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伯庸:以假乱真也是一门学问
马伯庸:以假乱真也是一门学问

  
伪考据,以挖掘历史真相之名,行八卦之实
  坐车时,马伯庸和妻子玩起了“成语接龙”的游戏。轮到他时,他随口编了个假成语。见妻子满脸怀疑,他立刻又为这个假成语编了一段典故,然后以肯定的口吻说,不信你去查查那本什么什么书。妻子回家一搜,发现这本书的名字也是编的。
  “伪考据”,这是马伯庸的历史小说的一大特点。他总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掘出一连串被忽略的空白点,然后以丰富的想象、严谨的逻辑和细腻的文笔,将这些空白点填补得严丝合缝,令人信服。
  
“自罗开蒙,从陈渐深”,考据颇细的三国游戏也是了解三国历史的一大途径
  坊间相传,马伯庸从小到大,数学考试从未及格。向他求证时,他说,网络流言不可信,我只是初中数学不太好,但偶尔也还能及格几回。
  马伯庸与三国游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证明此言非虚。初二时,老师给班上的两名同学单独开了计算机课,其中一人每次上机回来后,就向马伯庸炫耀各种好玩的游戏。于是,在同学的蛊惑下,他花40块钱买了两张5寸磁盘,将《三国志2》拷了回来,随游戏还附赠有一张黑白复印的封面和一份密码表。
  马伯庸兴冲冲地拿着磁盘去了母亲单位,请人帮忙在电脑上安装好。进入游戏后,他按图索骥,对照密码表,输入数字,可折腾了半天,还是玩不起来,只好悻悻然作罢。后来他才知道,游戏其实早已开始,玩家须以数字输入指令,而他以为游戏是在反复要求他输入密码。
  从幼儿园到大学,马伯庸总共转过13次学。初三那年,他从赤峰转至三亚后,父亲给他配了台电脑。电脑上预装有几款游戏,智冠的《三国演义》是其中之一。与令人头疼的阿拉伯数字相比,PC喇叭发出的中文语音显得美妙无比,尤其是曹操的那句“刘备,汝多行不义,吾将伐之!”自此,他便迷上了三国游戏。
  “自罗开蒙,从陈渐深”,马伯庸用这八个字概括了罗贯中和陈寿对他的影响。而他真正开始研究三国历史,则是始于赤军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文,这篇文章颠覆了他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认识。之后,他找来《后汉书》和《华阳国志》等史书,翻看与三国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资料,对这段历史的各种细节充满好奇,包括当时的官制、军事编制、经济状况、地理环境、城市建筑等。
  《三国志》游戏也成为他了解三国历史的途径之一。游戏中,登场亮相的三国角色多达数百名,其中不少是他以往从未注意到的冷僻人物,比如戏志才。此人在《三国演义》中并未提及,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也只是略有记载,而在游戏中却有很高的智谋值。发现这个神秘角色后,他翻阅史料,才知晓此人的身世背景:戏志才由荀彧推荐出山,成为曹操的谋士,深受曹操器重,可惜尚未有机会施展便因病去世。
  
