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概论: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三)


上一篇《道德经概论: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二)

好,下面我们讲第三部分,就是道是可以把握的。第一点就是非常重要的返于道的力量。对应的经典原文就是: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白话文的释读就是:返于道的力量,是道的运动的体现,而柔弱是合道用道时的感受。天下万物都生于有形质之物,有形质之物从根本上讲是生于无形之的道。

这段经文非常重要,我甚至可以用非常大的篇幅去讲这个东西。我们当前的文化环境中,我们非常熟悉的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我们历史课本上也讲了,当初严复把这个东西给引入到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那之后我们中国人慢慢觉醒,发现整个世界原来还真是这样的一个丛林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以说我们近现代的历史,受这个理论的影响非常的深远。

达尔文做为一个博物学家或者说生物学家去提了这样一个理论,实际上在我们全中国也好,全世界也好,已经远远超出它研究生物学的圈子,几乎成为了一个通用的社会法则。

我们这里所讲的“反者道之动”,可以说是比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普遍、更深刻、更高级的这样的一个理论。因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实际上限定于生物世界,而“反者道之动”实际上是覆盖了所有的:天地也好,有形之的无形之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全都在里面了。“反者道之动”这里的反算是个通假字,就是返回的反,返于道的力量,他是道的运动的体现。

我写过一篇文章讲这个,有个形象化的比喻,就像马拉着马车在道路上行走,那么车夫他的作用是什么呢?车夫手里拿着鞭子,他去抽这抽这匹马。为什么抽他,是因为马走歪了,通过鞭子把马再赶到道上来。这个车夫就像“道”。对于道来讲,你如果是正儿八经的就行于道上,就在大马路上走,车夫基本上没有必要去抽你,你就这样一直往下走就行了。对于马来说,他的一个感受是什么?我走了这么久了,一点鞭子都没挨,好像这个车夫挺弱的,没有什么力量是吧?这叫弱者道之用。当我们合道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体会。

这句话其实概括了世界的本源,最根本的推动力就是让一切返于道。如果我们再形象化一点,在人的人类世界里面,在我们人自己身上,也到处体现了这种力量。比如说我们每天加班熬夜,这个其实就是不合道的,但是道不会说立马就处决你,他会给你抽鞭子,这抽鞭子的表现就是你自己会感觉浑身不舒服,你的身体状况一定会下降,会感到疼痛,腰酸背痛这种。

应该说疼痛本身其实就是一种信号,它本身不是病,它只是一种信号,这种信号是告诉你你做错了,你应该恢复到正常的一个状态,应该按照天道的设定好好的去休息,该休息的时候休息,给你这样的一个信号。那么如果说你一切都按照这样的一个法则去活动的话,整个人会很舒服,没有任何的负累,身体状况会非常好。如果是有过感冒经历的人,会感触更深了。当你感冒的时候,你会觉得呼吸、正常睡觉、正常吃饭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当你身体好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根本都没有什么别扭的。

如果把这个准则放到人类社会,也是这样的。我们人类所建立起来的政权,如果这个政权它不合道,残害百姓,杀害老百姓,也不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最后老百姓就会起义造反,把这个君王给推推翻,把这个王朝给覆灭掉,这其实也是“反者道之动”的表现。

这么大的一个社会组织,它也可以以这种类似于生命体的状态去表征。对于生命体来说的话,它一定是这样的。后面这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对于万物来讲一定是有母亲的,孩子是母亲生的,所以说“万物生于有”。就是有形制的东西一定是有形质的东西生出来的。“有生于无”,这个无就是一种抽象的表述,就是前面所说的这样的一个规则。通过“反者道之动”这样的一个法则,对万物做一个筛选。

如果万物真的背道而驰的话,离道太远,那么道就会给它不断去增加惩罚的力量。如果你已经背离天道,背离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你就会被道回收回去,也就是会被灭亡掉。

那些背离道的都被灭亡掉了,合道的都生存下来了,剩下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天下的所有的一切,它实际上就是这么筛选而来的。所以这里叫“有生于无”,也就是说能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它一定是被筛选过的,筛选的过程永远不会停止,但这个过程也不会说那么激烈。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困惑,比如有的人怎么整天做恶,好像还活得挺好的。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短周期的事情,如果拉长周期的话,背离天道一定会遭遇到天道的惩罚力的。任何人只能一时的作恶而无法长久的作恶。

好,下面我们讲第二部分“人治和道”,这个也是我们说道可以把握里面的重要的一点。我们前面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基本上就已经可以很好的去把握了,但实际上又很少有人能做到,你比如说让你按时吃饭,按时睡觉,这么简单的事情是吧,老天爷设定的应该说最简单的事情,我们都很难做到,为什么?说白了还是我们人自己的奇思怪想的东西,我们自己所设定的一些规矩,它阻止了我们,所以有这样一句经文叫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释读为白话文:就学习而言,每天都要增加知识,就为道而言,则是每天都要减损人智。

