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午战争——本不该输的国运之战(上)

上周咱们聊到日本暗中策划支持东学党在朝鲜国内挑事,然后处心积虑地鼓动清政府出兵朝鲜。在清政府出兵之后,他们以朝鲜国共享宗主国的身份也向朝鲜派出了部队。

随着清政府和日本在朝鲜派遣的军队越来越多,局势变得越来紧张。

01

战争爆发

东学党闹出的动静不小,所以朝鲜向清政府请求支援。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东学党虽然来势汹汹,可完全没啥战斗力,还没等到清政府的部队完全到位,朝鲜当局自个儿就摆平了。

既然问题已经解决,那清政府和日本派往朝鲜派驻军队的理由也就不复存在了。于是,朝鲜向日本提出了撤兵请求,清政府也向日本建议中日两国撤回在朝鲜的部队。

可日本压根不理睬清政府和朝鲜的建议与要求,反而源源不断地向朝鲜增兵。1894年6月16日,日本向清政府提出,要改革朝鲜内政,理由是防止朝鲜再出现内乱。到了这个时候傻子都能看出来,日本人已经不打算再装下去,而是要依靠武力直接把朝鲜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这个时候的李鸿章做了两手打算,一方面还是延续他之前的思路,希望那些与朝鲜建交的西方列强能出面干涉,从中斡旋,给日本施加压力。

另一方面,李鸿章也做好了战争的准备,调动部队向平壤集结。按照他的想法,将部队集结在平壤至少可以保住朝鲜北部,然后背靠着大清与日本长期对峙。

李鸿章的策略虽然不错,但日本人的速度更快。6月16日,日本通知中国要重组朝鲜政府。在清政府拒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之后,6月23日,日本单方面要求朝鲜废除与中国的所有条约。

7月17日,日本决定与中国开战,22日,日本军队就进占了朝鲜王宫,囚禁了朝鲜国王,扶持了大院君做了新的国王。29日,日军突然向清政府驻朝鲜的聂士成部发动袭击。

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从6月16日正式亮出底牌要求重组政府到8月1日正式向清政府宣战,只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密集做出如此之多的动作,而且环环相扣,精准狠辣,绝对是早有预谋。

相比之下,清政府在这边却摇摆不定,虽然李鸿章也作了相应的部署和应对,但总体来说,还是有些优柔寡断。尤其是李鸿章将希望寄托在西方列强的斡旋上,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当时的全球老大是英国,但是他非常忌惮俄国,希望用日本来牵制俄国,所以默许了日本的这一做法;俄国虽然也想染指东三省和朝鲜,但因为没有准备好,也不想在这个时候与日本翻脸。

德国法国虽然有能力制止日本,但因为前期袁世凯在朝鲜的经营,他们被排挤在外,所以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和浑水好摸鱼的心态,他们也不打算干涉日本。美国对日本则直接持支持态度,他们把日本看作帮助自己夺取中国和朝鲜利益的得利助手。

因为西方列强各怀鬼胎,所以日本在朝鲜的所作所为几乎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任何外交压力。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只有靠自己争取,旁人终究是靠不住的。

因为处处比日本慢了半拍,所以在体现在战场上清政府的表现只能用狼狈不堪来形容。

02

一败涂地

一提到甲午战争,大家想到的第一个画面可能就是邓世昌驾驶着“致远号”冲向日军舰艇的画面,其实,这场战斗只是整个甲午战争的一小部分。

图片来自网络

甲午战争大概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战场在朝鲜和黄海,刚才上面提到的邓世昌驾船不顾一切冲向日军的那一场战斗正是黄海海战。与此同时在陆地上的战斗也在同步进行,主要战场在平壤。第二阶段,主要战场在中朝边境。第三阶段主战场在威海卫。

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第一阶段其实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如果在朝鲜战场就能打败日本,或者至少能与日本形成对峙的局面,那么日本的野心就会被遏制。可实际情况却是清政府一败涂地。

咱们先说陆地战场。在平壤驻守的清军约有1.5万人,进攻平壤的日军则有1.6万人。

虽然清军人数比日军略少,但作为防守方,有城池和要塞作为倚仗,这点人数上的差距根本不算啥,更重要的是此时朝鲜还是心向大清的。甚至日本在朝鲜扶持的傀儡政府首脑大院君都暗中向清军传递情报。

可是清廷在平壤的守军统帅叶志超实在太不成气,胆小怕事。对于中日间的这场战争,李鸿章定下了“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策略。这个策略成了叶志超消极不作为的挡箭牌。

