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又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当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证,心下是言其病根,中为生痰之源意也,水为阴邪,水气当为寒痰之类,水之为病,随气机而上下内外流动,所到之处无不犯也,故可见诸多或然证,由是观之,外寒内饮无疑,据第二条“咳而微喘”可知外足太阳而内手太阴,其病机外寒内饮,治当外散风寒,内温寒饮,方取小青龙汤,是方药见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干姜,桂枝,麻黄,白芍。桂枝,麻黄辛温而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细辛,半夏,干姜辛温而温化寒饮,降逆化痰。五味子,白芍酸而敛肺止咳,又可防大队辛温之损阴。干姜,甘草,桂枝三药温健中土,以为治痰之源。总观全方,外散风寒,内温寒饮而散中有收,宣中有降,补中有泄,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敛邪。
总之,本方是为表里同病而重里所设,与麻黄汤重表可互参。与麻杏石甘汤堪称遥相呼应的姊妹方。于宣,肃,清,泄,补,润,收之疗肺八法示之淋漓尽致。后世治肺之法无出其右。
    “麻黄只针对外感风寒,不针对内饮治疗”---散外寒即所以化内饮,化内饮即所以散外寒。
    “麻黄发汗的同时,有伤阴、聚饮成痰之嫌”---散中有收,收中有散,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敛邪。
    “临床上以小青龙汤治疗外感风寒、内有寒饮之证,一般不用麻黄或少用麻黄,就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相反,按原方正常使用麻黄剂量,或稍多用麻黄,病情多迁延或加重”---当视表里孰轻孰重而增减麻黄之量,又须调整桂枝之用量。
    “细辛量虽少,但细辛有几时以麻黄等常用药物的量来临床使用?方剂中的君药当以其功效来判断,而不是以剂量来判断”---堪当大任者谓之君,要法随病出,若表重者取麻桂,里重者取姜夏,以病机为准。
     本人多次运用次方,或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或合三子养亲,或合苏子降气,凡此等等,无不随手起效。
     有曰:“方者,仿也”,“此中尽有乐趣,俗子何曾解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