我们想学东西的话肯定是要增加知识,但是我们想要让自己合道的话,我们这些人智的东西,人智巧伪的东西是一种阻碍,这个也是道家和儒家很大的一个不同。如果不理解这个的话,就很难入门道德经。

对于老子来讲,他实际上是不断的强调我们要放弃我们人智的东西,放弃我们自己那点小聪明,因为天道的力量实在太过强大了,我们要善于从天道里面获取力量。

好,我们再讲第三部分叫:豫、犹、俨、涣、敦、旷、浑。对应的经典原文就是: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这段有点太长了,我就直接把我涉毒的截图发到群里。

我们说到是可以把握的,除了我们通过理解道去把握,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去参考,以其他人为榜样,就是以那些善为道者为榜样。

在道德经里面对这些人的样子有这样的描绘可能我们大家会觉得比较难以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些特性?豫兮就像大象一样,在冬天的时候要过河。因为冬天的时候河面结了冰,但是大象因为体重非常重,所以他想要走过冰面,一定是要非常小心的,一不留神可能就把冰给踩破自己掉河里了。豫兮若冬涉川,就是非常小心翼翼的样子。

犹兮,也是一样非常的警惕,就像猴子一样。猴子走到人的地盘上,或者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它会左顾右盼,前前后后左右不断的巡视,一有动静的话立马就跳开了,赶紧跑了,就是这个样子。

这一定程度上也是讲圣人修炼的状态。如果我们用一个俗语来说的话,叫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方方面面的非常细节的一些点都加以注意。这其实说明了我们身为人,有人自己的一些欲望,有自己的一些智巧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的存在,想要去求道的话是非常难的,那么一定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摒除我们人类自己的这些志气和欲望,要做到非常的小心翼翼,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修道的话到一定的阶段到一定程度上,一切就是一种与道浑然一体,自然而然的状态。“安以久动之徐生”,我们安坐于道中,长久的跟随道的运动,慢慢的仿佛和道一样生生不息。这段最后一句仔细揣摩的话,会非常有意境。“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把我们丢入道中,这个过程就像你在清水里面撒进去一滴墨汁这样的,开始的时候水变得浑浊了,那么对于变得浑浊的水,我们保持虚静,慢慢的当水的运动停下来,进入到一种虚静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水和墨汁就开始融合到一起,然后整个水重新变得相对比较清澈。

我们接着讲“道是可以把握的”这一部分,还有“道之乐”以及“守道”部分。那么对于我们把握道的话,它会形成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经文中所讲的: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用白话文释读就是:以道为准绳从事,那么各方面的行为符合道的特质;以德为准绳,各方面的行为就会符合德的特质;不遵从道德的最后的结果,也和那些失道之物一样走向灭亡。与道相合的,道乐于滋养他,与德相合的,德乐于滋养他,与失离道德相合的,失离道德的归宿也在召唤他。

“德者同于德”,是以德为准神。我们说德它是叫做“德府万物”。德它是一个不断积蓄的过程。那么我们想要同于德的话也是一样的,我们要不断去积德,不断去做合道的事情。

这段因为字相对比较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这里相当于给它添加了一些特殊的东西,让整句话变得更加具象一些,这样释读就会更方便我们去理解。

从事于道者,就是以道为准绳去做事,那么我们各方面的行为就会符合道的特质。“同”这里叫“同于道”,这个其实也跟我们上面所说的,道作为一个大生命体这样的特性也是相关联的。就是说我们想要合道的话,方法就是符合道德的一些特质,这里就是简单称之为“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你合道的话,道就能够很好的去滋养:生之育之。失者同于失,这里面我把这个“失”就释读的更严重一些:如果我们不遵从道德的话,最后的结果也和失道之物一样走向灭亡。这句释读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里面我们解释过了,就说所有的你看到的万物,只要说你不合道了,最终一定会被到回收回去。如果说你偏离道的话,不断的去偏离,那么一定就会走向覆亡,这就叫做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合道,不断的去积德。那么我们就一定会长生久视,生生不息,这就是“德亦乐得之”的一个结果。

我们再说“守道”。因为我们讲的道它是可以把握的,可能你可以在一件事情上或者说短时间内去把握道,去用到道的一些准则,那么我们真正的想去修身的话,你一定是要守住道,抱道不离。这个到这里面有专门章节去讲,我们这里就挑最重要的一句话叫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对于帝王来讲的话,你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一定是要守道不离的,只有这样,你才能用最小的力量,最小的辛劳去完成最大的事业。侯王如果能守道,万物都能够自行根据天道完成自我教化,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我们现在讲今天最后一部分“德是什么”?其实我们在前文中也简单提到过,德它首先是蓄养万物,对应的道德经里面的章句就是叫: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释读为白话文就是:万物都是由道而生,由德去养,与外物的交互中成型,在势的引导下逐渐生长。所以万物莫不是尊道而贵德的。

