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聂丹:试论二语口语面试中考官的引导技术
第一作者:聂丹,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6年第9期。
摘要:考官的引导技术是决定二语口语面试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关键因素,而国内外相关研究薄弱。本文基于实用汉语水平认定考试(C.TEST)口语面试实践,尝试探讨了考官引导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提问与反馈的引导技术,热身与结束环节的引导技术,反复评估环节在话题选择、体裁选择以及摸底、探顶和定位等方面的引导技术,希望能为二语口语面试的考官培训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关键词:口语面试;引导技术;提问;反馈;反复评估

1
引言

  在二语口语考试中,面试是常见的考试形式,因贴近日常交际情境且便于直接探测考生水平而具有较高的测试效度。它不应只追求科学性,还应讲究艺术性,即不仅要测得准,还应让考生享受面试过程,发挥最好水平。而这主要取决于考官的引导技术。长期以来,对口语考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分方面,对考官引导技术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事实上,考官的引导技术对考生水平的发挥、成绩的判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口语面试质量的关键因素,理应成为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本文所研究的二语口语面试专指考官与考生面对面交谈的考试形式,以北京语言大学研发的实用汉语水平认定考试(C.TEST)口语面试为例(文中所举例句均根据该考试的视频资料转写而成,对个别例句的文字略作改动,在此不一一标明)。该考试分为初等(F-E 级)、中等(D-C 级)、高等(B-A级)、专业等级共四等七级,包括热身(约1-2分钟)、反复评估(约8分钟)和结束(约1分钟)三个环节。其中反复评估环节包含描述、叙述、议论和辩论等不同难度的任务类型。F-E级以看图说话的描述性任务为主;D-C级以叙述性任务为主,包括简单的议论性任务;B-A级以复杂议论性任务为主;专业等级则以辩论性任务为主。在这类考试中,考官同时具有两个身份:首先是测试者,所有的测试内容都是通过考官话语传递的,主要表现为起提问作用的话语,目的是获取考生的话语样本进行评价。其次是对话者,测试内容要在对话中不露声色地传递,主要表现为起反馈作用的考官话语,目的是鼓励考生持续表达。那么,所谓引导技术(elicitation),就是指考官在测试的全过程中,通过“提问—反馈”等话语手段,一方面在有限时间里快速有效地获取话语样本、实现测试目标,另一方面营造自然的交际情境、维系会话环节顺畅进行的方式方法。其中,获得充足、有效、可以评价的考生话语样本,是引导技术的核心目的。

提问的引导技术
  
  考官的提问话语特指具有引发、求取信息功能的话语。聂丹从位置、功能出发对言语进程中的问语进行分类,分析了言语进程中问语与答语的关系,探讨了制约问语选择的内部机制,在此基础上从话语构造、语气、表达方式等方面提供了问语选择的类型模式。马玉红从形式、功能和开放度等角度对考官的提问话语进行分类,分析了各类提问在不同水平会话中的应用情况,重点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提问对考生话语输出量的影响,以及考生话语对考官提问话语选择的影响。基于上述成果,我们提出提问引导技术的基本要领。

