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曾广兰舞台艺术60年师生展演
        10月26日晚上,由洛阳文化艺术学校主办,洛阳豫剧院、洛阳歌舞剧院、洛阳曲剧院承办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广兰舞台艺术六十年师生展演在洛阳新区歌剧院举行。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曾广兰与学生陈大华、焦杰英、曲韵、雷鲜慧、张小芳、孙东娥、董小波等先后演出了《红楼梦》、《洛阳桥》、《泪洒相思地》、《盘夫索夫》等精彩剧目选段,赢得了现场戏迷的阵阵掌声。


    曾广兰1938年出生于商丘市,12岁从艺,15岁登上舞台,曾得到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大师的言传身教。她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细腻含蓄、富有激情、生动真实的表演风格。以代表曲目“一桥二红”(洛阳桥、红楼梦、红嫂)轰动中原,成功塑造了林黛玉、红嫂、耶律含嫣、白素贞、穆桂英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五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曾任原洛阳豫剧二团团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常务理事、洛阳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她曾是洛阳历届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洛阳市老城区政协副主席。




曾广兰演唱《红嫂》选段




洛阳豫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陈大华






曾广兰演唱的《红嫂》选段《为亲人细熬鸡汤》






在当场的舞台上,曾老师又收了丁彩敏、董淑丽、李翠利、曹建淼四个弟子
    曾广兰激动地说:“我今天很高兴又收了4个徒弟,更激动的是我还收了个男弟子。我一定发挥我的余热,好好教我的徒弟,让他们成为戏曲艺术中的新秀,努力振兴河南豫剧事业。”




附录:豫剧表演艺术家曾广兰的唱腔艺术(文/张俊,四川戏曲,2008,(5):66-68)
    在姹紫嫣红的豫剧百花园里, 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曾广兰是一株芳菲的艺术幽兰。她在近半个世纪的舞台艺术生涯中, 演出了数百出剧目,精心地塑造了耶律含嫣、林黛玉、红嫂、白素贞、穆桂英、姜桂枝、胡凤莲等一系列性格各异、血肉丰满、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古今妇女艺术典型,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戏曲人物形象的宝库。她的代表作“一桥二红”( 《洛阳桥》《红楼梦》《红嫂》) ,已成为豫剧艺术的经典剧目。《洛阳桥》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被摄制为彩色戏曲电影,她主演的《白蛇传》《花枪缘》《杨八姐游春》等10余个剧目被搬上了荧屏。1997 年6 月,中央电视台将曾广兰主演的《洛阳桥》《花枪缘》选场拍摄成戏剧专题艺术片;河南电视台、洛阳电视台还分别为曾广兰拍摄了电视艺术片《德艺双馨曾广兰》和《豫剧常青树——曾广兰的舞台上下》;2007 年秋,河南省电视台又摄制了上下两集的电视艺术片《空谷幽兰: 曾广兰》。她的主要唱段分别由中国唱片社、上海唱片社等录制成唱片和盒式磁带,在海内外发行。几十年来,她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她的唱腔传遍了九州大地、五湖四海。曾广兰先后在洛阳市豫剧团、洛阳市广兰豫剧团、洛阳市豫剧二团担当领衔主演并担任团长职务,现为洛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洛阳市文化艺术学校艺术顾问, 可以说是洛阳市戏剧界的掌门人。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曾广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表演艺术, 吸收和引进了豫剧各大流派的优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她那端庄典雅、妩媚秀丽的扮相, 生动传神、分寸有致的表演,特别是她那甜美亮丽、细腻委婉、舒展自如、富有韵味的唱腔艺术, 无不深入人心, 在民间广为流传。
