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疫论》,温病著作。二卷。明·吴有性撰...

《温疫论》,温病著作。二卷。明·吴有性撰于1642年。1641年山东、浙江等省疫病流行,医者以伤寒治法无效,枉死颇多。

作者简介

《温疫论》

吴又可,名有性,字又可,号淡斋。公元1582-1652年(明万历十年-清顺治九年)明代江苏吴县人。一生从事中医传染病学研究,著有瘟疫论一书,阐发了传染病病因学说。 明末清初,连年战争,灾荒不断,各种传染病不断流行。在他59岁那年(公元1641年),江苏、河北、山东浙江等省,时疫流行甚剧,他家乡吴县一带也不例外,据<吴江县志>记载:“当时连年瘟疫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这“千村辟历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凄凉景象,使他感慨不已,愤然冲破习惯势力的桎梏、废弃仕途,不应科举,走上了研究医学的道路。

他遇到的当务之急,首先是“流行病”。他刻苦钻研前人及民间有关传染病的治疗经验,不怕传染,不辞辛苦的在病区、病家为患者诊治疫病。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和临床实践,他渐渐体会到以仲景之伤寒学说来论治当时流行的一些疾病,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事与愿违,遂产生了另创新路,以提高疗效的想法。他推究病源,创立“戾气”说,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一套温热病的论治方案,提高了疗效。并将这些经验,经过整理,著成<瘟疫论>一书。自此,不但瘟疫证治,有绳墨可循,而且又将温热与瘟疫,逐步合为一家,充实了中医学关于传染病的内容。

《温疫论》

吴又可一生,治愈了很多传染病患者,其中包括一些疑难大症,且往往是出奇制胜。有一次,他治疗一位传染病患者,大便不通,脘腹胀满,疼痛难忍,四肢强直不能动,卧如塑,目闭口张,舌强,问话不能答,脉实有力,苔生芒刺。根据证候,是一派实热象,病情危重。据患者儿子代诉,三日来已服承气汤三剂,每剂大黄用至一两左右,病仍不减。一般医家,遇到此况,一定会考虑另立治法的。然而,吴又可则不然,他仔细权衡了患者的脉症,认为“下证悉具,药轻病重也”,不但不改方剂,反而将方中大黄增至一两五钱,连服半月而痊愈。吴氏用药之妙,可见一斑。 《瘟疫论》,成书于公元1642年,全书共二巷。阐述瘟疫的发生是由:“戾气”,从口鼻侵入人体,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并提出一整套辩证施治法则,其辨证与治疗与伤寒不同。

《温疫论》的作者为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姑苏洞庭(今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代不详,估计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明末或清初,是著名温病学家,为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古代医家以“斋”为号者颇多,此与其处世态度和治学主张密切相关。考“斋”字的含义:祭祀前整洁身心,以示虔敬;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斋,其后以施给道士僧尼的财物饭食为斋;供奉神佛的食品;素食;屋舍书房;粗布制的丧服。古人名字中的“斋”多含有清心寡欲、身心廉洁之意。如南宋医家杨士瀛号仁斋,著有《仁斋直指方论》,元代医家罗天益号容斋,明代医家戴思恭号肃斋,楼英号全斋,王纶号节斋,万全号密斋,薛己号立斋。吴有性号淡斋,以“淡斋”为号,取恬静淡泊之义。吴氏家居太湖,自幼喜医,淡泊名利,他生活在明代末叶,当时疫疠流行,死者甚众,而医者彷徨无措,为寻求新法,救治病人,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细心观察,推究病源。经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独创“疫气”致病说,“释千古之疑,泄乾坤之秘”,使瘟疫辨治,有绳墨可循。真可谓“性淡心志远,宏论益万世”。

吴氏生活在明王朝行将倾覆之际,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至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发生瘟疫流行达19次之多,其间以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流行的瘟疫尤为严重,疫情遍及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省,流行极为猖獗。1643年,北京开始流行疫情,从2月开始,长达8个月之久。吴氏家乡吴县一带亦未幸免。当时医家误以伤寒法治之,致使病人或因失治而死,或由妄用峻剂攻补失序而死,或因病急药缓迁延而死,比比皆是,不可胜数。

《吴江县志》曾对此作了真实的记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之;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者”。吴有性目睹疫病流行时患者死亡枕藉的惨状,感慨于自古以来,“其于温疫症,则甚略之。

阐述吴氏治疗温疫病透达膜原、攻下疫邪、滋养阴液的三个重要治则。认为《温疫论》该书为我国第一部温热病专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影响极大。该书不但在理论上敢于否定前人独创新说,在治法上也是颇有见地。

《瘟疫论》为明末医学家吴有性(字又可)著。全书分两卷,上卷五十篇,阐述瘟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多方面论述温疫与伤寒的不同。下卷三十五篇,论述温疫的兼证,有数篇论述温疫名实和疫疬证治。后附补遗一卷。此本大致为清乾隆时期天都黄晟校刊醒医六书本。

《温疫论》亦作《瘟疫论》是一部中医药防治温疫病的专著。吴有性对瘟疫病因和传染途径的认识,较之前人有较大突破。从而为传染病的认识和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吴氏参考古今医案,创造了一些实用有效的治法。并将个人心得及平日所用有效方法,于崇祯十五年(1642)著成本书。上卷载文 50 篇,阐发温疫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论述温疫与伤寒不同之理;下卷载文 35 篇,叙述温疫各兼挟症。指出了瘟疫与伤寒的鉴别和治法,详细记载了瘟疫病因、初起、病机、传变途径、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创 “温疫疠气” 病因学说,认为疫病是由戾气从口鼻侵入体内引起,用药可制服。戾气不同,引起的疫病不同,侵犯的脏腑亦不同。且痘疹与疔疮的化脓感染亦由戾气引起。见解独到,发展了古代六淫致病学说,在世界传染病流行病史上处于领先地位。本书亦很重视热性病的食疗,载有 “论食” 一节。(介绍参考

