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诗指南]林则徐诗中“一丸泥”不仅仅是个比喻
    林则徐七律《出嘉峪关》其一尾联曰:“谁道殽函千古险,回看只是一丸泥。”好多人读后都称赞林公以“一丸泥”来比喻远望中的函谷关,绝妙无伦。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一丸泥”自有来历,并非是林公的原创。关于“一丸泥”的典故,来自于《后汉书》:“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南朝宋·范晔《後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东汉初年,刘秀多次派出说客前来说服割据甘肃天水的隗嚣归顺朝廷,隗嚣犹豫不决之际,他的将军王元劝他不要归顺朝廷,而且表示他可以用“一丸泥”把函谷关封起来,这样一来,长安和天水之间的通道被堵塞,朝廷对隗嚣也无可奈何。
    此后,“一丸泥”这一典故被赋予的基本含义是:天险关口,易守难攻,即使以“一丸泥”这样微弱的兵力来防守,也是万无一失的。
    而在林则徐的诗中,是属于典故活用,意为千古险关函谷关与眼前的嘉峪关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渺微如“一丸泥”。但诗句所营造的意境不光是比喻的奇妙,更是显示了林公文武双全的精神气概和指点江山的英雄形象。而且,这一典故在前人诗词中屡被运用,唯林公用得最好,用得最含蓄,最恍惚,也用得最符合他的身分。这里试举几个前人运用的例子,以作对比:
    当今函谷上,唯见一丸泥。(梁·戴暠《从军诗》) 
    不将千里隔,何用一丸泥?(唐·张说《奉和圣制潼关口号应制》)
    平戎七尺剑,封险一丸泥。(唐·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
    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唐·李贺《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
    壮士不言三尺剑,谋臣休道一丸泥。(唐·皮日休《题潼关兰若》)
    好笑王元不量力,函关那受一丸泥。(唐·胡曾《咏史诗·陇西》)
    不劳三尺剑,已办一丸泥。(宋·杨万里《虞丞相挽词三首》)
    玉关不用一丸泥,自有长城鸟鼠西。(宋·苏轼《次韵钱穆父马上寄钱颖叔二首》)
    陋邦修职贡,安用一丸泥。(元·王寂《自永康次顺化营》)
    客久独凭三尺剑,时清何用一丸泥。(明·张佳胤《登函关城楼》)
    休同隗嚣辈,终误一丸泥。(明·袁凯《闻诛孛罗帖木儿(乙巳十月)》)
    奇兵未厄一丸泥,绵竹悬军万仞梯。(清·张笃庆《邓艾庙》)
    风月满山关不住,他时须用一丸泥。(清·钱谦益编《列朝诗集)
    穿重解深三窟兔,侵多不剩一丸泥。(同上)
    一丸泥断东偏路,只遣清风夜扣关。(清·陈田辑《明诗纪事》辛签·卷二十八)
    谁凿五丁千仞壁,忽封三晋一丸泥。(《晚晴簃诗汇》)
    裂土自凭三尺剑,封关谁仗一丸泥。(同上)
    绝岛尘生动鼓鼙,闭关难得一丸泥。(同上)
    日入虞渊天所覆,不应空恃一丸泥。(同上)
    国是祇凭三寸舌,老谋终惜一丸泥。(清·顾炎武《顾亭林诗集》卷三)
    莫倚居庸三路险,请封函谷一丸泥。(清·钱谦益《初学集》卷十二)
    当年谁设险,不用一丸泥?(清·王士禛《渔洋山人精华录》卷六)
    函关一丸泥,势难复闭壁。(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
    骂我倭奴兼汉贼,函关难闭一丸泥。(同上)
    紫气近来东望满,函关何用一丸泥。(清·沈永令《秦中》)
    画奇却敌,封关惟用一丸泥。(清·邬仁卿《初学晬盘》)
    乐府新成七德曲,雄关拚掷一丸泥。(清·丁治棠《仕隐斋涉笔》卷八所载分咏类诗钟,上句咏“舞”,下句咏“封”。注:诗钟是一种诗词游戏,可以练习作诗的基本功。)
    从以上例子可知,自戴暠将“一丸泥”相入诗中以后,后来者纷纷仿效,都咏出了非常精彩的句子。其中,大概有两种思想倾向:一者,当社会安定,国家强盛时,文人武将倾向于积极拓边,这时,他们会毫不含糊地说,既然我有三尺剑打天下,就用不着以“一丸泥”闭关自守了;再者,当社会动乱,朝廷衰弱时,则正好相,“一丸泥”能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而林则徐诗中的“一丸泥”,除了直接的比喻作用外,还另寓深意,只有当你通读了以上所举各家的诗作后,才能有所感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典故(9)一丸泥的巧用
林则徐感赋嘉峪关,赴塞外旷达抒情怀|近代诗佳作品读②
诗歌百练: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林则徐)
第二届中国(灵宝)对联高峰论坛贺联和函谷关长联征集揭晓
函谷关
新安县函谷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