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化货币和哈耶克货币理论

导读

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16期(“纸币诞生千年(1023-2023)纪念”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戴建兵,以“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化货币和哈耶克货币理论”为题发表演讲,围绕着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的货币实践展开讨论,以此检验了哈耶克关于竞争性货币的构想。戴建兵教授从中国市场化货币的内涵、流通时间、发行动因、发行主体、货币职能等方面,详尽地论述了近代中国市场化货币(私票)的运行逻辑,全面地展示了中国近代社会从极度“繁荣”的货币自由发行演变到国家垄断信用发行制度的历史,以此揭示哈耶克所谓的用“竞争性货币发行”解决经济危机的理想难以实现的原因。戴建兵教授所提供的一系列翔实的历史材料、以及对上述史料的深入分析,为未来的货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辨性启发。

以下为演讲全文:

货币是人类在制度经济层面最伟大的发明,在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840年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货币方方面面的知识、理论和数据浩如烟海,也非常值得大家投入时间精力进行研究。

01

哈耶克的货币理论

哈耶克认为,“政府垄断了货币权”是一个历史事实,但不一定合理。他认为,经济危机和大萧条就是垄断货币导致的,因此货币竞争比国家垄断的单一货币更好,货币非国家化的未来终会到来。这一理论基础的根源就是民主和自由的意识形态,包括认为货币竞争优于货币垄断,健全的货币只能出自于自利、而不会出自于仁慈等等。

前一段时间,在中国从P2P发展到数字货币、电子货币、电子支付的情况下,很多人将哈耶克视为加密货币的先知。那么,他的理论是否有切实的可行性?如果他的理论真正实现,对人类和社会发展是否会有很大的贡献?

按克鲁格曼所说的,“经济学家唯一的样本是历史”。所有的理论最后都要被检验,所有的意识形态最后都要通过实践、或者知识背后的方法论,在实践过程中确定正误。检验经济学家理论的唯一样本就是历史,特别是中国的历史,它在每一个时段都呈现了强烈的立体性,就像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能够见到千年以前的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一样。

02

什么是私票(市场化货币)

关于私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名称,对它的叫法包括私票、钱票、县乡货币、小区域流通货币等等。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纯粹的市场化货币,特别能够呈现出哈耶克所说的竞争性货币的特征。

图1 各式各样的私票

在晚清、民国时期,各种经营性或者行政部门、甚至个人都能发行货币,它是充分自由和市场化的,多在县或县下乡村流通,但是在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也会广泛流行。

作为一种在小区域流通的货币,私票对应的名称千奇百怪,包括钱票、银票、私票、花票、流通券、工资条、抵借券等等。早期,它代表各种金属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包括银两、银元、制钱、铜元、银角等等,后期则可以独自进行流通。在清代以前,人们称之为钱票,民国时多叫私票,对应的政府,比如中央银行、河北省银行、大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发行的官票,此处也统称为私票。

进一步划分种类,代表钱票的就是钱帖,代表银两银元的则是银帖(见图2)。相对而言,发行钱帖的机构实力更小,发表银两票或银元票的机构的公信力、影响力、权力更大。

图2 私票的名称、种类

图3呈现了县下乡村流通的货币的情况,大城市流通的情况实际上和县下乡村也是一样的。在一个乡村和县城里,更多看到和使用的不是中央政府甚至省银行发行的货币,而是当地社会发行的商业票、或者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票、或者是和商会联系密切的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纸币。

图3 私票的分类

“本位”是货币银行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史学界经常用金融学的“本位”套一个词,再去研究中国的货币史。实际上,深入分析西方“本位”的概念,和在此基础上流通的货币体系制度和实践会发现,中西史学界套用的观念并不一样。

中国从来没有本位制,它是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中国的货币体系更像一个星系,以银两银元为核心,周围环绕着银角、银行券、信用更高的上海钱庄发行的庄票、铜元票、军用票等等(见图4)。

图4 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下的私票

03

私票流通的三个阶段

私票在整个中国货币运动发展过程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代私票的流通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道光-咸丰时期。用现代金融学的概念来讲,当时是银铜平行流通制,这一时期钱票大量出现,作为银铜的重要补充货币存在。据郝延平在《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中所提到的,当时中国私票的流通量已经占到货币流通总量的1/3。据货币史大家彭信威估计,清末私商钱票“全国约六千万吊”,约合0.5亿元,占纸币总额的 18%。