据《吴江县志》记载,在《温疫论》成书的明崇祯时期,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吴又可在《温疫论》原序中说 “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 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发出 “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 的感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 “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著成《温疫论》,提出必须从病因到治疗对温病与伤寒作明确区分。

年希尧序、醒医六书瘟疫论引、附按、跋

上卷:原病、温疫初起、传变不常、急证急攻、表里分传、热邪散漫、内壅不汗、下后脉浮、下后脉复沉、邪气复聚、下后身反热、下后脉反数、因证数攻、病愈结存、下格、注意逐邪勿拘结粪、蓄血、发黄、邪在胸膈、辨明伤寒时疫、发斑战汗合论、战汗、自汗、盗汗、狂汗、发斑、数下亡阴、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下后间服缓剂、下后反痞、下后反呕、夺液无汗、补泻兼施、药烦、停药、虚烦似狂、神虚谵语、夺气不语、老少异治、妄投破气药论、妄投补剂论、妄投寒凉药论、大便、小便、前后虚实、脉厥、脉证不应、体厥、乘除

下卷:杂气论、论气盛衰、论气所伤不同、蛔厥、呃逆、似表非表,似里非里、论食、论饮、损复、标本、行邪伏邪之别、应下诸证、应补诸证、论阴证世间罕有、论阳证似阴、舍病治药、舍病治弊、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肢体浮肿、服寒剂反热、知一、四损不可正治、劳复、食复、自复、感冒兼疫、疟疫兼证、温疟、疫痢兼证、妇人时疫、妊娠时疫、小儿时疫、主客交、调理法、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补遗:安神养血汤、疫痢兼证、小儿太极丸

卷首题:具區吳有性又可甫著天都黃晟曉峰校刊


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明末著名医家。其著作《温疫论》一书,开中医探讨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提出温疫是由一种不可见的异气所导致,由口鼻而入,与现代的病菌学、病毒学说接近。他启发了清朝的温病学派。黄晟,字东曙,号晓峰,别号退庵,安徽歙县人,迁居扬州。

《温疫论》在线阅读http://zhongyibaodian.com/wenyilun/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自叙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奈何自古迄今,从未有发明者。仲景虽有《伤寒论》,然其法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三阳竟自传胃。盖为外感风寒而设,故其传法与温疫自是迥别。嗣后论之者纷纷,不止数十家,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证则甚略之。是以业医者所记所而无所施,未免指鹿为马矣。余初按诸家咸谓∶春、夏、秋皆是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然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及究伤寒,每至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总似太阳证,至六七日失治,未尝传经。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解者,并未尝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苔刺等证。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不无轻重之殊。究竟感冒居多,伤寒希有。况温疫与伤寒,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后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均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告世。至于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反置勿论?或谓温疫之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乃称散亡之余,王叔和立方造论,谬称全书。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始发之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有不及期而死者;或有妄用峻剂,攻补失叙而死者;或遇医家见解不到,心疑胆怯,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然迁延而致死者,比比皆是。所感轻者,尚获侥幸;感之重者,更加失治,枉死不可胜记。嗟乎!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余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上卷

原病病疫之由,昔以为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伤寒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浓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胃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皆都会于胃,故胃气能敷布于十二经中,而荣养百骸,毫发之间,弥所不贯。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如折;如浮越于阳明,则有目痛、眉棱骨痛鼻干;如浮越于少阳,则有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大概述之,邪越太阳居多,阳明次之,少阳又其次也。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疫邪所着,又何异耶?若其年气来盛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则又不拘于此矣。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营卫营运之机,乃为之阻,吾身之阳气,因而屈曲,故为病热。其始也,格阳于内,不及于表,故先凛凛恶寒,甚则四肢厥逆。阳气渐积,郁极而通,则厥回而中外皆热。至是但热而不恶寒者,因其阳气之周也。此际应有汗,或反无汗者,存乎邪结之轻重也。即便有汗,乃肌表之汗。若外感在经之邪,一汗而解。今邪在半表半里,表虽有汗,徒损真气,邪气深伏,何能得解?必俟其伏邪渐退,表气潜行于内,乃作大战,精气自内由膜中以达表,振战止而复热,此时表里相通,故大汗淋漓,衣被湿透,邪从汗解,此名战汗。

当即脉静身凉,神清气爽,划然而愈。然有自汗而解者,但出表为顺,即不药亦自愈也。伏邪未退,所有之汗,止得卫气渐通,热亦暂减,超时复热。午后潮热者,至是郁甚,阳气与时消息也,自后加热而不恶寒者,阳气之积也。其恶寒或微或甚,因其人之阳气盛衰也;其发热或久或不久,或昼夜纯热,或黎明稍减,因其感邪之轻重也。疫邪与疟仿佛,但疟不传胃,惟疫乃传胃。始则皆先凛凛恶寒,既而发热,又非若伤寒发热而兼恶寒也。至于伏邪动作,方有变证其变或从外解,或从内陷。从外解者顺,从内陷者逆。更有表里先后不同∶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里偏胜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而又分传者。从外解者,或发斑,或战汗、狂汗、自汗、盗汗;从内陷者,胸膈痞闷,心下胀满,或腹中痛,或燥结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呕吐恶心、谵语、舌黄、舌黑、苔刺等证。因证而知变,因变而知治。此言其大略,详见脉证治法诸条。

