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蜂蜜的知识
潜规则无处不在,揭秘蜂蜜行业的潜规则,买蜂蜜您可要留心哦——蜂蜜知识关键词 什么是成熟蜂蜜? 什么是浓缩蜂蜜? 什么是波美度? 蜂蜜为什么会结晶 

蜂蜜只要不假就行了么?当然不行,这是最低的要求!
蜂蜜从好到坏的排列顺序是这样的:
41度天然成熟蜂蜜-->40度天然成熟蜂蜜-->38度天然成熟蜂蜜-->40度人工浓缩蜂蜜-->41度人工浓缩蜂蜜-->42度或以上人工浓缩蜂蜜


成熟蜂蜜:经过蜂蜜5-7天充分酿造的自然成熟蜂蜜,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蜂蜜。


浓缩蜂蜜:只经过蜂蜜1-2天酿造的蜜,通过浓缩加工达到国家检测标准。成本低很多,但营养成分基本丧失。





好蜂蜜是这样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蜂蜜生产一直名不副实,停留在取未成熟蜜而后工厂化浓缩的阶段,产品质量差,远未能体现蜂蜜应当具备的色、香、味和药用、保健价值.我国是养蜂大国,加之蜜源植物丰富,全年蜂蜜总产量约18万吨,年出口约8万吨,国内消费约10万吨;中国主要生产非成熟蜜,总体品质不好,出口欧美国家,部分用于工业用蜜、食品添加等,中国蜂蜜在国际市场的形象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虽是养蜂大国却非养蜂强国。目前针对国内市场销售的蜂蜜,除巢蜜外几乎全部是人工浓缩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一定的技术因素,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①收购价格不能体现优质优价,②蜂蜜浓缩工艺和设备使成熟蜂蜜不能得到推广,③中间商控制蜂蜜收购市场,却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除此之外,人们(包括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于蜂蜜产品质量认识的模糊性,也是未成熟蜜得以在市场上流通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蜂蜜与发达国家存在4大差距


 (1)国内蜂蜜人为掺假的情况严重;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市场真假蜂蜜各半,假蜂蜜每年约有10万吨,真蜂蜜约10万吨,真蜂蜜中绝大部分是非成熟蜜。我国蜂蜜人为掺假情况比较严重,主要的掺假手段有掺入庶糖、果葡糖浆、饴糖等等,掺假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不法蜂农晚上将庶糖水、果葡糖浆、饴糖灌入蜂巢中,白天再将这种经过蜜蜂“酿造”的“糖蜜”当蜂蜜卖给消费者;还有一些不法蜂农或蜂蜜厂商将少量真蜂蜜中掺入大量糖浆,或直接把糖浆当蜂蜜卖,欺骗消费者。这些掺假的蜂蜜老百姓仅凭感观来判断是有困难的,需要经过复杂的仪器检测才能判定。目前中国市场上这种掺假蜂蜜横行以及低价的非成熟蜜使得老百姓根本无法享受到大自然赋予人们的这种滋补与健康的食品。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这种人为掺假蜂蜜极为少见,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我们与发达国家蜂产品行业一大差距。

  (2)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主要生产成熟蜜,而我们国家主要生产非成熟蜜;

  非成熟蜜指的是蜜蜂采集花蜜仅自身酿造了1-2天,蜂农就把其取出来,这个时候的蜂蜜还很稀,此时蜜蜂认为它还没有酿造成熟,还不是真正的蜂蜜,就被蜂农取出来,这样的非成熟蜜容易发酵变质,中国的蜂蜜加工厂就采用机器浓缩的办法将其脱水,使之成为感观浓稠的“蜂蜜”。成熟蜜指的是蜜蜂采集花蜜经过5-7天的充分酿造,由蜜蜂天然酿造成熟,此时的蜂蜜浓稠、醇香,营养丰富(蜜蜂认为已经成熟,准备储存在蜂巢中做自己的食物)。成熟蜜才是真正的优质蜂蜜。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主要生产成熟蜜,而我们国家主要生产非成熟蜜。

  我们国家的非成熟蜜也可以称为“天然蜂蜜”,是因为我国的蜂蜜定义与欧洲蜂蜜的定义不同造成的。我国的蜂蜜定义中要求:只要是经过蜜蜂的“充分酿造”就可称为天然蜂蜜。这个模糊的介定使得我们国家只经过蜜蜂酿造了1-2天的非成熟蜜也被称为天然蜂蜜,而欧洲对蜂蜜的定义则完全不同,其对天然蜂蜜的定义是:不可以向其中添加任何物质也不允许从其中移去任何物质(包括水份),否则就不能称为天然蜂蜜。欧洲国家蜂蜜的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