2.1 提问的语气选择
  
  提问按语气类型划分,可分为疑问语气(含有显著的疑问标记,如例1~例5)、判断语气(不含疑问标记,陈述一个事件或命题,意在引发回应,如例6)、发动语气(含有发问标记词,明确声明提问行为,发动对方给予回答,如例7)、期待语气(只给出前半截句子,期待对方将蕴含疑点的后半截句子补全,如例8)等不同语气类型的提问。其中疑问语气的提问根据疑问标记又可以分为是非式(如例1)、选择式(如例2)、正反式(如例3)、特殊式(如例4)和特殊-正反式(如例5)等五种提问类型。
  例1:是公安?哦……你开车的时候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例2:哦,那好,那你们同事朋友他们喜欢踢足球还是打篮球?
  例3:你、你有没有孩子?
  例4:现在韩国是什么样的天气呀大概?
  例5:好的,那么当然你自己不喜欢那种比较危险的运动,但是你可能听说过一些比较危险刺激的运动,你能不能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
  例6:那你就更是中国通了。
  例7:不认识就好,你就、看一下,简单地看一下,说说这个图上的内容。
  例8:你现在住的房子是……
  根据我们的调查,疑问语气的提问是考官使用最多的提问类型,其中是非式和特殊式提问尤为常用。疑问语气的提问对回答行为和回答范围的规约性强,有利于引导考生作出合乎预期的回答。但是这一语气类型的频繁使用容易凸显一问一答的角色对立关系,使会话气氛严肃紧张。发动语气的提问在面试中也比较常见,对回答行为也有较强的控制力,但因其带有较强的命令性,在面试中不宜过多使用。判断语气的提问在中高级考试中较为常见,虽然对回答的制约性较弱,但增加了面试的对话感和平等性。期待语气的提问在面试中使用不多,因其对语境的依赖较大,对回答的控制较小,容易导致对方不解其意或答非所问,特别在初级考试中不宜使用。总之,如果需要明晰疑点,则可以选择疑问和发动语气的提问,二者尤其适用于初级水平的考试。如果要让面试过程更接近日常谈话,则建议多采用判断语气的提问,引发对方赞同或反对;或辅以期待语气的提问,引发对方补全对话。判断语气和期待语气的提问适用于中高级考试,可使会话更具攀谈性质,消除紧张情绪,促进自由表达。

2.2 提问的功能选择

  提问按其功能划分,可分为核心式提问和辅助式提问。核心式提问体现测试主旨、直接询问有关话题的焦点信息。辅助式提问则要么是为引入核心式提问而做的铺垫性提问;要么是由对方回答引发的追踪性提问,询问的是有关话题的附加信息,如例9。
  例9:考官:就是我听说你们公司都很忙,是吗?(铺垫性辅助式提问)
  考生:嗯。
  考官:经常要加班吗?(铺垫性辅助式提问)
  考生:不经常,偶尔吧。现在偶尔,以前我刚进公司的时候经常加班。
  考官:你理解公司的这个安排吗?比方说让你加班很多,或者说现在,加班少了,这两种政策肯定都有它的道理,……那你说说这两种安排不同的道理、不同的理由,可以说说吗?(核心式提问)
  考生:其实……
  考官:那时你多大年纪?
  考生:我……(追踪性辅助式提问)
  核心式提问常常是事先准备好的,代表了测试的意图。铺垫性辅助式提问也可以是事先设计好的,为导入核心式提问做准备。追踪性辅助式提问一般是从回答中发现了新线索或需要求证的信息,进一步补充追加的提问,往往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核心式提问。在一次面试中,由于话题数量有限,因而针对话题焦点的核心式提问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辅助式提问。我们建议两种提问结伴使用,有铺垫性辅助式提问做先导,核心式提问更为自然,且易于理解;有追踪性辅助式提问做补充,核心式提问会被挖掘得更充分,对话更深入,接续更顺畅。

2.3 提问的开放度选择

  提问按其开放度划分,可分为封闭式提问、半封闭半开放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提问话语对回答范围的限制越大,则提问越封闭;限制越小,则提问越开放。像是非式提问(如例1)、正反式提问(如例2)、选择式提问(如例3)都属于封闭度高的提问,而以“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引出疑点的特殊式提问属于开放度高的提问(如例4)。另外,特殊-正反式提问、发动语气的提问、判断语气的提问往往具有较高的开放度(如例5~例7),而期待语气的提问则根据语境和疑点的不同,开放度可大可小(如例8)。我们建议,对初级考生多使用封闭度高的提问,否则考生把握不住问题指向;对中高级考生则应增加开放式提问,以刺激考生大量输出话语。目前中高级考试中的封闭式提问过多,考官频繁发问,考生输出的话语量却比较少,提问效率不高。
  