当时,1.6万日军分四路向平壤进军,叶志超麾下的左宝贵等将领觉得应该日军尚未形成合围之势时主动出击,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正在行进中的一路或几路日军。之后再折返回平壤与守军里外夹击,必定可以击退日军的攻势。

可叶志超实在是昏聩到了极致,否定了左宝贵等将领的意见,就在平壤干等,眼睁睁的看着日军把平壤围了个水泄不通。在随后的攻城战中,叶志超更是把自己的无能表现到极致。

刚开始的阶段,两方互有伤亡,日军并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在大同江南岸战场,清军甚至重创了日军。

另一个战场玄武门由左宝贵亲自指挥。与胆小怕死的叶志超不同,左宝贵身先士卒,为了摸清战场形势,亲自登上玄武门城楼指挥。在他的鼓舞下,清军顽强抵抗了很长时间。不幸的是,左宝贵被日军攻城炮击中,英勇牺牲。

随后,他属下的营官顶替他继续指挥战斗。要说这左宝贵不仅自己骁勇,而且治军有方,手下的营官也是奋勇异常。顶替左宝贵的营官没过多久也被流弹击中牺牲,之后又一名营官顶上。第二个顶上的营官又牺牲,接着第三个营官又牺牲。

经历了大半天的战斗之后,左宝贵的麾下终于不抵日军,玄武门陷落。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顽强抵抗,日军夺得玄武门之后想向城内推进,又被左宝贵的部队给顶了回去,日军不得不退守玄武门。

除了上面这两个战场,还有一个平壤城西南战场。这个战场也是打得异常胶着。

其实这三个战场都没有出现完败的迹象,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双方的战斗意志。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叶志超这个怂货居然莫名其妙地树起了白旗,向日军投降。

随后,为了保命,他下令全军撤退,护着他向鸭绿江方向撤退,结果在撤退途中遇到日军埋伏,造成了2000多名士兵死亡,500多名士兵被俘。

虽然陆地战场的一败涂地,但也还有挽救的的机会,前提是如果黄海之战能搞定日本海军的话。可惜的是,黄海海战也是输得莫名其妙。

当时北洋水师的舰船及武器装备水平虽然与西方列强还有差距,但在亚洲那绝对是妥妥地抗把子。尤其北洋水师中的“定远”和“镇远”两舰,吨位大,舰甲厚,绝对称得上是海上不沉的堡垒

这两艘舰的排水量都在7300吨左右。相比之下,日本舰队排水量最大的吉野、松岛、桥立三艘旗舰排水量只有4200吨左右。那时候的科技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有威力极大的导弹,谁家军舰皮实,谁就先占了不败之地。

所以日军舰队在面对北洋水师的时候是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的。不过日军舰队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速度快。在实战中,日军就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利用高机动性寻求战机。

相比之下,清军这边的战术应对就显得很呆板,摆出了一个常用阵型之后就再也没有其他的机动指挥可言,剩下的就是与日军舰船对轰。

要说定远号和镇远号真的是名不虚传,皮糙肉厚,日军军舰围着它们打了整整一天,愣是打不沉。但是其他小型舰船就扛不住了。经过一天的海战,清军其他的小舰艇逃的逃,沉的沉。最后撤出战场的时候只剩下定远和镇远两艘军舰摇摇晃晃地回港。

经此一役,黄海的制海权彻底丢失,这是非常要命的。我们从地图上不难发现,只要黄海不丢,日军就只能从陆地上进攻东三省。清军只需在鸭绿江沿线集中优势兵力,就可以挡住日军的进攻路线。

可是黄海制海权一丧失,那就意味着日军可以利用海军实施登陆作战,前后夹击清军的守卫部队。而登陆的地点可以是从丹东到大连、旅顺这个漫长海岸线的任意一点。

此时的形势与当年鸦片战争中清军面对英国强大海军时的状况如出一辙:由于无法预判敌人会出现在漫长海岸线的何处,陆军再强也只能疲于奔命。

甲午战争正式进入第二阶段。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阶段的主战场在陆地。主要战场有两个,一个是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另一个是大连旅顺口一带。

鸭绿江边清军2.8万人,日军3万人,差距并不明显。但清政府派的军队有点杂,虽然有一个总司令,但是很多部队都是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阳奉阴违不服从调度。而且平壤才战败,士气普遍不高。

反观日军这边,队伍整齐、令行禁止,而且士气正盛,扬言要直捣北京,让清朝皇帝“面缚乞降”。

所以两边一接仗,清军几乎没有什么抵抗意志,节节败退。尤其在虎山失陷之后,许多军队不战而逃。

另一个战场也是一样狼狈。因为失去了制海权,只能让陆军被动防守。日军在军舰的掩护下准备在旅顺附近的花园口登陆。清军在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这股日军到底是主力还是佯攻,又因为有李鸿章“保旅顺”的指示,压根不敢乱动,结果就是日军登陆时未遇到任何抵抗。

