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复医学的中国困境
userphoto

2014.09.20

关注

康复医学的中国困境

2014-09-19 医学界杂志

提示: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请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医学界杂志”,添加关注后,发“140919”给“医学界杂志”查收今日的全部精彩资讯。

导语:

  康复医学有多重要?康复医学的中国之路有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和鲜为人知的困境?社会、甚至医疗界人士是怎么看待康复的?全国第一家成功转型康复的二级医院--上海第一康复康复医院的转型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无奈?《医学界》为您带来深度报道,揭秘康复医学的中国之路,走近中国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


作者:郭惊涛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迎接18名新生

  

  2014新学年,对于将进入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其中18名新生来说,他们也许并不知道,所闯进的领域对于他们、甚至整个社会来说,都一样陌生。


  为了迎接这18名新生,太多的人正在紧张地准备着,其中就包括一个80后小伙子、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康复治疗部副主任、物理治疗科主任林建华。


  1982年出生的林建华说,在十几年前的这个时候,自己和这些新生现在的状态一样,对于“康复”这一概念几乎一无所知。

  (80后康复治疗师林建华)


  2002年高考,因为是往届生,林建华被调剂到了首都医科大学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意外地走入了康复领域。但十几年过去后,这位福建小伙子已经成为了康复治疗领域抢手的人才。


  本科毕业后林建华留在了北京,进入中国最好的康复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物理治疗科工作。


  由于中国的康复治疗水平和香港及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林建华在工作3年后决定前往香港理工大学攻读临床型手法物理治疗学硕士专业学位,并在此后又攻读了研究型手法治疗颈痛方向的物理治疗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正欲攻读物理治疗学博士学位的林建华,在与赴港的上海阳光康复中心领导谈话后决定来上海工作。


  林建华如今依然清晰的记得,2012年4月23日晚,上海阳光康复中心的领导约他见面,在深入交谈后,领导说:“如果你回来,PT(物理治疗)科的主任就由你来做,这个全新的科室由你来打造,你需要的人员、资金等各方面支持我们都给你。”


  而在此之前,林建华的职业发展目标是和自己的香港理工大学导师一样,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条件很诱人,我特别看重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一个全新的科室,这样的机会一旦失去很可能再也没有了。”林建华说服了原本支持自己读博的导师。


  2012年11月21日,林建华进入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科室建设中。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曾经的教学梦也正在成为现实。


  这一切还要从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蔡巧玲一次偶然的参观说起。


  就在林建华进入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工作的当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蔡巧玲在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副院长王惠芳的力邀下参观了上海阳光康复中心。

  (上海阳光康复中心物理治疗科)


  “太振奋了!上海居然还有这么好的一家康复医院。”蔡巧玲副院长在感叹之余向医学院院长徐国彤和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裴钢作了详细的报告。


  恰逢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蓬勃发展以及纳米材料等相关工科实力深厚的同济大学正在致力于产、学、研融合发展,并正在寻求康复医疗机构合作,为社会培养康复治疗的人才。裴钢校长考察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后,与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金放理事长、季敏副理事长一拍即合,确立了康复医学产、学、研的合作。


  2013年3月29日,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筹)、同济大学医学院康复治疗学系在上海阳光康复中心正式挂牌。


  为什么同济大学作为985重点高校却愿意培养康复治疗师?蔡巧玲表示,中国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起步晚,康复治疗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尤其缺乏的是该专业的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教育和研究人员。康复治疗师作为康复医疗团队成员之一,在美国,必须是拥有博士学位才能考相应的执照。


  据了解,同济大学医学院开设的物理治疗学专业学制为4年,为了这18名新生,学校与香港及一些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力求为学生们的学习、深造铺平道路。


  “真的没想到。我们目前正在准备新生入学后的教学工作,成为教学医院相信会成为医院发展很好的契机。”说起即将成为大学附属医院的教师、未来还有可能要带研究生,林建华露出了兴奋的笑容。


滞后的新学科

  