2.4 面向不同话语表现的提问选择

  考官应根据考生的话语表现灵活选择或变换提问话语。比如,当考生回答困难时,可以降低提问的开放度再次发问,同时通过替换难词、规范语法形式、缩短句子长度、适量提供语境信息或支持信息等方式增加提问话语的理解度,启发考生回答。当回答相关但不充分时,不要轻易放过,而应充分挖掘问题的效力,采用开放度高的提问继续追问,或者通过判断语气的提问引导考生发表看法。当回答相关且充分时,可以采用辅助式提问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核心式提问中,而不要突兀地转换问题。当回答过量或不相关(跑题)时,避免直接、生硬地打断,而是在考生话语中出现总结性词语时或者完整表述了一句话之后适时地打断,通过不露声色地提问加以引导。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考官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刺激考生大量输出话语,从而获取评价考生水平的足量样本,因而并不十分强调考生话语是否符合“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和“关系”准则,而话语“量”的多少才是考官更为关注的问题。所以,在考生偏离话题的情况下,考官一般更倾向于采取不直接打断的策略。

反馈的引导技术

  考官的反馈话语是指考官对考生话语做出的言语性质的反应,不具有引发信息的作用。陈果曾从反馈方式、语言形式、语用功能、语言环境等角度给考官的反馈话语分类,分析了各类反馈在会话中的应用情况,重点考察了反馈话语的反馈方式、语言形式、语言环境与语用功能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此为基础,我们提出反馈引导技术的基本要领。

3.1 反馈的语气方式选择

  反馈按语气划分,可分为疑问语气的反馈(常含有“吗”“吧”等疑问语气词或只含疑问语调,如例10)和陈述语气的反馈(如例11~例13)。其中,陈述语气的反馈又可分为重复式(与考生话语字面重复,如例11)、复述式(与考生话语内容相仿,如例12)和表述式(考官自主表达的话语,如例13)三种方式。
  例10:考官:……你对在学校里怎么样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没有什么样的建议?
  考生:你问的问题太难了,我回韩国我也,不好回答。
  考官:是吗?(疑问语气的反馈)
  例11:考官:欢迎你参加今天的考试。请你简单地把你自己的情况介绍一下。
  考生:嗯,我叫罗栋元,嗯,在北京工作两年了。
  考官:两年了。……(重复式陈述语气的反馈)
  例12:考官:哦,领导决定,如果你的想法跟你的领导的想法不一样的时候,这个时候你通常怎么办?
  考生:跟着领导的意思,呵呵。
  考官:呵呵。领导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复述式陈述语气的反馈)
  例13:考官:沟通,主要是说这个需要的多,对吧?
  考官:我的任务是产品批发部,我是总监。我下面的人都是中国人。
  考官:哦,这样啊。……(表述式陈述语气的反馈)
  反馈话语是会话的粘合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对方表明“我在听”“我明白”“我同意”“我很感兴趣”等交际信号,鼓励对方持续表达,营造和谐顺畅的会话环境。我们建议,考官应多使用陈述语气的反馈,尽量避免使用疑问语气。因为疑问语气的反馈容易打断考生话轮,特别是对初级考生来说,常常会把疑问语气的反馈当作考官在发问,造成谈话思路中断。此外,单一、机械的反馈方式会给对方敷衍、沉闷之感,建议灵活运用陈述语气的多种反馈方式,辅以积极友善的非言语性反馈方式(如表情、肢体动作等),激励考生充分表达。