  1、所谓不能添加任何物质就杜绝了人为掺假;

  2、所谓不能移去任何物质就杜绝了人工机器浓缩。所以在欧洲国家经过机器浓缩的非成熟蜜是不能被称为天然蜂蜜的。

  非成熟蜜与成熟蜜在口感与营养等各个方面都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国内养蜂业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以生产非成熟蜜为主,这是我们与欧洲发达国家存在的第二大差距。

  (3)我国对单一花种蜂蜜的纯度要求不明确,市场上以次充好的情况较严重

  所谓单一花种蜂蜜,例如洋槐蜜,即是蜜蜂采集洋槐花蜜经过其充分酿造,才能被称为洋槐蜜。如果其中混入了大量的菜花蜜,就不能被称为洋槐蜜,应该称为多花种蜂蜜。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对单一花种蜂蜜的纯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中国的标准对单一花种的要求比较低,使得中国市场上多种混合蜜被称为洋槐蜜。经过调查,中国市场上的洋槐蜜大部分都混合了低价的蜂蜜,如菜花蜜。这种以次充好的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这也是我国单一花种蜂蜜与发达国家的一大差距。

  (4)我国蜂蜜中有害抗生素残留情况较为严重

  首先,我想向大家解释一下蜂蜜中为什么会存在有害抗生素残留,在蜂蜜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有些蜂农养蜂技术不高、环境污染等原因有时会出现蜜蜂群生病的情况,蜂农这时就会给蜜蜂用药来解除它的疾病,蜜蜂生病首先应查出病根,将生病蜂群隔离,然后选用无毒害的中草药、蜂胶或国家兽药典、兽药规范允许使用的药物为其治疗,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生病蜂群是不应用于生产蜂蜜的。而我国有些蜂农不顾国家的禁止,采用违禁药物治疗蜜蜂的疾病,例如氯霉素这种已被证明是对人体有害的抗生素(氯霉素可以导致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严重的话可以导致白血病),由于氯霉素价格低廉、效果好,所以这些蜂农就违规使用它,并且不采取将生病的蜜蜂隔离的措施,生病蜂群一样用于生产蜂蜜,这样一来生产出来的蜂蜜就会存在有害抗生素氯霉素残留。

  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是绝对不允许含有氯霉素残留的蜂蜜在市场流通的,而中国市场上还大量存在着这种含有害抗生素残留的蜂蜜。关于有害抗生素残留的问题也是我国养蜂与蜂产品行业需要面对与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生产出无抗蜂蜜才能让这种大自然赋予人类滋补与健康的食品更好的造福人类。

 

 

 

 

辨真假——

蜂蜜结晶是物理特性  

 

蜂蜜为什么会结晶?首先要了解蜂蜜的基本成份,蜂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糖份约占总物质80%,其中果糖和葡萄糖过饱和溶液占总糖量85-95%,蔗糖占5%左右。由于葡萄糖具有容易结晶的特性,因此分离出来的蜂蜜,在较低的温度下(0-14度)放置一段时间,葡萄糖就会逐渐结晶,所以蜂蜜结晶实际上是蜂蜜中葡萄糖引起的,这主要取决于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不易结晶)之间的比例,即葡萄糖占还原糖的百分比例。一般来说,当葡萄糖与果糖含量相等 1:1 结晶缓慢;当比例为 1:2 时,一般不出现结晶;当比例为1:0.9时,即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含量时,温度适宜时结晶就很快现。如槐花蜜葡萄糖与果糖的比例约为 2:3 就不容易结晶;油菜蜜约为18:17 结晶的速度则很快。

  蜂蜜结晶是在食用蜂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延长及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冬季蜂蜜往往会从液态变为结晶状态,颜色由深变浅,大多蜜种结晶后呈乳白色或白色,细腻或粗糙的半透明晶体。蜂蜜的这种变化常常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这是由于蜂蜜掺入白糖而造成的。其实这是蜂蜜的自然物理变化,并不是掺糖的结果。

