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中药养生

养生是一个永恒而广泛的话题,不但古代人讲养生,现代人也讲养生,不但中医、道教讲养生,平常人也讲养生。养生指的是以生命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调理饮食,修练体形,调养精神等方法,提高素质,防治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中药养生来源

养生,又称养性,颐养等,即今所谓“保健”。自古以来,我国即非常重视选用中药以保健身体和延缓老化。在医学文献、道家著作以及中医中药养生专著中、文学作品中都记载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行之有效的传统养生药方,蕴藏了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保健工作有很多的作用,应当努力发掘整理,认真研究,使其发扬光大。

古代名著《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间诗歌集,其中载有诗句:“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枣和稻都是造酒的原料,冬天酿酒,次春才能喝,所以叫“春酒”。介是祈求的意思;眉寿,则是长寿,人老眉长,所以称长寿为“眉寿”。由此可知,早在西周时代,就已经服用春酒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记载了当时我国名山、大川及其出产的动物,植物,矿物等,书中也收录有126种中药,例如:“歪木之实、食之使人多力;枥木之实,食之不忘。”即介绍歪木、枥木等有强壮身体、增强记忆、延缓衰老等作用。

在战国时期,我国医学文献精典《黄帝内经》即有《汤液醪醴论》专篇,醪和醴都是酒类。《素问?血气形态篇》载:“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其意即:经络运行不畅,病患大都是肌肤麻木不仁,治疗宜用按摩和药酒。由此可见在纪元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用药酒来治疗疾病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经典著作。书中共收录药物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上品药以扶正,补益为主,多属养生,保健的药物;下品药以祛邪、攻邪为主,多属治病愈疾的药物。延年,即长寿的互词、指延长寿命以尽天年的意思,《神农本草经》中具有延年一类功效的药物较多,共有38种,如“紫芝,味甘、温。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不老就是指具有抗老,防衰作用,可以延缓老化的意思。当然,延缓老化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老。而且.老化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发白、皮皱、形败以及各种老年病的发生等,一种药物或许只对其中的一、两方面有关。

汉代的张华,撰《博物志》十卷,在该书中记述了一些抗老化药物,如“太阳之草,名日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博物志,卷十》)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研制肾气丸(《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成为后世补肾抗老化的祖方,这些都对中药养生有一定的贡献。东汉的华佗,晋代的葛洪,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都分别有名著记载一些动植物养生中药及其用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经验的丰富,医学理论的提高,至唐代,对采用中药延缓老化,有了明显的进步。《新修本草》一书,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颁发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全书共五十四卷,收载药物850种,其中有明确强身延寿作用的药物计有235种。在书中记载具有健脾养胃作用的药物有109种,如白术“消食,消痰水,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书中记载有补肾作用的药物116种,肾气的盛与衰,不但关系到人的寿命,而且对人的成长发育和老化亦有重要作用。如《医学正传》指出:“肾气盛则寿延,肾气衰则寿天。”透过补肾来延缓老化。这些资料显示,中药确能延缓老化。《太平圣惠方》是宋代王怀隐等编写的方书,载方16834首。其中药物养生的内容颇多,如“神仙方疗”谓“复性命之根源,益精气之户牖,倘永专于服饵,可自得于神仙。”。《圣济总录》是北宋末年在《太平圣惠方》基础上,广泛收集当时民间的药方,结合“内府”所藏的秘方,加以整理而成的。全书共200卷,载方近2万个,共分六十余门,是当时一部既有理论又有经验的巨著,书中有许多养身治病的药方,既有内服方又有外用方。如《圣济总录》载泰山下一老父神枕方,内有白芷、桂、干姜、秦椒、藁本等32种药物,据说有白发更黑,齿落更生,延年益寿之效。

明代,是养生中药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内容创新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据初步统计,我国现存有关养生学的著作共有二百多种,而在宋以前的二千多年只有十多种,宋元约有十种,明代达一百二十多种,清代有六十多种。并且,中药养生的具体方法更加丰富有效。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书中载有??“耐老、增年”的药物共237种,“轻身”、“益寿”、“延年??”的医方约三百九十多首,长寿案例数十则。如载有久服枸杞、地骨皮令人长寿例案:“昔有异人赤脚张,传此方于猗氏县一老人,服之寿百馀,行走如飞,发白反黑,齿落更生,阳事强健。”说明久服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药物可以延缓老化。

清代,对于中药养生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阐述,具体方式方法日趋完善。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书中所载921种药物中,具有补益健身的中药约有90种,但比较明确记载“食之延年”,“益寿轻身”的中药约4O种,有些是首次收载,如补肾助阳作用的冬虫夏草、鹿胎、海龙、鲍鱼、海参等,至今在临床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从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研究中,发现有很多延缓老化的方剂和用药经验。历代帝王中,高寿者屈指可数,而乾隆皇帝终年89岁,名列第一。

究其原因,除弯弓习武外,与经常服用补益增寿方药亦有关,其常服方有龟龄集,秘授固本仙方等。服用药酒补益增寿,是清宫医疗的又一特色,乾隆皇帝益寿方颇多,而酒剂竞占一半,如椿龄益寿酒等;慈禧常饮夜合枝酒,也是寓疗疾与益寿并行之补酒;身体虚弱的光绪帝也不时饮上一小杯葡萄酒而佐餐补益。总之,清代有关中药养生的著述颇丰。不胜枚举。

