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军西征战役与红军在西北的生存发展——吴晓军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西征,在红军长征史以及西北党史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红军西征是中共中央和红军反制国民党“围剿”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是中共中央和红军为“打通国际路线”进行的又一次重大尝试;西征奠定了陕甘宁根据地的基本版图,发展和巩固了领导中国革命的战略根据地;有力策应了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北上,在战略上促成了红军主力在西北地区的集结,为三大主力会师创造了条件;西征还加速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用军事政治多重手段推动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关键词:红军西征;三军会师;陕甘宁根据地

一、西征是中共中央和红军反制国民党“围剿”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

1936年5月,红军结束东征返回黄河以西。红军东征的目的,是在抗日的旗帜下,向晋、绥等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寻求红军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借机打通国际路线,取得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联系。这一行动因受到蒋介石、阎锡山的阻拦而放弃,红军返回陕北。蒋介石、阎锡山却视其为追剿红军的有利时机,调集了16个师另3个旅的兵力,从吴堡入陕由东向西压迫集中于陕、甘地区红军。针对国民党新的军事威胁,中共中央在陕西省延川县太相寺召开会议,于5月18日发出了西征战役的行动命令:“为着极力扩大西北抗日根据地并使之巩固,为着扩大抗日红军,为着更加接近外蒙和苏联,为着一切抗日力量有核心的团聚,西北军委决定以红军之一部钳制蒋阎西渡部队及陕北、渭北敌人,以主力组织西方野战军活动于陕甘宁广大区域。”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参加西征的红军主力分为左、右、中三路军。左路军由左权任代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的红一军团组成;右路军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的红十五军团组成;中路军由宋时轮任军长、宋任穷任政委的第二十八军等部队组成。三路红军分头秘密行动,由陕西进入甘、宁两省境内,由此揭开了西征战役的序幕。

西征战役以“西边创造新根据地,东边坚持游击战争,南边争取东北军”为任务,震撼陕、甘、宁三省。“西征作战中,红军主力向陕甘宁边界地区进攻,重点打击马鸿逵、马鸿宾的势力,而对有统战关系的东北军则尽量避免正面冲突。”蒋介石急忙调集兵力应对。依托马鸿宾部和东北军的何柱国部开展对左路军的拦截。由国民党十五路军总指挥马鸿逵所部对右路军集中展开封堵。马鸿逵将防守的重点置于灵武、同心一线,要求其所部“占领坚固堡寨,防堵该匪西窜,相机出击,而歼该匪于中宁以南地区。”左路军在军事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至固原以北、豫旺以南地区后,则对东北军和马鸿宾部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

1936年7月底,西方野战军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三大战略任务,中央随即发出第二阶段继续执行三大战略任务的指示。同时指出,完成了第二阶段任务就能使红军“更有力量地迎接二、四方面军的北上与完全会合,更有力量去造成西北大联合与打通苏联”,使得红军有一切优良条件去准备打破蒋介石在镇压了两广事变后可能增兵到西北的阴谋,以争取迅速对日作战。

西征的发展完全验证了中央的预判,“歼灭马鸿宾部第三十五师大部,开辟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陕甘宁新苏区。”对于中央和红军在西北地区建立革命的大本营,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西征是中共中央和红军为“打通国际路线”进行的又一次重大尝试

