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批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2016年版


o(︶︿︶)o 本文配套视频请见 https://yunpan.cn/cxmVLmjrxIGy6 (提取码:1f0d)o(︶︿︶)o        

                                 批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2016年版
                                   
                                                                 作者:江浇灌
   
    搜狗百科《自然选择学说》词条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Darwinian Natural Selection),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survival of the fittest)。自然选择被认为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机制。自然选择学说则被认为是现代生物学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亦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等一道被革命导师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详细内容
  繁殖过剩
    繁殖过剩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的基本条件。达尔文的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且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达尔文指出,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够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 900万头。因此,按照理论上的计算,就是繁殖不是很快的动、植物,也会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产生大量的后代而占满整个地球。如果没有过度繁殖,自然选择就不会进行。任何生物都不可能无限增加个体。  
   生存斗争
    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认为,这主要是繁殖过度引起的生存斗争的缘故。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但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  
   遗传和变异
    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特征,生物有了这个特征,物种才能稳定存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每一代都存在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这与拉马克所说的变异不同。拉马克认为变异是按需要向一定的方向发生的。当时的达尔文还不能区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他只能一般的讨论变异。但是,他实际上讨论的是遗传性状发生的变异,是可遗传的。这样的变异一代代积累下去就会导致生物的更大改变  
   适者生存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搜狗百科《生物》词条说:生物(英语:Biology,又称生命体、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在于生物进行新陈代谢(又称分泌物)及遗传。任何一个生物在从诞生到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在不停地进行一系列的生命活动。人们将这一系列生命活动定义为各种行为(见互动百科《行为》词条)。如搜狗百科《自然选择学说》词条所述,达尔文将生物的整个生命历程划分为“繁殖”和“生存”两个行为,并将“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可以看到:“自然选择学说”的四点主要内容中的“过度繁殖”和“遗传和变异”两点是在描述生物的“繁殖”行为,“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两点则描述生物的“生存”行为。“过度繁殖”说法的参照物为同一自然环境中业已成长至成年(以是否性成熟为判定标准)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数量,因此“过度繁殖”是在描述生物所繁衍的新生个体相对于成年个体在数量上的差异;由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通过繁殖行为体现出来,因此“遗传和变异”是在描述生物所繁衍的新生个体相对于实施该繁殖行为的成年生物在生理形态上的差异;“生存斗争”描述生物所繁衍的新生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况;而“适者生存”通过“生存斗争”体现出来,因此“适者生存”是在描述“生存斗争”的结果。
    本残认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三点内容均不能成立!具体分述如下:
   关于“过度繁殖”的反驳意见:
   什么是“过度繁殖”?如搜狗百科《自然选择学说》词条的《详细内容》章节《繁殖过剩》小节所述:繁殖过剩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的基本条件。达尔文的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且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达尔文指出,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够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 900万头。因此,按照理论上的计算,就是繁殖不是很快的动、植物,也会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产生大量的后代而占满整个地球。如果没有过度繁殖,自然选择就不会进行。