    唱, 是戏曲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历来被视作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唱、做、念、打的“四功”之首, 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所以, 每个有成就的戏曲演员,其唱腔除了要具有声情并茂、字正腔圆、优美动听等艺术的共性之外, 还应该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特色, 要在同中求异, 异中求新,在共性的基础上创造个性。曾广兰的唱腔艺术就具有相当深厚的艺术功力,其唱腔艺术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
    一、曾广兰的唱腔情真意切、细腻精致,处处不忘突出一个“情”字, 注重抒情, 让人动情, 注意声和情的有机结合, 强调以情来刻画人物性格, 注意挖掘人物内在感情,进而表现出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内心世界
    《乐记》说: “凡声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这就告诉我们, 戏曲的唱腔, 必须从人的内心出发,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方能做到形神兼备, 才能感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曾广兰的很多唱腔就具备这种形神兼备、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现代戏《红嫂》是曾广兰的代表作之一, 她在此剧目里,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全力救护解放军伤员的老区妇女红嫂的艺术典型。她那出神入化的表演、情动于衷的唱腔,曾经感动了千千万万观众,观看过此剧的广大解放军官兵无不为之洒泪动容。这个戏仅在洛阳剧院就连续演出了83 场而不掉座,现在已经成了豫剧的保留剧目, 成了洛阳市豫剧二团的“看家戏”。在《红嫂·熬鸡汤》一折戏里,红嫂要有添柴、吹火、拉风箱、掀锅盖、吹热气、盛鸡汤等戏剧动作, 曾广兰演得惟妙惟肖、真实生动、优美空灵。不仅如此,其唱腔更见功力。在熬鸡汤的时候, 红嫂有一段很有名的唱段《点着了炉中火》:
    点着了炉中火红光闪亮, 一样的家务事非比寻常。平日里只煮过粗茶淡饭, 今日里为亲人细熬鸡汤。加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 续一瓢沂河水情意深长⋯⋯
    曾广兰的这段经典唱腔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她把老区人民群众与人民解放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把红嫂对人民子弟兵无比热爱的绵绵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很是感人。在这里, 一个浓浓的、火辣辣的“情”字贯穿了整个唱段,同时也把这个舍生忘死、用自己乳汁救活解放军伤员的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非常深刻地展示了出来。曾广兰唱得抒情流畅、情意深长,此唱段在广大观众中广为流传,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在《红嫂·救伤员》中,曾广兰的表演和唱腔处处强调和突出了军民鱼水情的一个“情”字。这里有一段扣人心弦的戏剧场面: 当红嫂小心翼翼地拨开芦苇丛,发现了一名解放军伤员倒卧在一片血泊中的时候, 猛地吃了一惊, 接着满怀激情地以【散板】的曲调唱道: “急急上前低声唤——”,在充满深情的夹白“同志——”之后, 才又亲切地接唱“原来是亲人在眼前⋯⋯”, 她唱的“原来是”三个字, 有强度、有力度,字字如铁锤击石, 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人物当时激奋、吃惊而紧张的心情; 后面的“亲人”两个字, 则唱得轻盈、缓慢、柔和,给人一种十分亲切、怜爱、心痛的感觉;下边的“在眼前”三个字, 又唱得急切、紧张、慌乱了, 因为她看到这个伤员的伤势相当严重,于是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一系列救助伤员的戏剧动作: 解围裙, 解头巾,急急地为伤员进行包扎等。曾广兰在红嫂救伤员的一系列戏剧情节的质朴而真实的表演和演唱中,无不包含着深似海洋般的军民鱼水情。
    在《洛阳桥·花园》一场戏中,美丽聪明、热情豪放、敢爱敢恨的蒙族少女耶律含嫣看到春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情景,想到洛阳桥邂逅的英俊少年,便兴奋、愉悦、轻快地唱道:
    清明节到郊外踏青游玩, 洛阳桥见一位英俊少年。
                             他一箭射双雕, 扑扑愣愣落在地面⋯⋯