 “打通国际路线”是红军长征进入西北地区后肩负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早在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前,中央就提出了建立川陕甘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的方针。红一方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党和红军打通国际路线的愿望更加迫切。如果建立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陆地交通联系,这对于刚刚抵达西北地区、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中央和红军战胜各方面的困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35年10月22日,张闻天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国际路线无论如何必须打通。”东征前毛泽东指出:“关于红军靠近外蒙的根本方针”“最好是走山西与绥远的道路,这是用战争用发展用不使陕北苏区同我们脱离的方针与外蒙靠近。”红军继东征结束后又发动西征,目的之一就是“为着更加接近外蒙和苏联”,为打通国际路线创造条件。6月6日,中央提出:“横山、定边间五百里是西方根据地的北面屏障,是北出绥宁打通苏联的战略枢纽。”西征第一阶段的任务完成后,中央更看到了打通国际路线的可行性。所以,在1936年6月29日,中央将其确定为“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而这一任务是必须一及十五军团担负。”并确定了两条具体线路:“一是宁夏及绥远西这一条路,距离较近。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缺点是恐怕不易造成根据地,但如能给马鸿逵主力以打击,一个时期的立足是可能的。二是甘、凉、肃三州这一条路。”缺点是距离较远,某些区域人口稀少。同时,也提出了红军出动的时机:一是夏天或秋天,一是冬天。但是“不论采取哪一条路与哪一个时机,给马鸿逵以坚决的打击都是决定的条件。7月1日,毛泽东再次提出自己的看法:“外蒙能出兵策应并解送军械,我军又有渡河条件,则出宁夏最为有利。”

这一时期,日本加紧对华侵略,不断向中蒙边界渗透,苏日矛盾激化。中央的应对方针是“反对日本截断中苏关系的企图,准备冬季打通苏联”。中共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明确回应。9月8日,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致电斯大林,详细汇报了红军西征下一步打通国际路线的方案:“巩固目前的陕甘苏区,向苏联靠近,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和抑制日本切断苏联和中国之间联系的企图。”同意中国红军“占领宁夏地区和甘肃西部”,并初步确定了在红军占领宁夏地区后援助红军的军事装备数目。1936年9月11日,中共收到共产国际书记处来电,同意红军“占领宁夏区域和甘肃西部的计划”,在占领宁夏地域后,将给红军帮助。西征中红一军团直插同心一带,由此向西威胁黄河一线。其北面是富庶的塞上江南银川平原;其西面就是定远营(现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这是打通国际路线、接受苏联援助必须占领的战略通道。可见,这一区域对红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36年10月11日,在三军实现大会师的背景下,中央立即发布了《十月作战纲领》。要求红一、四方面军做好渡河和攻击宁夏的准备,这就有了以打通国际路线为目的的“宁夏战役计划”及其实施。

三、西征奠定了陕甘宁根据地的基本版图,发展和巩固了领导中国革命的战略根据地

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地区后,存在着立足的陕甘根据地地域狭小等一系列困难。红军东征的重要任务包括猛烈扩大红军和巩固扩大现有苏区。东征因受到了蒋介石、阎锡山的阻挠而中止。继之,“中共中央红军向陕、甘、宁三省边界国民党军事力量薄弱的地区西征,以巩固和发展陕甘根据地”。东征开始不久,中央就将在“西边创造新根据地”列为1936年6、7、8月的三大任务之一。

立足于扩大和巩固根据地。1936年6月6日,中央首先发出指示:“横山、定边间五百里工作是西方根据地的北面屏障,是北出绥宁打通苏联的战略枢纽”。横山、定北一线位于陕西省西北方向,占据这一线,即可以从北面屏障根据地,又可以因时向北到中蒙边界。确立甘肃境内的“庆阳、洪德城线及其东西地区是西方根据地的重心,是镇原以北人口经济条件较好地带。”这一地区包括了甘肃陇东的董志塬,是陇东的中心地区和富庶之地。中央要求由一军团派出主力“限七月半完成初步赤化”。其北面的陕西安边、定边,正好位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北方,是建立西方根据地的战略要点,“保持于敌手将成为后患”,要求定期攻下。因为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对经历了长征的中共中央和红军而言,弥足珍贵。红军主力齐聚陕甘地区的同时,国民党蒋介石也调集重兵力图围堵。