温疫初起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达原饮

槟榔(二钱) 浓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上用水二钟,煎八分,午后温服。

按∶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浓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血,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引用,以助升泄,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证有迟速轻重不等,药有多寡缓急之分,务在临时斟酌,所定分两,大略而已,不可执滞。间有感之轻者,舌上白苔亦薄,热亦不甚,而无数脉,其不传里者,一二剂自解,稍重者,必从汗解,如不能汗,乃邪气盘踞于膜原,内外隔绝,表气不能通于内,里气不能达于外,不可强汗。或者见加发散之药,便欲求汗,误用衣被壅遏,或将汤火熨蒸,甚非法也。然表里隔绝,此时无游溢之邪在经,三阳加法不必用,宜照本方可也。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服汤后不从汗解,而从内陷者,舌根先黄,渐至中央,邪渐入胃,此三消饮证。若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渴,此邪气适离膜原,欲表未表,此白虎汤证。

如舌上纯黄色,兼之里证,为邪已入胃,此又承气汤证也。有二三日即溃而离膜原者,有半月十数日不传者,有初得之四五日,淹淹摄摄,五六日后陡然势张者。凡元气胜者毒易传化,元气薄者邪不易化,即不易传。设遇他病久亏,适又染疫能感不能化,安望其传?不传则邪不去,邪不去则病不瘳,延缠日久,愈沉愈伏,多致不起,时师误认怯证,日进参 ,愈壅愈固,不死不休也。

传变不常疫邪为病,有从战汗而解者;有从自汗、盗汗、狂汗而解者;有无汗竟传入胃者;有自汗淋漓,热渴反甚,终得战汗方解者;有胃气壅郁,必因下乃得战汗而解者;有表以汗解,里有余邪,不因他故,越三五日前证复发者;有发黄因下而愈者;有发黄因下而斑出者;有竟从发斑而愈者;有里证急,虽有斑,非下不愈者。此虽传变不常,亦疫之常变也。有局外之变者,男子适逢淫欲,或向来下元空虚,邪热乘虚陷于下焦,气道不施,以致小便闭塞,小腹胀满,每至夜即发热,以导赤散、五苓、五皮之类,分毫不效,得大承气一服,小便如注而愈者。或宿有他病,一隅之亏,邪乘宿昔所损而传者,如失血崩带,经水适来适断,心痛疝气,痰火喘急,凡此皆非常变,大抵邪行如水,惟注者受之,传变不常,皆因人而使,盖因疫而发旧病,治法无论某经某病,但治其疫,而旧病自愈。

急证急攻温疫发热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积粉,早服达原饮一剂,午前舌变黄色,随现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伏邪即溃,邪毒传胃也。前方加大黄下之,烦渴少减,热去六七,午后复加烦躁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毒最重,复瘀到胃,急投大承气汤。傍晚大下,至夜半热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尝见温疫二三日即毙者,乃其类也。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大承气汤 

此通肠去积之药。枳壳厚朴大黄芒硝甘草,加槟榔,水煎服。

《仁术便览》大承气汤

治胃热谵语,五、六日不大便,及少阴症口燥咽干,舌苔黄黑及生刺,急大黄(五钱) 浓朴(一钱) 枳实(二钱) 芒硝(二钱) 去芒硝,名小承气汤

去浓朴、实  承气汤上水二盏,先煎朴实,后入硝黄煎。此药立下死胎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大承气汤

治阳明伤寒,脉长身热不恶寒,目疼鼻干,不得卧腹满咽干渴,大便硬,谵语;或汗后脉沉实;或下利,心下坚;或已经下,其脉按之浮沉尚有力者。

大黄(洗,半两) 芒硝(一分,别研入) 浓朴(制,一两) 枳实(一分,锉炒去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滓,入硝再煎服。若脉迟而滑,汗出身重,时潮热;并得病二三日无太阳证,烦躁,心下硬,下利后谵语者,去芒硝,名小承气。或发汗不解,蒸蒸发热,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及吐利后,腹胀,厥烦,谵语,去浓朴、枳实,入甘半两、芒硝一分煎,名调胃承气。或结热膀胱,如狂状,下血小腹急结者,去浓朴、枳实,加桃仁十二个、、甘草各半两、硝一分,名桃核承气。

《删补名医方论》大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手足 然汗出,谚语汗出多,胃燥独语,如见状,喘冒不能卧,腹满痛,脉滑实。又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又少阴病初得之,口燥咽干者。自利清水,色纯,心下痛,口燥舌干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大黄(酒洗,四两) 浓朴(半斤) 枳实(炙,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上火微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即停后服。

《时方妙用》大承气汤

大黄(二钱酒润.) 浓朴(四钱) 枳实 芒硝(各二钱)

水三杯.先煮枳实浓朴.至一杯半去滓.纳大黄.煮一杯去滓.纳芒硝.微火煮一二沸.

《汤头歌诀》大承气汤(仲景)用芒硝,枳实大黄浓朴饶。〔大黄四两(酒洗),芒硝三合,浓朴八两,枳实五枚〕。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大黄治大实,芒硝治大燥大坚,二味治无形血药;浓朴治大满,枳实治痞,二味治有形气药。热毒传入阳明胃府,痞、满、燥、实、坚全见,杂证、三焦实热,并须以此下之。胃为水,土为万物之母。四旁有病,皆能传入胃府,则不复传他经矣。陶节庵曰∶伤寒热邪传里,须看热气浅深用药,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

