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中国战略思想史:道家的战略思想

作者|钮先钟,著名战略思想家、学者

  来源|《中国战略思想史》

  就学派成立的先后而论,法家居先秦四大家之殿。管子虽含有法家的观念,但其内容驳杂,不足以作为开宗之代表,且已在第二草论及,兹不赘述。严格的法治思想是以商鞅为起点,而韩非则集其大成。此二人不仅思想内容可观,而文献之尚存者亦最丰富,故欲论述法家思想,必须以商韩为主。

  商鞅和管仲一样,是一位有机会亲自实现其理想的政治家。其生年已不可确考,大致为公元前三九〇年。他本是卫国的小贵族“庶孽公子”,但为秦孝公所赏识并以为相,获得一展抱负的机会。他在秦推行改革(变法),从秦孝公三年开始,到秦孝公二十四年病卒为止。孝公死后,其太子立为惠文王(公元前三三八年),商鞅遂被杀,但值得惊奇的是他死后并未“人亡政息”(那本是我国政治史上的通例),在其死后,秦国仍奉行没有商鞅的商鞅政策。换言之,其思想能制度化,这的确要算是一种奇迹。

  在春秋战国时代,变法者很多,不仅为商鞅一人,而商鞅也并非第一人。但商鞅的变法在历史上却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因为他的变法不仅成功而且还能持久,尤其是能替未来的秦帝国奠定了深远的基础。所以,在我国历史中所有的变法运动最具有决定性的即为商鞅的变法。

  商鞅的思想仅凭其“立功”的记录即已足千古,“立言”似为其余事。以当时大权在握的商鞅而言,他有无时间著书立说,也颇成疑问。不过,韩非曾谓其时“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司马迁则自称尝读开塞耕战等篇,足以证明商君书是早已存在。 [ 注:分别见韩非子显学篇及史记商君传。 ] 汉书艺文志著录至二十九篇之多,今所存者共二十四篇。陈启天先生认为此书大半为商鞅自撰之论说或奏稿,小半为后人所记述、节录、推衍、伪托。 [ 注:陈启天商鞅评传(由邱来晋:先秦政治思想引述),p.143。 ] 总之,虽不一定为商鞅所自著,但其内容大致还是可以代表他的思想,而不应以伪书视之。

  韩非为韩国贵族(诸公子),与李斯同为荀卿的弟子,斯自以为不如非。他看到韩国日益削弱,数以书谏韩王安,不被接纳。愤而著书十余万言。安王五年(234 B.C.)秦攻韩,韩使非使秦,颇受秦王政的赏识。于是李斯、姚贾毁之,遂下狱死。韩非生年不可考(大致为280 B.C.),死年则为秦王政十四年(232 B.C.)。论其一生,初见弃于韩,终则身殉于秦,殆为先秦诸子中政治生命最坎坷者。韩非死后,不过十二年,秦即统一六国(221 B.C.)。所以,他也是先秦诸子中的最后一位。

  韩非所著之书,史记谓其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今本韩非子五十五篇,与汉志符合,不过这五十五篇是否全属韩非手著,似乎仍有疑问。虽然治学者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概括言之,多认为书中虽或有后人增附,仍属大体可信。

  (一)商鞅

  概括地说,儒、墨、道三家对于战争都是采取否定的态度。道家反对一切的战争,儒家和墨家则反对侵略的战争。墨子非攻而善守,荀子认为兵可济仁义之穷。但总结言之,他们都是和平主义,只同意用武力自卫或反侵略,而绝对不赞成用武力来从事侵略或扩张的行动。

  法家最为晚出,其思想必然受到先进诸家的影响,但也自有其特点,并且形成对他家思想之反弹。试以商君为例。在他的时代,周天子之尊严早已不存在,而诸侯割据,攻战不休,旧秩序已荡然无存,而且也无法恢复;所以必须另建一新秩序,始能使天下归于太平。但新秩序之建立又不可能依赖和平的手段,而必须使用武力。所以法家的大战略构想是选择一个国家来作为权力基地(power base),然后凭藉其武力以来统一天下。因此,法家不仅不反对战争,而且提倡战争;不仅不反对扩张,而且鼓励扩张;不仅下反对暴力,而且崇尚暴力。商君书说:“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慎法)又说:“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错法)所以可说是一反前人传统之见。

  既然在国际社会中一切都是凭武力,要想统一天下则更是必须发动战争,所以法家也就只有一个国家目标,即为“富国强兵”。政府的一切政策、人民的一切生活都是为了达到此一目标而设计。在农业社会中,富国必须重农,而欲强兵则必须习战,于是商鞅遂以“农战”二字为其大战略的核心观念。严格说来,这在当时也早已非新奇的观念,甚至于可以说其源头为孔子所主张的“足食足兵”。不过,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商鞅在秦国所推行的一切政策都是为了配合“农战”;(二)商鞅不仅只是备战或教战,而是鼓励战争,并不断地用武力来从事扩张。

  商鞅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又说:“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农战)他又强调富与强之间的互赖关系:“强者必富!富者必强”。(立本)国家欲求富强,则必须增加农业生产,所以:

  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故治国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农战)

  简言之,国内农业人口愈多则愈富强,非农业人口愈多则愈贫弱。

  商鞅主张用各种手段以来鼓励农民增加生产,他说:“官属少、徵不烦、民不劳,则农多日。农多日、徵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垦令”由于重农,遂进而轻商:

