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祭祀孔子的庙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
这位老先生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享年73岁,名丘,字仲尼。后人经过详细推算将他的出生日期精确到“天”,锁定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生前创立了儒家学派,开办私学,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可惜他那一套学说并不受诸侯的待见,最后返回鲁国,郁郁而终。由此可见,孔子在生前并不得志,可谁曾想到,他在死后却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

中国古代祭祀孔子的庙宇汉至隋称之为仲尼庙、孔庙;唐称为孔圣庙、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宋代称为宣圣庙、夫子庙;元代称之为先师庙;明清为孔庙。
 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政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孔庙便被古代帝王所器重。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

一、孔庙的历史沿革:
1、第一座孔庙:
孔子逝世的第二年,中国最早且至今规格最大的曲阜孔庙就落成了。
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在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将曲阜的孔子故居三间辟为收藏他生前的衣冠琴车书等的场所,并派兵卒守护,一年四季予以祭祀,建筑规模和内容都非常简朴。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孔庙还没上升到国家建筑 的高度,还只是一个地区性的纪念建筑。

2、汉朝,孔庙一跃而成为国家级建筑: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95年12月,汉高祖刘邦自淮南还,途经鲁地时,亲自以太牢(猪牛羊 三牲)之礼祭祀孔子,开创了帝王祭孔的先河。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家学说成为显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居于正统 地位,于是祭孔活动也倍受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典,扩建孔庙之风随之兴起。
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代的扩修,曲阜孔庙到了清代已发展到九进院落, 占地327.5亩,殿宇466间的建筑群。这其中巍峨雄伟的大成殿与故宫的太和殿、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

3、唐朝,孔庙走出山东,遍布全国:
唐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开始大范围修建,遍及各地。

4、元朝,孔庙落户北京,挤入政治中心:
元朝在平定西南完成统一后,大尊儒术,要以文来治理国家,14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袭历代旧典,命人在当时的都城北京修建宣圣庙。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京师正式修建孔子庙。

5、清朝,孔庙成为国家最高规格建筑:
说来有趣,清朝统治者本是满族,但是清代尊崇孔子却最痴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清顺治十 四年(1657年),顺治皇帝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到了康熙皇帝时,他亲自到曲阜孔庙行叩拜大礼,到了雍正时期,破格准许只能是帝王宫殿建筑才能使用的黄色 琉璃瓦用在各地的孔庙建筑之上,孔庙走上神坛。

二、孔庙的类型:
据统计,经过历朝历代的修建,到了明代,孔庙已有1560余座,到清代,更是达到鼎盛,有2000余座。这么多的孔庙基本分为三个类型,即是孔氏家庙、国庙、学庙。
1、家庙:
历史上中国有两座孔氏家庙。最早的孔氏家庙,就是现在称之为“国庙”的曲阜孔庙。第二座孔氏家庙就是宋室南渡后,在浙江衢州建立的孔氏南宗家庙。

2、国庙:
“国庙”,顾名思义,那就是国家级的孔庙,也是两座,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

家庙和“国庙”是封建帝王、地方官员祭祀孔子的专用庙宇。

3、学庙:
除了上述这些孔庙之外,剩下的孔庙都可以称之为“学庙”。在古 代,这些学庙都是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相当于“学校”,它们以办学为宗旨,又将学习儒家经典与祭祀孔子相结合,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三、孔庙共同遵守的原则:
 同为孔庙,无论级别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筑构成和祭祀活动上大体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的原则。
1、孔庙建筑构成:
从建筑上说,绝大多数孔庙都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尊经阁、明伦堂、敬一亭、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建筑布局大多是中轴分明,左右对称。

关于这些复杂的名号,都有其历史渊源,这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我们选几则来解释解释。

比如说“棂星门”,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 “文星”,也就是文曲星,以此命名 ,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这一般是庙的第一道大门。
 
再比如“大成门”,这个词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由此衍化出大成殿:
包括曲阜孔庙的金声玉振坊,都是来源于这句话。
 
2、孔庙供奉的人物:
从祭祀的角度说,各地孔庙供奉的人物也是大体一致的。文庙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比如上面 说的崇圣祠,就是奉祀孔子五代祖先;大成殿,就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所谓的“四配”,指的是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二哲”则是孔子 的其他一些弟子,还包括宋代的大理学家朱熹。
3、孔庙祭祀仪式:
至于祭祀仪式 ,则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但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一套专用于文庙的祭礼“释奠礼”。“释奠”又称“丁祭”,这种祭仪规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 十一月)上丁日举行,届时孔庙供奉的历代圣贤大儒都会与孔子一起受到祭祀。现在各地也经常进行祭孔活动,程序略有不同,地点也不一定在孔庙。