执行中央决定,西方野战军左路军从吴起镇出发,向甘肃曲子、环县进发,“在曲子、阜城战斗,缴获马鸿宾师步枪一千二百余支,迫炮数门,俘敌冶旅长一,官兵千六百余人,占领洪德城、环县、曲子、阜城、三岔纵横约三百余里广大地区。”右路军从延川、王家坪出发,越过长城,“占领了宁条梁,打击三边、盐池一带地主武装,争取长城内外教民、蒙民数万,拥护抗日红军,恢复并扩大了三边苏区版图。”红十五军团还乘胜横扫宁夏中部一带,攻克同心县,围攻宁夏重镇韦州。

随着西方野战军三路军队的推进,首先是甘肃陇东的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进而在宁夏境内开辟了新的根据地,让陕甘宁根据地连成一片,使红军在陕甘宁地区有了回旋的余地。东征期间,红军和重心向东压过去。红军西征后,国民党军队则东进。西征确定的三大基本任务第二条就是“东边坚持游击战争”。其后中央考虑到中央的临时驻地瓦窑堡“迟早必失”及时做出了向西搬迁的决定。而将“中央及军委各机关准备移至洪德城、河连湾一带”。同时向广大干部群众解释“中央迁都是为着直接领导和巩固新的更大的西北根据地”。西征打破了国民党的图谋,将陕甘根据地扩大为陕甘宁根据地,在西北奠定了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

四、西征有力地策应了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北上,在战略上促成了红军主力在西北地区的集结

西征有利地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为长征胜利结束、实现红军主力在西北地区的集结,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征提供了红二、四方面军北上有利的时间窗口。红军结束东征,渡黄河西征,中央立即电告红四方面军:“红军西渡后,向陕甘宁发展,策应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猛力发展苏区,渐次接近外蒙。”这就为红二、四方面军下一步离开川康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西征打乱了蒋介石“围剿”陕甘地区红军的步骤,吸引了西北国民党军队主力。所以,中央在电报中要求红二、四方面军“宜趁此十分有利时机与有利气候速定大计,或出甘肃,或出青海。”

1936年8月底,红二、四方面军北上,担负西征任务的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也“由豫旺堡、同心城、黑城镇地区出发南下,以策应二、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

西征中红军迅速推进至甘肃陇东和宁夏境内,而红二、四方面军也进入甘肃南部,发动了“岷洮西战役”。在此基础上中央谋划西北地区革命大布局。1936年8月22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假如以四方面军待机独立攻青海,一方面军独立攻宁夏,而以二方面军位于中央(例如在岷州、静宁、天水地区)钳制敌人,策应两方,估计能否达到占青宁两地之目的否……”可见,红军西征有力地策应了二、四方面军的北上,并为甘、陕、宁、青革命形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8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1936年冬季以前三个方面军的行动方针意见:“发展甘南作为战略根据地之一,同时巩固与发展陕南苏区,使之成为另一战略根据地,与陕北、甘北相响应。”“一方面军主力占领海原、靖远、固原及其南北地区,一部保卫定边、盐池、豫旺、环县苏区,一部保卫陕北苏区,另一部保卫关中苏区。”“四方面军占领临潭、岷县、渭源、武山、通渭地区,尽可能取得岷武通三县。”“二方面军速向陕甘交界出动……占领凤县、宝鸡、两当、徽县、成县、康县地区。”二方面军根据中央东进陕甘边的要求,制定了“徽成两康战役计划”,发布了《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红一方面军在陕甘宁地区,红二方面军在陇南地区,红四方面军在洮河流域创建临时战略根据地,三军主力形成了相互依靠,构成犄角之势。

三军大会师前夕,西征红军率先攻占会宁城,迎接四方面军指挥部的到来。又在会宁东北的将台堡和兴隆镇迎接红二方面军。三军会师后共同实施了旨在打通国际路线的宁夏战役计划。后因苏联将援助红军的地点由定远营改为新疆,导致宁夏战役计划落空。之后又在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的配合下发动了山城堡战役,消灭了国民党胡宗南第七十八师二三二旅和二三四旅两个团,为结束国内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五、西征加速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用军事政治多重手段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发动西征之前,红军在西北地区已对当地的国民党军队展开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具体就是提出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和建立“西北国防政府”。尽管内战正酣,但是“红军与东北军取得密切合作,与杨虎城、邓宝珊亦有联系。”