《退思集类方歌注》大承气汤

治伤寒阳明腑证,热邪入里,胃实不大便,潮热谵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痞满燥实坚全具;杂病三焦大热,脉沉实滑数者;及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结痛,口干舌燥者;亦治阳明刚痉,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以水一斗,先煮朴、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止后服。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大黄浓朴饶。(大黄治大实,芒硝治大燥大坚,二味治有形血药;浓朴治大满,枳实治痞,二味治无形气药。盖肠胃燥实,气必不通。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其煎法先煮枳、朴,次纳大黄,再入芒硝,取生则气锐而先行,熟则气纯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俾燥屎去,地道通,则阴气上承,故方名曰“承气”。)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七条。(《伤寒论·阳明篇》中云急下之者,共有七条,当知夺阴者芒硝,而通阴者亦芒硝,故仲景既有下多亡阴之大戒,而复着急下存阴之活法。盖阳明燥结日久,肾中真水为热邪吸引,告竭甚急,急泻其热,正以急救其阴也。)痞满燥实坚潮热,(此用承气之要诀。胸闷不食为痞,胸腹膨胀为满,大便干结为燥,腹满痛不大便为实,按之石硬为坚,日晡发热为潮热。)杂病伤寒通治疗。(有是证则用是方,为千古心法。)热利清水口干燥,(凡口干舌燥,皆当作热治。下利而用硝、黄,是通因通用法。)刚痉脚挛 齿要。(阳明之脉,下行至足,上入齿中。脚挛 齿,是阳明邪火极盛,加以胸满口噤,热邪充斥三焦矣。《灵枢》谓“热而痉者死”,而仲景云“可与此汤”,乃死里求生之法。阴气不尽为阳热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病须过经乃可下,(病至七八日为过经)下之若早语昏嚣。(下早则引邪入里,语言昏乱。)承气原为燥屎设,燥屎之证当详标,汗出谵语(阳明本自汗出,加以谵语,胃中燥结矣。)不能食,(肠胃实极,故谷食全不能入。)喘冒不卧舌干焦,(下既不通,必反上逆而为喘冒不得卧,舌干焦黑,土燥水竭也。)脉滑数(为有宿食)而转矢气,(“矢气”,屁气也,燥粪下攻之征。)此皆承气汤宜调。(以上为用承气之法)恶寒(病在表)呕哕(病在上焦)俱禁用,直视喘高命不牢。(直视喘高,阳气欲脱,虽不大便,下之必死。戒之!)

《医方考》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浸) 浓朴(半升,姜汤炒) 枳实(五枚,麸炒) 芒硝(三合)

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虽然,仲景言急下之证,亦有数条。如少阴属肾水,病则口燥舌干而渴,乃热邪内炎,肾水将绝,宜急下之,以救将绝之水。又如腹胀不大便,土胜水也,宜急下之;阳明属土,汗出热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满痛者,为土实,急当下之;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此肾水将竭,不能照物,则已危矣,须急下之,此皆大承气证也。若病未危急而早下之,或虽危急而下药过之,则又有寒中之患。寒中者,急温之,宜与理中汤

《医方考》大承气汤

大黄 芒硝 浓朴 枳实

土郁者,痞、满、燥、实、坚全俱,脉来有力而实,此方主之。

土,脾胃土也,为仓廪之官,无物不受,喜传化而恶停滞。若里邪作实,则令人痞、满、燥、实、坚全俱。脉来实者为里实。是方也,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泻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泻实去热。经曰∶土郁则夺之。此之谓也。

《医方论》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芒硝三合 枳实五枚 浓朴半斤

先煎朴、实,将熟内大黄,煮二、三沸,倾碗内和芒硝服。

攻下之法,原因实症俱备,危在旦夕,失此不下,不可复救。故用斩关夺门之法,定难于俄顷之间,仲景所以有急下存阴之训也。乃后人不明此义,有谓于攻下药中,兼行生津润导之法,则存阴之力更强,殊不知一用生津滋润之药,则互相牵制,而荡涤之力轻矣!此譬如寇盗当前,恣其焚掠,所过为墟,一旦聚而歼之,然后人得安居,而元气可以渐复。是去实可以保阴,乃相因之理,方得“存”字真解。并非谓攻实即是补阴,并可于攻下中寓养阴法也。仲景制大承气汤,用枳实开上焦,用浓朴通中焦,芒硝理下焦,而以大黄之善走者统率之,以荡涤三焦之坚实,正聚寇尽歼之大法。而又恐药力太猛,非可轻投,故又有欲用大承气,先与小承气之训。夫以仲景之神灵,岂尚待于先试,实恐后人审症未确,借口成法,孟浪轻投,不得不谆谆告诫,此实慎重民命之婆心也。至于三阴多可下之症,三阳惟正阳明可下,少阳必不可下,而阳明中夹有太阳、少阳症者,亦断不可下。惟太阳症脉紧、恶寒、无汗腹痛者,乃阴气凝结营分,亦可用温、用下。细看方书,宜下忌下之条,慎重斟酌,始为得之。

《伤寒括要》大承气汤

大黄 浓朴 枳实 芒硝

阳明病.潮热谵语.腹满而喘.手足 然汗者.大便已硬.此汤主之. 潮热者.阳明内实也.谵语喘满者.热聚于胃也.手足汗出.知大便已硬.非大承气不能疗也.承者顺也.胃为水谷之海.邪气入胃.胃气壅滞.粕秘结.必荡涤之.正气乃顺.故有承气之名也.王曰.宜下必以苦.枳实苦平.溃坚破结为君.浓朴苦温.逐气泄满为臣.热淫于内.治以咸寒.芒硝除热软坚为佐.燥淫所胜.以苦下之.大黄荡涤润燥为使. 王海藏云.浓朴去痞.枳实泄满.芒硝软坚.大黄泄实.惟痞满燥实四症全具者.方可用之.若不宜下而误下之.变症不可胜数. 按承气有三种.用者大须审酌.必真有大热大实者.方与大承气汤.小热小实者.可与小承气汤.若但结热而不满坚者.仅与调胃承气汤.此为合法适宜也.若病大而以小承气攻之.则邪气不伏.病小而以大承气攻之.则正气必伤.仲景曰.凡欲行大承气.先与小承气.转失气者.有燥屎也.可与大承气.若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攻之则胀满而难治.又曰.服承气得利者.慎勿再服.何其谆谆致谨乎.