历史上虽无记载,但只要逻辑成立,就不能说它一定没有
  初次见面,马伯庸给人的印象是健谈,反应机敏,却不若他的文字那般有趣。拍照时,妻子让他把灰大衣脱下,搭在胳膊上,他边脱边嘟囔,又不是给退休老干部拍照。这是那天见面后,他讲的唯一一句冷笑话。
  关于马伯庸,坊间流传的小道消息多不属实。比如为什么被称为“马亲王”,连他自己也觉得纳闷。“伪历史”的创作手法与之类似,人和事在历史上确然存在,而彼此间并无因果关系,马伯庸以一种看似荒诞却又符合逻辑的推论方式,将其连缀在一起,并添加大量细节,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2010年,马伯庸的《风雨<洛神赋>》与贾平凹的《一块土地》并肩,获得了当年“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风雨<洛神赋>》是一篇典型的“伪考据体文”,以挖掘历史真相之名,行八卦之实。在马伯庸的细密考证下,《洛神赋》这首爱情诗歌的背后浮现出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宫廷阴谋:甄宓与曹丕、曹植之间的关系,并非夫妻二人加一个“精神第三者”那么简单。为了赢得立嗣之战,曹丕特意安排甄宓去色诱曹植。甄宓开出的交换条件是,必须让曹叡封爵,诏告天下。后来成为魏明帝的曹叡,其实并非曹家后代,而是甄宓与前夫袁熙的孩子。
  这篇文章的论据均有出处,例如曹叡或是袁熙之子,以往也有历史研究者提出过,虽然已被证实不确,却不妨碍进行再创作。而马伯庸是第一个将曹叡的身世之谜,以及甄宓、曹丕、曹植三人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以一条明晰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人,再加入适当的发挥,便演绎出了一段全新的历史故事。
  《风雨<洛神赋>》的灵感源于马伯庸的另一篇“伪考据体文”——《<孔雀东南飞>与建安年间政治悬案》,在这篇文章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被诠释为一场波谲诡诈的政治斗争,焦仲卿是刺杀孙策的凶手,他与刘兰芝的死,并非殉情自杀,而是被人灭口,幕后黑手是郭嘉。
  “这是‘伪历史’,但不是‘伪造历史’。”马伯庸说。他认为,各个事件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存在着诸多的可能性,“历史上没有记载的,只要逻辑上成立,你也不能说它肯定没有,不妨将其当成另一个平行宇宙的故事。”
  
越熟悉真品,越注重细节,做出来的赝品就越可信
  马伯庸的第一部“伪历史”小说可以追溯到2004年。那时他还在读大学,常年活跃于“新·战国联盟”(ID“白羽囚狱佑入道三无”)、“不落的黄金狮子旗”(ID“比克古”)、“桑桑学院”(ID“Bucock”)等网站。一次,“桑桑学院”文学俱乐部举办征文大赛,主题是“历史的另一面”。于是,马伯庸提笔写了一篇七万字的小说,为马谡翻案。在他笔下,马谡失街亭是遭人陷害,他逃走后,隐姓埋名二十多年,最后回来报仇。
  出于对三国的喜爱,以及对弗·福塞斯的军事间谍小说——《豺狼的日子》、《上帝的拳头》和《第四秘密协定书》等——的痴迷,2005年,马伯庸创作了一部三国间谍小说《风起陇西》,讲述魏蜀两国围绕秘密武器“诸葛连弩”展开的一场惊险刺激的情报战。
  马伯庸称福塞斯为《风起陇西》的“祖母”,称克里斯提昂·贾克为“祖父”,因为后者的《谋杀金字塔》三部曲是他灵感的最早起源。“贾克大爷以埃及的历史为脉络,在真实历史大势的缝隙之间填夹进了无数貌似真实的细节,营造出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古代世界。和一般故意颠倒现代古代的恶搞不同,贾克老爷是以一种十分严谨的态度去写这部小说,他没有生硬地将现代玩意强行塞到古代,而是不动声色地把细节融到文章的每一个角落,逐渐让读者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接受这一崭新的世界观,并享受其中。”
  马伯庸模仿贾克等人的风格,《风起陇西》中的很多机构,比如靖安司、司闻曹、军正司,以及繁琐冗长的蜀汉行政程序,虽为杜撰,却描写得很真实。此外,三国时期的外交人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消息传回本国?武器的设计、实验、改进和定型的流程是怎样的?如何计算前线粮草的存量?运输军粮的木牛流马如何进行维护保养?运转率和故障率各是多少?……这些细节问题,史料并无记载,但却是当时的统帅们所必须面对的,于是马伯庸发挥他的知识和想象力,在小说中,以合乎情理的方式,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
  “做赝品必须接触很多真实的东西,对这些东西越熟悉,你造假的水平就越高。”他说,“其次要注重细节,细节写得越多,文章给人的感觉就越可信。”
  《风起陇西》之后,马伯庸又写过不少“伪历史”的三国作品:悬疑推理小说《官渡杀人事件》讲述了曹操在官渡遭遇暗杀后,委托主人公调查暗杀事件,最终挖出幕后黑手的故事;《三国新语》是一系列关于三国人物的小段子,各种调侃,各种吐槽;即将出版的《三国机密:龙难日》(原名《潜龙在渊》)则试图为三国历史上最难翻案的汉献帝翻案,讲述他“如何在诸多军阀倾轧下生存”。
  
