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方向》的迷宫中找到方向——读一本无字书40遍有感

楔子:

肖邦的作品,让人相信有些音乐不通过钢琴是表达不出来的(笔者认为千真万确)。 与之类似的,在法语漫画的鼎盛时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以莫比斯(Moebius,原名Jean Giraud,被誉为《丁丁历险记》的作者Hergé之后最有影响力的漫画家,费里尼称其与毕加索和马蒂斯同样伟大,宫崎骏和漫威画家Stan Lee也对其极为推崇)为代表的一批漫画大师;《雪国列车》、《Arzach》等巅峰之作让人们意识到漫画/绘本别具一格、无法被替代的魅力(图像之美和叙事手法之美)。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与绘画、雕塑、建筑等并列的“第九艺术”),漫画/绘本的脱俗地位也是在那个时期树立起来的(可惜,现在搜索“第九艺术”蹦出来的都是“电子游戏”,不知“漫画/绘本”会不会有一种“失乐园”的酸楚——不过,搜“Ninth Art”或者“Neuvième art”就会发现漫画/绘本还在乐园里呢)。

而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向人们证明了没有什么音乐是钢琴表现不了的(笔者认为有点儿言过其实)。与之类似的,法国漫画家马克-安托万·马修(Marc-Antoine Mathieu)以其标志性的黑白灰色调和冷峻的画风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探索漫画极限的实验(他的漫画都有很强的实验性,且每次实验的关注点都不相同)。他的新作Sens(中译本译作《方向》,由后浪出版社引进,2017年5月出版)消解了漫画与推理小说、游戏攻关指南、超现实主义画册、电影分镜头脚本、荒诞哲学寓言故事的边界,展示了漫画/绘本抛开文字之后,仅依靠图像的力量在叙事、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叙事节奏掌控,以及情绪制造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极限。书中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寓意,无处不在的象征和隐喻,与日常经验错位的超现实世界,以及用漫画触碰哲学问题所能达到的深度,都让读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证明了好像没有什么题材是漫画/绘本应付不了的(笔者认为千真万确)。


《方向》是一本特别耐看的书,更是一本阅读体验十分奇妙的书。如果非要挑10本书上荒岛(即无聊的“荒岛书单”问题),我一定会带上《方向》。

《方向》的法国原版封面(作者姓名与出版社名由拉丁字母拼写,而书名仅使用了“→”符)
《方向》的作者Marc-Antoine Mathieu,身后是他的作品Les Sous-Sols du Révolu

作为马克-安托万·马修(Marc-Antoine Mathieu)的铁杆粉丝,我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看了不下10遍,《方向》这一本更是超过了40遍(为了写书评,不多看几十遍怎么好意思下笔?)。每看一遍都有新发现,每读一次都有新想法,越琢磨越觉得深不可测、妙不可言,带上荒岛再看几个40遍也不会腻味。

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我不但产生过“脑仁儿被击穿”、“福尔摩斯附体”这种神神叨叨的念头,还认真琢磨过自己是不是真的变深刻、变聪明了,甚至以为自己参透了荒诞哲学之奥义,彻底活敞亮了......总之,一刻不停地误以为自己可棒了——这种一边翻书一边有糖豆吃的机会了可不多。

我之所以能一遍一遍地看下来,最初是由好奇心驱使,后来靠肿胀的小聪明劲儿推动,到最后就有点儿做学术、搞研究的意味了。不夸张地说,我一边看书一边进化了

1. 被Marc-Antoine带着一起玩

最初的那几遍,我看到的是一本混合了“西天取经历险记 + 福尔摩斯探案故事 + 寻找复活节彩蛋”的游戏通关指南。一位衣装严谨、面部棱角分明却始终不露出正脸的中年男人(下文均称其为“寻路者”)在诡异怪诞的世界中一边按照箭头指示的方向毅然决然地前行,一边努力找寻有如天启般闪现的下一段路的方向。寻路者上天入地、跋山涉水,克服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找到了归宿,坦然地钻进了自己的坟冢。

初读的这几遍虽有些囫囵吞枣,甚至是迫不及待,但满世界寻找线索的过程着实令人激动,险象环生的解码破译游戏让人欲罢不能。

2. 在Marc-Antoine构建的超现实世界中梦游

当我看到第四遍,初读时的新奇感和类似于推理小说引起的紧张情绪已经代谢殆尽了。我陷入了Marc-Antoine创造的超现实世界中,陶醉于纯净、肃穆、孤寂、冰冷和荒谬的梦境里无法自拔——有时候,梦在光天化日之下也会降临,不必非要等到睡熟之后。