《伤寒论》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右四咪,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伤寒明理论》大承气汤

承顺也.伤寒邪气入胃者.谓之入腑.腑之为言聚也.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水谷会聚于胃.变化而为荣卫.邪气入于胃也.胃中气郁滞.糟粕秘结.壅而为实.是正气不得舒顺也.本草曰.通可去滞.泄可去邪.塞而不利.闭而不通.以汤荡涤.使塞者利而闭者通.正气得以舒顺.是以承气名之.王 曰.宜下必以苦.宜补必以酸.言酸收而苦泄也.枳实苦寒.溃坚破结.则以苦寒为之主.是以枳实为君.浓朴味苦温.内经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泄满除燥.则以苦温为辅.是以浓朴为臣.芒硝味咸寒.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人伤于寒.则为病热.热气聚于胃.则谓之实.咸寒之物.以除消热实.故芒硝为佐.大黄味苦寒.内经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热气内胜.则津液消而肠胃燥.苦寒之物.以荡涤燥热.故以大黄为使.是以大黄有将军之号也.承气汤下药也.用之尤宜审焉.审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乃可投之也.如非大满.则犹生寒热.而病不除.况无满实者.而结胸痞气之属.由是而生矣.是以脉经有曰.伤寒有承气之戒.古人亦特谨之.

枳实(君五枚炙) 浓朴(臣半斤炙去皮) 芒硝(佐三合) 大黄(使四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伤寒寻源》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承气开阳明之结.直达下焦.其力猛而效速.故曰大.盖胃大实.故重任浓朴以破结.而数独倍于大黄.矢已硬.故虽有枳实以导下.而功必资于芒硝.至其煎法.尤有深义.浓朴枳实之汁.以浓而力锐.大黄芒硝之性.以生而力锐.故分作三次煎.此斩关夺门之将.用此以急下存阴也.

大承气治阳明胃实之主药.必审明表证尽罢.不恶寒.但恶热.或潮热汗出谵语.腹满痛.或喘冒不能卧.口干燥.脉滑而实.或涩者.方可用之.下不宜早.早则阳陷.并不宜迟.迟则阴亡.恰好在阳明胃实之界.一下夺而诸病尽解.临证时不可错过.

阳明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大热入胃.惟有下夺一法.盖阳明胃实之证.有从太阳传入者.有从少阳转属者.并有从三阴转属者.三阴经中.少阴更有急下之证.此乃伤寒一大归宿.若应下失下.变证起.津液之亡.可立而待.孟浪不可.因循亦不可.大承气证非惟不大便腹满痛者宜之.即下利之证.亦有宜从下夺者.如经文所指下利不欲食.下利心下硬.下利脉反滑.下利脉迟而滑.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者.皆宜大承气.此通因通用之法.不可不知.

《伤寒杂病论》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伤寒杂病论》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伤寒杂病论》大承气汤

枳实王枚(炙) 厚朴半斤(去皮炙用) 大黄四两(洗)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令一二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上)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上)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杂病论》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实、厚朴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一服下者,止后服。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伤寒杂病论》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停后服。

产后腹中疞痛,若虚寒不足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目经大成》大承气汤

前方加芒硝调胃承气不与枳实者,以其不作燥满,如用恐伤上膈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不与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如用恐伤下膈汗漫之真阴也。今三部痞、满、燥、实、坚全见,非重大之剂,急下以承制其邪,则真阴尽为亢阳所劫,症其危矣。然下多亡阴,故仲景曰∶欲行大承气,先与小承气。又曰∶阳明病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不思补和救逆,漫谓伤寒失表,处散方与服,脉愈滑数,至不可为乃已。深造之士,既常戒惧,于此尤宜加谨。

诗曰∶调胃承气硝黄草;大黄枳朴承气小;二方相合名大承,不留甘草防中挠。

《冯氏锦囊秘录》大承气汤

伤寒阳邪入里,三焦大热,痞满燥实,四症俱全,发热谵语,脉沉实者。

枳实(五枚) 浓朴(半斤) 芒硝(三合) 大黄(四两,酒洗) 王海藏曰∶邪气居高,非酒不到,大黄若用生者,则遗高分之邪热,病愈后变生目赤喉痹头肿膈上热疾也。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渣,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微火一二沸,温服得利则止。

承,顺也。邪入胃者,郁滞糟粕,秘结壅实,气不得顺也。通可去滞,泄可去闭,气得以顺,故曰∶承气,大满大实有燥屎,乃可投也。如非大满,则生寒症而为结胸痞气之属矣。仲景曰∶欲行大承气,先与小承气,复中转失气者,有燥屎也,可以大承气汤攻之,不转失气,慎不可攻!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大承气汤

大黄(五钱)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芒硝(三钱)

水姜煎服。弱人减半,邪微者各复减半。

《医宗金鉴》大承气汤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灸,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注】太阳病其证备,谓头痛、项强、发热、恶风寒具见也。而更身体强,有几几然俯仰不能自如之,痉病也。但脉反见沉迟太阴之脉,非太阳浮紧,无汗刚痉者比。故不与葛根汤,而与栝蒌桂枝汤,和太阳之表,清太阴之里也。

《医宗金鉴》大承气汤

(见痉病中)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脉迟不能兼滑,惟浮取之迟,沉取之滑,则有之矣。今下利脉迟而滑,谓浮迟而沉滑也。浮迟则外和,沉滑则内实。欲止内实之下利,当下之,积去则止,宜大承气汤。

【集注】

尤怡曰:脉迟为寒,然与滑俱见,则不为寒而反为实,以中实有物,能阻其脉迟行。

夫利因实而致者,实不去则利不止,故宜急下。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脉反滑者,是病脉实,不相宜也。若其人形气如常,饮食如故,乃有当去之积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赵良曰:下利虚证也,脉滑实脉也,以下利之虚证,而反见滑实之脉,故当有所去也。

