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00-2009】金融改革、证券突围发展
接第十次波动金融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后金融发展本次介绍金融发展(2)金融改革,证券突围发展(共3960字,阅读需 13分钟)


01
证券业“突围”
在股权改革讨论如火如荼之时,股市依然萎靡不振,除几千万股民被牢牢套住外,券商也遭遇严重生存危机。单一的资本金运作经营方式,使多数证券中介机构入不敷出。
在此背景下,决策层、证券商都开始了“突围”。
证监会明确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条件及程序,这既是中国加入WTO证券行业对外开放承诺的履行,又体现了管理层对证券行业的适度保护、渐进性开放原则。
“两规则”的出台,预示着我国证券业的对外开放进入实战阶段,它将通过加速证券行业主要参与者——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洗牌”,来重塑证券市场整体面貌。
2001年,券商整体业绩下滑,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分别为64.99亿元和54.26亿元,同比减少70.86%和47.74%。全国121家证券公司所属2000多家营业部一半以上出现亏损。
2002年,我国证券缺乏行业龙头,机构众多、资本规模小、业务单一,抗风险能力弱。证券公司已经发展到121家,平均注册资本仅8亿元,传统经纪业务收入占70%左右。
此外,地方保护、行政干预严重,恶性无序竞争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正常负债融资渠道。
2002年,有关部门先后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行政法规,竭力使证券业从困境中“突围”,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6月,证监会发布《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
7月,湘财证券、里昂证券联合递交了成立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申请,成为加入WTO后第一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
此后,长江巴黎百富勤公司接踵成立。加上“中金公司”“中银国际”,全国共有了4家中外合资的证券企业。
10月,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德国安联集团作为发起人的国安基金管理公司,成为首家获准筹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针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存在的主要问题,证监会抬高了上市公司申请增发新股“门槛”同日国务院决定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被认为是重大利好,引发了“6·24井喷”。
危机中的证券商,“突围”意识更为浓厚。在政策松动、金融创新力度加大背景下,很多券商开始着手将银行、保险、地产甚至彩票业部分业务嫁接到证券营业部。管理部门也为券商代销开放式基金开了政策绿灯。
同时,券商还在积极探索与保险业务嫁接。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国泰君安上海分公司获得兼业代理资格,在其营业部代销友邦保险。此举被媒体称为打造“金融超市”的努力。
佣金标准下调后,券商的经营重点开始转向控制营运成本,场外交易大受青睐。在交易佣金实行浮动制以前,真正用心做网上交易的主要是中小券商。据统计,2001年网上交易仅占总量的4.38%。
2002年上半年,一些大券商开始重视网上交易,网上交易占总市场交易量份额快速增长到了10.88%。券商对“非现场交易”降低整体成本寄予厚望。
02
“边缘化”“全流通”讨论