    荒谬!真是荒谬!达尔文的作法太不负责任了。如果达尔文到现代的养鸡场中考察,在得知从鸡蛋孵出的数千只小鸡在照料有方的情况下全部成长到成年,那么达尔文将作出“适度繁殖”的结论。如果达尔文得知美国国鸟白头海雕由于摄入有毒物质DDT而无法生育,并因此而灭绝的情况后那么将作出“零度繁殖”的结论。
   达尔文所谓“过度繁殖”的说法是以业已成长到成年(以是否性成熟为判定标准)的生物个体数量为参照物的,意为“相对于业已成长到成年的生物个体而言,生物所繁殖的新生个体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以业已成长到成年(以是否性成熟为判定标准)的个体数量为参照物的话,那么各种生物所繁殖的新生个体数量有零度(表达“数量为无”之意时应该使用“零度”而不是“无度”,因为在汉语里“无度”的意思等同于“过度”)、微度、轻度、适度、重度、过度等六个级别。我们来作一个实验:假设一个50克重的牛肉罐头中可以正常存活一万(10000)只成年腐生菌,那么我们在这个牛肉罐头中放入一只成年腐生菌并观察它的繁殖状况。
    由于该牛肉罐头中可以正常存活一万(10000)只成年腐生菌,那么:
    如果该只腐生菌没有繁衍出任何新生个体的话,属于零度繁殖;
    如果该只腐生菌繁衍的新生个体数量处于一到一千(1~1000)的范围的话,属于微度繁殖;
    如果该只腐生菌繁衍的新生个体数量处于一千零一到八千(1001~8000)的范围的话,属于轻度繁殖;
    如果该只腐生菌繁衍的新生个体数量处于八千零一到一万(8001~10000)的范围的话,属于适度繁殖;
    如果该只腐生菌繁衍的新生个体数量处于一万零一到一万五千(10001~15000)的范围的话,属于重度繁殖;
    如果该只腐生菌繁衍的新生个体数量大于一万五千一(15001)的话,属于过度繁殖;
    那么实验的真实结果是什么样的呢?鬼才知道!如果做六次相同的实验,可能全部得到一个相同的结果,也可能得到六个不同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自然环境中供应的生活资料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生物的繁殖状况取决于生物的繁殖能力。
    问题是地球上可供生物利用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是动态变化的。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可供生物利用的生活资料数量为零,因此那时地球上哪怕是诞生一个生物个体,也属于过度繁殖。而当今地球上可供生物利用的生活资料的数量逾百亿吨,如果此时地球上只存在一个生物个体的话,将属于微度繁殖。如达尔文所述:“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够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900万头。”当今自然环境中存活的大象的总数量不足十万头,如果地球上供应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在今后的750年中仍然维持当今的水平,那么确实无法养活1900万头大象。可是如果把“大象”这个生物种类换成“草履虫”这个生物种类,那么将是可以的。在21世纪的今天,自然界中存活的草履虫的个体总数量别说1900万,估计1900亿也要不完!如果750年后自然环境中草履虫的数量为1900万只那么将属于“微度繁殖”。由于可见,在生物的繁殖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生物的繁殖状况取决于自然环境中供应的可供生物利用的生活资料的数量。
    总而言之,生物的繁殖状况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方面为自然环境中供应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另一方面为生物的繁殖速度——而这两方面因素的动态变化也导致了生物繁殖状况的动态变化。整个生物界的繁殖状况由所有生物种类的繁殖状况构成, 每种生物的繁殖状况又由所有该种生物个体的繁殖状况构成。因此整个生物界的繁殖状况绝对不可能仅是“过度繁殖”一种,而注定是多种繁殖状况共存的!
   关于“生存斗争”的反驳意见:
   什么是“生存斗争”?如搜狗百科《自然选择学说》词条的《详细内容》章节《生存斗争》小节所述: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认为,这主要是繁殖过度引起的生存斗争的缘故。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上述文字表明达尔文所谓“生存斗争”说法的参照物和所谓“过度繁殖”说法的参照物是相同的,均为自然环境中存活的业已成长至成年(以是否性成熟为判定标准)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数量。因此“生存斗争”的言外之意为“生物所繁殖的新生个体中能够成长到成年(以是否性成熟为判定标准)的新生个体数量正好合适”——从“过度繁殖”的角度来说,“生存斗争”的说法等同于“适度生存”的说法。如此一来,还将引申出“微度衰老”和“零度永生”的说法——因为在自然环境中供应的生活资料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以某种生物的成年个体数量为参照物的话,那么同一自然环境中衰老(以是否性衰竭为判定标准)个体的数量少得可怜;同一自然环境中永生(以生命体征是否可以无期限存在为判定标准)个体的数量绝对为零。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至少达尔文观察到的情况是这样的。究其原因:对于自然环境中的绝大部分生物来说,维持新生个体存活单位时间所消耗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少于维持成年个体存活相同单位时间所消耗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而维持衰老个体存活单位时间所消耗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又多于维持成年个体存活相同单位时间所消耗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因此在自然环境中供应的生活资料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支撑一定数量的某种生物的成年个体存活的自然环境将能够支撑数量相对更多的该种生物的新生个体或数量相对更少的该种生物的衰老个体存活——即达尔文所观察到的“过度繁殖、适度生存、微度衰老、零度永生”案例——但是这仅是自然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数十种情况之一而已!