甚至在明确知道是日军主力登陆之后,旅顺口的守军依然不敢有任何动作,只是依靠当地农民自发组织了一些抵抗,拖延了一些时间。

这种死守和困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军的怯懦。当日军向大连进攻的时候,守将赵怀业又是不战而逃。日军进攻旅顺的时候,主将龚照玙也是不顾部下,乘着鱼雷艇跑到烟台去了。

日军在攻下旅顺之后,屠城4天,杀死了2万多名无辜百姓!甲午战争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又是海陆两个战场,但是焦点在威海卫的北洋舰队。整个过程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提起的部分,无非还是上面提到的清军无法预判日军登陆地点,清军战斗意志不坚定之类的。

最终的战果就是日军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包括定远和镇远那两艘巨无霸。

陆地上的辽东之战遇到的问题也一样,清军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其实,从1894年底,也就是第二阶段战争结束、即将进入第三阶段的时候,清政府首脑慈禧太后等人已经没有战斗意愿,极力想与日本求和。

但日本不愿意与清政府和谈,坚持将甲午战争带入了第三阶段,给清政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成了日本后来在谈判桌上狮子大张口的筹码。

1895年3月,也就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一个月后,李鸿章在与日本谈判结束回使馆的途中被一个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怕引起国际社会谴责和干预,主动提出了休战。

其实除了李鸿章遇刺这个直接原因,日本休战还有两个根本原因:

第一原因是日本毕竟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国土面积又不大,已无力再供养这样大烈度的战争,国内开始出现不同意见,甚至在1894年底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农民起义。

第二个原因是战争成果已经够大,足够日本在谈判时漫天要价了。

事实上,在后来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日本获得了中国2.3亿两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这笔巨款缓和了日本国内矛盾,更加刺激了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军国主义野心。

图片来自网络

甲午战争的失利让清廷上下发生了巨震,日本这个千年小弟居然掀翻了大哥,实在让人无法接受,所有人都在问为什么。

因为从表面数据来看,清廷根本不应该输,论军事力量,清政府陆军数量绝对碾压日军,海军中也有两艘不沉的巨型堡垒——定远号和镇远号。

论军工产业情况, 1860年之后清政府就开始搞洋务运动,相比之下,日本明治维新是1868年才开始。在这一点上,清政府也不比日本差。

可一打起仗来,清政府的军队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而逃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然,我们不能一棍子打翻一船人,清军中也有像左宝贵那样骁勇善战,意志坚定的将领。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仅靠这样凤毛麟角的人根本无法挽救清政府败局。清政府的失败几乎是注定因为他们在军事和政治经济两个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咱们先来看军事方面的问题

03

痛定思痛

在整个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从大战略到小战斗,从高级错误到低级错误一个都没落下。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点,总体战略方向就有问题。

海军其实是进攻型的军种,因为最大的优势就是隐蔽性好,机动性强。尤其在那个没有卫星没有雷达的年代,舰队开出去以后,敌军很难发现其踪迹,也就不知道该在哪里防守,主打的就是出其不意。可北洋水师一上来就被李鸿章一句话给圈死了。

李鸿章的想法是要保存实力,于是要求北洋水师在朝鲜海岸附近巡航,不得主动出击。这种做法剥夺了北洋水师的机动性,这种做法相当于自废武功,北洋水师跟岸防炮也没啥区别了。其直接后果就是把选择决战时间和地点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日本。

李鸿章

反观日军,他们的总指挥官伊东祐亨曾留学英国专门学习过炮术和航海术,还亲自参加过两次海战,甚至还是日本海军大学校长。日海军的其他参谋和舰长都有类似的留洋和海战经验,全部是具备新式军事思想,尤其是海军思想的新型人才。他们对海军和海战的理解之透彻不难想象。

日军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舰船坚固程度和火炮口径不如清军,于是决定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己战舰速度快的优势,分成了三个小队,互相配合打起了海上游击战,在一天之内击沉、俘虏了除定远、镇远号之外的几乎所有其他舰船(有几艘临阵脱逃了)。两军在战略部署上的差距显而易见。

第二点,除了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战术层面也是错误百出。

比如说黄海海战时,北洋舰队除了一开始的时候摆出了一个常用的阵型以外,后面就再也没有任何机动指挥。为啥呢,因为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主炮开炮时后坐力太大,把舰桥给震塌了。整个北洋舰队的最高指挥官丁汝昌受伤,无法再发出任何指挥命令。

