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懂毛泽东的智慧:伟人最后的岁月,那历史的选择

秋风敲竹韵,万叶凝露声。
霜降转入冬,闭门墨山生。

--《秋声》

最近在干活之余着手为伟人做一件事,挑战性很大,预计后面的文章更多像随笔,是阅读时的记录,还望诸君见谅。之所以坚持分享,希与大家持续进入伟人的思想世界,共同进步。

1976年春天,他眼睛看不见,要请陪读老师来给他读史读诗。看到晚年的他,那么孤独,那么孱弱,有太多未竟之事,忧国忧民,选的诗全透露着一种无人能懂的悲怆。每每读来都泪流满面。有人说,他一生都在斗争。可曾想他也有那么老,那么有心无力、无可奈何的时候。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躯壳再也不能陪他思考了…… 

回顾他的一生,1918年实乃伟人的转折。此前他视孔夫子为圣人,立志做学问。看他早期文稿,青年时代的他,那种学问的造诣,胸襟之阔大,视野之高远,语言之优美,以及万物关联的宇宙观,几乎高于民国时期的大师。1919年自北京南归返湘,中途他曾绕道曲阜与孔夫子道别,此后,就走上了革命之路,以斗争拯救国家与民族。如果历史不把他推向这条路,他应该也是文化巨匠吧。

个人斗胆猜测,在他最后的岁月,1975年让邓同志出来,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权衡,认为他是最适宜做自己接班人的。伟人对他是肉眼可见的爱惜、赏识。从建国之时成立领导班子,他就一直用他,在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这几个核心人物队列。他不止一次对外表达对他的夸奖。他相信,经过某革八年的“洗礼”,他的路线坚定与做事灵活大胆,能让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再度激发活力。

但是邓并不赞同他对某革的定性:七分正确三分错误,承认错误只在两处:一是全部打倒,二是引起内战(乱)。无奈之下,他用了华。此时已经是1976年1月了。在那短暂的时间里,我们看到,华是能相当理解他的思想和心意的,也能审时度势,但毕竟缺乏最高决策的经验,且缺乏邓的那种大胆果断的气魄。对此伟人是不甚放心的。

对于华与邓,究竟谁是他的接班人,他自己都未能有最后的答案。否则,他生前就能定下来了。不用在弥留的匆忙之间,两次见叶,仿佛在托孤。他应该还需要时间去看他们两个的表现。可他再没时间了……于是把这道难题交给了叶,希望他能到时根据形势判断是哪一个胜任。(以上只是主观猜测,请切莫认真。)

另外,伟人为何至死都不后悔某革,主要是他建立的社会,是真的对标共产主义社会,以此为建设蓝图和宗旨。而不是有等级之分,贫富之分,阶级之分。因为那些革命先烈把一生以及生命贡献都出来,为的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信仰。对于其实现与否的重要性,估计只有他,28年革命的最高领袖才能感同身受罢。并不能单用历史的局限性,比如没能认识到资本在商业社会的作用等来解释。

而说到资本在商业社会的作用个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呢?是看到新中国在1965年还清了所有从苏联借的外债之后,终于过上了“无债一身轻”的发展日子,可也恰恰增加了人民生产的辛苦程度。从那时候,忽然醒悟:适当举债是对的。适当借助资本的杠杆作用,是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它有某种放大的功能,只要在适度的范围内,能让发展的效果放大。这是与规模巨大的社会体量相匹配的。只要不过度杠杆,作用是积极的。即使社会主义社会,也应当借助资本的力量来发展国民经济,但要引导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发挥作用,而不应作为任何形式的,包括私人集团,用来谋利或者利益转移的工具。

不过同样在历史中,我们又会发现,事实上在1949年7月,伟人就开始着手为建国后的建设筹备资金,向斯大林提出贷款。8月专门派刘去莫斯科商谈。但斯大林并未同意。建国后,为落实诸多建设事项(包括与苏联结交创造和平条件、贷款、引进技术等),1949年12月伟人亲自前往苏联见斯大林。也就是说,他从一开始是非常重视引入资本或者说资金的。后面为何他坚决不借外债了呢。

应该很大程度是受够了被人牵制的滋味。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苏联开始加大力度压制中国,并先后提出许多控制我国的无理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彻底否认斯大林,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路线,提出三和,肯定议会,否认暴力手段夺取无产阶级政权,而走修正主义路线。这是伟人绝对不能妥协不能容忍的。所以在他们要求中国提前还款的时候,他宁愿咬咬牙再辛苦也要坚决把钱还给他们,还自己完全不受其牵制的自由身。这从另一方面说,外国及私有资本,绝对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否则整个国家机器就要受其摆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私有和公有确实存在一个悖论:在生产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生产及服务端实行公有制,分配或供给端却非全民所有,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僧多粥少,这决定了只有部分人能享受有限的资源。假若没有那种调控的大手,这又决定了分得一杯羹的只能是特权人或者特权连带的人。因此,当人民公社这样的公有性--共同生产共同分配全民所有--的组织结构取消时,资源占有与分配就会出现严重倾斜。

从某种意义而言,战争之所以周期性出现,正因这种资源的两极分化,导致暴力转移:资源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要想真正逃开战争,也即逃开此种历史周期律,类同的人民公社结构--共同生产共同分配共同富裕不管是毛主席时代的形式,还是现代化电子化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其担当了调和分配的职能。其实质亦即真正的公有制,不管是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还是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

这也告诉我们,如今,在商业社会里,当人民公社的社会结构不复存在,市场与资本成为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元素,如同血液,那么就要调节公私制度的均衡,协同公私关系与分配所得。亦即,以公为主,以私均衡之,正如我们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只要真正贯彻落实就已经很好。

播下一颗思想种子

让它随意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复习资料里的重点内容
读懂毛泽东的智慧:1963年,一个值得收藏却被忽略的决议
马恩列斯毛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几十年来被国内外一切剥削阶级阴谋者抹得最混乱的问题)
理想与现实:重读吉拉斯
马克思论道德的阶级性和全人类性—— 兼论对西方普世道德观的批判性分析
从佛家哲学角度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