    曾广兰在这里通过生动的演唱,努力表现耶律含嫣敢于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人物一出场就沉浸在对英俊少年的美好回忆之中, 她充分地运用了水袖功的精彩表演,通过起伏跳荡、极富动作的唱腔, 运用鲜明的音乐语言, 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耶律含嫣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喜悦、甜美幸福之情。
在这里, 曾广兰把耶律含嫣这个情窦初开的蒙族少女大胆思春, 敢于追求幸福和爱情, 热情活泼, 单纯可爱的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 令人难忘。
    声情并茂, 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 是演好人物,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法则。曾广兰于1979 年在古城西安的“五四剧场”演出《断桥》时引起了轰动,陕西省文联还为之召开了《断桥》的表演艺术研讨会, 热情地肯定了曾广兰的艺术成就。当时,在西安一时间形成了移植和搬演豫剧《断桥》的热潮,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陕西省秦腔一团和二团、西安宛梆剧团等五个剧团, 争先恐后地学习、搬演曾广兰主演的豫剧《断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曾广兰演出的“常派”名剧《断桥》新颖别致, 特别有情, 对常派的演唱艺术有创造性的发展。
    曾广兰在演出《断桥》的第一句唱腔“杀出了金山寺怒如烈火———”时, 就满怀激愤, 强调并突出了一个“杀”字, 这个字唱得由弱到强, 由轻到重, 声音大小强弱分寸有致, 突出表现了白素贞救夫的激愤而又急切的心情; 而“怒如烈火”四个字,则巧妙地运用了“常派”的大甩腔,真实地表现了对以法海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深仇大恨和进行殊死斗争的决心。在唱到“我的许郎啊, 你不该辜负我......”一句时,曾广兰运用鼻腔和胸腔发音, 声腔显得饱满而深沉, 情真而意切, 有力度, 有感情, 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对于白素贞孕期的“腹痛”,曾广兰没有自然主义地去表现, 而是运用经过了艺术加工的收腹和弓腰的动作, 精心地进行表演, 因而使观众得到了审美愉悦。
    二、运用和发展了传统的“哼腔艺术”, 并不断地进行创新, 把演唱向科学化推进, 提高了豫剧音乐的表现
力和技巧性, 这是曾广兰唱腔艺术的又一个特色
    “哼腔艺术”亦被称作“创腔艺术”,是我国戏曲演员声腔艺术中一种传统的哼唱形式, 也是戏曲音乐唱腔的一种创作性艺术。
    在豫剧音乐发展的进程中,各具特色的豫剧六大流派常(常香玉)、陈(陈素真)、崔(崔兰田)、马(马金凤)、阎(阎立品)、桑(桑振君)的音乐唱腔,大多是演员自己“哼”出来的。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 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 根据剧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 反复琢磨, 不断提高,把其它艺术的音乐成分巧妙地融进自己的唱腔里, 继而创造和设计新腔, 使各个艺术流派的音乐唱腔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中,豫剧大师常香玉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花木兰》《白蛇传》《红娘》的主要唱段, 都是常香玉“哼”出来的。这些经典的唱腔艺术,可以称作“哼腔艺术”创作的范例。例如《花木兰·机房》的一场戏中有段唱:
    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 举家人才都把心事放宽。
    且偷闲来机房穿梭织布, 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
    对于这四句唱词的“哼唱”的产生,常香玉真可谓呕心沥血煞费苦心, 当她哼到第一句“这几日”的“日”字时, 运用了一个非常抒情的自由延长的唱法,来表现人物当时的特殊心情, 这就突出地描绘了花木兰这个孝顺的少女活泼而洒脱的性格。这种唱法, 在豫剧剧种里, 也是很新奇很少见的,对豫剧【慢板】这个板式, 可以说是个很大的突破。在唱到“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时,又大胆而巧妙地揉进了河北梆子里的一些高亢、苍劲的音乐唱腔, 从而表达了人物对二老双亲的良好祝愿,也在刻画花木兰乐观开朗的人物性格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同样,豫剧表演艺术家曾广兰也具有这种非凡的“哼腔艺术”的创作能力, 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艺术成就。