活跃并在石墨改性、软硬碳和碳纳米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锡基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很大的潜力,其他材料的研究也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电解液
电解液主要原材料为六氟磷酸锂,占电解液成本的50%左右。目前市场主要被关东电化学工业、STELLA、森田化学等几家日本企业垄断,占全球产能的85%左右。
近年我国六氟磷酸锂生产技术取得突破,目前已经量产的内陆企业有天津金牛、多氟多、九九久、广州天赐、成都黄铭能源、湖北宏源药业等。大部分下游电解液企业对于多氟多、九九久等企业的六氟磷酸锂理化指标评价均认为与日韩企业接近。
国产六氟磷酸锂的品质与进口产品接近,国产六氟磷酸锂价格优势明显。国产六氟磷酸锂的价格比进口便宜15%。六氟磷酸锂作为电解液主要成本来源,电解液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必然会选取性价比合适的供应商,中国企业无疑具有一定优势。
我国前5大锂电池电解液生产商张家港国泰华荣、东莞杉杉、深圳新宙邦、天津金牛、广州天赐,其中天津金牛、广州天赐基本上使用自产六氟磷酸锂,另外3家已经开始小批量使用国产六氟磷酸锂。预计2015年我国六氟磷酸锂国产化率将达到90%以上。
中国具有丰富的萤石资源,是全球最大的氟化工生产基地,为我国发展六氟磷酸锂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国泰华荣、东莞杉杉、新宙邦等中国电解液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提升,为国产六氟磷酸锂奠定了市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多氟多、九九久、湖北宏源已经掌握了六氟磷酸锂的关键制造技术,其生产出来的产品获得了国内电解液厂商的认同。
中国企业在六氟磷酸锂领域扩张的同时,日韩企业也积极在中国布局,如:森田在江苏常熟新建5000吨产能,美国诺莱特与韩国厚成共同在江苏南通新建400吨的产能。可以预见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重要的六氟磷酸锂生产基地,不仅不需要进口六氟磷酸锂,而且将批量向日韩电解液厂家出口。
隔膜
隔膜生产难度最高,盈利最丰厚。在锂电池中主要作用是防止正负极短路,同时在充放电过程中提供离子运输的电通道。目前一般采用聚丙烯、聚乙烯单层微孔膜,以及由两者复合制成多层微孔膜作为隔膜。未来发展方向是更薄、更安全。
锂电池隔膜供给高度集中,严重依赖进口。隔膜的主要技术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集中度很高。国外的隔膜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的celgard公司和日本的旭化成、东燃和宇部。由于技术壁垒较高,投资风险大,国内企业的投资热情并不高。
国内能够生产锂电池隔膜的,仅有佛山金辉高科(佛塑股份的子公司)、新乡格瑞恩、和深圳星源材质等公司,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佛山金辉的产品质量相对较好,供应中低端市场。国内中高端市场,主要由东燃、旭化成和celgard公司垄断。佛山金辉的产品虽然主要用于中低端市场,毛利率仍然高达60%以上。
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调研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内资锂电池隔膜企业销售产值达到10.10亿元,同比增长53%;总产量为1.8亿平米,同比增长84%。作为最迟国产化的锂电池关键材料,是近三年来中国资本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新进隔膜企业质量参差不齐,根据企业的产值进行排名,我国动力锂电池隔膜产业前十名企业。
由于目前锂电池核心材料仍处于研发阶段,离大规模成熟应用于电动汽车仍有一定距离,国内企业仍需要持续研发,改进工艺,以满足电动汽车对材料的更高要求。综合技术、产品盈利能力和需求增长幅度,对各子行业排序如下:
从技术成熟度考虑,负极材料>电解液>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主要是复配技术,技术最为成熟,不存在新产品替代的风险,风险因而最低;与之相对,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风险最高,日韩企业基本采取三元材料和高端锰酸锂的技术路线。另一方面,国内磷酸铁锂的生产取得一定突破,但一致性目前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国内绝大多数生产企业都还处于小量送样阶段,未实现工业化量产;六氟磷酸锂的技术路线风险相对较低,但产品要求严格,工业化生产难度很高;隔膜的难点不在合成而在于工艺,国内相对落后的应用研究,导致隔膜成为锂电池核心材料中,国产化率最低,也是生产难度最大的材料。