道生之,我们前面说了就是道的三大特性之一:生出万物。那么生出之后的话是由德来蓄养的。物形之,在与外物的交互中会不断的去形成它自己的一个形状。势成之,是说在势的引导下会逐渐的生长。总的来说,万物想要自己生长发育的话,一定是要尊道而贵德的。

德的第二点就是“重在积德”,万物皆可积德。这里面对应的经典原文就是:

治人事天,莫若蔷。

夫为蔷,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这段话的核心就是讲积德。对于德来说,重在一个“积”字。如果我们去揣摩这个字的话,它相当于是时间上的一个概念。我们想要积累一个东西的话,肯定是越早越好,就叫是谓早服。越早的话积累的越多越重,叫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到我们德积到非常厚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并且不断做正确的事情,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那我们最后一定是非常厉害的。

这段话的白话文释读是:按照天道治理百姓,都不如谨慎。“治人事天”叫做按天道治理百姓,“莫若啬”的啬就是人不大方,吝啬,这样的一个本意。那么这里我们引申为“谨慎”,这个也是和前文我们所说的,那些得道之人的样子是对应的,像大象在冬天的时候过大河一样,像猴子特别小心四周有异样那样,都是非常小心的状态,非常谨慎。不像我们人文的话语体系里面吝啬是一个贬义词,这里的啬实际上是一个褒义词,它吝啬的是我们人自己的东西。我们说道德经的一个主旨就是反对人自己的智巧欲望,那么你如果非常吝啬的去用这些东西主导自己的话,其实是一个优点。

“是谓早服”,只有谨慎施为才可以称之为服天德服的早。重点就是早,因为我们说积德的积的话,积蓄东西都是讲一个时间概念的。

还有第二段经文: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释读为白话文就是:

以道正身,德才是真德;以道修之于家,家庭德足而有富余;以道修之于乡,乡之德才长久;以道修之于邦,邦之德才会兴旺昌盛。以道修之于天下,天下才会普遍太平。

这是把“身、家、乡、天下”几个概念一起去讲。实际上它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身、家、乡、天下”实际上是同构的,我们可以把它们都当做生命体去理解,这其实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文化上的习惯,叫做“治身齐家平天下”。在这三个维度上,它对应的道如果去深究的话,本源上是一样的,当然在术的层面上会不一样。所以这些都是可以去积德的。对于这几个层面来讲的话,积德也都非常重要。

下面讲第三块“积德是为了泽被天下”。我们讲德的重要特性时说要重积德,对于身、家、国、天下这些都是可以去积德的。那么我们积德的目的是什么?积德的目的对于我们人来讲的话,就是为了泽被天下。

我们之前一些文章里面也提到过,道德经的阅读对象是君王这样的人物,那么对于君王来讲,他通过个人的修身,进而把国家治理好,最终让天下的人都能够受益。对应的经文就是: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里的契就是契约的意思。然后彻就是收税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去理解,“有德司契”可以理解为甲方,就是给钱那一方,就是施与的那一方,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够不断的去往外施与。你自己合道,不断的去积累这种合道的行为的结果,就是不断的去积德,你德足了,才可以往外去施与,这是它的根本原理。

而对于无德的人来讲,无德的君王,他就是一味的从百姓那里去收税,去索取百姓的东西,来养活自己,这种行为是无德的,这种君王也是无德的。

对于天道来讲的话,它会不断的去施与。天道本身具有强大的力量,它一定会无私的奉献给所有人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够用上这种力量。所以加上一句“常与善人”。这个善人就是善行天道之人。这点我们要记住,在道德经里面,所有提到善的地方,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人文社会里面所谓的善良。善基本上都是指善行天道,善人就是善行天道之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就是说天道不会与谁相亲,只会不断的成就善行天道之人。

这句话是帛书老子的最后一句话,以此结尾是非常有韵味的。老子在完整的讲述了道德经,讲述了道德原理德之后,再语重心长的跟世人们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我讲了这么多关于天道的东西,描绘了他这么强大的力量,但是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利用上。天道本身是不会去单独的去对某个人好的,并不会去存有私心,觉得你长得漂亮对你好,觉得你长得帅对你好,这都是不可能的,他是没有亲疏关系的。

我在下一部分的标题定的叫做人和于天,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人相合,这一点也是有所考量的,因为我们讲天人相合,两个人相合的话,一定是相互之间走到一起,就像百年好合,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话是两个人同向而行,走到一起,两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实际上我们读完道德经就会发现,道德经它都是在讲人要和于天,而老天爷根本不会把人当回事,也不会专门的去偏好于人。天道无亲,这是我们需要把握的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一定要善行天道,要不断地磨砺自己,多想想怎么样让自己去成为一个合道之人,而不要妄想着天过来合你,专门垂青于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的智慧79
背不下《道德经》,至少背下这些精华
225.《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老子《道德经》下篇 书法 第38章至81章
《道德经》讲义(第30讲)
290-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次解-唐-佚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