她经常演出的剧目,如其代表作“一桥二红”等, 其独具特色、舒展自如、音乐形象鲜明的唱腔, 都是由曾广兰自己“哼腔”,在“哼腔”中进行“创腔艺术”的创作, 然后由音乐工作者认真地记谱、润色、设计而成的。如在《红楼梦·黛玉焚稿》一场戏中,曾广兰为了表现一个纤弱少女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便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 充分发挥自己发音运腔的优势,进行“创腔艺术”的艰苦创作。在“哼腔艺术”的创作中, 她特别注意吸收和引进南方姐妹艺术的音乐元素, 注意语气、语调、语式的准确表达,注意在中低音区表现凄婉悲凉、情断意绝的声调, 使林黛玉的唱腔显得低回婉转、幽怨凄清, 很有艺术感染力。在这里,林黛玉有一段唱:
谁知道, 诗帕未变人心变, 可叹我真心换得假心人。早知人情比纸薄, 我懊悔留存诗帕到如今⋯⋯万般恩爱从此绝, 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
    曾广兰哼唱的这段唱腔,大部分乐句在中低音区回旋,一直在悠悠的舒缓的音乐氛围中表现内心的痛楚, 抒发哀怨的深情, 一直到了“万般恩爱从此绝”这一句时,唱腔才一下子升到了高音区。接下来, 在唱到“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的时候, 她又以近似轻板轻声地进行演唱,前后两句形成了情绪上的强烈对比, 听起来犹如高山瀑布飞泻千丈, 跌落平川之后, 那缓缓的溪流却久久无法平复,听起来令人神伤心碎。至此, 林黛玉的爱和恨、悲和愤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便有声有色、细腻真切地描绘了出来。
    在曾广兰舞台生活50周年表演艺术研讨会上, 著名戏曲音乐家、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可杰高度赞扬了曾广兰的“哼腔艺术”。他说, 曾广兰老师在音乐唱腔上很有建树, 也很有特点,她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曾广兰老师50 年来创造了一系列动人的艺术形象, 她的唱工功夫很深,还具有深厚的“哼腔”艺术的修养, 也就是具有很强的“创腔”能力。方可杰院长等很多戏剧专家,对曾广兰主演的《红楼梦》也都给予了热情的肯定。他们说, 曾广兰唱的《红楼梦》, 以板腔体的北方戏曲, 把《红楼梦》唱到如此美妙的地步,实在太难得了。曾广兰能够根据人物的性格, 把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演绎得细腻逼真而又鲜活生动,足见其非凡的艺术功力。曾老师的好多唱腔, 都是自己“哼”出来的, 这样哼出来的唱腔, 自然是个性鲜明、好唱好听了。戏曲戏曲,没有了曲, 或曲没有了特点, 这个戏也就不存在了, 因而就必须作好曲, 唱好曲。而曾广兰的“哼腔艺术”就有这个本事,这也是她能够在艺术事业上不断铸造辉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曾广兰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多个艺术流派的演唱长处, 有机地吸收融化了姐妹艺术的成分, 在中原文化中有机而自然地引进了“吴越文化”婉约和柔媚的音乐元素, 丰富了豫剧音乐的表现力, 提升了豫剧的品格, 在长期艺术实践中, 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唱腔的艺术风格
    曾广兰在艺术道路上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使我们感受到在艺术发展中所产生的“曾广兰现象”, 这种现象在理论上很值得进一步研究。众所周知, 河南豫剧有六大流派,而曾广兰却哪一派都不是, 但是她对每一派都扎扎实实地学习, 细心地进行领悟。她现在演出的剧目基本上是哪一派的都有, 在她的演唱里,豫剧旦行的几大流派唱腔的艺术特色, 诸如常派的朴实、新颖、耐听, 陈派的华丽、跳荡、清新, 崔派的深沉、低回、凄婉,马派的刚健、明快、豪放, 阎派的细腻、含蓄、蕴藉, 以及桑派的机巧、明丽和流畅,都对曾广兰的唱腔艺术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她如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各家的菁华,把这些优秀的东西都化作了自己的财富。她不满足成为哪一派的化身, 而是把每一派的营养成分与自己的艺术实践,自己的艺术特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学习各大名家豫剧流派的过程中, 她并不刻意模仿, 而是追求艺术的神似,这正如清代郑燮的一句古诗所言: “画到神情飘没处, 更无真象有真魂。”在《洛阳桥》里, 有耶律含嫣到郊外游玩的一段唱:
⋯⋯我有心对嫂嫂表明心愿, 闺阁女羞答答我怎好开言? 花园内苦思索左右盘算, 为终身无良策我难
呀, 难哪! 难、难、难, 实在作难!