在这样重要的战争中居然没有指定第二指挥官,这在近现代军事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低级失误。

还有更离谱的。在甲午战争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威海保卫战的时候,作为旗舰的镇远号这个巨无霸,在回港途中居然触礁了。在自己家门口、在最熟悉的海域触礁弄沉了自己的旗舰,这种低级错误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无论是战略错误还是战术错误,其实都是军事思想出现问题的具体体现。这也就是我们要说到的第三个原因。

第三点,军事思想严重落后。

清军虽然配备了近代化的武器装备,但军事思想、部队管理还是中古式的。用一句现在的话来总结就是软件没跟上,软硬件不匹配。

咱们还以丁汝昌受伤退出指挥事件为例。说得不客气一点,丁汝昌即便不受伤也很难对战局有多大改善。因为丁汝昌是陆军出身,连普通的水兵都没有带过,更别提海军了。

按说中途转行也不是啥稀奇事,完全也可以做得很好。比如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组建空军,第一任空军司令刘亚楼原先就是陆军第四野战军的兵团司令,之前也完全没接触过空军。可刘司令却把空军打造成一支铁军,为抗美援朝的陆军志愿军提供了可靠的空中掩护。

同样是半路出家,为何结局完全不同?原因也不复杂,刘亚楼知道自己是外行,那就积极向内行学习——向苏联空军学习。请来了苏联空军军官帮助中国空军训练,给中国空军传授经验。

再看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刚开始的时候请英国人帮助训练。这个决策还是正确的,因为英国作为当时的全球霸主,其倚仗就是海军。

令人意外的是,没过多久北洋水师把这位英国教官给换成了德国教官,这就离了大谱了。我们都知道普鲁士最牛皮的是陆军,而不是海军。这就是一个水平稍高的门外汉教另一个零基础的门外汉,能教出来啥,可想而知。以这样一种半吊子的军事思想去指导战争,其后果也不难想象。

有意思的事,关于这次教官的更换,不同资料有不同的说法。我看到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北洋舰队内部纪律极差,不听指挥,把英国教官给气走了;还有一种是说李鸿章误信了他人谗言才更换了教官。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北洋水师内部出了问题都是不可否认的。

第四点,军队管理混乱。

前面提到的这些从战略到战术,从军事思想到具体操作层面的一系列错误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北洋水师的军队管理出现了严重混乱。

北洋水师虽然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舰船和武器装备,可整个军队管理还是湘军、淮军那一套。他们只认自己的顶头上司,或者说只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负责任。至于上司的上司,不是我的上司,不是该我操心的事。

这种格局就造成了部队内部派系众多,军令不畅。尤其是遇到硬仗的时候,各自为政的小团体第一想到的就是要保存自己的实力。这也是为啥一开战许多部队不战而逃、不战而降的重要原因。

另外,当时北洋水师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承平日久,不思进取。李鸿章等人在推动洋务运动的时候,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在改革阶段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所以才会在外交上刻意妥协,避免战争,为此甚至不惜牺牲琉球、越南等国的宗主国权利。

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能攒起家底,积蓄起海军力量。可凡是有利有弊,这种做法虽然让北洋水师快速成型,可也使得北洋水师失去了利用实战自然选择淘汰的机会。要知道当年湘军之所以能打,靠的可不仅仅是高军饷,而是高军饷+高淘汰相结合的机制。

一个兵团在实战中打得好,那就扩编;打得不好,就地解散。这种淘汰机制确保了湘军的战斗力。如果没有这种机制,那人人都会拿着高军饷摸鱼,谁还愿意去拼命?北洋水师恰恰就缺少这样一个淘汰的过程,所以摸鱼的现象比比皆是。

按照金一南教授在《为什么是中国》一书中的记叙,北洋水师的部分军队军务废弛:原本要求官兵夜间必须住在舰船上,可长官带头住在岸上;还有赌博现象屡禁不止,甚至舰长带头参与其中。如此军纪散漫的部队,能指望他们打出什么好的战绩?

战略上的错误、战术上的失当、思想上的落后和管理上的混乱共同造成了清军在甲午海战中的失败。除此之外,战场之外还有许多因素也在影响着战局,比如政治、经济等。这些咱们留到下次再聊。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如果您觉得本文有益,还请点个在看,帮忙传播一下,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午战争:本不该输得这样惨烈
「史海钩沉」解读日方版本的甲午战争
四万万人齐下泪: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日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812、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军阵亡4万人,那日军伤亡多少?
被人遗忘的——北洋水师“济远”舰水手王国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