新中国成立 后,在各地孔庙的保护利用上,完整或比较完整的孔庙大部分被改做了博物馆,小部分被学校或其他单位占用,只有零星遗存的孔庙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
 4、孔庙内的植物:
除了建筑物有浓厚的历史意味之外,孔庙内的植物也很有沧桑感。如果去过孔庙的话,就会发现孔庙里是古柏森森,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孔庙里种植树木也是有讲究的,在孔庙里要种植柏树。因柏树长寿常青,其木质芳香经久不朽。 

关于孔庙内的柏树,有不少传说。
(1)曲阜孔庙“二柏担一孔”:
 
曲阜孔庙内,有个景致,叫“二柏担一孔”,指的是单孔的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这桥名曰“泮水桥”,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义为“盼水”。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是个吸引游人 的场所。

(2)北京孔庙“除奸柏”:
北京的孔庙是国庙,里面也是广植柏树。这些古柏大多种植在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它们树龄古老,姿态奇绝,尤其是一些古柏还有着神奇的故事,其中 “除奸柏”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除奸柏”巍然屹立在大成殿的西侧,其浓郁苍翠的巨冠高达20米,虬屈斑驳的粗干周长达5.50米。据说为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相 当于大学校长)许衡所植。有关许衡手植古柏的记载,由来已久。元史中有“元顺帝至顺二十年(1284年)月朔甘露降于大成殿前柏木”的记载。清钦定国子监 志中有“大成殿下西南古柏一株,相传为许衡手植”,在《宸垣识略》中记“国子监古柏,元祭酒许衡植”。 “除奸柏”的名字是怎样来的呢?张宝贵在《孔庙里的“除奸柏”》中写了两个传说,都发生在明代。

一说相传在明嘉靖年间,因崇信道教已 走火入魔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整天都是做醮供(道事活动)、写青词(在纸上或布条上写些祈祷的文字,在做醮供时烧掉)。因严嵩青词写得好,所以得到宠信。这 一年要祭孔的这天,正赶上嘉靖要和妖道陶仲文到大光明殿去做道场,所以就派奸相严嵩去代祭。严嵩率百官来到孔庙,因他本就有篡位之心,此时他走在百官前面仿佛自己就是皇帝似的,正得意忘形大摇大摆地走着。没想到他走到大成殿 前的一棵古柏旁时,一没留神,被古柏的一个大枝把他的乌纱帽掀掉。代替皇帝祭孔,掉了乌纱帽,这可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也是对孔圣人的不恭。吓得他也不敢发 作,只好咽下这口气,拾起帽子慌忙戴上。跟在后面的百官都相互使眼色暗暗发笑。以后此事传出,人们认为古柏有知,也痛恨奸臣,说它“严惩奸佞,欲意除 之”,所以就叫它“除奸柏”。

另一说相传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也是代替皇帝来孔庙祭孔,它正走到“除奸柏”旁时,忽然刮起一阵大风,从树上掉下的一个大枝正巧打 中魏忠贤的头。从此人们又称此柏为“触奸柏”。

通过这两个传说,说明人们对奸臣和权阉的痛恨。就在“除奸柏”的粗干上,有一个巨大的树瘤,很像是一个人的 巨手抓住一个人头,人们附会说,巨手抓的是严嵩的人头。

四、孔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联系:

打开一部中国孔庙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与孔庙的发展有着惊人的联系:从最初的1所到清末的1700多所、从中原到边陲、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中国到世界。中国孔庙群的历史地位无法估量,它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折射了中国官场文化的历史进步;反映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状况。另一方面,综观中国历史,整个社会发展有一个定律,那就是只要是战争或乱世,孔庙就遭受破坏,而治世或和平时期孔庙就得到保护和利用。反过来,也恰说明了这样一个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孔庙的保护和利用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保护和利用孔庙。

比如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时就就焚书坑儒,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战国末期已经不存在,秦始皇时原鲁国境内只有一个三间土坯屋的纪念性质的曲阜“孔庙”。当时并不受到秦始皇的关注。宋以后就发生了急变,比如金灭北宋,长驱直入北宋境,所到之处,孔庙遭殃,苏州文庙就是一例,在金兵入侵中毁于一旦。所以有了苏州历史上第一块记载苏州孔庙修复的《吴郡重修大成殿记碑》(南宋著名书法家米友仁书丹)。再比如太平天国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苏州,苏州文庙再次遭到灭顶之灾,李鸿章打败苏州太平军后,又重修了苏州文庙。再比如文革时期,苏州文庙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党和政府高度关注苏州文庙的保护利用,出巨资维修,1997年以前完成了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孔庙的主要建筑得到了维修和保护。