3.2 反馈的结构形式选择

  反馈按其结构形式划分,可分为拟叹词(如例14)、单个实词(如例15)、短语(如例10、例11)和超短语(如例12)四种结构类型。
  例14:考生:这些,韩国公司跟中国公司还有跟美国公司不一样。
  考官:哦。(拟叹词结构的反馈)
  例15:考生:以前我,看看这个爱情的故事,但是现在我、我很想看,怎么说这个,恐、恐怖。
  考官:恐怖?(单个实词结构的反馈)
  考生:嗯,恐怖电影。
  总体来说,反馈话语应该简短,以考生说为主,不要喧宾夺主。同时,提倡结构形式多样化,避免从头到尾只用单调的“嗯”“啊”等来反馈,因为多样化的积极反馈可以增强会话的互动感,有利于激励考生展示真实的口语水平。

3.3 反馈的结构形式选择
  反馈按其语用功能划分,可分为表示收到信息的反馈(如例11、例14)、表示理解的反馈(如例12、例13、例15、例16)和表示态度的反馈(如例17~例20)。其中,表示理解的反馈又可分为表示明白(如例13)、表示求证(如例15)、表示补充(如例16)和表示说明(如例12)四种功能类型,表示态度的反馈又可分为表示赞同(如例17)、表示质疑(如例18)、表示夸奖(如例19)和表示纠正(如例20)四种功能类型。
  例16:考官:如果你觉得你是对的,你坚持自己的意见吗?
  考生:一般的时候,我,是……(停顿2秒)
  考官:坚持。(表示补充的反馈)
  考生:对。
  例17:考官:最近这两天有在车展,哦?
  考生:太太太堵车了。
  考官:对。(表示赞同的反馈)
  例18:考生:九点、九点和同事们一起吃饭、吃午饭。
  考官:九点?(表示质疑的反馈)
  考生:噢,十二点、十二点、十二点,……。
  例19:考生:我觉得首尔比北京小一点儿,在气候方面,……。
  考官:你说得太好了!(表示夸奖的反馈)
  例20:考官:她每天自己去上学还是你的太太送她去上学?
  考官:啊,每天的学车,学校、校,学、学车。
  考官:哦,哦,学校的车,校车。不是学车是校车。(表示纠正的反馈)
  考生:啊,校车,学校,校车。
  由于反馈话语最基本的功能是传达“我在听”这样的信息,所以提倡多使用表示收到信息、表示明白和说明的反馈话语,以鼓励考生持续表达。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表示补充、质疑、夸奖或纠正的反馈话语,以维护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4 面向不同话语表现的反馈选择

  从反馈出现的初始语言环境和后续语言环境来看,考官反馈话语主要发挥两种作用:一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反馈,起到保持当前话题的作用;二是在必要时作为转移话题的过渡手段。两种作用的使用基本持平。对于前一种作用,适度的反馈能够鼓励考生持续表达,而反馈过多则干扰思路。对于后一种作用,要抓好时机反馈,承上启下地自然过渡到下一个话题,避免在考生未说完时突兀地插话。一般来说,当考生就某一话题已说出足够多的话语时,或者考生难以完成当前话题时,考官可以进行反馈并自然开启新的话题。而当考生无需引导即可就当前话题顺利作答时,考官往往只是适时反馈,并不夺取话语权。
  总之,考官应根据会话情况灵活运用反馈话语,使其成为推动考官和考生互动的润滑剂,而避免成为阻碍互动的绊脚石。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做评价性反馈(赞成、夸奖、否定、质疑等),不生硬地打断,尽量不提醒(纠正或补充等)。