  事实上,面临新挑战的不仅仅是18名新生和年轻的科主任林建华,就连康复医学学科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的概念。


  据了解,相对于临床医学偏重诊断与治疗,康复医学则主要偏重功能的恢复性治疗,该学科兴起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量伤员需要接受康复治疗,康复医学很快在西方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并越来越受到重视。


  康复到底有多重要?以脑卒中为例,科学研究发现,在脑卒中存活的患者中,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存活患者能重新步行和生活自理,可使30%的存活患者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相反,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只有6%和5%。在死亡率方面康复组比未经康复治疗组也低12%。


  除了心脑血管疾病,康复医学在骨关节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运动损伤等许多领域都大有作为。


  据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康复科主任崔芳介绍,我国在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前,只有少量康复医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康复医学临床工作。更多的是临床其它相关专业的医生转为康复科医生。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崔芳)


  另外,关于康复的理念我国临床医生也接触较晚。据崔芳主任介绍,90年代初我国的心梗患者还严格要求卧床几周以上,但根据现在的研究表明,在监护的情况下,早期科学的下床活动有利于恢复。而在80年代,美国急性心梗患者的早期康复程序就已经有了,已经成为心脏综合处理的常规之一。甚至在病房、ICU以及患者回到家里应该怎么做都已经有规范。


  虽然早在1987年,卫生部就曾下文号召康复应和预防、医疗、保健协调发展;但在后来的20年里并未得到重视,该学科的发展处于长期滞后的状态。


  即使在1989年卫生部下文,要求二级、三级医院必须设立康复医学科,情况亦未有所改善,康复科只是医院里可有可无的一个小科室,大多数临床医生并没有康复的概念和思维。


  在中国康复医疗界的人士眼中,康复医学真正迎来转机始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量的伤员需要接受康复治疗,严重短缺的康复医疗资源凸显出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严重滞后。


  与此同时,中国也启动了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因为崩溃的三级医疗体系让三级医院爆满、一二级医院门可罗雀,经过三级医院临床治疗后的患者却无法实现转诊到二级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再加上慢性疾病的高发、中国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频发的交通事故、“世界工厂”多发的“工伤”……康复医学在中国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契机。


  令崔芳主任欣慰的是,目前我国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临床医生都逐步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很多临床医生开始主动寻求康复医师的帮助,康复医师参加会诊、查房,在ICU、CCU病人昏迷阶段就已经介入了患者的康复治疗。


市场需求巨大 


  如今的松江区光星路2209号,在2004年以前,还是一片农田。上海在建造2007年世界特奥会场馆设施时,一个大型康复中心规划也同时实施。


  据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副院长翟华介绍,特奥比赛设施当时就是按照康复中心的标准建造的,占地400亩。


  特奥会结束后,行政上隶属于上海残联的上海阳光康复中心迅速筹建,仅设备投入上海市政府三年就投了一个多亿。


  如今的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宛如欧美高校的校园般美丽,核定的300张病床却远远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


  “几年前,我曾经在窗前做过观察,门口的马路上一个小时都没有一个行人或车辆经过,当时还在担心这样下去怎么医院怎么运营啊!如今看来我们幸亏办的是一家康复医院!”翟华院长感慨。


  然而这家距离上海市中心几十公里的康复医院,如今连会议室都腾出来给患者加床,一些等待入院的患者甚至要排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且患者90%以上都来自市区。


  目前阳光康复中心已经启动了二期工程的立项,预期建成后医院床位将扩至1000张。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市区康复医疗资源依旧极度短缺,即使阳光的1000张病床全部投入使用,依旧是杯水车薪,加床还将成为常态。


  在巨大的市场面前和政府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康复、养老等健康产业的政策刺激下,一些社会资本正在悄然布局。


  就在上海阳光康复中心附近,泰康人寿投资的一个大型集养老、康复为一体的地产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达42亿元,建成后可提供约2400户养老单元,其中还包括建设一家康复医院。


  在北京,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已经于2013年初开业,更是吸引了心脏康复倡导者胡大一教授的加盟。