从产品收益率考虑,隔膜>正极材料>电解液>负极材料。技术门槛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盈利的高低。因此,佛塑股份的隔膜虽然质量落后于国际巨头,定位中端,仍然具有60%以上的毛利率。而江苏国泰的电解液,定位高端,毛利率预计在30%~40%左右。六氟磷酸锂和磷酸铁锂,预计盈利能力介于两者之间。
从动力电池带来的需求增长幅度考虑,磷酸铁锂>隔膜>电解液。由于磷酸铁锂不能用于传统小型锂电池,因此动力电池对其的需求拉动最为显著;动力电池对隔膜安全性要求很高,目前主要使用3层复合隔膜,因此大大提升了隔膜的需求量。而传统锂电池领域的约1.5亿平米左右的需求量,决定了其需求弹性略低于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与电解液基本保持1:10的比例,因此两者的需求弹性相同。
5.3下游动力电池生产
2012年新能源汽车、电网储能、特种车、通信基站等领域的成品锂电池组市场规模为35亿元,比2011年的26亿元增长34.6%。
PM2.5催生了环保热潮,促使我国加大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力度。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集中在城市的公交车以及出租车。由于价格居高不下,锂电池私家车以及电动摩托车销量相对小,还没有能够为市场所接受。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巨大的市场前景促使相关企业产能不断扩张,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成为外资、国企和民企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核心。
六、锂电池产业投资建议
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的交叉点,借助其优异性能和节能环保的特性,其应用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消费电子,到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乃至储能,可以说锂电孕育着一场能源应用“革命”。目前处于从消费电子向动力电池时代迈进的阶段。未来的增长前景较为确定,但锂电仍存在着安全性及成本高两大问题,而关键新材料的改良是提高安全性及降低成本的关键。而且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张,规模经济性将逐步体现。我们从技术、资本实力、市场前景、商业环境几个角度探寻锂电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上游锂原料方面,相对全球丰富的锂资源,锂电对碳酸锂的用量并不大,而全球能提供碳酸锂的厂家非常多,且国内多家公司介入锂资源的开发,碳酸锂出现供应严重短缺的概率较小。主营锂资源的公司有天齐锂业、赣锋锂业,技术相对成熟。
中游材料方面,锂电池性能的改进关键还要依赖材料上的突破。目前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和包装材料五大领域。其中,包装材料和石墨负极技术相对成熟,成本占比不高。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主要是正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从国内技术成熟度看,电解液技术目前已达到国际水平,正极材料也逐步实现国产化,隔膜高度依赖进口。从产品收益率上,隔膜利润最高,正极材料次之,电解液相对较低。市场前景上,电动汽车的发展将带动隔膜及正极材料加倍成长。但实际上,在材料领域,隔膜、正极材料等关键材料定价权仍掌握在技术领先的日、韩企业手中,中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出口量大幅增长。然而,电池材料企业的盈利能力却呈现下滑态势。
在关键材料上,我们看好正极材料及隔膜的前景,电解液的行业集中优势。建议正极材料关注中信国安(000839)、杉杉股份(600884)、中国宝安(000009)、金瑞科技(600390)、当升科技(300073);隔膜关注佛塑科技(000973);电解液关注江苏国泰(002091)、多氟多(002407)、新宙邦(300037).
动力电池方面,在节能环保及新能源汽车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汽车的巨大市场逐渐明朗,巨大的市场前景促使相关企业产能不断扩张,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成为外资、国企和民企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核心。动力锂电池建议关注的公司有德赛电池(000049)、亿纬锂能(300014)、成飞集成(002190)、南都电源(300068).