  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耀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内外)

  商鞅不仅主张贵粟以勉农,重税以苦商,而且对于一切可能妨害农业的事物也都无不反对。于是遂又反对一切学问,主张愚民政策:

  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皆怠于农战矣。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皆怠于农战矣。(农战)

  其理由为“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勉农而不偷”。(垦令)

  以农立国,则寓兵于农乃理所当然。“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为属农,出令民以计战”。(算地)强兵之道与富国之道是基于同一原则,其关键即为“利”,所以必须“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外内)

  民勇者战胜,民不勇者战败,能壹民于战者民勇,不能壹民于战者民不勇……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画策)

  此即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商鞅又不仅用重赏来使民好战,而且又用严刑来使民不敢不战。简言之:

  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民怯则刑之以其所恶,故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说民)

  商鞅曾定军功之爵,爵二十级,斩一首者赐爵一级,而赏爵一级者,田宅亦随之增加。秦民欲得田宅奴婢,须先得爵;而欲得爵,须有军功。欲得军功,又须有战争,故“民闻战而相贺”,此即所谓“壹赏,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赏刑)

  任何改革都必然有人反对,商鞅认为对于反对者必须加以严厉的制压。他说:“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画策)欲制民则又必须禁止言论自由。

  国去言则民朴,民朴则不淫。民见上利之从壹空出也则作壹,作壹则民不偷营,民不偷营则多力,多力则国强。(农战)

  在变法之始他就告诉秦孝公:“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故“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更法)

  以上所云为商鞅战略思想的理论部分。此外,在其实际措施方面还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商鞅了解统计数字的重要,他认为施政必须以数据为基础,这与孙子的意见可谓不谋而合,他指出:

  疆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去疆)

  (二)商鞅主张采取“全国皆兵”的制度,把全国人民均纳入军事编组之中,并明定其任务:

  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发梁撤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午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之食。(兵守)

  (三)秦既以农立国,又采农兵制度。务外战则农事废,勤耕耘则又可能无余力向外扩张。对于此一两难问题,商鞅的对策是利诱三晋之民来耕秦地,而使秦民得以应敌于外:

  秦之所与郊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境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徕民)

  在这样安排之下,秦人为武士阶级,晋人则为其佃户。秦人可以专心去追求军功,而晋人既获田宅,又可三代免兵役,是以双方有利,何乐而不为,于是“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 注:唐杜佑通典卷一田制上。 ]

  总结言之,根据商君书的记载,可以断言商鞅是有其独特的战略思想,虽然格局不免狭隘,态度不免偏激,但仍可成一家之言。当然,全书中有后人增益的部分,而且不无夸张。尤其是商鞅当时对于这些观念和构想,究竟能实行到何种程度,也无从作精确的研判。不过,无论如何,对于战国时代法家的战略思想,商君书仍不失其为代表著作。

  (二)韩非

  韩非为法家之殿,其学实集前人之大成。商韩之间相距百年,然其思想仍一脉相传,其渊源发展之迹还是约略可寻。韩子政治思想包括法、术、势,三大主要观念,构成相当完整的体系,在古代学人之中,应该算是非常少见。但就战略思想而言,他几乎是完全因袭商鞅的观念,并无任何新意。

  韩非像商鞅一样地崇尚暴力,鼓吹战争。他说:“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显学)所以,他的战略思想也是以“农战”为核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五蠹)他又认为必须力求实践,而不可空谈理想:

  博习辩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则国何得焉?修考寡欲如曾史,曾史不战攻,则国何利马?(八说)

  他又指出: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五蠹)

  韩非也主张用重赏来鼓励农战,他指出:“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为事也危,而为之者,曰可以贵也。”(五蠹)但他的思想远较合理,他批评商鞅之法如下: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力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定法)

  由此可以看出他不仅重视智能,而且还尊重专家。

  韩非虽反对学术自由,但并不赞成愚民政策,只是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而已: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五蠹)

  总结言之,韩非的战略思想实与商鞅的大同小异,不过他在此领域中又还是有一特殊贡献,那是一种真正的创见,而且也是其他学派所不曾注意的问题。在他的书中有“亡征”一篇,最足以发人深省。他说:

  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夫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机必其治乱,其强弱相踦者也。木之析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君风雨者,其兼天下不难矣。(亡征)

  所谓“亡征”就是国家可能败亡之征兆。韩非在此篇中列举出四十七种不同征兆,也就是国家在政治上已经出现的各种弊端。国家虽有这些亡征,并不一定会立即败亡,但遭遇到外来的强烈打击就一定会招架不住,正好像朽木隙墙经不起暴风雨的打击一样。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能服术行法的强国要想兼并天下并非难事。

  关于韩非所列举的各种亡征,因为太琐碎而且在今天已大部分丧失其重要性,所以不拟赘述。不过,值得强调的是此种对“失败”(failure)的研究仅在最近始为西方战略学界所重视,而韩非在两千年前即早已有见及此,对于我国古代学人的智慧似乎又是一个证明。 [ 注:可参看Eliot A.Cohen and John Gooch Military Misfortunes: The Anatomy of Failure in War(Free Press 1990)。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涨知识了!法家的三大代表人物
什么是法家?
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
先秦法家的法治精神内涵
先秦法家“以法治国”思想评析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二)——韩非到底是谁害死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