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看《大话西游》——后现代主义在电影的运用

引言

    在鱼龙混杂的香港电影文化中,《大话西游》的出现及其受到追捧的现象,不得不说算是一个奇迹。《大话西游》中的“无厘头”对白和夸张动作,受到了无数影迷特别算青少年的喜爱,被影评人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西班牙人F·D·翁尼斯(F·D·Onis)1934年编撰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尼亚加诗选》一书。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的主要理论家查尔斯·奥尔(Charles·Olsom)经常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于是,后现代主义渐渐成为一个在文学、哲学等研究领域内被广泛运用的时髦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同时是一种文化,一种理论,一种普遍敏感性和一个历史时期。后现代思想的典型特征是小心避开绝对价值,坚实的认识论的基础,总体的政治眼光,关于历史的宏大理论和封闭的概念体系。它是怀疑论的,开放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论的,赞美分裂而不是协调,破碎而不是整体,异质而不是单一。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怀疑精神和反文化姿态,以及对传统的决裂态度和价值的消解的策略,使得它对世界和人生进行反讽和戏拟,通过实践对中介和表述诸问题提供了具有高度反讽意味的评论。沃·威尔什(Wolfgang·Welsch)评价后现代主义时,曾说:“对于今天的世界,决定论、稳定性、有序、均衡性、渐进性、和线性关系等范畴愈来愈失去效用,相反,各种各样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无序、断裂和突变现象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们的意识,它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 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具有反叛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复制性和嘲讽性。 

    以后现代主义的眼光品《大话西游》,我有以下心得感受:

《大话西游》的多元化

    《大话西游》抛弃了内与外,本质与现象,真实与非真实,表层与深层,中心弥散,主体消解,一切都是边缘。虚无战胜了理想,灵魂失去了宁静的精神栖居和归依之所。由于“它们自我质疑,又相互反诘,于是呈现语言文化以及意识的种种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也就使得电影的主旨什么都有,什么都是,它却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大话西游》的另一个后现代主义特征——多元性。电影里面有爱情、道德、义气、责任等,然而电影却把这些全部消解掉,但又不建造什么。至尊宝为爱情而自愿向上,为了爱情而又成为了毫无尘恋的齐天大圣。我们到底是以道德义务为重,还是爱情享乐为先,电影没有告诉我们。至尊宝与菩提老祖讨论“爱一个人是否需要理由”,但讨论的结果却被一句“何必那么认真呢”给带过。这种答非所问、扭曲逻辑的对话将行为背后的沉重轻易的消解掉了。片中没有给我们任何答案,答案也只能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中找了,而这种开放性也就必然导致电影的多元性。

《大话西游》的反叛性

     后现代主义作品反叛性的极致在于不仅一切经典和权威的东西,甚至反叛者自身也成了嘲笑和破坏的对象。《大话西游》通过至尊宝这个形象,将传统的伦理道德全部颠覆了。作为唐僧的徒弟,他理应与师父齐心协力,取回真经。但孙悟空不仅拒绝取经,还殴打唐僧,甚至与牛魔王合谋吃掉唐僧。他勾引大嫂,四处留情,将人们心目中的齐天大圣这个形象全部摧毁掉了。在片尾,至尊宝的来世夕阳武士,望着孙悟空远去的背影,嘲笑了一句:“他好象一条狗。”一个“狗”字就体现了电影对道德、责任的破坏和抛弃,乃至自身的消解。原版西游记里面的充满正义感二又调皮的孙悟空在《大话西游》中成了一只感情丰富,多情,叛逆,回为爱情流泪的猴子。在影片里,孙悟空的性格格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叛逆。它反传统,反权威,他可以不是英雄,他开始也不是正义的。因为影片的主题思想就是要把一切传统的观念都给结构了,孙悟空也不例外,他不知道什么是正义,他讨厌条条框框的约束。他最讨厌带在他头上的哪个诅咒。他最讨厌带师父的唠叨。他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所以他要把师父给杀了,他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做个人。他也有感情,言情是香港电影的一大特点。在影片中的孙悟空前世是个人,是个追求真爱的人。他也有爱情。看到这样的孙悟空,让我们觉得更加亲切。我们看看影片孙悟空的成长过程。他时空穿梭,为了寻找真爱,然而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他也许是盲目的,也许是麻木的。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他作为人死了的那一天,直到他的心培抛开因而看清楚自己的真心的那一天,他终于“顿悟”了。“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却没有珍惜它,等失去后我却后悔万分。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再来来一次的机会我愿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加上一个期限的话,那么将是一万年。”看似至尊宝一句假话,其实有过生活经历的过来人对这句话应该有很深的体会,是不是我们失去了太多,我们已变的太麻木。从这里看,他并不只是对爱情的顿悟,而是对生活的顿悟。突然间什么都明白了,因而走上了去西天取经的路。他以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取经,因而又变回了一个传统的孙悟空,在这里,影片又把新塑造的孙悟空的形象又给解构了,得到了回归。这正是解构主义的特点。