程林曰:经云:滑为有宿食,故当下,去之而利自止矣。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差后,至其或年、或月、或日而复发其利者,此宿食积病,攻之不尽故也。若其人形气不衰,饮食尚强,当攻其未尽,自不复发其利也,宜大承气汤。

【集注】

沈明宗曰:此旧积之邪复病也。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是前次下利之邪,隐僻肠间,今值藏府司令期,触动旧邪而复发;无隐僻之根未除,终不能愈,故用大承气迅除之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注】下利里虚证也,谵语里实证也,何以决其有燥屎也?若脉滑数,知有宿食也;其利秽粘,知有积热也;然必脉证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气汤。于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不□也。

【集注】□曰:经曰:实则谵语,故知有燥屎宜

《医宗金鉴》大承气汤

(见痉病中)

产妇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注】

产后暴然腹中急痛,产后虚寒痛也。主之当归生姜羊肉汤者,补虚散止痛也。并治虚劳不足,寒疝腹痛者,亦以其虚而寒也。

【集注】

程林曰:产后血虚有寒,则腹中急痛。『内经』曰:味厚者为阴。当归、味厚者也,用以补产后之阴;佐生姜以散腹中之寒,则□痛自止。夫辛能散寒,补能去弱,三味辛温补剂也,故并主虚劳寒疝。

魏荔彤曰:妊娠之□痛,阻于血寒也。产后腹中□痛者,里虚而血寒也。一阻一虚,而治法异矣。

《医宗金鉴》大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语汗出多,胃燥独语,如见鬼状,喘冒不能卧,腹满痛,脉滑实。又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又少阴病初得之,口燥咽干者。自痢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燥舌干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半斤 枳实(炙)五枚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上火微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即停后服。

《医宗金鉴》大承气汤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筋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方解】

诸积热结于里而成满痞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腹□满急□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屎干结,故用芒硝润燥软坚;实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泻热。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也。若邪重剂轻,则邪气不服;邪轻剂重,则正气转伤,不可不慎也。

【集解】

柯琴曰: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因以承气名汤。方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泻下也,因名曰大;味寡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因名曰小。且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煮朴枳,取五升去滓,内大黄,再煮取二升,内芒硝,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若小承气,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黄而煎法不同,此可见仲景微和之意也。

程知曰:调胃承气,大黄用酒浸;大承气,大黄用酒洗,皆为芒硝之咸寒而以酒制之。若小承气,不用芒硝,则亦不事酒浸洗矣。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注】

阳明病,下之后,心中懊□而烦者:若腹大满,不大便,小便数,知胃中未尽之燥屎复□也,乃可攻之。若腹微满,不可攻也。误攻必变胀满不能食,饮水则哕等,逆矣。若有燥屎,宜下者,以大承气汤下之。

【集注】

方有执曰:可攻以上,以转失气言。懊□,悔□痛恨之意。盖药力不足以胜病,燥□

欲行而不能,故曰:可攻,言当更服汤以促之也。腹微满以下,以不转失气言。头□

后溏里热轻也,故曰:不可攻之,言当止汤勿服也。

程知曰:言有燥屎,即可大攻下也。下后心中懊□而烦者,虚烦也,当与栀子豉汤

若胃有燥屎,则非虚烦,故可攻。腹不甚满,则无必攻之法,有燥屎则非先□后溏者也,故可攻。又曰:便□与燥屎不同。便□者,大便实满而□;燥屎者,胃中宿食,因胃热而结为燥丸之屎也。故便□,犹有用小承气者;若燥屎、则无不用芒硝之咸寒也。

程应旄曰:末句乃申可攻句,以决治法。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后必溏,未定成□,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注】

得病二、三日,无太阳、少阳证,烦躁心下□,至四、五日,不大便。若脉大,属正阳阳明,胃实之证也,下之无疑。今脉弱,虽胃和能食,不可轻下,只可与小承气汤

,少少与而微和之,令其小安。次日仍不大便,继与小承气汤促之。若六、七日竟不大便而小便少者,即不能食,亦属胃中尚未干燥,屎未定□,如大攻之,初见□复必溏也。须待小便利,知屎定□,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集注】

方有执曰:太阳不言药,以有桂枝麻黄之不同也;少阳言药,以专主柴胡也。凡以此为文者,皆互发也。以无太、少二经证,故知此属阳明,以脉弱,故宜微和,至六日以下,乃历叙可攻、不可攻之节度也。

程应旄曰:能食以结在肠间,而胃火自盛也。先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和胃中之火,令小安后,以前药增至一升,去肠中之结。既用小承气矣?而又减去分数,接续投之,以脉弱之胃,其禀素虚,而为日又未久也。

张璐曰:此段之能食、不能食,全与辨风寒强弱无涉。言能食者,不可以为胃强而轻下;不能食者,不可以为胃中有燥屎而轻下也。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注】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外证欲解而脉不实,尚未可攻也。若其人身重,热困于体也;短气而喘,热壅于上也;腹满潮热,热聚于中也,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热结于下也,斯为外邪已解,内实已成,始可攻之,主以大承气汤可也。若汗出,微发热恶寒者,则外犹未解也,其热不潮者,里犹未实也,不可与承气汤。即有里急、腹大满、不通等证,亦只宜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盖以脉迟故也。

【集注】

方有执曰:潮热,阳明王于申酉戌,故热作于此时,如潮之有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脾主四肢而胃为之合,胃中燥实而蒸蒸腾达于四肢,故曰:大便已□也。

林澜曰:此节辨脉迟内结之,或宜大承气攻之,或但可以小承气微和之也。阳明病脉迟证,兼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而喘,似属可攻。然必有潮热者,为外证已解,里证已具,手足濈然汗出者,为大便已□,主以大承气汤攻之奚疑!若汗出虽多,犹见发热恶寒,则表尚在也,其热不潮,汗亦非手足濈然之汗,安可与承气以攻之乎?即腹大满不通,亦只可与小承气微和,勿令大泄下。此何以故?脉迟便非必下之脉,虽内结亦岂大承气所宜哉!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者,可与大承气汤,不□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注】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者,可与大承气汤,不□者,不可与之也。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哕气,则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秽气,此但初头□后必溏,是尚未成□也,不可攻之。攻之必寒气乘虚上逆,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得水则哕,亦由虚寒之气上逆,不能化水而下输也。

