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医大师邓铁涛新年寄语:正确认识中医,挺起中医的脊梁

国医大师邓铁涛新年寄语:正确认识中医,挺起中医的脊梁

导 读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真正认识中医药学的真价值,对世人来说,对医学界甚至对一些中医来说,却不容易!新年伊始,让我们一起聆听邓铁涛老前辈关于正确认识中医的肺腑之言,为成为中医脊梁而不断努力前进!

 

《中医药法》的正式颁布,让我倍感欣慰。2017年,将是中医药发展新里程碑开启的第一年。作为老中医,今天再来谈谈我对中医问题的几点认识,希望帮助中医的学子们正确地认识中医。


1向“人天观之时地人医学”发展

西医很重视“模式”,中医学一向无模式之说,2004年我于《中医与未来医学》一文中曾试做论述,认为:“西方的医学模式原来是生物模式,20世纪后期,才发现不对,最后承认医学的模式应该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是一个进步,但我认为仍然不全面。虽然已重视心理与社会对疾病的重要性,还没有把人提高到最重要的地位。中医与西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西医着重治病,中医着重治病人,中医学把人放在首位,根据宏观理论把人放在天地人群之间进行观察、诊断与治疗。


试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曾治一个运动员的腹痛病,经广州市某大医院治疗无效,为了把病确诊,便进行剖腹探查,把腹部全部器官全检查了,找不到病根,无从治疗,然后缝合,腹痛如故,后来我诊断为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用补气血药加活血药把她的病治好了,这一病例说明西医要从腹部找病根,中医则从整体调整治病人。




中医学受中华文化“天人合一”观的影响,如果找个中医学模式的话,应是“天人相应观”,简称“人天观”,即把人放在时间、地域、人群以至个体的层面上,进行健康保健预防与治疗的观察研究。


所以,我今天认为中医之模式可以进一步调整为“人天观之时地人医学”,亦是以人为本的时间与空间的医学,似乎更加明晰。


有人以为美国的哈尔贝格是时间医学之父,但哈尔贝格后来知道时间医学的老祖宗在中国。中医学对养生与治病都十分重视时间,这方面的认识与实践已几千年了。中医的时间医学最有代表性的,在宏观方面有“运气学说”,在诊治方面有“子午流注”。时间与空间之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之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先生在研究飞行员的睡眠与疾病的关系时发现:“我们把检查睡眠的装置跟我们中医的子午流注时间结合起来,结果使我们豁然开朗。我们得到一个概念,就是睡眠是体检非常必要的一项,……这里面的信息太丰富了。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胆经气血灌注的时间,1~3点是肝经,3~5点是肺经,5~7点是大肠经,我们有很多的例子能说明这个时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如果一个人肝有问题,经常是在凌晨1~3点时间,睡眠过程中心跳、呼吸就会乱。”


俞院士又在其《运用系统理论进一步理解“上工治未病”》报告中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中医和道家的东西,其中的理念将引领中国乃至世界医学改革的方向,它的内涵将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西方医学发展到现在是硬挺着在前走。他们搞的软着陆,所谓系统生物学提出来了,但本质上还原论的思想没有改变,很难从根上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我们一定能够解决目前的难题。”


俞院士的实验我很欣赏,他的观点我很赞成!他上面的话是站在系统论对还原论而言的,我认为当西医学从“还原论”进展到“系统论”的时候,中西医的结合就能达到最高层次的结合,即“理论上的结合”,就会到来了。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只是最初步阶段的结合。


2中医学是理论医学

中医药学是什么? 近百年来屡被攻击,罪名是不科学!甚至某名家学者,身为中医的疗效之受益者,却认为“中医能治好病,也不科学,因为说不出道理来!”他们所要求的道理就是西方医学理论,如不符合西医的理论,就不算有理论。这种思想长期迷惑了广大的知识分子。中医植根于五千年之中华文化,学术文献浩如烟海,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岂是道理说不清? 是不认识中医之理论故也!


中医之巨著以“论”名篇,以“论”作书名者,比比皆是,经典巨著《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专论人的健康与长寿以及传宗接代问题;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论述顺从四时的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达到养生防病的实际效果;第三篇“生气通天论”,即生命的活动与自然界是相通而不可分离的。……整本《素问》81篇,几乎都以“论”名篇。



汉代医圣张仲景的巨著《伤寒杂病论》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中医之辨证论治讲究时、地、人,充满唯物辩证的内涵。金元以后之名家巨著如《脾胃论》、《温疫论》、《温热论》以论名书者不可胜数,吴鞠通的名著《温病条辨》之辨也是论。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无法读完,怎么能说中医讲不出道理呢?