这一时期之所以是私票流通的第一阶段,是因为有如下的历史背景。中国人从宋代开始发明纸币,中国的纸币在货币理论、货币实践上,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验理论都丰富,而且呈现出一个强烈的规律:在和平时期或者没有财政危机时,纸币运行相对来说比较平稳,但是每到王朝灭亡之际,首先一定是财政出现问题,并导致政府纸币的滥发,引发通货膨胀和社会分裂,最后导致王朝灭亡。从古代史的研究来看,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货膨胀,也就是在经济上使用纸币所引发的政府大量发行,最终导致政府与人民之间关系的破裂,王朝结束。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看,纸币的定义是人民和政府发生经济关系的媒介,通货膨胀会导致纸币的价值蒸发,从而造成人民与政府经济关系的破裂。

历代统治者吸取了这方面的经验,到了清朝,统治者坚决不发行纸币,从清初到咸丰年间都严格限制纸币发行。但到了咸丰时期,又出现了像以前王朝一样的局面,内部有太平天国,外部有鸦片战争,内忧外患,财政吃紧,除了发行纸币没有别的办法。一发行纸币,社会各种流量就闻风而动,钱票大量出现,这就带来了私票流通的第一个阶段。

2.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太平天国-民国初年。这个时间段,政府对纸币的限制失控,外国的货币种类都能在中国市场上流通,纸币代表各种硬币,发行的量和面都更为扩大了。有学者认为,民国初年,私票的发行量曾达到过1亿元以上,此后呈现下降趋势。

3.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民国时期。民国初期到1935年这一阶段,政府整治自由发行,把它收归于政府层面。在1935年,政府进行了法币改革,各级政府强有力地整治私票,使得货币发行权向政府层面收拢,但一直到1942年抗战期间,中国实现了从四家银行发行纸币到中央银行一家发行纸币的转变,这个历史阶段才算真正完成。据台湾学者王业键在《中国近代货币和银行的演进》中对法币改革前所做的统计(见表1),在中国的所有货币总额中,私票的数量占纸币总量不到5%,占全部货币数量不到2%。

表1 法币改革前中国流通货币流通数量估计

04

私票产生的原因

私票现象的产生并不仅限于中国,从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来看,美国也经历过类似的历史阶段。在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和国家代言人出现前,基本各种势力都会发行货币,市场极度自由。

1. 下层市场的交易需求

私票的出现首先是市场的需求。中国私票的大量发行与中国的封建性或半封建性密切相关。我国传统经济是封建经济,基本特点是耕织结合,但耕织结合必须要有地方集市支撑,老百姓必须要用生产剩余交换日常生活用品,才能完成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就是后来各地私票流行,在下层市场泛滥的最根本原因,因为实物交易会产生一个经济成本最低的交易制度,最终就会出现货币。

图5 农户层次与市场大小及私票交易关系图

2. 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货币,法币改革时期,虽然是中工交农四大行发行货币,但货币供应量特别是辅币供应量在乡村有制度性的缺陷,因为当时的政府重视的是大城市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强有力的货币或者政府货币的辅币流通不到下面,在这个层面仍然有很多制度建设要做,这就给乡村市场发行货币提供了温床。乡村市面上现金缺乏,周转不灵,就导致了货币的产生。

图6 海通县临时通用券(图上文字:“市面现金缺乏周转不灵”;“2角5角1元”)

3. 国家货币严重通胀

民国时期,各地方军阀把持各省银行发行钞票,多以财政需要为主,滥发无度造成纸币通胀,物价飞涨。进而省银行倒闭,纸币遭弃用。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发行拯救性的货币来进行流通,私票就以替代物出现于市场。

图7 文水县维持金融券

图8 霸永信安镇公所临时流通券

4. 私商牟利的工具

除了上述外部原因,发行私票最重要的一个内部激励就是货币发行主体能够获得的利益。政府发行有助于市场,个人发行有助于解决流动资金的问题,这是私票产生的重要原因。

图9 北戴河文聚成钱庄票正背面

5. 民国地方自治

民国时期,由于受政治上的地方自治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当局借自治之机发行地方货币,对中央的权力隐性地发起挑战。因此,政治因素和市场因素共同为私票大规模流通提供现实的可能。

图10 五寨县财政局流通券

图11 某地方公商局纸币

图12 黑龙江勃利县地方自治委员会金融救济券

6. 总结

私票的广泛流通,首先是近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其次是货币体系自身缺陷的原因,最后和政治不统一也有密切关系,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经济的封建或半封建性。

