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乔庄:充满豫西民俗风情的村庄

    乔庄位于孟津县西部山区,是小浪底镇刘庄村的一个自然村,西距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约2公里。一个偶然的机会,其村中充满浓郁的豫西民俗风情的古民居被外界知晓,随后人们纷沓而至写生、观瞻。

 

 

 

 

乔氏宗庙

 

 

 

 

 

 

 

 

 

 

 

 

   附录

   陈运团——乔庄,古雅山村尽入画(2006-1-12)

    我市一个名叫乔庄的小山村,近几年成了众多美术界人士的向往之地。每当春夏之交、秋冬更替的时候,省内外一拨一拨的学生背着画具,在老师的引领下来到这里写生,精描细抹,挥毫泼墨,一住一两个月,仍迟迟不忍离去。乔庄,这个隐藏在邙山深处的古村落,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邙山深处藏古村


     乔庄位于孟津县西部山区,是小浪底镇刘庄村的一个自然村,西距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约2公里。日前,我们沿着小浪底专用公路来到刘庄村,又走了一段曲曲折折的山间土路,很快便找到了乔庄。

     它坐落在一条深沟的半坡上,群山拱卫,环境清幽,宛若一个世外桃源,掩映在北邙丘峦和绿树从中。如今的乔庄人大多已经搬出了原先居住的宅院,另外择地建房,原因是它地势低洼,交通不便,再加上那些百年老屋房间狭小、破旧,适应不了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前往探寻乔庄古民居,我们下到一条深沟内没走多久,就在老村西头的半坡路旁见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它是一组四合院式的建筑,座北向南,依山就势建在一处相对平整的高地上。祠堂前部为三间砖木结构的前厅,大门居于中部,顶部高高挑起,与两侧的建筑错落有致。整个前厅青瓦覆盖,上置脊兽,显得高大威严、庄严肃穆

     踏着红石砌筑的台阶入门进厅,我们首先看到两侧墙壁上镶嵌有两通石碑,其中,一通刻制于清朝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一通刻制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分别记载了乔庄乔氏的历史,以及他们在上述两个时期建设、重修这座祠堂的经过。墙壁上还悬挂着两块匾额,一块上书“家声丕振”,为民国时期邙山知名书法家刘士锷手迹,一块上书“节孝慈惠”,为恭颂一位妇女的美德。院内东西两侧厢房仍存,但较为狭小,及至后部,为一堵由红石砌筑的山墙,用来防止墙后的土壁坍塌,保护整座祠堂内最重要的建筑——一孔砖拱窑洞。这孔窑洞圆门正上方镶嵌着“福禄寿”砖雕,内部宽敞高大,方砖铺地,是乔家人旧时逢年过节祭祖缅贤的主要场所

     出了祠堂往东走,沟的北坡上分布着高高低低的乔庄古民居。这些民居建于清代中后期,或成排建设,或单独成院,现存比较完整的院落有十几所。所有的宅院都背崖面沟,属典型的北方窑院结构:凿土为崖,依崖挖窑,窑前圈院,院内盖房,房窑结合,形成了一个个规模或大或小的四合院

     来到这些宅院前,我们不由地为这里古朴的环境所折服。各家各户门前,大多都有一片临沟的平地,平地上皂角树、刺槐等树木郁郁葱葱,旧时人们用来碾磨粮食的石碾、石磨、石臼,一个个仍置放在原地,诉说着遥远的历史。绿树从中,一座座红石为基、青瓦覆顶的古老民房显得淡雅而又宁静。

     村中老人讲,在旧社会,他们这里的房子分为东、西两个大院,每个大院内又可分出多个小宅院,均由乔姓人家居住。其中,西大院的房子只是用于居家生活,建筑式样比较简单,从外到内依次由临街房、过厅、对厦、窑洞上房构成。而东大院的房子由于建设时要照顾到居住人行医的方便,绝大部分设计成了另外一种样式

     71岁的乔铎老人目前仍居住在东大院的一所老宅内,他家的这所宅子保存着旧时前铺后宅的风格。我们来到这所宅院前,一株拥有上百年树龄的皂角树非常引人注目。它高达30余米,树干胸围有2米多,虽已中空,但仍枝繁叶茂,一条老枝横空斜出,几乎压在了旁边一间房屋的顶上。乔铎老人的院子,最南部为一砖木结构的高大瓦房,临街的墙上设有窗口。据老人介绍,这间房过去是他家的药铺。药铺北侧,隔着一条窄窄的水道,就是他家四合院式的内宅,两者门道相通,居住和做生意就方便得很。在他家的老宅内,至今仍保存有陈年的八仙桌、太师椅、大木柜等生活用具。