封三:发掘BMS领域的投资机会
七、BMS提高电动汽车效率与安全
对于用户来讲,与电动汽车半路没电跑不动相比,更加害怕电动汽车跑着跑着就起火了。由于单体锂电池的性能方面会有差异,会导致局部过热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给它降降温,否则,会影响整体的使用寿命,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
当电池处于低温环境时,则会影响其充放电的性能,降低工作效率。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由于我国区域广泛,南北气温差异较大。如何在高温地区降温,低温地区正常运行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以长春为例,长春市虽然是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城市之一。但是由于东北地区,冬天比较长且寒冷,新能源汽车很难在此地区运行,还是以混合动力车为主。而先进的BMS可以通过加热控制系统来解决锂电池低温启动的问题,这样会大大地拓展了市场规模。总的来说,BMS可以使得电池的使用效率和运行的安全边际得到保障。所以BMS对于电动汽车的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锂电池的生产大国,处于完全竞争的态势。而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迟迟没有新的进展,这跟我国电子信息化的发展滞后是不无关系的。BMS落后于其他国家,大大地降低了用户体验和安全系数。若想发展电动汽车,BMS的问题就必须要解决。
八、BMS的技术难点及成本分析
8.1BMS的技术难点
电池的SOC估计目前还不能满足电动汽车发展的标准是BMS最大的短板。这一缺陷限制了电池容量的有效发挥和电池均衡系统的效果,从而使得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急剧降低。这大大地影响了电池使用寿命和性能。如何优化解决电池的SOC估计是一项全世界需要面对的难题。下面是目前比较常用的SOC估计方法。
8.2BMS成本分析
国外目前BMS系统主要采用的是定位于高端的主动式BMS均衡系统,而国内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定位于中低端的被动式或者只是起到显示作用的不带均衡功能的BMS。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在BMS的开发和应用方向还有很长的一段的路要走。
从国外的BMS发展状况中,我们可以看到,价格与技术含量高的主动式BMS,是我国未来BMS发展的方向。在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工业生产状况来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主动BMS。国外BMS的成本在整个电池系统中的成本占比大约是30%左右。而假如采用国内的被动式BMS,差不多只占到总成本的3%左右。对于Tesla这样的强调电子信息技术的公司,BMS的造价甚至高达2万美金,价格远远的高于市场上一般的主动式BMS.
九、发掘BMS领域的投资机会
其实目前,很多锂电池生产企业的产线是从国外引进的一流产线,总的生产规模更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所以说不管从质还是量上,国内的锂电池总体生产水平已经不低。但整体的锂电池行业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BMS技术跟不上。这大大地影响了整个电池组的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代表性企业Tesla甚至不惜耗费巨资也要将BMS调试到最优的可用状态,从而确保整车的稳定运行。BMS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新能源汽车已经列入我国国家战略的前提下,要发展新能源汽车,BMS问题必须被克服。由此产生的相关的扶持政策以及科研投入,必将推动BMS行情。
BMS领域我们看好均胜电子(600699)、成飞集成(002190)、中国宝安(000009).Tesla行情下,国内唯一一家涉及高端BMS制造的均胜电子(600699)或将优先受益。
重点公司介绍:
均胜电子
公司是一家以汽车零部件研制、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公司的重点发展核心为汽车电子产品和机电集成系统,以满足新能源市场和技术的需求。其涉及汽车风窗洗涤系统、空气管理系统、发动机进气系统、视镜视觉系统、内外饰系统、发动机功能系统、电池电源管理系统、汽车驾驶安全系统和汽车娱乐舒适系统等领域。公司已经收购了德国高端汽车电子公司德国普瑞25.1%的股份,德国普瑞开始为宝马新混合动力5系列轿车的电池系统提供集成管理锂电池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并获得高电压电池的最佳表现,成为宝马新的混动5系唯一的电池管理系统供应商。同时,普瑞的技术也成功运用在纯电动宝马ActiveE上。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供应高端BMS能力的企业。在Tesla行情的超预期下,公司直接受益是大概率事件。中国宝安公司是一家综合类股份制集团公司,主营业务是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业、生物医药业,曾连创“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第一张可转换债券、第一张中长期认股权证、成功策划武汉商场成为深交所第一家异地上市公司、首次通过证券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上海延中实业、分拆马应龙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境内首例分拆企业上市的上市公司、开办新中国第一个财务顾问公司安信财务,协助川盐化、甘长风等20多家国企改制上市”等多项新中国第一。