热身和结束环节的引导技术
4.1 热身环节的引导技术

  热身(warm-up)环节是请考生自我介绍,询问考生基本情况,其目的是缓解紧张,增进了解,如例21。
  例21:考官:你好,请坐!欢迎你来和我一起聊天!请你先介绍一下自己好吗?包括你的姓名啊、工作啊,可以随便介绍。
  考生:啊,我叫……。
  考官:你学汉语多长时间了?
  考生:啊,我学汉语……。
  考官:你平时都有哪些爱好啊?
  热身环节的引导技术包含以下要领:(1)表达问候。考官应主动微笑向考生问好,缓解其紧张情绪,自然进入会话状态。(2)布置任务。互致问候之后,考官可以请考生自我介绍,最好提示范围,比如职业、爱好等,避免考生不知从何说起。(3)语态亲和。考官态度亲切,语速起步稍慢,后面再视考生水平调整语速。尽量不提“考试”字眼,避免突显主考与被考的对立关系。(4)适当提问。如果自我介绍短,考官可适当提问,引导考生多介绍自己。考官应具备跨文化交际知识,不主动询问敏感性话题,对考生不愿深入的问题不要刨根问底。(5)预测水平。在此环节考官应有意识地对考生语言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据此设计面试侧重点,合理分配面试时间,提高面试效率。(6)思考话题。考官应该一边倾听,一边捕捉有用信息,快速思考适合考生的话题领域,并通过恰当的提问和反馈自然过渡到反复评估环节。

4.2 结束环节的引导技术
  
  结束(wind-down)环节是收束话题,通常询问考生短期计划,继而祝福并道别,其目的是友好地结束面试,恢复考生信心,如例22。
  例22:考官:好,今年你打算去什么地方旅行啊?
  考生:我还没打算,但是我下星期回韩国。今年我的女儿身体不太好,所以……。
  考官:那要照顾好。祝你女儿身体健康!好,我们今天聊得很愉快,谢谢你!
  考生:好,也谢谢您!
  考官:不客气,再见!
  考生:再见!
  结束环节的引导技术包含以下要领:(1)封闭提问。由于考官对考生的口语水平已作出判断,无需再引导大量输出,所以应避免开放度高的提问,提问目的只是为了友好地结束谈话,使会话有头有尾,接续完整。(2)收束自然。考官切忌草草收场,而是应该抓住时机,将考生拉回到现实状态,将话题引到近期计划上,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地收束话题。(3)友好道别。在考生谈完近期计划之后,考官可以表达期待或祝福,以友好的方式向考生道别,并对双方愉快的交流表示感谢。(4)避免评价。切忌对考生的面试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正面评价,如“你表现得不错”等,以免考生对面试成绩形成错误期待。

反复评估环节的引导技术

  反复评估(iterative-process)是面试的核心环节,考官通过选择不同话题和体裁的任务类型,对考生的口语水平进行反复评估。这一环节的引导技术决定着面试的成败,其基本要领围绕着五个关键词:话题、体裁、摸底、探顶和定位。

5.1 话题选择的引导技术

  话题,在此指的是谈话所涉及的内容领域。每个人的谈话内容都受其话题知识的制约,面试时应尽量避免考生因话题知识不足而影响口语水平的表现。为此,考官的话题选择要注意以下问题:(1)普适性。谈话内容应是日常生活或社会生活领域的常见话题,像专业技术等领域的话题尽量避免。(2)针对性。尽量根据考生背景选择适合的话题,确保考生有话可说。(3)多样性。为减少话题偏差,面试中不应只谈1个话题,而是通常谈2~3个话题,以考查考生对广泛话题的适应性。每个话题应充分挖掘,不要浅尝辄止,轻易变换。(4)关联性。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的过渡应该自然,不能毫无关联,生硬转换。(5)层级性。根据聂丹的研究,话题具有难度层级,话题的类型、相关度、感染力、熟悉度、抽象度、认知度综合作用着话题的难度层级。其中,话题类型是按照话题内容领域距离个人生活的远近程度分类,离得最近的是个体类话题,也是最容易的;离得最远的是专业类话题,也是最难的;社会生活类的话题难度居中。话题相关度是指话题内容与考生的学习、生活等相联系的程度,联系越密切的话题越容易。话题的感染力是指话题对考生的吸引力,考生越是觉得话题有意思,则越乐于表达,难度相对越低。话题的熟悉度是指考生对话题的熟悉程度,考生越了解的话题表达起来越容易。话题的抽象度是指话题内容蕴含的思维难度,具体可感的话题相对容易,需要较多理性思维的抽象话题相对较难。话题的认知度是指话题对人的知识储备的需求量,需调动的知识储备越多,则话题越难。为此,考官应该按照考生水平选择不同难度层级的话题。比如,针对低水平的考生,应选择个体类话题,增加话题的相关度、感染力和熟悉度,减少话题的抽象度和认知度;而随着考生水平的增加,话题的挑战性也可增强,比如适量涉及社会生活类、专业类的话题类型,适当降低话题的相关度、感染力和熟悉度,增加话题的抽象度和认知度等。

