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试的测量学基础知识(二):项目反应理论(IRT)

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的基本思想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美国心理测量学家洛德(Lord)于1952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项目反应模型,即双参数正态卵形模型,标志着IRT的正式诞生。1957年和1958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家伯恩鲍姆(Birnbaum)用数学上更容易处理的逻辑斯蒂曲线取代了Lord的正态卵形曲线。丹麦数学家和统计学家拉什(Georg Rasch)在1960年提出著名的单参数模型——Rasch模型,之后他的学生Wright将Rasch模型应用推广,推动IRT在发展方向上走出了另外一条路。20世纪70和80年代,项目反应理论迅猛发展,像组卷、项目功能差异(DIF)、标定、等值,以及标准设定和测验计分、自适应考试等越来越离不开IRT。

项目反应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概念上:(1)考生在某一测试试题上的表现情形,可由一组因素来加以预测或解释,这组因素叫做潜在特质或能力;(2)考生的表现情形与这组潜在特质间的关系,可通过一条连续递增函数来加以诊释,这个函数便叫做项目特征曲线(Item Characteristic Curve,ICC)。任何一条项目特征曲线所代表的含义是:答对某一试题的概率,是由考生的能力和试题的特性所共同决定。考生的潜在特质或能力的程度越强(或越高),其在某一试题上的正确反应概率便越大。


与CTT的弱假设不同,项目反应模型被称为强假设模型,因为其前提假设非常严格。(1)单维性假设。即假定测验中各项目都共同测量一种潜在特质,这种单一潜在特质包含在全部测验项目中。被试在测验上的表现只能由一种潜在特质来解释。(2)局部独立性假设。即假设受测者在测验项目上的反应只受他自身的能力水平以及项目的某些性质的影响,而不受他人或他在其他项目上的反应的影响。也就是说,涵盖在项目反应模型里的能力(特质)因素,才是唯一影响被试在测验试题上作反应的因素。(3)单调性。即考生对题目正确反应的概率随其能力水平的增加而单调递增。通常认为,单维性假设与局部独立性假设是等价的,局部独立性是单维性假设成立的一个必然结果。


与经典测量理论相比,项目反应理论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1)项目参数稳定,不受考生样本的影响,题目参数估计更为精确;(2)针对每个考生提供个别差异的测量误差指标,因而能精确推算考生的能力估计值;(3)解决了测验等值问题,它既能实现被试测验总分等值,又能实现试题参数等值;(4)定义了信息函数这一综合质量指标,来评定某个项目或整个测验的准确性。


项目反应理论作为最重要的一个现代测量理论,正日益频繁地应用在大型题库建设、大尺度量表开发、国际评价项目以及计算机化考试等领域,在心理与教育测量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供稿:关丹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世纪教育测量学发展的回顾与现状评析(张敏强)
【3005】IRT(项目反应理论)stata实现
2017年心理学考研复习扫盲
挖潜:学习能力倾向测评与运用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
智力测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