  蜂蜜结晶的速度与其所含葡萄糖结晶核、温度、水分和蜜源有关。蜂蜜中葡萄糖结晶核非常细小,还有存在于蜂蜜中过的花粉粒,在一定条件下,蜂蜜中的葡萄糖就围绕这些细小的晶核长大结晶。蜂蜜中含有的结晶核越多,结晶的速度就越快。蜂蜜结晶速度的快慢还受温度的影响,在13-14℃时最容易结晶。若低于此温度,由于蜂蜜的黏稠度提高,致使蜂蜜结晶迟缓;若高于此温度,由于提高了糖的溶解度,从而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也使结晶变慢。此外,全部结晶的蜂蜜,一般含水量较低,含水量多的未成熟蜂蜜,由于溶液的过饱和程度降低,结晶速度也会变慢或不能全部结晶。蜂蜜的种类不同,结晶也不同,如紫云英蜜、刺槐蜜、枣花蜜、党参蜜等少数则不易结晶;而油菜蜜、野坝子蜜、棉花蜜等就很容易结晶。

  总之,蜂蜜结晶是一种物理变化现象,和水结冰一样的道理其化学成分、营养价值都未发生变化,不会影响蜂蜜的质量。结晶的晶体是葡萄糖,并非蜂蜜中掺入了白糖。其实,真正掺入白糖的蜂蜜不易发生结晶现象,易于结晶的蜂蜜才是纯正的蜂蜜。因此,我国蜂蜜质量标准规定蜂蜜的正常状态是“透明粘稠的液体或结晶体”。蜂蜜结晶是葡萄糖围绕结晶核形成颗粒,并在颗粒周围包上一层果糖、蔗糖或糊精的膜,逐渐聚结扩展,而使整个容器中的蜂蜜部分或全部形成松散的固态状,即蜂蜜结晶。因此,蜂蜜结晶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其营养成分和应用价值毫无影响,也不影响食用。

超市蜂蜜为什么不结晶

  假蜜是不结晶的。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在贮藏过程中大部分都会有结晶析出,产生分层或成固体,从而影响蜂蜜的感官性状及商品货架性能。商家就投消费者所好,对蜂蜜进行加工(破晶核工艺),通常用200目以上的滤网滤除大量的蜂蜜结晶核,通过77度以上的加热温度使之融化以去除,使之不结晶或少结晶。还有的不良厂家在蜂蜜中直接掺入麦芽糖浆使蜂蜜永久不结晶!

  另外我国养蜂场主要还停留在生产不成熟蜜(属称低度蜜,含水份在23%以上即40度以下的蜜)的价段,这种低度不成熟蜜虽然价格低但产量高,厂家也乐于收购这种低价蜜,但很快会发酵,只能通过经机械加工浓缩水份,蜂蜜脱水加工目前多以加热蒸发工艺为主,加热对蜂蜜原有的营养及口味有极大的影响,包括结晶核的去除使之不易结晶,这种蜜口感极差,有股糊味,稠度很高,没有香气,色泽几乎一样呈深色,且各种花源的蜜品种风味没有多大的区别。而天然成熟的蜂蜜各种花源的单花蜜品其色、香、味是完全不同的,风味独特不会雷同,而且在冬季绝大多数的蜜种都会结晶,其营养价值更是加工浓缩蜜无法比拟的,这就是天然成熟蜜与加工浓缩蜜的不同之处。

各种蜂蜜结晶特点与假蜜区分

  蜂蜜都是要结晶的,结晶是蜂蜜的固有属性。这一极其简单而平常的现象本应真实原本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但在市场上,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蜂蜜大多都不结晶(偶有结晶也呈不正常状态),而大量的不结晶“蜂蜜”又起到了客观上的暗示作用,以至于不少消费者竟据此来辨别真假优劣,让人深感困惑。

  蜂蜜刚从蜂巢中取出的时候一般是呈黏稠的液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则几天,多则一两个月左右,仅少数需要数月,这些蜂蜜即会逐渐地浑浊、凝固或板结,由液态到半流体直至变为固态,颜色也相应由深变浅,蜂蜜这一结晶特性具有如下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1. 全面性

  即所有的蜂蜜都会结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蜂蜜》(GB18796-2005)规范性附录(附录A)把蜂蜜的结晶情况分别描述为结晶、易结晶、极易结晶和不易结晶等几种,比较客观的反映了蜂蜜全面结晶的事实。其中比较关键的是对于“不易结晶”的准确理解。我们认为这是指蜂蜜结晶的速度慢和程度,并非“不结晶”。这也是笔者在长期养蜂生产实践中观察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完全不结晶的蜂蜜。

  蜂蜜结晶的全面性还表现在,不管是哪种蜂蜜,其结晶都是全面的,相对均匀。那种“最后沉淀到容器底部”的结晶是不正常的,蜂蜜的局部结晶只存在于未成熟蜜、人工浓缩蜜和蜂蜜正在结晶或融化过程中。