艰难的转型

  

  在林建华看来,看好阳光康复的重要一点就在于这是一家新医院,因为新的医院没有太多旧的束缚。


  然而目前很多二级医院正在经历着转型的阵痛。


  2012年3月原卫生部发布的《“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卫生部门鼓励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包括企事业办医院),有计划、按步骤地整体转型为以康复医疗服务为主的综合医院或康复医院。


  但转型之路并不好走。


  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家成功转为康复医院的二级医院,杨浦区老年医院如今已经换成了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的牌子,“筹”字已经去掉。


  该院康复科主任路微波见证了这一艰难的历程。根据相关规定,转型康复医院必须达到一定数量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时任院长吴晓童率领全院近70名主治医师报考康复医学科的主治,甚至动员近百名护士参加康复治疗师的资格考试,并四处招聘康复治疗师。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46名临床医生同时通过了康复医学科的主治考试,近90名护士取得了康复治疗师的资格。


  但在该院现任院长周明成看来,成功转型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无奈。他对《医学界》表示,就拿临床医生考康复的主治来说,事实上是被逼出来的。

  (上海第一康复医院院长周明成)


  因为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临床医生并不能够擅自改变执业范围,不可能同时拥有临床和康复两个执业范围如果选择康复医学科,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临床执业范围。


  而且在转型后,药占比从40%-50%一下子下降到33%,员工人数也增多了,但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从原来的13天左右一下子增加到18天左右。


  “成本增加了,但效率、效益却都下降了。”周院长颇显无奈。


  另外据路微波主任介绍,转型康复医院后,康复器械的采购资金也捉襟见肘,以上下肢机器人为例,就近300万元,医院转型后而整个器械采购的投入也就是几百万元。


  对于阳光康复高达上亿元的康复设备,周明成院长说只有羡慕的份,因为阳光康复行政上并不属于医疗系统,而是上海市残联直属,而第一康复属于卫生系统,和其他医院一样的待遇。


  虽然目前第一康复医院还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周明成院长看来,医院谋求主动转型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政府在加大社区卫生中心的投入,再加上三甲医院扩张分院的压力,二级医院是很难有路出的。


  据了解,杨浦老年医院按照卫生部三级康复医院的标准进行建设,经过二年的筹备和专家评审,已经成功转型为上海第一康复医院,在医院等级上也得到了提升。尽管医院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和医疗环境尚亟需改进,但医院的发展前景还是令业界颇为期待。


  目前医院加快了对康复专业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建设步伐,加强与三级综合医院的联动,周院长还兴奋地告诉记者,医院近期就创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工作已经开始,近日将挂牌成为复旦大学的临床教学基地。


  关于未来,周明成院长充满着期待,期待社会各界能够多关注康复,也期待着政策能够在康复上能够有所倾斜,期待那些无奈能够解决……


核心问题是人才

  

  在采访中,关于康复医学的发展瓶颈,大多数专家都有着一致的看法:最大的是人才瓶颈。


  中国有多缺康复人才?以物理治疗师为例,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每10000人口拥有的物理治疗师人数为5人左右,芬兰则高达22人,而整个中国目前物理治疗师仅1.4万人左右。


  而康复医师就更为缺乏。根据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学科管理规范》,二级综合性医院康复科至少要有4名执业范围是康复医学的医师,三级综合性医院则需要6名康复医师。


  但目前很多医院的康复科都没有达到上述标准,连康复专科医院也是紧缺有经验的康复医师。


  以阳光康复中心为例,近年来该院的工作中心之一就是寻找康复人才,包括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甚至不惜远赴香港等地去寻找。


  而杨浦老年医院转型的最大障碍也是人才。根据政策,二级医院的临床医生要转康复学科,必须到三级医院康复科进修2年。


  在业内人士看来,现在医院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哪个院长愿意把大批的医生送出去进修2年,还要付工资?再说医生自己也不见得愿意。