5.2 体裁选择的引导技术
  
  体裁,在此指的是话语的思维组织方式和表达方式,通常被分为描述、叙述、说明、议论等类型(“四分法”)。考官的体裁选择应注意以下问题:(1)层级性。聂丹认为“四分法”不能细致地反映体裁内部认知活动的复杂层级,基于对C.TEST口语面试提问的调查,将四大体裁细分为八个认知类型,并确立了难度层级关系,即叙述、描述(1级,最容易)——说明-类举;说明-比较(2级)——说明-阐释(3级)——议论-评测(4级)——议论-论说;说明-决策(5级,最难)。考官应了解体裁的难度层级,通过变换体裁难度来衡量考生水平。(2)序列性。在每个话题之下,考官可以设计不同体裁的问题序列。提问时,话题不变,难度的变化主要是通过体裁的变化实现的。(3)渐进性。体裁的展开要有渐进感,比如不能上来就让考生议论,而应该由易到难,环环相扣。为此,考官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前,最好预想到后面的一系列问题,平时应多总结体现不同体裁难度的提问方式。

5.3 摸底、探顶和定位的引导技术

  摸底是指探测考生的能力下限(地板),从热身环节即已开始。摸底不妨将下限定得低一些,以免判断有误。比如,除非考生在热身环节的表现至少是高等(B级)水平,那么可以不考看图说话(初等任务),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探顶。但如果达不到高等,看图说话就不应省略,就低不就高,从低难度的问题问起,逐渐提升提问难度。
  探顶是指探测考生可能具有的能力上限(天花板)。探顶不要浅尝辄止,要多给考生机会,挖掘考生最大潜能,就高不就低。有时一个问题考生没回答好,不要匆忙下结论认为水平止步于此,而是要继续尝试两三个问题,根据考生最好的表现确立水平上限。
  定位是指确定考生稳定的水平等级。当底和顶大致确立后,考生的水平区间就确立了,这时候引导的重点就落在这个水平区间。通过一系列符合这个区间难度水平的平行问题和话题,进行反复评估,以确定考生稳定的水平。通俗地讲,反复评估的目的其实是逐渐缩小水平区间,即逐渐拉近底和顶的距离,直至找到最稳定的一条水平线,那就是考生的常态水平,也是最终成绩。比如考生的水平区间是C-B级,底是C级(中等的最高水平),顶是B级(高等的最低水平),那么考官就要选择一系列问题,主要是B 级水平的问题(议论)让考生表达。如果考生只有在少数问题下有B级的表现,在大多数问题上还够不到B级,那么就可以判断其常态水平是C级;反之,如果在B级的多数问题下都表现不错,只有少数不够好,那么就可以判断其常态水平是B级。
  总之,反复评估环节的引导技术要突出整体感和渐进性。该环节是由包裹着多个话题、多种体裁的各种问题承担着测试任务的,这些问题应该前后相连、内容相关,而不能东拼西凑、杂乱堆砌,这是整体感。同时,问题的难度要循序渐进,避免直线拉升、忽高忽低,这是渐进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官提问】评价00后
单招考试需要注意什么?技巧都在这里了
当心常青藤名校面试五大地雷阵
面试小技巧
教师招聘面试指导之你会提问么?
教师编面试最后一关——答辩,会考什么?掌握考情更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