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老师说诗|《山行》妙在深深浅浅处

《山行》是杜牧的名诗,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但问题是,每个人小的时候都背过的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却不是人人都能道得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往往是古井微澜,如果没有一点慧心,有时候真的没法了然。含蓄蕴藉是一种非常难到的境界,妙就妙在在深奥的思想总是能够通过最浅近的方式来表达,这时候浅近也就变成了深奥了。好了,我们先来看这首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的第二句有很多的版本,比如说有一个版本是“白云生处有人家”。我其实比较喜欢这个版本,因为“白云生处”仿佛缭绕的白云就“诞生”在那里,有一种飘渺的仙气在。这是汉字的妙处。作者远上寒山的目的,就在于被白云生处的人家所吸引:超脱凡尘、隐逸恬然,这是许多文人内心深处的理想。而一个“远”字、一个“斜”字突出了旅途并不容易,虽然道阻且跻,却并不能影响诗人寻访世外桃源的决心。


然而,这样的坚定前行的脚步,一下子却停了下来,为什么?因为被枫林晚景打动了。大家都知道,秋天经霜的红叶是分外妖娆的,诗人也情不自禁地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比春天的花朵还要红艳。其实,中国人的审美是很注重整体感的,一朵红花美不美?很难判断,必须和天气、背景、心情等等很多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够判断。这样的思维方式更关注的是那个物与世界的关系,所以在中国的美术里,少有对于物本身的精细描绘(宋朝的时候例外)。这堪比春花的枫叶,之所以那么吸引诗人,其实是和“寒山”相关联的。没有了“寒山”这个底子,二月花一般的红叶是不是显得过于艳俗了呢?以前,我写文章讲过中国的审美的问题,我以为“底色”是很要紧的,所谓深沉和悠远,其实都是在内底里的,这是中国文化最有意味的地方了。所以并非是红于二月花的枫树叶好看,而是“寒山中的红叶”好看。


每每去过香山的朋友都会跟我抱怨说:香山的红叶一点也不好看。的确,混在杂沓的人群中间,看被灰白色的天空映衬着的红叶,只会觉得杂乱和颓唐,是决计没有那种响亮爽朗的意味的。但是设若在一个秋日爽晴的天气里,最好是下了些霜儿的早晨,一个人走在香山的山道上,四周静寂,唯鸟声啁啾,这时候你看满山的红叶,即便是红叶没有那么明亮,也是足以动人心魄的吧。这就是“底色”的重要性了。


这样一想,这首诗前两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设若没有“寒山”的背景、设若没有关于“白云深处”的人家的悬想,这红叶能够如此打动诗人吗?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这个“晚”字。黄昏时分,实在是中国人最富有诗意的时刻。所谓“日之夕矣”,所谓“日暮乡关何处是”,黄昏总是和一种温暖的归家的感觉联系在一起的,而如果这个诗人正好离家漂泊,或者人生失意,那么这种温暖感又会引发他种种的惆怅与伤感。而现在,这给人温暖感的夕阳正斜照在枫叶上,让红叶闪闪发光,是那么宁谧那么安详。自己的心灵会变得异常的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种恬然安适的心情,实际上也和诗人寻访隐逸远离尘嚣的目的相一致的,所谓求仙问道不如就在当下。这大概就是这首诗的好处了。


其实这首诗还能够想到《世说新语》里面记载的王子猷雪夜访友的故事,一天夜晚王子猷忽然想到自己的好友,于是急忙雇了船顺流而下,但是到了好友家门前,他却急命返航,舟子不解,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山行》其实也表现出了这种率性自由的人生态度,驱车登山,或许是为了寻访山中高人,但是当美景在前,其实也不必急急赶路,尽情欣赏,其实也不失为一种通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想想我们奔忙的人生,是不是有时也可以为我们身边的“枫林晚照”而驻足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杜牧《山行》赏析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晚唐 杜牧《山行》
名师解读丨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诗千古名篇杜牧《山行》怎样赏析?
唐诗赏析 山 行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绝句·山行·杜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