若其后所发潮热不退,必是大便再□,但已经下后,所□者无多,只以小承气汤和之可也。故凡服承气汤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此盖仲景戒人不可轻下之意。

【集注】

方有执曰:此以潮热、转失气次第而详言之,以决当下之候也。转失气,反屁出也。

胀满,药寒之过也。哕,亦寒伤胃也。复□而少者,重下故也。末句重致叮咛之意。

喻昌曰:若腹中气仍不转,则不但用大承气大差,即小承气亦差矣。

程知曰:上条曰:外欲解,可攻里。曰:外未解,未可与承气。曰:可与小承气,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此条曰:可与。曰:不可与。曰:乃可攻之,不可攻之。曰:

少与小承气。曰:以小承气和之,慎不可攻。多少商量慎重之意。故惟手足濈然汗出,大便燥□者,始主之以大承气,若小承气,犹是微和胃气之法也。

汪琥曰:转失气,则知其人大便已□,肠胃中燥热之甚,故其气不外宣,时转而下;不转失气,则肠胃中虽有热,而渗孔未至于燥,此但初头□,后必溏也。

阳明病,□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注】

阳明病,□语,潮热,脉滑而疾者,是可攻之证脉也。然无濈濈然之汗出,与小便数、大便□燥实等证,则不可骤然攻之,宜先与小承气汤一升试之,若腹中转失秽气,则知肠中燥屎已□,以药少未能遽下,所转下者,但屎之气耳!可更服一升促之,自可下也。若不转失气,则勿更与服,俟明日仍不大便,诊其脉仍滑疾,则更服之。今脉反见微涩,则是里虚无气,不能承送,故为难治,所以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集注】

方有执曰:滑以候食,故为大便□之诊。疾者,属里热也。微者,阳气不充,无以运行。涩者,阴血不足,无以润送。故曰:阳微不可下,无血不可下。此之谓也。

张璐曰:此条脉滑而疾,有□语、潮热,而无□满实证,只宜以小承气汤下之,下之而脉反微涩,证变里虚,故为难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按】

赵嗣真曰:『活人书』云:弦者阳也,涩者阴也。阳病见阳脉者生,在仲景脉法中,弦涩属阴不属阳得无疑乎?今观本文内,脉弦者生之「弦」字,当是「滑」字。若是「弦」字,弦为阴之脉,岂有必生之理,惟滑脉为阳,始有生理。滑者通,涩者塞,凡物理皆以通为生,塞为死。玩上条脉滑而疾者小承气主之,脉微涩者,里虚为难治,益见其误。

【注】

伤寒,若吐、若下后,津夜已亡,而表不解,邪因入里,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仍不大便,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者,此乃表邪悉罢,里热渐深也,仍宜大承气汤

,荡尽余邪,以存阴液,自可愈也。若因循失下,以致独语如见鬼状。病势剧者,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惊惕不安,微喘直视,见一切阳亢阴微,孤阳无根据,神明扰乱之象。当此之际,惟诊其脉滑者为实,堪下则生;涩者为虚,难下则死。若病势微者,但见潮热、谵语、不大便之证,而无前神昏等剧者,宜以大承气汤下之。若一服利,即止后服,盖恐其过也。

【按】

循衣摸床,危恶之候也。一以阴气未竭为可治,如太阳中风,火劫变逆,捻衣摸床,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是也。一以阳热之极为可攻,如阳明里热成实,循衣摸床,脉滑者生,涩者死是也。大抵此证,多生于汗、吐、下后,阳气大虚,精神失守。经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虚故四肢扰乱失所倚也,以独参汤救之;汗多者,以参耆汤;厥冷者,以参附汤治之。愈者不少,不可概谓阳极阴竭也。

【集注】

喻昌曰:此条举谵语之势重者为言。而势重之中,复分二等,剧者主死,微者主生,故以大承气汤下之。

程知曰:娄全善治循衣摸床,每以补益得愈,亦因其脉证之不足也。刘守真每以承气治热病,法虽祖于仲景,而其辨证未能如此详悉,故开后人卤莽之端。又曰:喘则气欲上脱,微喘者邪实于内,而又不能大喘也。不识人循衣摸床,心欲绝也;动惕不安,肝欲绝也;微喘,肺欲绝也;直视,肾欲绝也。『内经』所谓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藏府不通,故脉涩者死也。

汪琥曰:日晡所发潮热者,府实燥甚,故当其经气王时发潮热也。独语者,即谵语也。病人自言为谵,独语如见鬼状,乃阳明府实而妄见妄闻,剧者甚也。成注云:热甚昏冒正气,故不识人。循衣摸床者,阳热偏胜而躁动于手也。惕而不安者,胃热冲膈,心神为之不宁也。又胃热甚而气上逆则喘,直视则邪干藏矣。故其生死之机,须于脉候决之。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注】

阳明病,本应自汗出,医误以为风邪,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故也。然无或满、或痛之苦者,以重汗亡津,胃中干燥,故大便□,本无宿食也。则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一日三、四行,今日祗再行,可知大便不久则出。盖小便数少,则津液当还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自出,不须药也。

【集注】

方有执曰:水谷入胃,其精者为津液,粗者成楂滓。水精渗出肠胃之外,清者为津液,浊者外而为汗,下而为小便。故汗与小便过多者,皆能夺乎津液,所以楂滓之为大便者,干燥结□而难出也。然二便者,水谷分行之道路,此通则彼塞,此塞则彼通,小便出少,则津液还停胃中,必大便润而自出也。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注】

