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08地图

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08地图

(一) 图表变化趋势及计算
(10年海南卷地理) 图5中4条曲线分别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的年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14.表示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年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综合考查北半球中纬度某湖泊绿色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理条件(如气温)、光照条件可能天气因素等变化、中纬度温带气温四季变化、浮游水生植物生长的季节性以及提取曲线信息能力.找出自己最熟悉的曲线突破,如气温的季节变化(四季明显)为③.答案:  

15.若营养物质供应充足,则该湖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大约会持续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解析:提取资料信息能力考查,由曲线可以看出春秋两个季节浮游植物生物量较高,大致半年即6个月.答案:C   (10年北京卷文综第9题) 图4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读图,回答第8、9题。


8.乍得湖流域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B.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
  C.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D.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非洲乍得湖地处内陆,非洲第四大湖,属于内陆淡水湖。位于非洲中北部,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4国交界处,乍得盆地中央。由大陆局部凹陷而成,为第四纪古乍得海的残余。其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选项D正确。其他选择枝据图4很容易判断是错误的。

9.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A.流域面积缩小           B.湖泊水位总体下降 
 C.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    D.1963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判读能力。难度容易。
【解题思路】由题图,尤其是图4中的上图,很容易根据图中标注的不同时期的湖岸线的变化及湖泊所在流域情况,该湖泊所在流域几乎没有变化,而变化的只是湖泊实际蓄水水域范围,显然选项A错误。而据图示的不同时期湖岸线的变化情况,很容易判断选项B正确。从图示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区,选项C错误。从题图看出,从1963-2001年间,水体最深地区都是在湖泊的东南,所以判断出该湖底是西北高东南低,选项D错误。

(二)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0年重庆卷文综第11题)  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如图5中将某个区域划分为九个方格,数字“1”、“2”、“3”分别表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则可能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图5、表1,回答11题。


11. 若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该区域海拔(米)如表1所示,则此地最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        B.长江下游  C.东北平原        D. 黄河下游
【解析】根据表1数据可以看出该区河流的海拔高于两岸,为地上"悬河",因此可以判断此地位于黄河下游。
【答案】11 D

(三) 等高(深)线、等值线和地形图
(10年上海卷地理)
(二十)读我国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油莱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条件,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西起新疆,东至沿海各省,不论是青藏高原,还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总可以看到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 

 61.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我国东南地区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分布的基本特征,并解释其原因。
62.4月1日的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在黄准流域有明显向北凸出之势.为什么?
63.我国东部6月1日和7月1日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呈什么方向延伸?为什么?
64.新疆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二十)(本题10分)
61.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大致呈纬向分布(或油菜花由南向北依次开放)(1分);我国东南部气温从低纬向高位递减(或太阳直射点位置由南向北推进,气温也随之由南向北逐渐上升)(1分)。
62.该地区春天升温比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山地更快(2分)。
63.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1分)。此事,全国普遍高温,水分条件成为主要制约因素(1分)。距海洋越近,水分越足,开花日期相对较早(1分)。
64.油菜花开花日期等值线呈半球状分布,随海拔高度上升而推迟(1分)。地势成为这里主要的制约因素(1分)。地势低处气温高开花日期早,高处气温低开花日期晚(1分)。

(10年江苏卷地理第9-10题) 图6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9~I0题。
9.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A.KLOP线      B.KMOP线      C.KMNQ线    D.KRQ线
10.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A.KRQFF线 B.KMNQPT线  C.KLOPT线  D.KST线
答案:9B 10D 
解析:等高线判读是等值线中最经常考的知识点。
第9题,分水(脊)线从大的方面来说往往是山脉或高低,从微地貌来说又是以山脊。
第10题,按照“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的要求选择等高线分布比较系数的线路。

(10年山东卷文综第1题) 图1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以及读图判断能力。难度低。
【解题思路】由题图,该地地势西高东低,山麓脚下是鱼塘,往上依次是地形平坦地带是稻田、坡地是菜地花圃、山坡平坦地带是居住用地、再往上坡度较陡地带为果园,这样做的目的,一可以获取经济效益,二可以绿化,同时对保持水土具有积极意义。再往上,坡度更陡、土层较薄的地方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所以,本题很直观地就可以判断出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题眼】据图示的山地地形陡缓及布局情况判读。

