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验室风险管理
项目
风险点
措施
风险等级
实验团队
1组织构架(合理性、人员数量)
2人员
管理者(能力、经验)
实验人员(能力、经验)
实验团队组织构架合理(生化实验
实验、仪器、动物实验)。
足够的检验人员。
足够的管理实验室的资质和经验。
检验人员具有相关专业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
培训上岗
定期专业培训与专业考核。
高风险
实验室设计
区域划分不合理
交叉污染
法规符合性
有足够的场所,以满足各项实验的需要。
送检样品的接受与贮存区;
试剂、标准品的接受与贮存区或试剂仓库;
清洁洗涤区;
n特殊作业区:如通风橱等等;
n留样观察室
n分析实验区(仪器分析、化学分析、生物分析);
n无菌实验室(包括阳性对照室)、微生物限度实验室;
n数据处理、资料储存区;办公室;人员用室,例如更衣室和休息室。
高风险
中等风险
高风险
文件
操作性。
体系构架(质量标准、记录、质量手册、Sop、标签、批检验记录)。
记录原始性、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顺序性、永久性。
可控性。
必须用黑色或蓝色墨水园珠笔
不允许用铅笔和涂改液
对仪器热敏纸记录原始数据的要
二人复核制度
及时记录
时间顺序一致性
书写错误(包括错别字), 应用单线划掉、改正、写上原因、签名缩写和日期.
记录、标签受控发放。
受控管理。
检验仪器的选型与验证
1 计量器具、仪器未经检定或定期校准:如容量瓶、量筒、移液管、天平、HPLC、GC等。
2 主要仪器设备未进行验证,或未在验证有效期内。
3 仪器参数设置不正确:如柱温、检测波长、流速、进样口温度、检测器温度等)
4 系统平衡时间不够,导致基线不稳定。
1 计量器具、仪器每年经计量局检定,同时定期进行内部校准,始终保持其处于合格状态。
2 仪器设备都应进行IQ、OQ、PQ,合格后方能使用。且需定期验证,始终保证其处于验证合格期内。
3 实验开始前认真检查仪器参数设置,确保无误。
4 系统平衡时间应足够,基线稳定后才能进样分析。
仪器设置及操作
1 系统存在泄漏点:出峰时间不稳定,样品响应值变化大,长期使用,仪器被腐蚀。
2 色谱柱未按规定冲洗,或冲洗时间不够:导致色谱柱损坏或样品残留,影响下批产品分析。
3 HPLC、UV系统中进入气泡:柱压不稳,测试结果异常。
4 水分测定仪漂移值异正常:影响测定结果。
1 认真检查各连接点,保证各配件被正确安装。
2 色谱柱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冲洗,不用时保存于制定溶剂中。
3 检查流动相量、比色池中样品量,应足够,已已进气泡采取排气措施。
4 检测水分测定仪各连接点,做好密封工作。
取样
取样sop
取样区域
取样人
取样计划
取样记录
取样标识
取样技术
取样容器
培训内容应该包括:
取样计划
书面取样规程
取样技术和设备
交差污染的风险
不稳定和/或无菌原料的取样注意事项
目视检查原料、容器和标签的重要性
观察异常和不正常情况的重要性
安全与健康防护
应尽可能在的专门区域或场所完成取样,其暴露级别应与生产级别一致。
高风险
样品接收与贮存
不能及时安排检验时,样品的存放条件不合适(如需阴凉存放的样品,放在普通环境,导致样品变质或被污染)
事先了解样品的性质,并根据性质采取相应的存放条件,且存放时间不宜过长。
样品分发
样品分发错误:直接导致结果错误。
需认真核对标签,确定无误后发放。
留样
代表性
留样量
留样样品包装
保存条件
保存时间
定期观察
成品留样每次、每条线、随机取留样。
留样样品包装
留样包装与实物包装不一致
未采用惰性材料
单层包装
不同检验项目分开
样品留样代表性
留样量不够,无能完成必要的检测需要。
需要考虑OOS样品量
样品贮存留样室验证
温度连续监测
提高或降低留样温度(常温放阴凉,阴凉放常温)
样品的取用和观察
取用应有指令、记录
定期进行观察
实验前确认
1实验器材确认
清洁、灭菌效期
2试药试剂确认
外观质量
效期
3实验条件
温湿度
清洁
实验过程
依法操作
独立复核
色谱法
(HPLC 、GC、 TLC)
着重检查:
柱(介质)档案
流动相(pH, 缓冲液等等)
检测器(波长)
流速
进样量
清洁和再生
红外光谱
1标准品遗失
聚苯乙烯薄膜
2过时的标准图库
3低质量光谱
4“指纹区”扫描
指纹区峰比对差
扫描速度不对
5 扫描速度不一致
天平
1 没有记录天平的编号
2 没有作每天的校正
线性
零点加2个点(使用范围内)
3 砝码遗失
4 没有定期的校验
5 天平室设计不合理
气流影响
桌子的稳定性
pH 计
1 缓冲液的配制没有记录
2 只进行单点校正?