     在乔庄背后的山岭上,还保留着一个土寨。这个寨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是旧时村内人为了防止兵灾战乱而建设的。它削壁成墙,上筑垛口,然后再于寨内挖设多孔窑洞。在兵荒马乱的旧社会,只要发现兵匪前来,村中老少便躲进寨内,闭上寨门,组织青壮年上寨防御。日月轮回,沧海桑田,这个曾让乔庄人多次躲过劫难的古寨早已被废弃,只剩下了高高的寨墙和一排排杂草掩映的窑洞。站在那高高的寨墙上,人们不由地会回忆起那多灾多难的岁月,进而感叹今日平安、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耕读传家乔庄人


      根据村中现存的《乔氏家谱》和众多碑刻记载,乔庄居民祖籍山西,明朝初年,祖先迁居洛阳铜驼巷,随后其分支又移到多处地方生活。其中随父迁往孟津会盟的乔云升,为乔庄乔姓人的七世祖,在明代天启、崇正年间,官至刑部尚书。

     清代乾隆年间,乔氏一支又把家搬到了乔庄。他们在这里筑房建宅,耕读传家,繁衍生息,至清末、民国时期,乔庄人口已经上百。居住在邙山深处,环境虽然艰难,但乔庄人秉承着良好的家风,勤奋读书,踏实肯干,使家族又兴旺起来。这条偏僻的山沟内,不仅走出了众多在周边地区技艺超群的泥匠、木匠、铁匠,而且还涌现了多位中医名家,乔庄在北邙民间被称为“大夫窝”。

     解放前,乔庄的乔寿萱、乔清华、乔清云这三位中医非常有名气。其中,乔寿萱主攻儿科,乔清华精研内科,乔清云则是外科妙手。那时,北邙山区旱灾连年,百姓贫病交加,这三位大夫潜心岐黄,救死扶伤,每有求者,他们不分白天黑夜、风雨阴晴,奔走四方随人出诊,遇到拿不出费用的贫穷人家,也照常给药。讲起这些大夫的医德、医术、医风,当地群众至今仍称颂不已。

     在这些中医中,乔清华最为著名。他生于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幼读私塾,学成后一边设馆授徒,一边潜心于中医内科的研究,在治疗疑难杂症上颇有功力,在一生长达4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足迹遍布孟津、新安、济源等地。到了晚年,他积己所得,呕心沥血著作了《藐视方唇》、《中医疑难病案》等多本医书,其中《藐视方唇》多达九卷。在乔清华的影响下,其三弟乔清麟、五弟乔秀五皆从医,并且他们的后人也相沿中医,时至今日仍然不辍,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医世家。

     历经沧桑巨变,乔庄人仍延续着耕读行医的家族传统。外人来到乔庄,看看各家各户门上那一幅幅颇具匠心、笔法灵动的对联,无不对村人美好的风尚和性情所折服。就拿71岁的乔铎老人来说,去年竟还出版了一本数万字的《医余楹联诗话》。


      民俗风情惹人爱


       山青水秀、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古朴典雅、保存完整的古民居,还有那沿袭着农耕社会人文情怀的乔庄人,如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界人的关注。
      3年前,一位画家发现乔庄独特的景致后,很快便带领学生来到这里写生。他们进农家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一呆一两个月,把这里的风景、民居和人物悉数绘入画卷,如痴如醉。就连村人闲置多年的石碾、石磨、石磙,现在也均成了难得的物件,被人描画个不休。

      这一发现被传开后,国内越来越多的美术院校纷纷派人前来考察,大家认为乔庄保留着浓郁的豫西民俗风情,是一个难得的写生之地。截至目前,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省内外的20多家院校都把这里设为了师生写生基地,乔庄已先后接待了约5000名美术院校的师生。每年春夏之交、秋冬更替的时候,是师生们前来写生的高峰。每到那时,一拨一拨的人在这里支起画夹,尽情创作,把小小的乔庄装点得更具情趣。

——原文发表于2008.12.15.微卫星新浪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诗情画意,挥毫泼墨,洛阳小浪底镇乔庄
洛阳孟津乔庄古村落保存完整 清朝的车库令人惊叹
青川县禹王宫
琼瑶系列:《寒烟翠》,方盈、乔庄,(1968年)
乔庄河:《卜算子·中秋夜话》
迷人的青川/乔庄河(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