五、中国十大孔庙:
1山东曲阜孔庙
曲阜市是孔子的诞生地,孔庙(本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

曲阜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黄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2005年9月28日上午举行了“2005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祭孔活动分为明故城开城、孔庙开庙、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等四个部分,公祭活动采用由国内著名儒学专家认可的现代礼仪。
2、北京孔庙
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在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元大德六年(1302)建,大德十年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宣德、嘉靖、万历年间分别修缮大殿,添建崇圣祠,清顺治、雍正、乾隆时又重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祭祀孔子为大祀,将正殿扩建。孔庙虽然经过历代重修,但其结构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风格。门内院落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有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198块,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殿前有600余年树龄的古柏一株,名“除奸柏”,亦名“触奸柏”。有古井一口,清高宗赐名“砚水湖”。大成殿后有崇圣祠,自成院落,为祭祀孔子先祖之地。
孔庙从1928年起对外开放,供人游览。新中国建立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为首都博物馆。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整座孔庙建筑布局科学,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
在7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这里成为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宣扬教化,主兴文脉的圣地,也成为众多志在功名的读书人顶礼膜拜的殿堂。这组比故宫还年代久远的皇家古建筑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数百年的漫漫科举之路。徜徉在古柏参天、石碑林立、崇基高堂的孔庙里,远离都市的喧闹,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以宁静淡泊的心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在是件雅事。

3、德阳孔庙
 四川德阳孔庙是中国西部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阳孔庙始建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建于城东,后因年久失修塌毁。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重建于城南东隅及德阳城区南街现有位置。经成化、弘治、万历年间的多次修葺,已有宫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三楹)、崇圣祠(三楹)、东西庑(各三楹)、节孝祠、名伦堂等建筑,明未又毁于兵燹。清历代皇帝进行过多次修建和修葺,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的基本格局。
德阳孔庙占地面积20800平方米,有古建筑20余处。文庙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中轴对称布局,建筑布局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对称排列,由南向北中轴线依次为:万仞宫墙(照壁)、棂星门、泮池、泮桥、戟门(大成门)、礼乐亭、大成殿、启圣殿。两侧有:东西庑、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等。庙前为文庙广场,庙北有后花园。
德阳孔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坐落在文庙中院,整个建筑雄伟、庄严、华丽,是文庙庭院中建筑最高、体量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古建筑,德阳孔庙以其宏大的规模,完整的建筑群,严谨的布局,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文庙的代表性建筑。四个礼乐亭位于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的中轴线两侧,排列在一条线上,内侧两座为双檐六角亭,外侧两座为双檐四方六角亭,造型各异,别具一格,在全国文庙中独一无二。万仞宫墙(照壁)长30米,高11.64米,比北京孔庙照壁高大,属国内陆县孔庙中最高大的万仞宫墙。棂星门为八柱五间五楼冲天柱式石牌坊,造型别致,雕刻精美,是南方文庙石刻棂星门中的精品。泮池中置三座单跨石拱桥,桥为梯步拱面形,中间桥跨度为14.9米,左右两边桥跨度为13.8米,为其他孔庙所少见。“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为砖式重檐枋,具有南方建筑风格,这与国内陆县文庙中普通的木坊比较,独具地方特色。孔庙后花园保存完好,这在孔庙中极为罕见。 
4、浙江衢州孔庙
浙江衢州孔庙是孔氏南宗所在地。是中国仅有的两处孔氏家庙之一。

浙江衢州的这座孔庙,建于八百多年的南宋时代。当时金兵大举侵犯中原,帝京开封沦陷,徽钦二帝被掳。新帝宋高宗南渡,孔子的四十七代孙衍圣公亦自山东老家南逃,受皇家照顾,赐居于衢州。衍圣公原指望赵家皇帝在抗金战争中获胜北返中原,重归故土,可是南宋王朝,苟且偷安,且把“杭州当汴州”。这位小小的奉祀官亦无可奈何,乃求助于朝廷及地方官府资助,沿袭曲阜孔庙型制在衢州建造了这座孔氏家庙。

浙江衢州市政府于2005年9月28日上午在孔氏南宗家庙举行公祭大典。参祭人员以新上岗的教师为主,旨在弘扬师德教育,突出教育界祭孔。此外,还举行中小学生《论语》朗诵比赛、小学生《论语》章句书法比赛展览等。