西征开始后,中央于5月23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党委会议,决定设立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由周恩来、张浩负责,专门开展针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28日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研究西征行动的方针,毛泽东的报告确定建立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红军“三位一体”的抗日同盟,建立西北国防政府。为了实现与国民党军队联合抗战,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政治宣传,彭德怀指出:“一个口号抵十颗子弹”。

通过党和红军的努力,红军与张学良的东北军在军事行动中已有了初步默契的配合。受蒋介石的驱使东北军进剿红军,这给东北军和红军同时出了个难题。发生内战,不符合双方的利益,更不符合中华民族利益。不战,东北军又无法应对蒋介石。如1936年6月中旬,东北军分三路向瓦窑堡进攻。鉴于这一情况,红军做出向西撤退到洪德城、河连湾一带的部署,目的就是“为着更易于争取东北军”。也就是造成东北军进攻红军的假象用于应对蒋介石。

开展必须的军事斗争,做好对国民党军队被俘人员的教育工作是分化瓦解敌军的又一措施。西征中,中央向全军发出指示,对白军俘虏着重施以政治教育。“训练出一批可以奔走各方的人才,至少可做联络交通。”规定“训练内容着重讲统一战线、白军工作”。“训练好后应即派出做白军工作,并着重上层活动与军官来往”。东北军何柱国部白凤翔的骑六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向红军反扑。毛泽东立即做出指示:“对何柱国指挥'进剿’之东北军,宜决定消灭其一部,这样做不会妨碍大局,反有利于大局。”遵照这一指示,7月17日,彭德怀指挥红二师、四师在七营附近设伏,一举歼灭4个连。之后红军对俘虏进行抗日爱国教育后,将枪支、马匹和人员全部送还。东北军的官兵临走时发誓:“我们再要和红军打仗,就不算是中国人!”

随着西征的发展不断推进统战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在西征的第一个阶段,随着军事斗争的胜利,毛泽东提出:红军中须派得力人分途去见东北的军师团长,根据他们的思想程度与接受可能,向他们解释“抗日”“反蒋”“联俄”“联共”等具体问题,甚至努力争取在东北军中建立党的组织。西征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后,扩大了统战工作的范围。在西征战场的西、东、南三个方向,西方“在沈克、何柱国、马鸿逵三个集团中进行统一战线,”“把统一战线的任务提到比较其他任务在政治比重上更加高的地位。”东方把争取汤恩伯、陈诚、高桂滋、高双成“加入统一战线”“作为第一任务”。南方“最主要的是发展统一战线”,于杨虎城、王以哲、刘多荃各部中,以此形成西北的大联合。

正是党和红军耐心细致的工作,西征中的红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堪称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模范。红军和东北军对峙的清水河一线,成了一个奇特的战线。白天敌对的双方到了晚上互唱抗日救亡的歌曲,甚至双方互相会面,召开战地联欢会。“数百里的西北战线上,名义上是敌对的东北军和红军,实际上变成了要求抗日救亡的好朋友。”马鸿宾三十五师驻守李旺堡的骑兵团则在红八十一师的宣传教育下,主动从战场上撤走。再如山城堡战役期间,红军围歼胡宗南部,东北军王以哲将军部按兵不动,姗姗来迟。山城堡战役后,该部向红军阵地推进,红军接到阻击命令后,双方交战都是对天鸣枪,“激战”五天,均无一人伤亡。从这些情况不难看到东北军联合十七路军发动西安事变的历史必然。

来源:红军西征胜利纪念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橡树 | 浴血河西系列:从红军东征到山城堡大捷(上)
红军北上军事上是一盘死棋,如何化险为夷?辗转腾挪、上兵伐谋
“西安事变”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影响
1936年红军西征,将范围拓展到宁夏,奠定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红军“三方四路”长征真相
红军怎样在陕北站住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