在梦游之前,我想先说几句Marc-Antoine创作于十几年前的两部作品:2001年出版的Le Dessin(中译本题为《画的秘密》,已由“后浪漫”引进)和2006年出版的Les Sous-Sols du Révolu(中译本题目暂定为《地下卢浮宫》,亦将由“后浪漫”引进)。把它们和《方向》对比一番就能看出漫画家“造梦”之路的成熟过程。

Le DessinLes Sous-Sols du Révolu这两部作品中,出现了一些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希腊裔意大利画家,亦有错译为“契里科”或“席里柯”的)早期画作中常见的宏伟(或幽深)、稳固且布局精妙的建筑/构筑物(拱门、拱廊、旋梯、画室中错落有致的画框等)。

作为“形而上画派”的开山祖师,德·基里科擅长将日常生活中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杂糅、并置,营造出离奇神秘的氛围,构建出让人似曾相识却又摸不着头脑的梦幻场景。

德·基里科的部分作品:有悖常理的透视(多没影点并置),不合逻辑的光影及不安分的色调,构成一种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纯粹画面,营造出神秘和不祥的气氛。

反观Marc-Antoine这两部相当写实的作品,除了挥之不去的阴郁、令人不安的幽默感和神秘感,并没有织出一张梦网,也没有创造出一个新奇、自洽的虚拟世界(不过,《画的秘密》中不寻常的影子和《地下卢浮宫》中未来感十足的保管箱阵列相当超现实)。不过,黑白灰色调(《画的秘密》做到了非黑即白,连过渡的灰色都省了!)和尖锐的明暗对比画风非常Marc-Antoine,辨识度很高。

《画的秘密》节选
《地下卢浮宫》节选

在新作《方向》(2014年底法国Delcourt首次出版。不过,这已不是Marc-Antoine的最新作品了,他在2016年底又搞出来一本新漫画Otto, l'homme réécrit)中,Marc-Antoine终于飞上天啦!他用自己最拿手的黑白灰色调,中规中矩的写实(更准确地说,是“与现实紧紧纠缠却又相互抵消”——Robert Hughes)画风,平淡无奇甚至是冷清(与同样是黑白灰三色的《雪国列车》比一比就明白了)的描绘方式,以及严谨的布局,一丝不苟的造型,还有简洁直白的笔触,编织了一张又大又密的梦网,不但罩住了读者,还挡住了他一本正经谈论荒诞哲学的严肃脸(先按下不表)。漫画中令人惊愕的超验瞬间,与日常相悖的场景,与事实错位的超现实,以及内敛、隐晦的寓意,像迷、像诗,更像是幻境——这些都和René Magritte(雷内·马格利特,比利时画家,1898-1967)的超现实主义画作太相似了。马格丽特常用的云、门、镜子、男士礼帽、画框与画架、汪洋、被放大到纪念碑体量的寻常物体、逼仄狭小的空间等意象都在《方向》中闪现。看看下面这7组作品的对比就能发现Marc-Antoine不但受到了马格丽特的影响,甚至是在向他致敬(真想当面向Marc-Antoine求证一番,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得到一句“你过度阐释了”)。

1.无中生有的门
2. 纪念碑体量的寻常物
3. 分辨不出到底是透明的玻璃还是不透明的镜子/画布
4. 影子和人像不同寻常的“打开方式”
5. 由“他者”构成的人像
6. 被人造物/动物塑造的自然景观
7. 被“他者”填充的人体器官

在Marc-Antoine为《方向》创造的全新世界中,各式各样的箭头(被塑造地有模有样,一会儿像楼房,一会像纪念碑,一会儿又像迷宫;有时躺在路上,有时飘在空中,有时浮在水上......)被藏匿或安放在幻境的各个角落。读者不得不面对着虚(各种箭头)与实(司空见惯的事物与场景)的意外并置和碰撞。那些与日常经验错位的新奇现象(比如形影可以分离,可以不一致),以及被重新定义的寻常事物(位置、层次、体量......)强烈地刺激着读者的神经,困惑、惊奇、赞叹、喜悦、惧怕等情绪轮番涌现。

再多说一句,德·基里科比马格利特长10岁,前者创立的形而上画派对超现实主义画派影响巨大,而Marc-Antoine创作风格的嬗变与艺术史上这一转变的趋势正好吻合。我觉得Marc-Antoine凭借《方向》这本漫画就足以进入“超现实主义画家名人堂(不好意思,这个词是我发明的)”了。

3. 破译书中的火星文

《方向》是Marc-Antoine在3'(中译本题为《3秒》)之后创作的又一本无字书。

好吧,我承认这种说法太过绝对了,毕竟版权页上写明了“字数1千”。可别小瞧这1千字,除版权页(权责声明不写清楚怎么行?)和腰封(诱导读者掏钱,不写得诱人点儿怎么行?)上几百个汉字与拉丁字母之外,书中(以及腰封)的文字均由一套自创的字母体系拼写而成,我们姑且称其为“火星文”吧。这一套火星文字母仅由横/竖线条(以及由线条退化而成的“点儿”)和箭头组成——更迷人的是,这套字母体系是可破解的!