中国股市经历着前所未有危机。两年多来市场成交额大面积萎缩。

股市筹资额度从2000年2033亿下降到2002年939亿,2003年前6个月又下降362亿。

在银行贷款、国债、企业债、股票四种融资方式中,股票融资比例由2001年的7.5%下降到2003年中期的1.6%。整个股市流通市值2001年猛跌3427亿,2002年再跌3209亿,6000多亿市值被“蒸发”。
2002年沪深股市统计表明,被“套牢”没有做过一笔交易或参与过一笔新股配售、认购的投资者,已占到被调查总数的一半。
十六大已经确定国有企业改革模式主要为股份制。
中国特有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权分置,不利于与国际接轨,也不利于证券市场正常发展,大多学者主张尽快实现股权“全流通”。
然而,市场的反应却相反。由于2001年国有股减持风波影响,许多股民一听“全流通”就心有余悸,认为国企“法人股”一上市就由“牛”转“熊”,如果“全流通”就更会使自己所持的股票变得无利可图。
因此,“全流通”呼声越高,股市就越发不景气。由此引发了关于股市的第五次大讨论了。
回忆中国股市的几次论战:
第一次是1993年上半年由于实行紧缩货币、财政政策引发大熊市,展开的“股市如何走出低迷”大讨论,引出了证监会三大救市政策出台。
第二次是2001年春季,以著名的“股市赌场论”为导火线引发大辩论。
第三次是2001年秋季国有股减持政策实施的争论,之后国有股减持暂停。
第四次是2002年春,国有股减持方案大讨论,减持方案被市场以脚投票,股市暴跌。6月国务院停止A股市场减持国有股。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实行。标志着法治证券管理的决心,也是管理层对金融证券的期望。
之前我国有87只证券投资基金,净值1600多亿元。其中,开放式基金33只,规模超过1000亿元;封闭式基金54只,净值总额近600亿元。
随后,证券基金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开始稳步提升。
03
“国九条”
2004年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九个方面对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稳定发展提出了要求。
提出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以扩大直接融资、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为目标,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提高执业水平,加强市场监管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9条意见,又被称为“国九条”。
对“国九条”的出台,媒体反应极为热烈,预示着资本市场将要进入一个全面实施、推进的新进程。这无疑将有力而长效地促进中国新兴资本市场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股市应声而起,文件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即上升30点。此后,新开户数激增,创下7000万户新高。4月7日,上证指数达到1783点,比此轮行情的最低点的1307点,升幅达36%。
但是,此轮上涨行情并没有像媒体预期那样长期持续下去,整个下半年,作为股市风向标上证指数都在1200点左右徘徊。
有评论认为,股市多年起起伏伏,大小案件的不绝如缕导致了信用丧失,股权分置问题则如达摩克利斯剑,使股民战战兢兢。
舆论再次作出“政策市时代已经过去了”的判断。
04
金融深水区
2005年6月,股市首次失守千点,股权分置改革迎来了最好的启动时刻。
中国股市自创建以来,流通股、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不但使流通股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还非常容易滋生庄家现象,吕梁、唐万新、宋如华等人,便是通过控制非流通的法人股而操纵股价的。
由于牵扯多方利益,改革方案屡提屡废。2001年,国有股减持办法即将出台,随后股市喋喋不休,改革流产。
2004年之后,宏观调控,沪深两市全面崩盘,所有的大小庄家均自食恶果。随着股市昏迷不醒,阻力陡然瓦解,股权分置改革顺势可为。
在经过社会各界充分讨论后,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开始启动。
试点原则是“市场稳定发展、规则公平统一、方案协商选择、流通股东表决、实施分步有序”。
2005年5月9日,证监会公布了首批4家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三一重工、紫江企业、金牛能源、清华同方。前两家是民营企业,后两家是地方国企,试点企业将自行决定股权分置方案。
三一重工,是由民营资本控制的上市公司。以2.4亿总股本为基数,流通股股东每10股流通股将取得3股、8元现金,原非流通股将获得“上市流通权”。
金牛能源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数量股份,使非流通股股份获得流通权。
紫江企业全体非流通股股东一致表示,愿意为其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
清华同方全体非流通股股东,同意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以获取所持非流通股股份的流通权。
在首批四家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平稳推进时,2005年6月19日,证监会又公布了第二批包括上港集箱、宝钢股份、中信证券等在内的42家试点公司名单,这次有大型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企业、中小板企业等不同类型和层面的企业,代表性更强。
从两批试点情况看,46家试点公司中有44家选择了送股方案,或以送股为主的组合方案。
由于在低潮期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出奇顺利。启动之初,股市出现了持续下跌,甚至在6月份跌破了千点大关。
但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改革试点公司接踵出现,股市很快企稳。到2006年,已有1151家上市公司股改,股改公司市值比重达到92%。
朱洪江是格力的创始人。从1991年起,他出任珠海一家濒临倒闭的电扇小厂厂长,很快在空调行业站稳脚跟。1996年,格力电器上市,此后连续11年产销量、市场占有率均居行业第一。
此时,朱洪江与上级主管发生了矛盾。格力电器隶属于珠海特区经济发展总公司,这是一家国有企业集团,成为凌驾于上市公司格力电器之上的“婆婆”。它拥有格力品牌、重大决策及人事任免权。
朱洪江深感体制之困,多次要求梳理集团与上市公司关系,他与上级关系随之紧张。
到2003年,格力矛盾公开化,朱洪江和集团董事长水火不容,并被媒体迅速热炒成“父子之争”。
其后三年集团连换三任董事长,每个都与朱洪江争论越来越多。
2003年,《奥港信息日报》刊发了一篇署名仲大军的文章《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矛头直指朱洪江有侵吞国有资产之嫌。朱洪江认为此文是对他的诽谤,因而将作者告上法庭,并最终打赢了官司。

到2004年,格力电器又因营销矛盾与国美一刀两断,市场营销出现重大变局,而朱洪江本人也逼近60岁退休。珠海市有关领导已经找他谈话,暗示他随时做好退任准备。
“神奇大逆转”发生在股改期间。这年9月,就当朱洪江身处去留岔口的时候,格力电器启动股改方案。珠海市政府组织一个班子专门到深圳、北京、上海等地、拜访持股的证券公司,每到一地,基金经理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都是:“朱洪江还能留任吗?”
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让政府意识到了企业家的分量。最终,在格力集团递交的股改方案中明确了一条,“支持朱江洪继续担任格力电器的董事长。”
到2006年8月,朱洪江被任命为格力集团董事长、法定代表、总裁和党委书记,“父子之争”以意外方式终结。
朱洪江的这段经历可谓惊险、偶然而不无悲哀,在一个体制转型时期,很多理性的结局都充满了非理性的色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腕云集畅所欲言 中国股市路向何方
股权分置
市场转折的信号
再辩股权分置改革
二十年回忆之李振宁:股改具有划时代意义
【散户必读】A股什么时候开始涨?A股为什么一定要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