(10年北京卷文综第1题)  图1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回答第1、2题。

1.图中指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别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
【答案】D
解析:【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基本地形的认识与判读。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山脊和山谷:如图所示,山谷和山脊几乎具有同样的等高线形态,因而要从等高线的高程来区分,表示山脊的等高线是凸向山脊的低处,如图中A处.表示山谷的等高线则凸向谷底的高处,如图中B处。因此,由题图,可以判断出①是鞍部、②是山坡、③是山脊、④是山脊、⑤是山谷,选项D正确。

 (10年安徽卷文综第23题)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23--24题。

23.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
【答案】D
解析:考查读图判读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均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的。升高了1°C多。

(10年重庆卷文综第5题) 图3为四位同学分别绘制的某局部海域8月表面水温图(单位:℃)。读图3,回答5--7题。
5.四位同学绘制的图中,正确的是
 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5.考查读图判断分析能力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根据图示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美国西海岸,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所以水温线应该向南弯曲,A选项正确。

(10年大纲版全国卷I文综第6-8题)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9(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            B.12      C.16℃             D. 18℃

 6.题解析:此类题目主要是考察同学们对等值线的掌握和应用及简单地理推算能力.从图中看到等值线的等值距为2,所以可以找出最大的取值范围(21-23)最小的取值范围(5-7)可以得出温差范围(14-18)(注意是开区间).
7.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7.题解析:需要仔细看图,提取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资料信息并调动等值线等基础知识回答天气时间变化.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应为最高值多云天低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 应该找白天的时间段,白天变化晴天的等值线比多云天密集。C.从正午到午夜的气温先升高后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因为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
8.下午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 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

 8.题解析:考查热岛效应.首先得搞清什么是热岛效应,就是市中心的气温高于郊区,热岛效应最强应该找市中心与郊区温差最大的是,(也就是在某个时间段市中心和郊区弯曲度最大的地方)应该为8日22时。
(10年全国卷I第9题) 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3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9~11题。

9.S地的纬度
 A.与M地相同      B. 介于M、N两地之间 C.高于N地         D. 低于M地 

 解析: 这是一组地球运动类的题目,题目设置角度新颖,从空中一点看球面上纬线和晨昏线的形状,还要根据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S来做题,很抽象,很难让学生利用此图去想象此时的一些地理现象,那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与大家探讨。
   首先我们从给的材料这根纬线和晨昏线相交的情况来看,纬线和晨昏线离的很近,也就是说此纬线上昼夜相差悬殊(或者可以看出晨昏线和此纬线接近相切)一定是纬度很高,接近极圈的度数。而且看到此纬线很平直应该是R点离地球表面很近。
 问S的纬度,由上可知M所在纬线为高纬度,M纬线圈弯曲度很大,从高纬度的空中的一个点做地表的垂直投影,在此要知道怎样做空中某一点到地球表面的投影。(做法参照数学知识,应过此点和地心连线的相交于球面上的点就是该点的投影,如图三所示)
应该实际上是到了M纬线以下。
答案:D

(10年福建卷文综第3题) 图2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3—4题。

3.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解析】本题重在读图分析,左图显示的经度变化,根据变化趋势可以推测从东西方向来讲是从东向西逐渐增高的;同样读右图分析,右图展示的是纬度上的变化,也就是南北变化,根据变化趋势可以推测由南向北逐渐增高。由此得出结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增高。

【答案】D
(四) 地形剖面图
(10年浙江文综第7-8题)  图4是某地地形图,MN、PQ是地形剖面线。①、②是水库,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来水厂的水源地,其条件是自流引水且工程建设费用最小。完成7~8题。

                                             图4
7.M→N、P→Q对应的地形剖面图和应选择的水库分别是
 A.甲、乙;①      B.乙、甲;② C.甲、乙;②            D.乙、甲;①
解析: 主要对地形剖面与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考查。读剖面图分析高低起伏,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判清河流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特征。水库建设在“口小肚大”的区域,同时适当考虑河流等因素。
8.Z村拟建一座玻璃温室大棚和一家污水处理厂,应依次布局在
 A.③④        B.④⑤       C.⑤⑥       D.③⑥
解析: 本小题涉及丘陵山区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等知识;温室大棚主要是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与农民增收角度来命题的,大棚要建在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方,且气候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山地上,种植反季节蔬菜,满足市场需求。污水处理厂建在聚落河流的下游。
(10年天津卷文综第4题)4.在学生绘制的该地区由陆到海的地形剖面图中,地形起伏不明显。为了突出图中的地形起伏,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地形剖面图的画法和作用以及比例尺的含义。地形剖面图作用是反映某条剖面沿线的地势起伏状况。一般画地形剖面图时,水平比例尺与原地形图相同,垂直比例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能够表示出剖面线上的最高和最低值为根据。垂直比例尺越大,纵坐标越长,反映的起伏状况越明显。