05

私票的发行主体

1. 钱庄、票号、银号、典当等金融机构

私票的发行主体首先是金融机构,包括负责兑换复合货币的钱庄,负责汇兑的票号、银号,以及典当等金融机构。

据地方志记载,最早在乾隆时期,东北就有钱庄发行钱票,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市面。票号、银号、当铺这些金融机构也进行了大量的发行。

图13  钱庄钱票(左1)、票号票券(左2)与当铺钱票(右2)、钱铺钱票(右1)

晚清民国的时候,金融机构成千上万,各种钱票种类极为“繁荣”,但政府相继废两改元,实施法币改革,很多金融机构就随之消失了。钱庄、票号、银号的“繁荣昌盛”,跟当时社会经济不发达的封建性密切相关,是因为当时国家货币不统一,市场上没有一个能用于衡量事物的价值体。因此,当时金融业的发达是出于为自己谋利的需要,从而极大地增加了交易成本、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货币本身运动的规律,就是从一个市场或一个经济体中诞生能够代表或衡量万物的一把“尺子”,去充当一般等价物,否则交易成本就会上升。因此,竞争型的货币在中国私票的历史里表现得非常明显。

2. 地方军政部门或半官方机构

(1)县乡镇村等政府机构与自治机构

政府机构发行私票,与上面所说的“自治”和当地的财政有着密切关系。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一样,面临财政危机时,就以本地的名义发钱,在本地流通,解决财政问题。

图14 河北省冀县发行的临时流通券

图15 自治机构发行的私票

(2)地方驻军

地方驻军占领了一片地区,就会发行自己的货币,因为战争以及各个方面都需要用到货币,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发钱。

图16 地方驻军发行的私票

3. 工商企业

(1)工矿企业

出于增加资本、节省流动资金的需要,企业有发行私票的冲动,当时的大型工矿企业都在发行私票。

图17 工矿企业发行的私票

(2)商业店铺的私票

店铺杂货店、花店、粮店、酒店、布店等发行的票券是各业中最多的。民国时期的“花”指的是棉花,当时经济处在轻工业时代,棉花、轻纺工业都是密切联系的。

图18 商业店铺发行的私票

4. 总结

私票发行呈现出“高度自由、充分竞争”的状态,最终结局是给社会经济制造混乱。在最初发行时期,私票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但在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因为只要政府出现财政方面的问题,就会超出需求发行私票。总体上,私票发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就是巨大的交易成本,并且违反货币自身运动的规律。

06

私票的货币职能

1. 钱庄票的货币职能

(1)结算与汇划的功能

从整体层面看,私票有充分的货币职能,既可以结算,也可以汇兑,比如上海的庄票(见图22)能够代替现金进行流通,而且能够解决当时异常复杂的货币混乱,所以私票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积极作用。

图19 上海的庄票

(2)解决了异地银两不统一的问题

票号发行的纸币可以解决封建时代银两异地不能流通的问题。银两不能异地流通的原因是异地流通会导致本地的金融机构无钱可赚,所以一定要有相应的银号、炉坊来达成这个制度。这个制度举例来说就是,北京的银两到天津都要融化了重铸一遍才能在当地流通。这就给票号提供了商业机会,因为两地都有银子,票号发行的票据型纸币就既可以汇兑也可以做别的业务。

另一个例子是广东的七兑银。一开始,大量的外国银元到中国流通,首先都要融化了变成银锭。后来由于按个论比银两更好用,市场逐渐更加偏好银元,钱庄为了让银元能够在货币流通中体现出自身价值,就在银元上打戳,起到“背书”的作用。所以,福建、广东的银元基本上是烂版银元。但银元上打戳会影响银元的外观,所以钱庄又将七种不同的银元弄成一包,并盖上相应的戳,这七块银元就可以进入流通,这就是七兑银制度。钱庄在七兑银的基础上再发行纸币,慢慢就变成了一个新的货币制度。

图20 广东的七兑银

2. 地方票的多种职能

在货币层面上,畸形“繁荣昌盛”的金融业对当地、对一个国家、对时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所以,私票除了纯货币的职能外,还附加了很多功利性的职能。

(1)政府票券的职能

地方政府发行的私票,有的甚至跟债券组合,类似于现代金融学里的“资产证券化”。例如,北洋政府时期,财政紧张的时候,就把铁路公债和货币发行有机结合起来,把铁道部职员的工薪和纸币有机地结合起来。