看到差不多第十遍的时候,我就被这些“火星文”困扰地挠心挠肺,坐立不安。结合着腰封上的人名(Marc-Antoine和加缪的全名)、欲言又止的名词解释(“Sens: 1.意义 2. 方向......”),以及中规中矩的广告语(“继《画的秘密》后又一部烧脑神作”),还有正文中仅有的两句话(“你在这里”和“荒诞就是有方向而没有意义”),共有21个字母可被破译(其实该知足了,意大利语不也是只有21个字母吗?)。

书中和腰封上的“火星文”

当我用炖好一锅肉汤的时间把21个字母全都破译出来的时候,大脑奖励给我巨量的多巴胺,让我恍惚觉得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刚完成了一件图灵这个级别的人精才能搞定的事。所以,我想郑重提醒和我同样有撕开新书塑料保护膜第一时间扔掉腰封的小伙伴:“这本书不一样啦!一定要把腰封留到21个字母被自己破译之后再扔”。谁愿意错过“恍惚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的机会呢!?

多说一句,“后浪漫”的小伙伴儿实在机智,不但在同一套“火星文”体系下把原版的法语转换成了中译本里的汉语拼音(这是我能想到的最诡异,也是最浪漫的一次翻译),还通过构字法把剩余的5个字母也给破解了,甚至还搞出来一张鬼画符一样的字母对照表用于内部交流——这张鬼画符现在好像是“后浪漫”的高级机密。

4. 寻找Marc-Antoine藏在画中的各种小秘密

看到第10遍的时候,我被书中的各种小细节拌住了。频繁闪现的象征、隐喻、前后呼应,还有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疑似)破绽,让我忍不住想总结出一些规律,揣摩画家的意图,破解画中隐藏的秘密,并惊叹这本书远比它看起复杂、丰富、有趣、有料地多!

下面是几个值得拎出来玩味一番的“小秘密”:

1) 全书未出现光源(有一处例外的,先按下不表)。不过,天色的明暗变化以及地上的影子都说明确有其物在头顶制造着光明。

发光的箭头指引寻路人走向并穿过城市森林

书中把光源“露脸”的唯一一次机会留给了一个会发光的箭头(源于一块崩裂的大石块儿)。从光学特性上看,它有点儿像冰心笔下的“小桔灯”——微弱的光亮“实在照不了多远”,但一点儿也不朦胧,足以把寻路人从漆黑一片的乱石堆引向并穿过城市森林(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三维箭头构成的一片箭头丛林,让人很自然就联想到万家灯火、高楼林立的城市)。使命完成之后,“小桔灯”就知趣儿地不再发光了,安静地躺在一张桌子上。而从情感层面上看,这个发光的小箭头像极了《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藏在哈尔心中的那一团火苗,小巧、轻盈、生机勃勃,这是冷冰冰的幻境中仅有的一丝温暖,实在让人动容。

宫崎骏的动画片《哈儿的移动城堡》剧照,苏菲捧着哈儿心中的火苗

2) 千万不要小瞧画中的影子!它们是解书书中象征和隐喻的一条重要线索。

如果把《方向》拍成一部电影,“影子”既可以当画外音的朗读者,还可以和寻路人演对手戏。

一方面,影子是时间流逝的见证者和外在体现。在一些场景中,Marc-Antoine巧妙地利用影子长度的显著变化表现出时间之长久,以此来表现寻路人徘徊、犹豫、思索、求索的过程并不轻松。寻路人既不会没头苍蝇般盲目地跟着箭头走,也不会任性地跟着感觉走,他迈出的每一步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不草率亦不妄为——其深刻寓意后文讨论荒诞哲学时再展开说。

影子拉长
影子缩到脚下

另一方面,影子不但是寻路人的旅伴,还是他的魂之所依。可是,“影子”并未做到“形影不离”,前前后后消失过6次。前5次都出现在寻路人奔赴“新方向”的过程中,最后一次稍后会展开了说。

《方向》中出现的“形影分离”(前5次)

我始终没想明白前5次“形影分离”究竟寓意何在,直到我看见Marc-Antoine在关于《画的秘密》的一次访谈中说“一件事的不可解释性会比道理和意义更吸引人,这就是‘秘密’最动人之处”——所以,我还是继续想不明白好了。