(10年重庆卷文综第8-10题)

  图4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4,回答8~10题。


8.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解析】8.从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越地区的岩层弯曲状况可以看出,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成山,所以选D.
9.图中甲地多见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9.(石)芽、溶洞等地形为喀斯特地貌区,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受到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选C
10.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为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 针叶林

10.根据题意得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广布,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所以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为常绿叶林.选A

2.综合题
(10年全国卷I第39题)

                                        图6

材料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

(2) 读图6,指出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长安依次经过_______河、黄河、_______河。(4分)

(3) 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16分)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及地理位置可得出结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成为定都咸阳、长安的主要因素。
(2)读图,根据图中图例的提示可推断是隋运河和渭河。
(3)此题关键是考察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是航运方面。主要抓住河水流速大小,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再加上水量的变化,说明既可。

【答案】(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2)隋(大)运 
(3)孟津以东河段属黄河下游,河道开阔,水流平稳,运粮船航行顺畅。但洪水期水流湍急,大旱时河道浅窄,大船难行,甚至停运。
孟津以西至潼关河段属黄河中游,落差大,水流湍急,河道狭窄,多险滩,运粮船航行困难。
(五)景观图片

(10年山东卷文综第7-8题)图4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形象。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读图回答7~8题。

7.比较两幅形象,可判读和分析出
 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       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
 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               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卫星遥感、我国区域地理特征,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989年时,河流入海口在东南方向,而2009年时,该河流入海口则改道向东北入海,选项A错误。由图片可以看出,河流改道后,河流故道南部海岸因缺少泥沙淤积,其面积几乎没有变化,选项B错误。从两幅图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河口三角洲的面积变化不大,这说明该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绿化工作较好,水土流失减少,选项C错误。显然选项D正确。

8.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海岸带的合理开发与保护问题,难度低。
【解题思路】由题图,该河口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导致航道淤塞,不宜建设港口,选项A错误。而在河流入海口处,应泥沙淤积,地势相对低平,一般会形成湿地,湿地是一种环境资源,建立湿地保护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显然选项B正确。而海滨浴场的建设是有一定要求的:坡缓、沙细、浪平、水清,交通便利,没有排污口,易设置防鲨网等。而河口附近,因泥沙淤积,水流不稳,易产生水下漩涡,具有不稳定的安全因素,不宜设置海滨浴场,选项C错误。河流入海口附近,因地势低平,土层结构不稳定,加之海洋潮汐现象,易形成盐碱土壤,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选项D错误。

(10年上海卷文综第19题)

19.右图是一张天文爱好者经长时间曝光拍摄的“星星的轨迹”照片。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说明了(   )
 A.太阳在运动                            B.月球在公转
 C.地球在公转                            D.地球在自转

解析: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星星的轨迹"应是地球自转,导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的结果.答案:A
(10年江苏卷文综第1-2题)2010年3月以来,北太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太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l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l~2题。

                                          图1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一水啊、生物圈一岩石圈       B.岩石圈一大气圈一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一大气圈一岩石啊       D.水圈、生物圈一岩石圈一大气圈

1B 2A  解析:2010年3月以来的冰岛火山灰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
第1题:关键在于熟悉冰岛所在的纬度位置,题干中的“北太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已经有了明确的暗示,但需要说明的是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只要知道这一点,很容易得到答案B.
第2题: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

 (10年全国Ⅱ卷文综地理1-3)

图1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图中色调白浅云层、被卷到控制的沙尘和陆地表面。读图1,完成1-3题。

1.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压带        D.东北信风带
解析:我国沙尘暴多发区常见于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即位于我国35°N以北,因此为西风带。
2.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A.反气旋、冷锋            B.反气旋、暖锋      

  C.气旋、冷锋              D.气旋、暖锋
解析: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来,是一个逆时针旋转有上升影像,可以判断是气旋活动,加上沙尘暴是冷锋活动的结果,而选C。
3.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
 A.中心区,沙尘扬升      B.边缘区,沙尘扩散 

 C.中心区,沙尘沉降    D.边缘区,沙尘沉降
解析: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沙尘由陆地逐渐上升到空中,故选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32:等高(深)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专题01 地图与地球
【地理题库】高考题分类汇编1:经纬网和地图
专题系列丨高考地理专题冲刺练习 01 地图与地球
高中地理地球和地图练习题(含解析)
高考地理纠错笔记_自然地理易错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