  而杨浦区老年医院的转型的经验之一,就是该院在数年前就开始重点发展康复科,并成为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杨浦康复中心,在这种情况下,路微波当年从内科转型康复医师时才能够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是在本院进修。


  在路主任看来,目前最大的人才困境是人才梯队建设,以其所在的医院康复科为例,主任医师断层,经验丰富的康复主治医师更是稀少,而在这目前的国内综合医院是普遍现象。


  关于人才的培养,虽然包括同济大学医学院在内的高校已经在努力培养康复人才,但这些院校在师资方面也非常缺乏,只能到处挖人,甚至聘请国外的教师授课,但这种购买课程的方式只能解燃眉之急。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正在全国推广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经将康复医师纳入规培范畴,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接受为期3年的康复专业方向的规培,其中一年半进行内外妇儿的轮转,最后一年半在康复科培养。


  但令人沮丧的是,以较早开展规培的上海为例,屈指可数的近十家康复专业规培基地的招生人数少的可怜,每家基地的康复专业人数都在个位数,少的只招了一个,多的也不过七八个。


  不仅如此,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学习康复并非易事,即使康复方向的规培生招的很少,但还有一些无法通过结业考试。


  当然也不是因为这些基地的不愿意招或培训能力有限,而是很少有医学毕业生愿意报考。


  在上海第一康复医院,记者和一位实习治疗师攀谈得知,她和林建华一样,都是调剂才学的康复,不然根本不会报考该专业。


  人才的困境,也让几年来迅速发展的中国康复医学裹足前行。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与社会甚至医疗界对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的认知不足、甚至误解有关。


  据介绍,目前很多人把康复、养老、护理都混为一谈,甚至以为是“massage”,有些学生家长还误以为孩子学康复以后就是伺候人。


医疗服务价格低是根本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看上去康复人才的紧缺和社会误解有关,但事实上,主要在于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绝大多数临床科室医生相比都毫无竞争力可言。


  据东方医院康复科崔芳主任介绍,新的医生进来第一次开会时,她都会直说:“我们不要和其他科室医生比,康复科医生别想发财,我们要讲奉献精神。”


  因为在目前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疗服务价格过度扭曲,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长期得不到体现,而康复科的医生和治疗师主要是靠手艺吃饭,因此其产生的效益和其他科室根本无法相比。


  据路微波主任介绍,一个长达20-30分钟的纯人工一对一言语、认知功能训练的收费仅20-25元,一个治疗师的月收入仅3000-4000元左右。


  崔芳主任也表示,东方医院国际部的国外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后,感叹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康复,目前我国所有的医疗服务价格都长期处于严重扭曲的状态,而药占比较低的康复科或康复医院受到的冲击就较为明显。


  而这些定价目前还都没有改变的迹象,一些声称取消药品加成的试点地区在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方面依然显得扭扭捏捏。


  不仅如此,一些康复医院先进的康复设备目前甚至没有明确的定价,只能被迫采取综合收费的标准。


  正如医学生们“金眼科、银外科”的顺口溜一样,康复科从来都不是综合医院院长们重视的科室。


  不受领导重视、科室规模较小、收入较低……如此待遇,医学生们自然很难对康复感兴趣,因此有业内人士感慨:其实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


  当然,也不全是劣势。在崔芳主任看来,自己选择康复并不后悔,除了帮助患者,康复科医生的工作压力、风险都要小不少。


  她讲了科里一个新来的小姑娘的故事:从临床转过来一年后,睡眠也好了,人也变得更漂亮了……


  (《医学界》实习编辑姚梦莎亦对本文有贡献)本文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公众号,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科同济医学院培养三甲医院院长全国第一,医学人才楷模家喻户晓
北京康复医学会传统医学分会副秘书长,北京道合肛肠医院院长荆建华、荆氏疗法传承人荆爽为您主讲
全国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新进展学习班(OCC)
影响千万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看医生解读如何让呼吸更自由!
同济明月山国际健康医学中心试运营正式启动
精准医疗,康复医学科和放射科联合读片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