    以养殖场中的鸡为例,假设维持十只成年鸡个体存活单位时间所消耗的生活资料能够维持一百只新出生的小鸡或一只风烛残年的老鸡存活相同单位时间(把养殖场中刚出生的小鸡、刚好性成熟的成年鸡、刚好性衰竭的老鸡每天所消耗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进行折算大概就是这样)。那么如果每天都向养殖场中的鸡群供应能够维持一百只成年鸡个体存活的生活资料的话,就可能造就养殖场中同时存活着数百只小鸡和数十只成年鸡和数只老鸡的这么一种情况,即达尔文所观察到的“过度繁殖、适度生存、微度衰老”案例。但是由于鸡群对生活资料的获取情况千变万化,因此还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养殖场中同时存活着零只小鸡和一百只成年鸡和零只老鸡——“零度繁殖、适度生存、零度衰老”案例。
    其二,养殖场中同时存活着数只小鸡和数十只成年鸡和零只老鸡——“微度繁殖、适度生存、零度衰老”案例。
    其三,养殖场中同时存活着数只小鸡和数只成年鸡和数只老鸡——“适度繁殖、适度生存、适度衰老”案例。
    其四,养殖场中同时存活着零只小鸡和数只成年鸡和数只老鸡——“零度繁殖、适度生存、适度衰老”案例。
    其五,养殖场中同时存活着数只小鸡和零只成年鸡和数只老鸡——“过度繁殖、零度生存、过度衰老”案例。
    其六,养殖场中同时存活着零只小鸡和零只成年鸡和十只老鸡——“零度繁殖、零度生存、过度衰老”案例。
    地球上的养鸡场数以万计,各种生存状况都有可能发生,各个养殖场中鸡群的生存状况如何具体取决于该养殖场中鸡群获取生活资料的实际情况。“繁殖”作为达尔文划定的一种生物行为,前面《关于过度繁殖的反驳意见》章节已经论述了这样的观点:“整个生物界的繁殖状况由所有生物种类的繁殖状况构成, 每种生物的繁殖状况又由所有该种生物个体的繁殖状况构成。因此整个生物界的繁殖状况绝对不可能仅是“过度繁殖”这么一种状况,而注定是多种繁殖状况共存的!”。同理,“生存”作为达尔文划定的另一种生物行为,生物的生存状况同样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方面为自然环境中提供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另一方面为生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在生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不变的情况下,生物的生存状况取决于自然环境中供应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在自然环境中供应的生活资料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生物的生存状况取决于生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而这两方面因素的动态变化也导致了生物的生存状况的动态变化。整个生物界的生存状况由所有生物种类的生存状况构成, 而每种生物的生存状况又由所有该种生物个体的生存状况构成。因此整个生物界的生存状况绝对不可能仅是“适度生存”一种,而注定是多种生存状况共存的。
    关于“适者生存”的反驳意见:
    什么是“适者生存”?如搜狗百科《自然选择学说》词条的《详细内容》章节《适者生存》小节所述: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只要能够生存的就是“适者”,只要是“适者”就能够生存——这是错误的!下文举三个例子进行说明。
    其一,一个人住进了医院的无菌病房,身上的细菌全部死掉了,但是这个人却活得好好的。按照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说法,这个人属于“适者”,而他身上的所有细菌都属于“不适者”。
    其二,一个人被执行绞刑,这个人死掉了,但是他身上的细菌却活得好好的。按照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说法,这个人属于“不适者”,而他身上的所有细菌都属于“适者”。
    其三,一个人掉进了炼铁厂的焚烧炉,在高达3000℃(摄氏温度)的焚烧炉中,这个人和他身上的所有细菌都死掉了,按照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说法,这个人和他身上的所有细菌都属于“不适者”。
    在上面三个例子中,为什么在“无菌病房”中人员属于“适者”,而到了“绞刑”、“焚烧炉”中则变成了“不适者”?按照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说法,是因为在“无菌病房”例子中的人员在转入“绞刑”、“焚烧炉”例子中时自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发生了变化——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为什么在“无菌病房”例子中人员属于“适者”、细菌属于“不适者”,而到了“绞刑”例子中人员又属于“不适者”、细菌却属于“适者”,另外到了“焚烧炉”例子中人员和细菌都属于“不适者”呢?当然是因为生物所处的环境的变化了!究其原因,任何一种生物作为一个生命体,只要能够维持自身新陈代谢正常运行便可存活,反之不能存活——决定生物存活与否的是生物所处的自然环境。以生物界的演化历程为例,在地球上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由地球形成之初的零增长至今天的“五大类有脊椎动物和十大类无脊椎动物共存”的局面的过程中,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说法,是因为生物的生存技能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适应自然环境了!这是错误的!假如当今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仍然维持46亿年前的那种状态,那么可以肯定当今地球上绝对不会存活任何一种生物——导致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相续出现并数量繁盛的原因是自然环境变得更加适宜生物生存了,而不是生物本身变得更加适应环境了。换言之,如果真是生物变得更加适宜自然环境了,那么当今自然环境中存活的五大类有脊椎动物和十大类无脊椎动物在地球形成之初的那种自然环境中应该都能存活,但是实际上在地球形成之初的那种自然环境中,当今存活的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存活——在过去的46亿年中,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长的原因并不是生物的生存技能变得更强,而是自然环境中供应的可供生物利用的生活资料变得越来越多的缘故。
    从“生存斗争”的角度来说,“适者生存”是在描述“生存斗争”的结果;从“适度生存”的角度来说,“适者生存”是在描述“适度生存”的形成原因。因此只有在“生存斗争”或“适度生存”说法成立的情况下,“适者生存”说法才可信。但是上文《关于“生存斗争”的反驳意见》已经证明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并非仅是“适度生存”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取决于各种生物获取生活资料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在自然环境中供应的生活资料极度充裕时,所有生物个体都能够存活;在生活资料极度贫乏时,任何生物个体都无法存活。难道在达尔文看来,在生活资料充裕时所有生物都是“适者”,在生活资料贫乏时所有生物都变成了“不适者”吗?但是实际上变化的是自然环境而并非生物本身啊!
    综上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三点内容在讨论生物的行为的成立与否时,无视生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只关注生物自身的变化,是完全错误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课:《7-3-3生物进化的原因》
高考生物| 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
生物学案系列24----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案
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