历史上每一件事都有内幕,如果没有,就制造一个
  “好想搞个《逆转廷尉》。那一夜的白帝城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先帝临终前的真相,在场目击者为何说法不一?稚气未脱的年轻帝王,必须驱散重重迷雾,在各怀心思的新朝老臣之间寻求真相。成都廷推,将决定蜀汉王朝未来几十年的命运!”2月7日中午,马伯庸发了这条微博,原本是为将要出版的三国新书写的一个新段子,可没想到发布后的第二天,成都便传出了一起政治事件的消息,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他这个段子是在隐喻现实。
  马伯庸并不讳言他对借古讽今这一手法的偏爱:“我觉得现代和古代的区别就是科技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人的行为模式从未变过,比如你位置坐得高了,肯定会担心别人抢你的权。人性是永远不会变的。”
  在《风起陇西》中,他受东汉末年的许劭和许靖所办的“月旦评”人物品评会的启发,将这套品评制度搬入了诸葛亮主政时期的蜀汉,演变为一套内部审查机制。他虚构了“靖安司”这一机构,靖安司隶属于丞相府,负责组织内部的清洗工作,其职能相当于今天的内务安全部门,“活跃在自己人中间,努力寻找隐藏其中的敌人”。靖安司的评议间位于汉中的一间地下室,受审者被蒙眼带入室内,接受高层的评议审查。
  从《风起陇西》到《三国机密》,从《<孔雀东南飞>与建安年间政治悬案》到《风雨<洛神赋>》,“阴谋”二字可以说贯穿始终。“身为一个阴谋论者,我的信条是:历史上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如果没有,那么就制造一个出来。”马伯庸写道,“……我喜欢阴谋史观,不是因为那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也不是因为那更能反映出人性的暗面,单纯是对于这种体制式的诡计与内幕有着叶公好龙式的兴趣罢了。”
  
研究历史的高手都在民间
  现实中的马伯庸是某外资电气公司的市场人员,每天的工作是写PPT、写调研、写报告。同事知道他笔头好,逢年过节,公司有什么活动,就会拉他去写个串场词,或是帮领导写一篇20分钟的发言稿。
  “我最擅长的就是模仿各种不同的文体。从中学时代起,我帮人写入团申请书,写入党申请书,写思想汇报,写英雄楷模的学习报告,还帮我妈写过十六大的学习心得。”马伯庸说。
  他最初的成名作也是一系列模仿他人的恶搞文章,比如《三篇作文》,分别以田中芳树、村上春树、王小波的文笔,写“一只小船”、“送伞”和“记一次难忘的劳动”,令人捧腹,由此也形成了他的另一文风:混搭。例如以西方翻译腔的风格写三国,“诸葛亮是如此惊讶,以至于他半天说不出话”;或是以东方武侠的风格写中世纪欧洲,“一名教士跃至半空,‘刷刷刷’甩出三剑,将对手迫退,然后长啸一声”。
  去年,马伯庸与汗青合著的《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正式出版。这是一本正经的历史读物,讲述了400多年前,中、朝、日之间爆发的持续七年的壬辰战争,旨在还原这场“意义深远却被人遗忘、误解甚至刻意扭曲”的战争的真相。
  与他合著此书的汗青是一位业余历史研究者及古兵器收藏者,他在顺义建有一个小工坊,购置了蒸汽锤等锻造设备,打造古兵器。为了考证明朝火铳的射击距离,他按照史书记载的规格,亲手制作了一把火铳,在河边试射,测量实际射程。美国《纽约时报》在撰写“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专题时,采访的唯一一位中国历史研究者就是汗青。
  马伯庸最佩服的一本研究三国的书是张靖龙所著的《赤壁之战研究》,这本书的考据极为详尽,对于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理环境、兵力规模,乃至曹军的疾疫,以及战时的气象,均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还有一位名叫“魔力的真髓”的三国迷,马伯庸的三国小说中的很多点子,都是在同他聊天之后得来的。
  “高手都在民间。”马伯庸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马伯庸谈“三国”写作
UC头条:作家马伯庸:打磨时间的颗粒感
鬼才作家马伯庸的神作,除了当下热播的《显微镜下的大明》还有这几部!
3部关于三国的古风小说,故事大胆想象,讲述不一样的三国
内地“文学鬼才”马伯庸
马伯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