其实,这种“形”与“影”不匹配的现象在Marc-Antoine的作品《画的秘密》中就出现过,是漫画家信手拈来的小把戏。只不过除了“形影分离”,还有“形影不一”,以及“有影无形”等更多种玩儿法。

Marc-Antoine的作品《画的秘密》中3处“形”与“影”不匹配的小游戏

在《方向》中,也有一处“形影不一”的细节:一块指路箭头掉在地上,可影子还在!(立柱上6个箭头,地上躺了一个箭头,影子依然是7个箭头)——这我也没想明白,而且继续想不明白好了。

一块掉落的指路牌引起“形影不一”

下面,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书中最后一次“形影分离”以及故事结尾处的“形影合一”。依我看,这是全书最凄美、最有想象力、戏剧张力最足一幕。

寻路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最终在一块高耸入云的箭头状纪念碑前停下了脚步。他仰望纪念碑,心里翻滚着敬仰之情;画面中也弥漫着宗教仪式般庄严与神圣的气息。寻路人毫不气馁的坚持或许可以用“拜方向教”或“拜箭头教”之类的信仰来解释(箭头状纪念碑刚好是供人顶礼膜拜的圣物,而且用箭头来表示方向是地球人的共识)——这一点很像《雪国列车》中,“要么行驶要么灭亡”的车厢里诞生了“拜圣引擎教”——荒唐却非常合理。

看似坚不可摧的纪念碑其实无比脆弱和不堪一击,一道闪电就能让其土崩瓦解。目睹着精神支柱的崩坏和信仰根基的动摇一定是残忍且令人绝望的。由此产生的迷惘与自我否定让风度翩翩,衣冠齐楚的寻路人显示出无法掩饰的颓态:身体蜷缩,头发灰白、稀疏甚至谢顶,面皮松弛,看着着实让人心酸。

寻路人从自己的身影中抓起沙子的一刹那,他的“影子”就不再只是光学现象了——不但摆脱了“形影不离”的从属地位,还拥有了实体(由微小的黑色箭头组成),甚至具有了魂魄(这和旧时中国把灵魂具象为影子的民俗有几分相像)。

寻路人的影子缓缓升腾(“影子”像一头半透明软体动物,向寻路者俯下身,手拉在一起不忍松开),摇曳着飞上了天,在空中飘荡、回旋,并指引着方向。自此,寻路人变成了“没有影子的人”(“没有影子的人”是很受欢迎的文艺题材,Georges Schwizgebel于2004年做出了9分钟的同名动画短片,严艺之于2014年拍过同名电影,2013年上映的国产惊悚片《小心没有影子的人》,理查·施特劳斯100年前写过著名歌剧《没有影子的女人》......)。寻路人从“拜方向教”的中解脱,追随着飞上天的影子(也是自己的魂魄和希望),心甘情愿地走向了坟场。

齐整的墓碑(箭头状)和浓重的黑影所表现出的秩序之美让人过目难忘。寻路人跪地捞沙时的颓势一扫而光,步伐矫健地在坟场中穿行。墓碑变成了狰狞的怪物,毫无节制地急速膨胀(根据墓碑之间的间距恒定判断,是墓碑长大了而不是寻路者变小了)。迟暮时分,寻路人走出坟场,纪念碑一般高大的墓碑拖着长长的影子,像是气数已尽的老人,不管多么宏伟也留不住寻路人,更不会让他心中再生出半点敬畏

全书的最后,满头白发的寻路人义无反顾地走向虚空中的一个黑色箭头并停下了脚步。箭头在向他敞开(变成了墓穴)的同时,也成为了他的影子——至此,寻路人飞走的魂魄“有影可依”,又回到了他的脚下,这个箭头状的墓穴也成了寻路人宿命般的归宿。

Marc-Antoine只用了30张图就把“寻路人仰望精神支柱”→“信仰崩塌、万念俱灰、颓然倒地”→“灵魂升天,引得寻路人重新打起精神,昂扬地穿过巨大坟场,且不再为身外的图腾所动”→“追随自己的内心,朝着命中注定的方向义无反顾地踏入自己的墓穴”这一过程铺陈地清清楚楚、淋漓尽致,情节之紧凑,剧情接二连三反转之快让人大呼过瘾——Marc-Antoine用画笔讲故事的高超能力可见一斑。

3)信仰垮塌以后,寻路人一头浓密的黑发变成了稀稀拉拉的灰发;当他找到自己的归宿时,头发已经全白了。在《方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中,寻路人肉身的衰老速度显著增加(有点像“天上一日,地上十年”的神话/民间传说)。Marc-Antoine用230张画记录了寻路人毕其后半生的精力不懈求索,找到自己的归宿的完整过程。