  2. 晶体性

  蜂蜜的结晶就是蜂蜜中的各种糖和非糖分子围绕结晶核按照一定规律而形成的晶体。再结腻的结晶蜜也都是肉眼可见的晶体组合体,尽管蜂蜜晶体因其自身的绵软性难见棱角,但结晶蜜自然断面的颗粒密布却是一目了然。那些毫无颗粒的细腻,值得怀疑;那些粗硬团聚且相间有液态的结晶,实属异常;均匀绵密的颗粒汇聚才是典型的结晶状态。

  3. 多样性

  蜂蜜结晶的多样性是指蜂蜜的结晶颗粒有粗细不同和软硬之分。国标《蜂蜜》即有粒粗、粒略粗、粒细和细腻等不同分类。我们在生产实践中观察到的更是多种多样,有粒粗如沙,有细腻似脂。而同样的粒粗,乌桕、枇杷的紧密,荞麦、地椒的松散;同样的细腻,洋槐、野桂花的薄软,油菜、苕子的黏腻。

  蜂蜜结晶粒的软硬也有很大差别。用手捻,有的细软无渣易化,有的粗硬有沙感难化。若用口尝,有绵密细糯,有粗硬糙口。但总的来说,蜂蜜的结晶粒绵软的较多,沙大粗硬的仅是个别现象。

  必须一提的是,当下有不少书刊乃至电视节目在教人辨别真假蜂蜜时,以蜂蜜拉不拉丝,渗不渗纸来分辨真假;常授以手捻法,说是用手捻结晶蜜,若是有难化的颗粒即是搀(白糖)蜜,这完全是一种想象不科学的。除非搀假者直接在结晶蜜里搅和白糖粉才会是这个结果,但这可能吗?真正的掺假蜜或假蜜,其结果应当是不结晶或结晶松散黏度小。

  4. 温限性

  蜂蜜的结晶一般都是在常温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秋冬春气温较低,所有的蜂蜜都比较容易结晶;夏季气温高,新生产的蜂蜜一般都不容易结晶,或结晶很浅。蜂蜜结晶的温度范围是大于0℃和小于40℃,一般认为13-14℃是最适温度,但不同品种蜂蜜的结晶对温度的要求却有较大的差异。枣花、洋槐等不易结晶的蜂蜜需经深冬的持续低温才会慢慢地结晶,而油菜、野坝子等极易结晶的蜂蜜则总是在从蜂巢取出后的几天内迅速结晶。在蜂蜜的结晶温度范围内,蜜温大于或小于最适温度,结晶速度都将相应放慢,超出范围则不能结晶。但蜂蜜一旦结晶,其自然融化过程就会更加的漫长,一般不能完全融化;特别是油菜等极易结晶的蜜种,会常年保持结晶状态,仅在夏季变得稀软一些,表层可能出现一些融化的液态蜜。结晶蜜的完全融化,只有在持续4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实现。结晶蜜在经过夏季高温后的自然融化部分,一般不会再度结晶,这是因为融化部分并不是整体结晶颗粒的解散,而是因结晶核外围糖分子和水分子的游离,没有了结晶必须的结晶核。

  5. 物理性

  蜂蜜的结晶是蜂蜜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其组成分子有规律运动的一种形式,仅在外部形态上有所变化,就像水变为冰一样是物理现象。除了温度,影响蜂蜜结晶的物理因素还有果葡比例和水分,果糖和葡萄糖的比例越小,水分越少越容易结晶。

  结晶蜜没有任何内在品质上的改变,食用也没多少不便处,只有个别品种在直接食用时有糙口感,仅此而已。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追求原生态,那种以破坏蜂蜜成分和原有结构(甚至搀假)为代价来实现蜂蜜不结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国标《蜂蜜》明确规定:不应使用化学或生化处理方法改变蜂蜜的结晶变化。看来,使用加热的物理方法是被允许的。其实,结晶蜜经过加热融化后还会重新结晶,且结晶的形态和口味都有所改变;尤其是加热的过程会不可避免地破坏一些蜂蜜中的活性成分,如VC、类唾液腺激素和酶类物质等。

  作为对照,这里不妨再列举几种违背蜂蜜结晶规律的不正常情形,以供参考:

  1)油菜蜜是我国第一大宗商品蜜,占年总产量40%,结晶乳白细腻板实,凡颗粒较粗、松散黏度差的油菜蜜是未经蜜蜂充分酿造的蜜或搀有假蜜。

  2)结晶颗粒趋圆化、团聚或如小米饭,结晶粒趋硬并与液蜜相间,这些蜜是人工浓缩蜜或高温处理蜜。它们大多不能整体结晶,往往凝结于瓶底或瓶壁,略呈山峰或珊瑚状,结晶蜜与液蜜无水平分界面(有分界面的可能是结晶蜜的融化状态或是未成熟蜜的结晶)。

  3)黏稠得好似结晶,但却没有蜂蜜的晶体结构;而有的则结晶如石块,需敲击成碎块出售,这些都是假蜜。

  4)绝对不结晶的蜜是假蜜、搀假蜜或经过特殊处理的蜜。

  蜂蜜结晶的自然属性对于感官鉴别真假和是否天然具有重要意义,但若要鉴别蜂蜜的不同品种,还需要借助其特有的香味才能作出判断。蜂蜜的香味包括气味和口味。

  蜂蜜的气味是不同种蜂蜜各自带有的与该种蜜源植物花的气味相一致的气味。这种气味来自于花的芳香腺的分泌,主要成分包括醇、醇的氧化物、酯、醛、酮等类化合物和氨基酸类物质。这些物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形成了不同花种蜂蜜气味的质的差别,互不相同,各具特色,成为辨别蜂蜜品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感官指标。国标《蜂蜜》把蜂蜜的气味分为清香、略香、有香味、香味浓等几种。这仅仅在蜂蜜气味的浓淡上有所反应,忽略了蜂蜜气味质的差异。同样是清香,紫云英蜜的淡雅清香不同于苕子蜜的草味清香;同样是香味浓,椴树蜜的特有薄菏浓香与柑橘蜜沁人心脾的馥郁浓香各异;同样的药香,野藿香的怪异,黄芪的平和,枸杞的清爽。此种蜜与彼种蜜之所以一闻可辨,靠的是此种蜜应该是什么样的香,彼种蜜品种又应该是什么样的香。蜂蜜香味的浓淡仅在辨别蜂蜜品种的单一程度和因生产方式所致的品质差异上起辅助作用。比如,本应有浓郁香味的蜂蜜却不浓了,可能是这种蜜的纯度不够,可能是经过人为的加工,也可能是搀假蜜。

  一般来说,蜂蜜的气味与该种蜜源花开时散发到空气中的香味具有一致性,即蜂蜜的香型和浓淡程度与该蜜源花开时散发到空气中的香型和浓淡程度相一致。但也有个别不太同步的特例。如洋槐开花时,满山遍野的芬芳馥郁,香气迷人,但洋槐花蜜却只有淡而直入心脾的清香;相反,荞麦蜜却要比荞麦花的气味怪异和浓烈得多,这与花的芳香腺位置和分泌时间有关。洋槐花的芳香腺开口距蜜腺开口较远,且芳香腺的分泌在蜜腺流蜜之前就已结束,所以洋槐蜜的香味就远没有洋槐花的浓,且香型也不一样。荞麦花的芳香腺开口则与蜜腺开口很近,芳香腺的分泌物经常的处于花蜜的掩盖之下,因此荞麦蜜的气味要远大于花。

  蜂蜜的口味是入口尝蜂蜜的味觉感受。与蜂蜜的气味一样,不同品种的蜂蜜各有不同的口味,且也与花香相协调。虽然都是甜,但各有各的甜,荔枝蜜是带有荔枝花香的甜,枣花蜜是带有枣花香的甜,而五倍子蜜则是浓郁的五倍子花的药香甜,截然不同,容易分辨。但作为例外,也有个别品种的蜂蜜,口味与气味不相一致,如地椒蜜、一枝黄花蜜等,闻起来带有近臭的怪味,吃起来却较为适口。

  市场上我们常可见到某些品牌的蜂蜜,名目繁多,品种齐全,但闻起来和吃起来却都是一个味,或根本就不是蜜。有的则是一种蜜的多角扮演之李鬼蜜,或根本就不是蜜。有的虽然在口味和气味上有所差别,但实际的口味和气味却并非标签标示的那种,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冒充或造假。消费者只要认真的了解蜂蜜的这些基本特性就不会买不到真蜜好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家教你如何正确辨别真假蜂蜜
大家知道什么花的蜂蜜最好吗?
蜂蜜怎么还分那么多种?
蜂蜜——选购全攻略
【其他】自家养蜂70多年,有什么关于蜂蜜的问题尽管问
科普篇:看了这些你才会明白什么是好蜂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