20世纪60年代中医界曾讨论什么是中医的理论核心,大多数认为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一切防病、治病、养生、康复的理论,都由此而派生。若用现代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审视中医学,就会豁然开朗,知道中医精要之所在与合乎科学之理了。“经络”就是中医学的信息网络系统,形态学上未能找到不等于它不存在。今天依靠经络学说指导的针灸神奇疗法,已经走向世界。世界科学界必须重新认识中医,我国学者更要正确认识中医。



贬低中医的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又说中医的经验不能重复……等等。我认为那些没有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人,只知照方开药,的确是难以重复宝贵经验的。中医师的高明与否,与其理论基础、临证经验、文化素养成正比,试翻阅历代名医著作及现代名中医的事迹足以为证。说中医只是经验医学是毫无根据的。


也许仍然有人怀疑中医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怎么能了解这么复杂的人体及其疾病的千变万化。关于这个问题,因为中医的认识论与实践论,运用的是“黑箱论”的方法,这是靠输入信息、信息反馈、不断反复实践而得其奥理。“黑箱论”得来的好像不如“白箱论”之看得见摸得着,但信息会给我们更深刻,甚至目前还不能解读的东西。


(黑 箱 论)

例如,我的朋友作家陈祖芬的外孙女在美国,已经2岁多了,就是不长牙齿,走路无力,易跌倒,西医认为是基因缺陷,检查发现染色体断裂,无法治疗。她回广州找我,我根据中医的理论,认为属五软五迟之病,牙齿属肾、脾主肌肉,走路属于脾,所以我给她补肾、补脾。治疗了半年多,牙齿长出来了,走路好多了。后来带着那个方子,到美国继续服药去了。所以说,这些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检验和发展的中医理论,是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的。你没有去进行中医临床,没有按照那个理论去实践,你是不会相信的。


随着世界的科学技术革命的飞快发展,中医学理论将与21世纪的最新技术革命相结合,从而攀登上一个新的高峰,以引领世界医学向前进,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3微观是科学,宏观也是科学

西医是微观医学,有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近年来发展很快,从细胞到分子、基因……越来越细。中医学的理论与之相反,是宏观医学,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把人(病人)放在天地之间去观察去研究。


西医能治好病人,中医也能治好病人,按照真理的标准来看,并结合上述观点,中西医不能互相排斥,正好是互相补充,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会创造出更深的理论,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后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


人是生长在天地这个大自然环境之中的,人怎能离开大自然而生存,疾病怎能离开大自然的影响。从生物发展到人,是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塑造,考古学可以给你详细的答案,考古学也离不开宏观的研究。它也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能发展的。

 


试以重症肌无力之治疗为例:西医的微观研究相当深入,还能造出动物模型,发明了“新斯的明”,疗效迅速,强的松更是治此病的王牌药物,但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胸腺摘除说是有特效,其实多数病例仍然复发。


我们从宏观认识,重症肌无力是脾胃虚损、五脏相关的顽疾,采用升发脾阳大补脾胃为主,兼治五脏。此病属虚损之症,故无症状之后仍须服药二年则可以根治。


但当病人呼吸危象出现,不能饮食时,我们采用注射新斯的明治标,使之能口服中药与进食,几天之后多能度过危关。这就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例子。


许多中医特别是年青的中医不明此理,一接触西医的微观科学,反观中医的阴阳五行,便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便不好好地去读中医书!


4神圣的使命,当中医的脊梁

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凡西医能解决的,中医便应靠边站,在西医学最新成就面前手足无措,忘记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用多少病人的性命和多少先贤的智慧换来的。诚然,西医能换肝换心是很高明的,但中医重视治未病,治在前头,可以不用换肝换心那有多好呢?就不信肝纤维化是不可逆的,肝硬化早期治疗好了,何必去换肝呢?


抗生素发明之后,肺炎便不需要中医了吗?老年肺炎、虚寒证的肺炎,用上中医药就会得救了。我常遇此等证,用桂枝汤或小青龙汤之类,帮抗生素一把。我曾在西医院会诊一例水肿病人,已肿至啤酒桶一样,不能卧,乃特制大木椅坐着,医院已用了不少速尿,就是不能消肿,请我会诊,我采用真武汤加味,约半月,患者前后判若两人,带着空木椅出院了。




目前世界医学正在害怕将来无药可治抗药性的凶险细菌病,中医应该站出来,为世界医学家分忧,研究消炎抗菌的治法与方药,不应袖手旁观。


中医药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我们不努力行吗?目前世界上最欠缺的是高水平的中医,欠缺能在临床上有真功夫的千千万万个铁杆中医。中医药的发展要有一大批中医的脊梁之才。


我曾经形容在近代的中医人就像古代的和氏,不断献宝不断遭受磨难。今天,首部《中医药法》明确提出要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我们这个五千岁又新生了,凤凰涅槃了。中医药犹如和氏璧,它的璀璨,需要和氏精神,所以我深信,只要我们全体中医界同仁齐心协力,不懈探索不断前进,解除人类痛苦的曙光将出现在东方!


推 荐 阅 读点击标题查阅


 【中药从哪来①】身世之谜:千年难解

 【中药从哪来②】药名来历:妙趣横生

◆ 国医大师干祖望:对症下药治鼻炎,还你一个清新世界


   版权声明

  • 本文为邓铁涛授权发表,由铁杆医讯根据邓老口述及参考过往资料编辑整理。

  •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 欢迎原创投稿。

微信ID:tieganyixun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确认识中医
十个问题带你深入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
三千年生命科学的进与退
正确认识中医特色下的短板
看未来,志如钢铁;爱中医,情似波涛——邓铁涛先生逝世两周年追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