图21 政府票券

(2)军队票券的职能

军队票券是军阀搜刮地方民财、筹集军费的手段。例如,军队发行军用票,打仗的时候,所有的后勤补给全部使用军用票购买,打赢了就收兑回来,打输了就让老百姓承担所有损失。

图22 军队票券

3. 商号票的流通职能

私票不仅能够实现货币的所有职能,甚至还是一个超货币的、类似超经济强制的手段。所以,在当时的社会里,什么势力都发行纸币和私票,外商和外国机构也会在中国发行纸币。晚清义和团运动以后,洋人占据天津租界,成立了市政管理机构发行纸币,并在天津流行。除了熟知的大银行之外,所有的在华的商行,大部分都发行过纸币。

图23 可以凑整兑现的商号票

图24 可兑现铜元、制钱的票券

图25 可互相担保的商号联票

图26 可跨区域流通的商业联全票

4. 总结

以上就是历史上整体的私票发行情况,以及相应的职能。为了能够使私票更好地流通、能够延续下去,各种方法、各种形式、各种不同的资产组合发行模式都出现了,甚至可以在其中找到“金融创新”的影子。

07

民国私票的自发,货币的“自由和民主”

回顾民国时代中国纸币实践的路径,跟北宋私交子到官交子、元朝的地方纸币到交钞、明代纸币、清代纸币都是高度一致的,最后还是得靠政府信用来维持一个大的经济体的运行。

民国纸币可以分为官票、私票、商业银行纸币这三大种类,它们之间存在递进关系。私票可以说是被商业银行纸币取代了,而由于国家银行纸币资本雄厚、流通地域广、对应的“尺子”比较准,最后商业银行纸币也会被国家银行纸币取代,从省到地方银行都经历过这样的一个实践过程。

从清末开始,政府就试图发行国家银行纸币,但因为政治约束力差而没有成功。民国时期,通过法币改革特别是1942年战时经济的威力,完成了一个国家货币的统一,然后才有建国以后的元、角、分,主辅币清晰单一的价值尺度。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

从区域的形势来说,除了那些极度不发达的地区没有私票,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南沿海、东北、华北、西北,也包括新疆,都会发行大量私票。私票的发行遍布全国,它呈现出一种二元的状态,一方面国家拼命地收,另一方面地方拼命地发。市场和政府有时候在西方经济学的价值体系里处于对立的层面。

图27 19世纪上半叶各种货币主要流通区域缩略图

前面提到过,财政紧张时,各家财政局就发行私票。中国估计有成百上千种各地财政局发行的私票,各个地方私票发行的密度非常大。比如我们在《民国编·县乡纸币券》中提到的,湖南益阳县一个地方在某一个时点,仅是能搜集到的就有80多种私票,在更小的区域里、相当于现在的乡的范围内,就有七八种货币。有的商人通过发行私票变成商绅,军队则变成军绅。

私票的自发,反映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例如,商人发行的钱票的名称特别能体现经商者的价值观和商业道德。在我们抽样的1509种私票中,商号发行出现最多的三个字,一是“兴”,意为“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一是“德”,包括为人品德、商业道德,因为钱票是商号对社会公众的负债,需要负起责任;最后一个是“和”,因为“和气生财”,用现在的词来讲,这个是当时中国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如果把出现频率最高的前20个字组合起来,则成一首诗,读为: “兴德和同堂,丰裕福生祥。聚义成顺泰,恒源永盛昌”,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兴”“德”“义”之间的内存联系。

此外,私票也通过票面上的图案来传达自己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包括三国故事、水浒人物、红楼梦等文化经典,以及反映地域特色的当地名胜等。私票的文化属性,是乡绅教化功能的体现。

总的来说,关于私票的研究材料非常丰富,在《山东近代货币》、《淄博地方票》、《中国钱票》等著作中都有记载,都可以证明上面所说的内容。我们学习纯理论的东西,都应当看一下当时的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历史学或者历史的方法,本身就是经济学的方法,这两者结合起来,对学习经济学的理论会大有帮助。

中国近代的私票史和纸币史说明了纸币的发行在那个时代是经过激烈竞争的。然而,他们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繁荣,反而制造了经济的更加混乱和极度繁复的交易成本。市场调控不了个人或机构手中的发行权,以发行增大自有资金追逐利润是祸乱之源。所有这一切,支撑不了哈耶克货币理论。

观点整理:肖伊琪

内容监制:安然 朱霜霜

版面编辑|刘书廷

责任编辑|李锦璇、蒋旭

主编|朱霜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商贾一街走 掌柜七票收
清末私银钱号的钞票——山西人独大的新兴行业'山西票号'
民国时期钱庄票一组十七枚
国家银行和地方银行的纸币
诚轩18春·钱币:纸币萃珍
纸币收藏者必读的收藏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