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之谦“首创”阳文边款质疑

赵之谦“首创”阳文边款质疑

2008-11-25 15:26:26 作者:舒家声 来源:收藏快报
赵之谦阳文印款
  一方印章,在刻好印面文字后,在其四周印壁或顶端位置刻上作者署名、刻制年月,以及替何人所刻所用等等内容的文字,称之为“边款”。边款分“阴文”和“阳文”,大多数的边款都为阴文,即 ...

赵之谦阳文印款

  一方印章,在刻好印面文字后,在其四周印壁或顶端位置刻上作者署名、刻制年月,以及替何人所刻所用等等内容的文字,称之为“边款”。边款分“阴文”和“阳文”,大多数的边款都为阴文,即用刀锋直接在印壁上以刀代笔,所刻文字凹下石面。而阳文边款则采用陷地剔石,使文字凸于石面,类同于印面上的朱文刻法。
  翻阅多部有关篆刻方面的专业书籍以及接触众多的印界权威论述,均认为阳文边款为晚清名家赵之谦(1829-1884年)首创。“明清款作阳文者未见,赵氏始之”、“以汉画像石图形入款,是为创举。”(刘江:《篆刻艺术》)“……所署阳文款,可谓开一代先河。”(见赵海明《印章边款艺术》)。是的,赵之谦曾将魏体阳文和佛像等图案吸收于印款之中,精妙无比。但此格式是否为其“首创”呢?篆刻界至今一直无人质疑过。其实,漫漫数千年的印章史和四百余年的文人篆刻史,涌现了难以计数的篆刻家和“旁通他艺”、“自娱自乐”的文人篆刻爱好者,这其间采用阳文制作边款者还是大有人在的,只不过是在石质印壁上镌刻阳文相对阴文来说要费时费力些,因此操刀者较少而未形成整体气候罢了。
  笔者集藏赏玩古印章二十余年,因生活于徽派的篆刻发源地故乡安徽黄山,得益于当地深厚的古文化背景,多年来有幸收藏有不同时期的各类石质古印章近千方。这些印章均出自于古时徽州的篆刻名家或家学渊源的玩印人家家中的旧藏,大都为递传有序的“开门”之物。其中就有十几方为阳文边款,时间跨度则从明代中期至民国早期。制印人大都是在篆刻史上有一定地位的,如明代的版刻字兼印人黄应乾、黄三老,清中期的巴慰祖、杨澥、陈豫钟等。有些则声名不显,为一般的文人或名不见经传者,但从上述印人的生活及作品年代看,均远远地早于赵之谦。因此,笔者认为,所谓“赵之谦首创阳文边款”一说,似有商榷的余地。现选择数方明清印人的“阳文”边款印章,附照拓款介绍如下,以供广大读者同好鉴看品评之,并祈方家学者示正。

图一、二


  图1、图2为几方明代古印,青田石质,作者为黄应乾、黄三老、黄一皋。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介绍,这三位黄氏艺人均为明代新安(今安徽歙县)虬村的木版刻工,并“尝刻古今印章”、“曾刻万历歙志”。黄应乾和黄三老的对章落款为“大明万历丙申、壬寅”(即为公元1596年和1602年)。黄一皋的落款“隆庆己巳年杏月”(即1569年2月)距今都已四百多年了。从图中看得出,他们所镌的阳文边款,分别为隶书、楷书、草书,均章法工整大方,既平稳秀润,又不失潇洒英姿,醇厚如同一幅版刻缩本,令人回味无穷。其中黄应乾的一方对章,利用对角各半作浅浮雕,两边合拢,即为一完整的神人面像,似仿西周青铜器和古玉雕中的图案,庄严而肃然。而三位印人印章顶部的婴戏图、螭龙图薄意,也可视之为阳文图像款,刀法精致细腻,极具动感,螭龙栩栩如生,人物生动传神,其功力并不亚于赵之谦的“汉画图形”。上述明代印章单枚均重达两千克以上,最大的黄应乾那枚印,高20厘米,边宽8厘米,重达四千克,为罕见之巨印。

图三

  图3为汪鸿所刻闲章。另外,巴慰祖更是继歙县程邃后的一大篆刻名家,为“徽派”的又一座高峰。本人还藏有他的一枚刻印,此印高6厘米,边宽8厘米,硕大方正;阳文边款“巴慰祖刊”四字,刀法坚实挺拔,极其隽美。另藏一方为西泠后四家之一的陈豫钟(号秋堂)的水坑冻石印,边款阳文“嘉庆壬戊秋秋堂篆”,款字精严整洁,隶中有魏,加以界格,则更显其清丽华美。而“汪鸿刻于甲子孟冬”之印,另一面题阳文行书“白云深处有家”,款字极其纯熟秀丽。查史料知,汪鸿为清乾嘉时休宁人,客陈鸿寿(1768-1823年)幕,虽称不上大家,但“画花鸟、山水,皆秀出时流,亦工铁笔,凡金、铜、瓷、石、砖、瓦、竹本之属,无一不能奏刀,亦无一不精妙……”


    图4是几方阳文题字和浮雕图案的印章。作者佚名或署名雪樵、子青等,均名不见经传。然所镌的文字“福”“寿”“山居图”“万事如意”以及印周的薄意山水人物,却也清新流畅,独具风味。依据这几方印章的图案题材、印文风格以及包浆旧气程度,推测应为清代乾隆前后的作品。而有着“皇清道光癸巳秋造”准确纪年的那方狮钮印,则为1833年,此时赵之谦仅仅三周岁。
  从以上所举的印章实例可以有力地证明,在赵之谦很早之前就有不少印文运用各种书体镌刻阳文边款和各类题材的图案了。因为阳文边款其实与朱文印面的刻面并无不同,只不过易反刻为正刻而已,相对来说也许还要简便些;也类似于古代版刻中的凸雕、竹刻中的陷地留青、印饰中的薄意浮雕,以及古时墨模、钱范、砖、木、玉、石刻中的文字雕镂等,是一种很通常的技法。试想一下,毕生从事于刻书刊字、版面镌刻的艺人,如在石质印章上刻写阳文边款、镂雕图案,岂不是轻车熟路、小菜一碟?秦汉、唐宋的早期印史不说,单就明代以来的文人篆刻史算起,近五百年的沧桑历史岁月,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篆界高手和不同风格的流派印人,又有多少艺人学者、文人雅士曾在篆刻领域摸索、学习、探究。因此,不可能也不会在空寂了三百多年后,才由晚清的赵之谦忽然“开创”“发明”了阳文边款以及“边饰画像图案”,毕竟这一类技法都比较简便,是很容易让人想到而加以运用的。
  笔者只是举出家藏的一些古印的实例,还篆刻史上的一项真实,即:“阳文边款”并非赵之谦“首创”,更非赵氏一人的“发明专利”。我相信,这一类阳文边款的古印章,散落在民间或各地公私馆藏中一定还不少。赵之谦如果泉下有知,面对事实,相信他老人家也肯定不愿承担此“掠美”之嫌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读《篆刻学》:篆刻的“款识”
印宗秦汉和篆刻进阶
铸山微展|邹涛 —— 来往千载 与古为新
印章边款:篆刻阳文边款分享【迟斋】
赵之谦|印面之外,边款个个精彩,看原石更精彩!
书法用印章这么盖不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