   再来谈谈唐僧,影片中的唐僧是一个善良的,纯朴而又爱唠叨的形象。似乎有点笨。其实是有点大智若愚。影片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唐僧不可以是这样,那唐僧又该是什么样。”他的罗里罗嗦让徒弟们都很讨厌,能让身边的妖精气得吐血上吊。一句话能让众人都昏倒。看起来不象个高僧,更象是个凡人。但是,在他眼里没有善恶。丛生平等。他用最平凡的话来度化人,教育思想叛逆的徒弟,说服他去取经。在影片里,他似乎是无为的。顺其自然的,然而却起到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他超凡的思想境界。记得在影片最后,当孙悟空与牛魔王大战后醒来,发现唐僧变了,他问八戒:“师父什么时候说话变得这么简短了”八戒回答:“师父一向是这样的阿,他说话只三个字。”在这里,又把前边唐僧的形象给解构了。又把前边的一切给解构了,好像一切都像是在做梦。一切都恢复到了原来。罗家英扮演的唐僧虽然滑稽可笑、婆婆妈妈,甚至被孙悟空视之为苍蝇,但是他仍然担负了唐僧的职责。他没有像《西游记》中一样,欺骗性的让孙悟空戴上金箍圈,而是让至尊宝别无选择的自愿的变成孙悟空。他从不会念紧箍咒,但是他令人烦躁的罗嗦却比紧箍咒的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轻易的可以使看守他的小牛妖高喊?quot;我受不了了",而疯狂的跑出去。在绞首架上,更是逼得两个小牛妖一个用匕首自尽,一个上吊自杀。随口一句"下雨了,快收衣服啊!"便使群妖纷纷倒地。这里婆婆妈妈的罗嗦与成篇的大道理截然不同,但是它的威力更大,作用更加直接。当孙悟空回到了正途,跟随唐僧去取经时,唐僧则变得异常的简洁不再罗嗦了。因为牛魔王已经死了,世界上再没有妖怪了,孙悟空也不再反抗,唐僧的目的达到了。

《大话西游》的不确定性

    相信记忆力好的同志们应该还记得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至尊宝救下准备自杀的白晶晶,告诉白晶晶事实经过后,白晶晶并不相信,说:“你骗我!”这时候至尊宝从怀里掏出白晶晶的玉佩,说:“你不信?LOOK!”一位没有幽默感的女同胞看到这里,义愤填膺地跟我说:“简直是胡扯!这是古装片,怎么会说英文!”古装片和英语对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正常人都知道的。在这里,星爷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大家看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并没有人去探究从哪里来的这句英文。因为大家都知道,星爷提倡的是“无厘头文化”,也就是故意搞一些不合常理的东西来让人发笑的文化。但是,很少人知道,这是解构的不确定性。说英文错吗?说英文对吗?错吗?对吗?强盗不抢钱,只抢脚底板,可能吗?孙悟空没有三打白骨精,反而爱上了她,可能吗?瞎子刚死不久,下一个场景他又活蹦乱跳地出来了,可能吗?大唐高僧唐三藏居然会穿一身印度服装,还会唱英文名曲《ONLY YOU》,可能吗?每一个细节看上去都不符合平常的、或者说是传统的逻辑,但是每一个细节都让人铭记。因为没有人可以证明,那一定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当一样东西,你不能证明它是错误的,那么,你只有承认它是正确的。就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到现在仍然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可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速度超越光速后时空可以倒流。就象鬼神和上帝,在你无法证明它们不存在的时候,你又凭什么说它们呢?同时,《大话西游》试图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但它常常出现现代的俚语,如“I服了you”、“不信?Look”等等,它不同于力求真实感的现实主义电影。似乎在告诉观众这只不过是一部喜剧而已,这使得人们更加无法把握电影的主旨。同时,电影的情节也是不确定的,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封闭性。因此,用一种充满错位式的开放情节取而代之。电影利用月光宝盒这个宝物,将现实时间、历史时间和未来时间随意颠倒,将现实空间不断的分割,使得电影的情节出现多种,故事出现无限可能。这种不确定性与当代人在信仰、道德和日常生活准则的危机是不可分的。另外,他们在精神分析学说和佛教禅宗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精神活动的非理性、潜意识活动,这就导致了他们对社会、道德、人类的未来统统漠不关心,陷入了虚无主义,认为生活乃至生存都没有任何目的或意义。

《大话西游》的反复性

    该片的线索是“月光宝盒——盘丝大仙留下的宝物”,至尊宝用了月光宝盒后,使同一情节“一波三折”,上演了N次,使时光倒流,同一场戏,重复拍摄,但规定情境却各不相同,这是该片的一大特色,很有创意,表现了孙悟空对白晶晶的一往情深。再影片的情节发展阶段,至尊宝利用月光宝盒路路续续来往穿梭与时空两端,统一场景连续重现N次。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利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另当别论,但却在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中得到了体现。

《大话西游》的嘲讽性

    对爱情的嘲弄——至尊宝和白晶晶、紫霞的爱情以及和铁扇公主的感情纠葛会让人很认真地去思考爱情到底是什么。

    对权威的嘲弄——一开始是对观音的嘲弄然后是对菩提老祖的嘲弄,深刻地揭示了那些权威的伪善。

    对义气的嘲弄——当至尊宝为首的土匪实施攻击白晶晶等妖怪的时候,那些口口声声喊着“大当家”的“兄弟”们却无一愿意上阵,无奈之下只好由“一把手”至尊宝出头,土匪阵营里的二号人物的贪婪、胆小、趋利的特征被一脸萎琐的吴孟达演绎得夸张而又鲜活,最有义气的居然是那个残疾人——“瞎子”,在这里安排这样一个人物已经不是嘲弄和讽刺了,而是赤裸裸的咒骂。

    对神圣的嘲弄——救世主唐僧居然成了妖精十三娘和“二当家”的孩子。哈哈哈,这个出身似乎不是那么的高贵,颠覆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的格局,大善和大恶是如此地亲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话西游3:盛悦国际特效揭秘之唐僧师徒为爱归来
负责任的男人,才会活得像狗一样
天啦,刚刚宣布:大话西游要拍象棋版了!!!
听说《大话西游3》吴京演唐僧 网友直呼求师父放过妖精
漫谈大话西游
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为何能成为大众经典影片? | 杂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