此承上条详其义、以明其治也。阳明病,自汗出,或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大便□而无满痛之苦,不可攻之,当待津液还胃,自欲大便,燥屎已至直肠,难出肛门之时,则用煎润窍滋燥,导而利之。或土瓜根宣气通燥;或胆汁清热润燥,皆可为引导法,择而用之可也。

【集注】

成无己曰:津液内竭,肠胃干燥,大便因□,此非结热,故不可攻,宜以润药外治而导引之。

张璐曰:凡系多汗伤津,及屡经汗下不解,或尺中脉迟弱,元气素虚之人,当攻而不可攻者,并宜导法。

程应旄曰:小便自利者,津液未还入胃中,津液内竭而□,故自欲大便,但苦不能出耳。须有此光景时,方可从外导法,渍润其肠,肠润则水流就湿,津液自归还于胃,故不但大便通,而小便亦从内转矣。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大承气汤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如当调胃承气汤证时,不予调胃清热,则胃热愈实,便成燥屎、腹痛拒按、潮热谵语等等之大承气汤证。当用大承气汤之攻下燥屎法。大黄芒硝攻下热实,枳实厚朴开通滞气也。大黄性寒芒硝性热,枳实性寒厚朴性热,寒热混合,则成圆的运动。以圆运动的原则为下法,此大承气汤之微旨。

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发热。日晡发热,乃阳明之燥,其脉当实。宜以大承气汤下之。如不实,仍是荣卫表病,仍宜桂枝汤。

腹满痛阳明燥土伤太阴之阴。发热而汗特别之多,阳明燥土伤少阴之阴。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阳明燥土伤厥阴之阴。故皆宜急用大承气汤,下燥土之腑阳,以救三阴之脏阴也。

少阴水负,趺阳土胜为顺。但土气太过,伤及肾阴而口燥咽干,伤及肝阴而利清水,心下痛,口干燥,伤及脾阴而腹胀不大便,皆宜大承气汤下燥土以救脏阴。然乃燥土之事,非少阴阳复之事耳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大承气汤

大黄 四钱 枳实 四钱 厚朴 八钱 芒硝 二钱

治下利心坚者。

胃土燥实,则心下自坚。大承气汤下燥实也。燥热结实于中,则稀水旁流故下利也。

又治下利脉迟滑实者。

迟乃不数之意。气虚脉数,气实则脉不数。滑实者,如鼎水沸腾,重按有力。下利见此,乃肠胃燥实。大承气下其燥实也。

又治下利脉反滑,当又所去者。

宿食结在肠胃,则下利而脉滑。大承气下去宿食,则利止也。

又治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发者。

人身一小宇宙。至其年月日时,病仍复发,是有老积。大承气下其老积也。

方见前 治腹满不减者

内寒则腹满时减时满。今腹满虽少减,而不足言减。此非内寒,而系内实。当用大承气下其实也。大承气汤下内实,必有腹满痛拒按之证。

方见前 治有宿食,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者。

食宿阻塞,中气不运,故脉涩。故当下之。浮大二字是陪辞。注意反字。然必腹痛无有轻时按之更痛,然后可下。如脉数而滑,为有宿食,下利不欲食,亦有宿食,皆宜下之。滑有沉实之意。

方见前

治痉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齿者。

痉病在荣卫,不速汗解,表郁里急,津液胃热,故现以上诸证。大承气下胃热也。此即刚痉。

方见前

治产后便难,呕不能食,病已解,七八日更发热,胃实者。

胃中热实,故病解后又复发热。故宜大承气汤下胃实也。胃实者,有宿食也。产后三病,一曰病痉二曰郁冒三曰便难。皆血去津亏使然。血去津亏,木气疏泄,易于出汗伤风,则病痉。津亏不能养阳,阳气上浮,则郁而昏冒。津亏则大便艰难也。

方见前

治产后七八日少腹坠痛不大便,烦躁,发热,日晡为甚,食则谵语,夜半即愈,热结膀胱者。

热结在里,故食即谵语,夜半之后,阳气上升,热结得,故愈。大承气下里热也。凡阴液不足,而病阳热之病。皆夜半前重,夜半后轻。夜半前阳气实,夜半后阳气升,升则虚矣。此亦冬至后下阳虚之理。

《儒门事亲》大承气汤

大黄(半两) 浓朴(一两) 枳实(一枚,麸炒) 芒硝(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服。以意加减。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下后脉复沉

邪气复聚

下后身反热

下后脉反数

因证数攻

病愈结存

下格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蓄血

发黄

邪在胸膈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论

战汗

自汗

盗汗

狂汗

发斑

数下亡阴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下后间服缓剂

下后反痞

下后反呕

夺液无汗

补泻兼施

药烦

停药

虚烦似狂

神虚谵语

夺气不语

老少异治

妄投破气药论

妄投补剂论

妄投寒凉药论

大便

小便

前后虚实

脉厥

脉证不应

体厥

乘除

下卷

杂气论

论气盛衰

论气所伤不同

蛔厥

呃逆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论食

论饮

损复

标本

行邪伏邪之别

应下诸证

应补诸证

论阴证世间罕有

论阳证似阴

舍病治药

舍病治弊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

肢体浮肿

服寒剂反热

知一

四损不可正治

劳复、食复、自复

感冒兼疫

疟疫兼证

温疟

疫痢兼证

妇人时疫

妊娠时疫

小儿时疫

主客交

调理法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正名

《伤寒例》正误

诸家温疫正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偶感——承气汤系列的区别
阳明病腑证
经方:小承气汤(阳明腑热,小肠便秘)
阳明腑实证1、 调胃承气汤2、 小承气汤3、 大承气汤等
JT伤寒论慢慢教(第十期)10.1.1
61、小承气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