延至近代,各大城市之有名中药店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等均有自制保健成药如首乌延寿丹,八仙长寿膏,葆春膏,长寿药酒等。供人们延缓衰老之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综观古今,中药养生疗法,既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源远流长。

二、中药养生特点

中医中药养生保健,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养生保健,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中药养生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神形相合”两种整体观念,亦即“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和“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天人相应学说

人,即指自然界。天人相应,即是说,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对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体必然会有所反应,如一年四季中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就影响人的生理活动。人体固然能因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发病,但也应认识到通过养生保健可以提高抵抗力,在遇到自然界的灾害时,可以不发病、少发病或病变的程度轻些。所以,人们应该积极地对自己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神形相合学说

神形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情绪,感觉等。形,即指人的形体,包括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五官九窍等。“神形相合”是指形体和精神结合,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要心理保持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体内的真气就会和顺,精神也能内守而不耗散,如此,疾病也无从侵袭体内。《黄帝内经》还反复论述了不良的心理状态对人体脏器所造成的损害,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等,倘若任其发展甚至会危及生命。只有通过中药养生保健疗法,调形养神,方能使形体壮实,精神充足。

当代养生家认识到神与形(心与身)的关系密切,故提出“神形相合”学说,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治,“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说明神与形(心与身)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透过中医中药养生保健疗法,可以使人体精神恬愉乐观,使形体延缓老化。

2.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处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透过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而人们也是透过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

证,又称症候,是人体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及其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为中药养生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过去,中医在没有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如先进的、精密的检验仪器等)下,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收集病人反应而得来的客观情况,按照中医八纲等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以确定病症,进而给于适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即是辩证论治的过程。具体的辩证方法常用的有八纲辩证、脏腑辩证、气血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

应用中药调养人体,可以保持阴阳平衡,发挥正常功能,所以选用中药时,一定要根据体体质进行辩证。分清寒热虚实,脏腑阴阳,因证旃药,合理选用温、热、寒、凉之性和气、补血、补阳,调养脏腑的方药,方可取得养身益寿之效,即用中药养生应辩证用药。

3.养生求本

中药养生求本,就是说,采用中药来调理保健人体必须抓住每一个人的体虚本质,针对本质进行中药调理。中医认为,同一本质的体虚,也可能产生若干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肾精不足症,这种本质的体虚在成年人往往见到早衰,呈现头发脱落,牙齿摇动,耳呜作响,健忘恍惚,下肢无力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反过来说,这些不同的临床表现,它的本质就是这个人的肾精不足,必须给予补肾填精方药的治疗调理,此时可采用首乌延寿丹一类方药,只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就可以取得疗效。而中医又认为,同一种现象,又可以由不同本质的体虚所产生。采用中药养生疗法,必须强调“养生求本”,针对体虚的本质用中药调理,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肤浅作法。从而针对重点进行保健.达到延缓老化的目的。

扶正祛邪

正,即正气,指人们的抗病能力,它是维持身体健康的一种力量,同时也是体内正功能的表现。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就是指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自然修复力以及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邪,即邪气,指细菌、病毒、理化因素(理化因素即物理、化学因素,如高温、严寒、接触化学气体等致病因素)等一切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由这些因素引起的病理变化。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生疾病,是“正邪相争”的反映,特别强调“正气虚”,是人体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即人的抗病能力充实于体内,则外来的一切致病因素均不可能干扰人体而发生疾病;同时中医学又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必先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低落和不足。

例如,有的人偶遇淋雨,身体安然无恙。而有的人偶遇淋雨就会感冒发热,这就说明抵抗力差的人就容易得病,即正气虚者易得感冒。

一切体虚和疾病的过程,都是正气和邪气双方抗衡的过程,对体虚的养生保健不外乎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使正气得复,邪气得驱,所以中药养生疗法也就有扶正祛邪这一鲜明的特点。

“扶正”就是运用药物治疗,营养,身体锻炼等方法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自然修复力,从而压制邪气,战胜致病因子,使身体恢复健康。扶正的方法,在中药调理上是使用“补法”。根据不同的体虚,给予不同的补法,常用的有助阳、益气、补血、滋阴等法。

“祛邪”就是应用各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针炙,按摩等方法祛除邪气,消除致病因子或其作用,限制疾病的发展,使病变逐渐痊愈。祛邪的方法,在中药治疗之是使用攻法,根据不同的实证,给予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有活血、化痰、清热、消食等法。

在运用中药扶正祛邪时,要认真观察邪正消长和盛衰情况,根据正邪在矛盾中所处的地位,分清主次和先后,灵活地运用,扶正、祛邪或攻补兼施。总之,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体质不同养生保健法要辩证
中医养生:肚脐保健5法
必看!秋冬服用膏方的“小心思”
我们常说养生,何为「养生」?
中医预防疾病的原则.doc
超级珍藏:古人长寿之法十诀大公开【养生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