    在这个唱段里, 曾广兰巧妙地把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等三个豫剧调式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得唱段的行腔优美动听、自然流畅,把蒙族姑娘耶律含嫣追求爱情和幸福而又含羞胆怯的复杂微妙的心态, 相当鲜活地折射了出来。在曾广兰的表演和声腔的风格方面,还可以看到豫剧各个艺术流派菁华的有机结合。在她的其它不少唱段里, 也是既有激越高昂的豫东调, 也有精巧绮丽、委婉甜美的祥符调,还有苍凉悲壮、浑厚奔放的豫西调。
    2002 年11 月24 日,在古都洛阳举行庆祝曾广兰舞台生活50 周年的活动时, 召开了曾广兰表演艺术研讨会。会上, 中国剧协艺术研究室副主任、戏剧理论家崔巍,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王洪应, 著名戏剧评论家荆桦, 河南戏曲音乐家方可杰等专家, 高度评价了曾广兰对豫剧事业的贡献。他们认为,曾广兰在演出的不少剧目中都体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大胆而巧妙地将“南曲”“吴越文化”中的一种婉约、典雅、妩媚的音乐元素引入到中原文化之中, 丰富了豫剧的戏曲音乐容量,这对豫剧艺术风格的完善, 对于豫剧品格的提升, 都是一个贡献。
    中原文化的成分结构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古、土、朴”,是中原文化某一时期的特色。而豫剧很长一个时期亦被称作“河南讴”、“靠山吼”、“粗梆子”等, 对其称谓虽有“不恭”之嫌,可毕竟是自身的某些原因在某个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因此, 大胆地为中原文化、为河南豫剧引入吴越文化和南曲“娇媚窈窕, 曲折柔远,宜于抒情”的音调, 以及“清远舒缓, 轻柔婉转, 细腻典雅”的音乐成分, 与豫剧音乐融为一体, 并且不露痕迹, 这不仅丰富了豫剧音乐,还进一步提高了豫剧的表现能力, 这应该算是豫剧音乐的一次“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 曾广兰是有很大贡献的。
    在20 世纪60 年代初, 说起《红楼梦》,谁也不会想起河南豫剧, 因为南方越剧的《红楼梦》在全国影响太大了。然而, 曾广兰却敢于用北方的中原声腔,硬是把《红楼梦》给演火了。她运用婉约柔媚、细腻甜美的唱腔, 通过含蓄蕴藉、质朴自然的表演, 把林黛玉演绎得那么逼真生动,折服了广大观众, 一下子使得豫剧《红楼梦》名噪九州, 享誉中国。她主演的《断桥》, 融化了河北梆子等多个剧种的音乐成分, 很有特点;她主演的“红嫂”, 也吸收了不少京剧音乐的优点,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戏剧评论家王洪应在最近出版的《兰心蕙质曾广兰》一书的序言中写道, 曾广兰是位很有影响的艺术家, 豫剧经她一唱,就显现出一种特有的鲜活动人。她扮相的俊美靓丽, 行腔的甜润清新, 还有那做派的大家风范, 均能让人过目不忘。在洛阳、河南及至于全国,喜欢她的艺术的人很多。提起她, 都会说起那俊俏潇洒的“甩大辫”——在豫剧常、陈、崔、马、阎、桑“六大名旦”之后, 她是豫剧这个地方戏剧种的代表人物之一。
    豫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曾广兰,在我国群芳争艳的戏曲舞台上风姿绰约、芬芳飘逸, 为广大群众由衷地喜爱。她所创制和演唱的唱腔艺术, 是我国戏曲音乐宝库里的瑰宝,值得进一步研究。

——原文发表于2013.10.29.微卫星新浪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豫剧 《盘夫索夫》全剧欣赏陈大华主演
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落户洛阳!建成后将免费开放
【豫剧】 《苦楝花》洛阳豫剧院演出
漫话河南曲剧
豫剧电影经典《穆桂英挂帅》:“洛阳牡丹”马金凤的“当打之年”
【国臻资讯】国宝级豫剧表演艺术大师:马金凤先生于2022年5月29日上午逝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