公司为广东省和深圳市确定为重点发展的70家、30家大型企业集团之一和深圳市政府评定的深圳市最高企业类别:一类一级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取得了非凡的业绩,正在向以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业、生物医药业为主的投资控股集团的目标迈进。控股宁波拜特52.26%的股份,涉足BMS领域。成飞集成公司是以工模具设计、研制和制造为主业,以计算机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为特征的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行业内公认的四大汽车覆盖件模具企业之一,是中国汽车覆盖件模具重点骨干企业,同时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汽车模具产品已远销到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成为国内出口汽车覆盖件模具的主要企业。公司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增资中航锂电建设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以期从能源产业中“掘金”。控股中航锂电63.63%的股份,涉足BMS领域。欣旺达公司是国内锂能源领域设计能力最强、配套能力最完善、产品系列最多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制造商之一。主营业务是锂离子电池模组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为锂离子电池模组。公司在手机数码类电池模组、笔记本电脑类电池模组和动力类电池模组的电源管理系统研发方面,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比亚迪
公司主要从事二次充电电池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以及包含传统燃油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同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拓展新能源产品领域的相关业务。主要客户包括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华为、中兴等手机领导厂商,以及博世、TTI等全球性的电动工具及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厂商。公司还是全球最具竞争能力的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供应商之一,主要客户包括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华为、中兴等手机领导厂商。本集团可以为客户提供垂直整合的一站式服务,设计并生产外壳、键盘、液晶显示模组、摄像头、柔性线路板、充电器等手机部件,并提供整机设计及组装服务,但不生产自有品牌的手机。公司于2003年通过收购原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从事汽车业务,是国内销量排名前十名的轿车生产企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生产厂商,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2010年轿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中位列第6位,并位居国内非合资轿车生产企业第1名。佛山照明公司是全国电光源大型骨干企业,国务院批准为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享有自营进出口业务经营权。生产和经营电光源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享有“中国灯王”美誉。是全国电光源行业中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创汇最高、效益最佳的外向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出口创汇、人均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同行首位。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各种电光源产品及其配套灯具。主要产品有普通灯泡、装饰灯泡、碘钨灯、溴钨灯、单端灯、汽车灯、等。产品有四、五成出口,内销市场除巩固广东市场外,还辐射到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控股合肥国轩涉及BMS领域。亿纬锂能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五的锂亚电池供应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致力于发展成为新型锂能源领域的国际领先企业。公司主要服务于智能电网、射频识别(RFID)、汽车电子(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和安全防盗系统)和安防产业(电子烟雾报警器)等领域,为上述领域提供高能量、长寿命、适用温度范围广的新型环保锂电池解决方案和产品。控股惠州市亿能电子39%的股份,涉足BMS领域。
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细分
价值定位模式激进模式:以电动车为主,企业研发和生产的产品为纯电动车为主
渐进模式:把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生产与推广作为实现纯电驱动战略取向的过渡
能源补给模式充电模式:通过较多地方建立较多数量的充电设备进行能源补给,同时还需要配套提供电池的维修和保养服务