5、四川资中文庙
资中文庙在四川资中县城北门外。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始建于县城东街,清道光九年(1829)迁此重建。资中文庙占地7035平方米,建筑面积2191平方米。主体建筑及布局仿山东曲阜孔庙,灵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排列于南北中轴线上,东西厢房、钟楼、鼓楼、乡贤祠、名宦祠对称分布两侧。

因其两种与众不同而知名:
第一因其资中人苌弘曾为孔子师,破例雕像以记其事。故资中文庙祀有孔子全身站立石像,为国内仅有。
第二因其庙内有全国文庙之中孔子最高、最大、最精致、最奇特的一块牌位,它由镂空雕刻九龙二凤盘绕金底黑字、全国最大的明“至圣先师孔子神位”,被誉为“中华第一牌位”。明成化年间“御制重修孔子庙碑记”、清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尤为珍贵。最具资中地方特色的照壁壁间七孔镂空壁塑,图案精美,由云海波涛、蟹虾鱼龙、坊塔石树、鱼跃龙门等构成故事,寓意古代仕子如江河中之鱼,只有不断努力进取,经尊孔尊儒的教化,才能最终跳龙门由鱼成龙达到人生光辉顶点。

6、哈尔滨文庙
建于1926年,落成于1929年,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2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是中国东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祭祀孔子的庙宇。原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但由于它是11开间的,等级确是全国之最。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为9开间的。以其独特的东方建筑风格,雄伟壮观的气势,屹立在以西欧建筑风格为主要基调的哈尔滨建筑群体之中。由于哈尔滨文庙建筑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因此被称为哈尔滨的“故宫”。

哈尔滨文庙是典型的三进式仿清古建筑群,结构为三进院落,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形成一条中轴线,由南端的影壁墙向北,经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至第二进院落大成殿,最后收尾于第三进院落的崇圣祠。坐落在中轴线两侧的牌楼、石碑、配殿、掖门都是对称配列的。

文庙的三进院落在中轴线的贯穿下层层递进,一气贯通。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向人们展示着空间之美。文庙主体建筑物使用清代最尊贵的黄琉璃瓦,即“皇顶”,它是帝王或经皇帝恩准人物所用的建筑规格。屋顶款式也使用了最高级的“庑殿顶”与“重檐庑殿顶”。彩绘为清代创造金钱大点金“金龙和玺”彩绘。

哈尔滨文庙没有正门,取而代之的是三座呈凸斗形,长44.85米、高5.9米,黄色琉璃庑顶殿式瓦顶,绿琉璃冰盘檐,额枋绿地绘黄琉璃明式旋子彩画的照壁。它在拜祀孔子的庙宇中被尊称为“万仞宫墙”,以此象征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哈尔滨文庙之所以没有正门,是因为中国民间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即无论什么地方修建拜孔庙宇,都必须由当地的状元来此拜祀孔子,然后才能推倒影壁,修建正门。

哈尔滨文庙建成于1929年,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当时的哈尔滨没有状元能来这座孔庙拜祀,所以正门至今没开。这就形成了哈尔滨文庙的独特一景:“倒走状元桥”。一般的情况下,状元是从正门进入,登上状元桥,经棂星门、大成门到主殿祭祀孔夫子。哈尔滨文庙由于正门没有开启,游客们只能从两侧逆行走上状元桥,然后按正常路线到主殿祭祀孔子。

7、德庆孔庙
广东肇庆市的德庆孔庙是我国南方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孔庙, 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庆孔庙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重建于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整个庙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建筑群,可以说是集殿、坛、阁、祠、庑(也就是廊)以及池、桥等各式建筑于一身,现在整个景区主要由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名宦祠和乡贤祠、尊圣义祠、东西两庑、崇圣殿、尊经阁、仰圣园等组成,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将近五千平方米(4889?O)。其中大成殿和仰圣园更是特色显著,被誉为我们孔庙的两岸大镇庙之宝。

德庆孔庙被称为国之瑰宝,以古、奇、雄、厚四大特点而为世人称道。

大成殿气势雄伟,为重檐灰瓦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五开间。宽17.36米,深17.53米,平面呈正方形,面积304.3平方米,殿高19.4米,保留着宋、元两代木构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殿脊灰塑,造型简朴。殿内粱柱结构,为元代重建时的原物。明间四根木质金柱不到殿顶,以12组斗拱承托平棋,起抬梁作用,呈“四柱不顶”之势。殿内梁架为减柱造用大内额.左右两侧重檐下,均采用大丁伏结构,各省去中间两柱,使殿内减柱四根,为国内孤例。下檐斗拱七铺作单抄三下昂,其出跳总长度达122分,居全国唐、宋同类斗拱之冠。