3 缺少批号的记录
4 温度补偿?
TLC
1 薄层板未经过活化处理,就直接使用:可能得到异常结果。
2 薄层板点样浓度不合适:太少灵敏度低,太多拖尾严重,不能很好识别。
3 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的位置不合适:太靠边或摆放不平,导致展开不好,边缘效应明显。
4 展开剂量不合适:太多,可能直接淹没点样点,无法获得结果;太少又不能充分展开。
1 薄层板先活化处理然后使用。
2 根据操作规程进行点样操作。
3 层析缸置于平整桌面上,避免摇晃,薄层板应放在层析缸中间位置。
4 展开剂量要合适。
实验记录与数据
1 有效数字的取舍不正确。
2 原始记录数字抄写错误。
3 计算错误。
4 计算时未考虑室温变化对标准溶液浓度的影响。
实验报告
清洁
稳定性
1 实验设备及温度记录
控制的温度/湿度记录
2 样品包装
3 实验项目:是否与法定标准一致
4 方法验证–没有?
稳定性指示性方法
5 与方案的差别
时间点缺少
不适当的时间点
6 数据评估
标准品
1 来源:是否法定机构
2 效期管理:是否由新的标准品直接替代旧的标准品
3 工作品建立SOP:质量标准以及制备、鉴别、检验、批准和贮存的操作规程、稳定性实验与有效期
4 现场管理:存放、专人管理、标示(启用标示)
样品制备及前准备
1 片剂、胶囊、颗粒剂等称样前需要研磨的样品,未经充分处理就称样,可能导致称取的样品不均匀。
2 称样量过少,使用体积过小的容量瓶,使用的天平量程不合适。
3 样品超声时间过长或过短:过长导致样品降解,过短会溶解不充分。
加热过的溶液未完全冷却到室温就定容。
所用滤纸类型不合适,过滤效果不佳。
溶液过滤后未弃去初滤液,直接使用:由于滤纸吸附,导致测定结果偏低。
IR:压片太薄或太厚,均会直接影响测试结果。
残渣未完全灰化,结果可能偏高;
重金属检查用残渣未按规定温度炽灼,温度太高,成分挥发,结果偏低。
砷盐检查样品前处理不充分,检测结果偏低。
恒重称量时间不一致,太短结果明显偏低,太长样品吸潮结果偏大。
1 称样前需要研磨的样品,有包衣的应先去除包衣,再充分研磨成均匀细粉,再准确称取。
2 称样量应不小于10mg,避免使用小于25ml的容量瓶,称量的样品一定要在天平量程范围内。
3 尽量避免使用超声,推荐使用机械振摇方式。需要超声的样品,要控制好时间。
加热过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才定容。
根据样品溶液性质,选择合适的滤纸类型。
溶液过滤后先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使用。
1 IR:压片要均匀,厚度合适。
2 样品应先充分碳化后,再放入马弗炉中灰化,保证灰化彻底。
3 重金属检查用残渣严格按药典要求,控制温度在500~600 ℃。
4 砷盐检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处理样品。
5 每次恒重称量的时间保持一致。
溶出度、释放度
1 溶出介质是否未脱气处理,气泡过多:
2 吸取的溶出液未过滤使用:干扰太大,结果异常。
3 释放度检查时,取样后未及时补液:多次取样,加上溶出介质挥发,导致后期所取样测定结果偏高。
1 溶出介质脱气使用。
2 溶出液过滤后,取续滤液使用。
3 及时补充温度合适的溶出介质。
微生物/无菌检验
1 环境洁净度:环境未达标,检验室环境污染导致测试结果阳性。
2 人员对操作的污染。
3 物品:消毒、灭菌措施未经验证,如灭菌釜温度过高,培养基被破坏,微生物没办法真实表达出来,造成假阴性结果。消毒、灭菌后存放条件不合适或放置时间过长造成污染。
环境的洁净要求
1一定的换气次数和风速;
2 动态的粒子数和微生物监测。
3 无菌室和微生物限度室不可公用更衣室及缓冲间,防止污染无菌室
4 无菌室及层流柜的高效过滤器定期检漏试验和验证。
人员的污染:
1 严格限制进入无菌操作区域的人员数量。
2 人员严格更衣程序,并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定期培训。
物品:
1 检验用品用验证过的方式消毒、灭菌;并于规定时限内使用。
2 储存于规定条件下,在密封容器中传递;
3 单向流保持下传递。
实验室废弃物品处理
未按操作规程处理剩余样品,特别是剧毒样品、生物样品,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对人员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检验样品、 有毒的溶液、用过的培养基、动物实验动物及其排泄物)
1 生物类样品,需先灭活再处理。
2 加热
3 中和
4 焚烧
5 深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验室质量管理——“人,机,环,料,法”
化学分析实验室操作规程
实验室管理规范|干货,实验室管理制度大全!
实验室管理总则
微生物实验室仪器配置 哪些必不可少?
高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自查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