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搞好综合开发创新发展模式

搞好综合开发
创新发展模式

 

(东明县农业综合开发办)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县作为农业大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立足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不断创新综合开发模式,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探索了现实途径和有效措施。

一、立足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些年来,我县始终立足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建设高标准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优质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988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6739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1.2万亩,,发展农田林网造林(折实) 5万亩,完成农田水利投工73.6万个, 动土172万立方米,开挖疏浚沟渠189.7公里,其中防渗渠18.67公里;修建桥、 涵、闸222座,新打机井224眼,修复旧井190眼,修建扬水站11座, 改良土壤24万亩;发展农田林网5万亩、农林间作10.5万亩;完善农技服务站12处, 建良种基地2.8万亩、 晒场、仓库108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158台(件),开展技术培训5.1万人次;购置大中型农机25台,配套农机具105台;建设畜禽良种、养殖场2处,饲料、良种棉、蔬菜等农产品加工、保鲜项目2个。建设种、养、加多种经营龙头项目12个。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增生产能力:粮食1亿公斤,棉花500万公斤,瓜、菜、果品1.6亿公斤, 牧草600万公斤,肉、蛋、鱼3000万公斤;多种经营项目年创产值6000万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36元增加到4300元。作为一项国家实施的系统农业开发工程,农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项目区机耕道、排灌沟渠的科学配套建设,有力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项目区购置大中型农机25台,配套农机具105台,机耕面达到100%。


三是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支持、鼓励农民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西瓜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10余家,形成了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流通体系。


四是综合效益发挥取得显著成效。项目区通过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普及,基础设施配套,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农田亩增收入400元以上,人均年增纯收入450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项目区市场繁荣,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社会效益大大增强。


二、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提高综合利用效益,为农业发展探索现实途径


提高综合利用效益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目标,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生产、建设、管理 “三大模式”,形成与促进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模式,是农业综合开发做出更大贡献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生产模式,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的新模式,围绕土地效益做文章,大力提高复种指数,推行种养结合和订单农业,有效地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1.
大力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地产出率。通过大力实施排灌沟渠的配套化建设,合理调节水资源,使基本农田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的效果,同时大力推广配套轮作种植技术,使项目区复种指数提高0.5以上。


2.
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模式,增加利用效益。在项目区推行“麦+瓜”模式、“麦+棉”模式、“瓜+棉”模式共12万亩。


3.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10多家市县龙头企业和10多家专业合作社,坚持走“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之路,采取签订订单合同、财政补贴、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措施,推广种植优质无籽西瓜5万亩,项目区小麦良种覆盖面达到100%,订单农业覆盖面达60%。


(二)创新配套建设模式,全面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项目建设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龙头,搭建整合各类资金实施配套建设的平台,捆绑水利、农机、农牧、国土等项目建设资金,实行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实施沟、渠、水、田、林、路、房、电综合治理,桥、涵、闸全面配套,提高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规模效益,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在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上,我县坚持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把好了资金投入关、资金使用关、资金效益关,保证了资金安全、高效、规范运作。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

1.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利建设项目相结合。按照建成灌、排、蓄、补相结合的农田水利系统的标准,沿主干渠配以机耕道,使项目区保灌面积达到95%以上。
2.农业综合开发与农牧、林业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断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通过秸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地力,土壤改良面积达90%以上。积极倡导使用无公害农药防治病虫害,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设,推进了标准化、无公害生产。

3.
农业综合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相结合。在项目区实施综合治理和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电话电视畅通工程等配套建设。加强“一池三改”,项目区建沼气池1200个,改造圈、厕、灶5600户,村民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大大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创新管理模式,不断促进农村民主管理。


在项目管理中,我们坚持在规划、立项、运作、管理等环节实行公示,充分尊重和体现项目区农民的参与权、建议权、否决权和监督权。在实施开发过程中,对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土地利用、经费管理等环节,坚持推行“一事一议”,充分体现农民的参与权,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自治意识,最大限度地让村民享受到自治权利。在设施管护运行中,我们将设施产权整体层层移交给村民,实施分段承包管理,由村组分段划分,承包给村民管理。积极探索了“以水管水”、“以户管路”的管理新模式,水利设施交由水管部门实施管理;路面设施交由路两侧责任田的农户管理。同时,在项目区将护管工程列为评选“文明村”、“文明户”活动的内容,使村民自觉维护项目设施,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设施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统筹规划,搞好示范,为农业发展树立样板


一是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样板。以项目示范为带动,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高效、稳产、保收的高标准示范农田。大力推进节约型农业建设,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


二是建成综合治理的样板。进一步巩固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建成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10万亩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继续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完成农户“一池三改”配套建设。


三是建成“双增”的样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搭建农民增收平台,2008年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816元。


四是建成农村民主管理的样板。进一步创新项目运作机制,继续推行“一事一议”,不断提高村民依法民主管理的素质和能力,使项目区农民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参与者和决策者。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我县农业发展任务繁重。我们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统筹规划、示范推进”的原则,牢牢把握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方向和根本任务,为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奉献农业综合开发应有的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都区2005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自验报告
城镇田园化 田园景观化 城乡一体化
极具开放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新兴植物种植业
浅谈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思路
国发〔2010〕47号文系列解读:规范挂钩
瓜州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