八、河北正定文庙
 
正定文庙大成殿坐落在中国北部河北省正定县县城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

正定县文庙,尚存照壁、泮桥(已埋地下)、前殿、东庑、西庑和大成殿。正定古称常山郡、真定府,历来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所以,正定县既建有府文庙,又建有县文庙。

文庙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现仅存照壁、戟门、东西庑和大成殿等建筑,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据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鉴定,正定文庙内的大成殿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极为相似,应为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的建筑。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顶部坡度平缓舒展,面阔5间,进深3间,面积650平方米。大殿内的梁架、用柱以及斗拱等,均表现出明显的五代时期建筑风格。


9、云南建水文庙
始建于元代,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云南建水文庙,以庙为学,是开启建水教育先河,兼有祭祀孔子和推广儒学功能的礼仪性建筑。其祭孔仪式分为巡游、迎圣和祭祀三部分,把展示祭孔的盛大历史场面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

内有一殿、二庑、二堂、二阁、三祠、八坊,相互对称,矗立于苍松翠柏之中。庙内有一个椭圆形大池塘,名叫“学海”。正殿先师庙,为明朝重建。殿周有20根大石柱,每根高5米,重约万斤,用整块青石雕成,其中两根有镂空雕刻的巨龙盘绕。屋顶全铺五光十色的琉璃瓦。正殿大门的22扇屏门上,雕有近百种飞禽走兽,工艺极精细。

10、台南孔庙建庙
台南孔庙建庙已有300多年历史,以成书院又系台南孔庙的乐局。以成书院每年春秋两次祭孔,院生们在孔庙举行各界祭孔大典前,先在书院内祭祀孔子、五文昌帝君和诸先达。台南孔庙以成书院释奠典礼依循的是清康熙52年所颁制的仪式。以成书院的释奠典礼由鸣炮揭开序幕,融合了岛内民乐“十三腔”的雅乐声,循序举行迎神礼,正献官向孔子像暨五文昌帝君上香,并率全体分献官及与祭陪祭人员行三鞠躬,接着行初献礼、读祝文、亚献礼、终献礼、撤馔礼、送神礼、望燎、胝燎等,此外还有学童表演传统的六佾舞。

台南孔子庙为全台最早的文庙,清代初期一度是全台童生入学之所,号称“全台首学”。孔庙建筑庄严宏伟,气氛肃穆,格局完整,列属国家一级古迹。庙旁苍郁的古树,越发引人思古之幽情。

台南孔子庙建于1665年(明永历19年,康熙4年),由陈永华建议郑经在承天府桂仔埔建立,初设时仅大成殿,用来祭祠孔子,又称先师圣庙,之后又设明伦堂作为讲学之用,是为全台首学。康熙24年即(1685年)分巡台厦道周仓和台湾知府蒋毓英主持改建孔庙为台湾府学,并改称「先师庙」,俗称“文庙”,康熙51年(1712年)起花了三年进行整修,范围包括大成殿、启圣祠,棂星门左右改置文昌阁、土地祠、外设礼门、义路、大成坊及墙垣。

建于明朝永历19年(1665年),是目前台湾岛历史最悠久,建筑群最壮观的孔庙,也是全台唯一有泮宫石坊的文庙。格局为标准的左学右庙,前殿后阁的三合院,有三进两厢。右庙的第一进为大成门,分别设立了名宦祠和乡贤祠,第二进是大成殿,供奉孔子牌位。第三进是崇圣祠。

每年在九月二十八日之际,于台南孔庙文化园区登场的孔庙文化节,可分为一系列动静态艺文活动。其中开笔礼仪式、孔林谢师活动以及魁星笔,更是象征孔庙文化的精神内涵。开笔礼仪式,是以泉州府文庙致赠台湾府文庙“开笔石”,引泮池之水为墨开笔书写后,由“开笔官”进行开笔仪式,共分为整肃衣冠、周游泮池、拭手净脸、叩拜孔子、敬谒文昌、朱砂启智、敲响智钟和开笔描红。仪式主要由拜(敬拜孔子像)、授(启蒙老师讲授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和勉励祝福)、赠(赠送纪念品,如状元粿、红蛋等或赠祝福语)等内容组成。

(以上资料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曲阜孔庙
齐鲁记行(一)
【知识科普】文庙建筑规制及功能
东方圣地:曲阜三孔的“门”道——棂星门
文庙: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圣殿
垂教于世:中国古代地方城市的孔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