寻路人头发的颜色从黑色变为灰色,最终全白了

4) 寻路人一出场就拎着一只箭头状的手提箱,可是过了很久才现出原形——漫画家还真能沉得住气,遮遮掩掩了那么久才露出真面目,很会吊人胃口。

寻路人手中的箭头状箱子终于露出了真容

5)经历了滔天洪水的灾难之后,一叶扁舟(也是箭头状)载着寻路人穿梭于水汪汪的迷宫之中。随着水位不断上升,迷宫也从“壁立万仞”变成了一片汪洋。在这一幕戏中,水位的上涨也是时光流逝见证,与用影子长度的变化来体现时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6)书中那张大白纸插页(约2/3处)是一个很有乐趣的小把戏。

它让读者从幻境中跳脱出来,并被强行拉入现实世界(类似于贞子从电视里爬出来)。这张68 cm × 63 cm的大白纸(A4纸的尺寸是30 cm × 21 cm)上只有一个小黑点儿和“你在这里”几个字(用天书拼写而成),其余的地方都是纯净的虚空。我相信读者翻到这一页的时候都会被这种“所见即所得”的玩法,以及类似于“马三立剥开30多层纸,终于露出了秘方‘挠挠’”的包袱逗笑。

当然Marc-Antoine这么玩儿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读者。打开插页之前的巨大期待和打开后信息量几乎为零的强烈落差,以及“周遭的一切皆虚无”的寓意还是很有荒诞主义审美。

5. 在“有方向而无意义”的找寻过程中思考荒诞哲学

《方向》的读者应该都被下面这串儿问题的困扰过:

寻路人是谁?他从哪里来?因何而来?他在找什么?谁在指挥他?有没有一位“上帝”般的角色向他发号施令?他除了遵照“神”的旨意走下去,还能做什么?目的地在哪里?寻路人在最后没有找到任何有意义的东西,却心安理得地迈入了自己的墓穴,究竟用意何在?

在腰封的背面,咬着烟屁股的加缪对着他说过的“荒谬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不赞同它(我更支持“荒诞只有在人们不同意它的时候才有意义”这一译法)”这句话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书中寻路人'西西弗'式徒劳无功的努力找寻,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心满意足钻进墓穴的结局(即加缪提出的'坚持奋斗,对抗人生荒谬'的'第三种自杀'),以及对宗教意义的否定态度(向《鼠疫》致敬)都在提醒读者,加缪和他的荒诞哲学理念是理解《方向》这本书的关键。

“荒诞”是一种现代人的集体症候。日常生活的机械性,“明天会更好”的偏执,面对终有一死的无能为力,以及被世界抛弃、无家可归的绝望都让现代人感觉生活没有意义(但是有绝对的方向——死亡),无法理解、更无法抵抗异化的世界,并对“当下”的生存价值和目的产生怀疑。

加缪是明确将“荒诞”提升到哲学高度的第一人。他提出应积极地直面“虚无”和“荒诞”,通过与“荒诞”的对立和较量来拒绝“荒诞”。荒诞不应将面临痛苦和死亡的人类导向自杀,而应该导向对激情生活和执拗斗争的肯定,这才是腰封上“荒谬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不赞同它”的真正含义。表面看,荒诞带给人类的是悲观和苦难,而加缪挖掘了“荒诞”的内核,提出荒诞感背后的积极意义,是一种最深层次的乐观主义。

加缪所树立的“荒诞之人”、“反抗之人”和“幸福之人”的形象在《方向》中的寻路人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毫无个性、面目模糊的寻路人可以是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位,他被纷乱吵杂的俗世所抛弃,闯入一个被过滤和净化的荒诞世界中。他通过不断找寻来对抗毫无意义的找寻,并在找寻过程中获得了生之意义。他抛弃了对宗教的信仰,不再把向上帝的飞跃作为出路,而是依着本性走向了自己生命的终点,成为了一位“有家可归”的幸福之人。

腰封的另一面,Marc-Antoine一面看着自己体会到的“荒诞只有在我们接受它时才有意义”这句话,一面与书脊另一侧的加缪相视而笑。

韦萌 6月8日 于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Marc-Antoine Fehr 绘画过程
Jim Brickman feat Marc Antoine - Escape
在野外如何分辨方向?
“如影随形”说不通
舒缓的节奏、 浪漫的吉他 Marc Antoine - 【My Classical Way】320Kbps/mp3
每日好诗丨黄昏或者余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