换电模式:集中换电并统一维护,同时可以利用夜间用电低谷充电,节约成本的同时也不必考虑电池寿命及维修问题
合作合资模式整整合作:掌握核心技术的整车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或单位合作,形成资金、技术、市场方面的互补,能够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领域扩大优势
整零合作:整车厂商与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的企业合作进行核心零部件技术的攻关
跨界合作:新能源汽车企业与能源企业合作,或整合其它下游企业,实现市场环节的控制
市场运营模式整车销售模式:整车和电池捆绑销售,车电一体、自行充电,通过电网建立一个方便、完善的城市充电站和充电桩网络
整车租赁模式:消费者以租赁的形式获得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通过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就可以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的体验
电池租赁模式:车电分离,整车企业裸车销售,消费者不需要购买电池,由能源企业或其它投资企业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租赁、充换电及维护等服务。
公司主营业务及规模
中信国安(000839)中信国安盟固利(简称MGL)主要从事锂离子二次电池关键材料和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和锰酸锂的生产厂家,同时也是国内外唯一大规模生产动力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厂家。
杉杉股份(600884)控股75%的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拥有年产5000吨锂电正极材料的生产规模,钴酸锂年生产能力为4000吨,锰酸锂500吨。
中国宝安(000009)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国内第一,目前全球第三;控股75%的天骄公司,主营的三元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30-40%。
金瑞科技(600390)公司子公司长远锂科(公司占16%,大股东占84%)是专业生产钴酸锂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型锂离子正极材料镍钴锰酸锂其比容量比钴酸锂高出30%以上。
上海普天(600680)公司将在上海重点建设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动力电池管理系统产业化基地。
横店东磁(002056)公司于2006 开始研发锂电池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
江特电机(002176)江特锂电池材料公司已经试投产。
当升科技(300073)公司是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主营钴酸锂、多元材料、锰酸锂以及其他锂电正极材料,产销规模已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
湘潭电化(002125)公司生产的锰酸锂是锂电池正极材料之一。锰酸锂性能比磷酸铁锂要差,并非锂电池材料的发展方向。
公司主营业务及规模
佛塑科技(000973)隶属于公司的星源科技是我国能生产动力锂电池隔膜的两家企业之一;另一家企业金辉高科是比亚迪与佛塑股份共同出资281万美元组建,佛塑股份占55%股权。
中达股份(600074)目前自主研发生产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电池隔离膜,公司聚烯烃薄膜若应用于锂离子隔离膜、薄膜太阳能电池中,将身价百倍,有望和佛塑股份分庭抗礼。
南洋科技(002389)公司参与发起浙江泰洋锂电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持股85%):经营范围为锂离子电池隔膜及锂离子电池其他材料。
方法途径优点缺点
安时法通过累积电池在充电或放电时的电量来估计电池的SOC,并根据电池的温度、放电率对SOC进行补偿 简单,在短时间能够准确估算SOC 开环预测,存在无法确定初始SOC和累计误差越来越大的问题
开路电压法通过实验方法描述在不同放电电流情况下的电池的端电压与电池的剩余能量的关系曲线,并存储特征关系曲线 简单易行 但是需要电池长时间静置,不能满足在线检测的要求
阻抗法用不同频率的交流电激励电池,测量电池内部交流电阻,并通过建立的计算模型得到SOC估计值 反映了电池在某特定恒流放电条件下的SOC值 根据此SOC判断电池能继续放出的电量,还必须考虑后阶段放电率的实际情况
卡尔曼滤波法利用系统和测量动态的知识、假设的系统噪声和测量误差的统计特性,以及初始条件信息,对测量值进行处理,求得系统状态的最小误差估计 能够根据采集到的电压电流,由递推算法得到SOC的最小方差估计,解决SOC初值估计不准和累计误差的问题 对电池模型依赖性很强,对系统处理器的速度要求较高
神经网络法该方法必须获得锂电池的性能参数,以上提到的其他方法也可以用于给神经网络提供数据 神经网络法在建好网络模型的前提下,依靠大量的样本进行数据训练可以得到较好的精度 这种方法对训练方法和训练数据的依赖性很大,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搞懂动力电池产业链 才能理解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机会
新能源车产业链分解
曙光: 新能源汽车研究 本人以前对新能源汽车研究不多,因为我本来就是个车盲,至今还没有车。虽然有几个...
一分钟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特斯拉汽车到底牛在哪?
【干货合集】三元锂电池概念股全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