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食伤 | 人不自由,心可以


人不自由,心可以


文:培公

导读:这篇短文整理自培公在五行同修群里的分享,当客观环境不理想时,让自己的主观跟随客观,自然无碍。

这段时间,我的感慨是,所谓自由,是内心的自由,客观上很难谈什么自由。这具肉身在空间里本就受诸多的限制。

很奇妙的是,客观的固化,有助于寻求主观上的自由。极端一点的例子,像坐牢。很多厉害的人在坐牢的过程里成就了自己。比如周文王,南非的前总统曼德拉等等。

正因为类似的固化有助于触碰到灵性的自由,很多现代人跑去静修、禅修、闭关等等,我所认识的去内观的朋友,大多不太明了内观的意义和作用。内观往往是七天,禅修也至少需要七天,为何是七呢?

佛教对意识层面的划分非常非常细腻,其实,比现代心理学划分的细腻得多。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识。第七识叫末那识。打禅七,谈的就是触碰这个末那识。内观,观的也是这个末那识。我们一般把它叫“念头”。

更多的人,以为只有去到那些场合,才能做到,其实不然。普通人,一份工作,朝九晚五,看着极端不自由,却可能是观照內念的极好方式。但一般人仍为一份浅层的需求和所谓的责任在工作,不知工作原来可以静心、可以是寻求内心自由的一种方式……

我们把这种类比拓展一下,就会发现,婚姻不自由、养儿育女不自由、养老送终不自由、朋友道义不自由……

这种不自由,是内心触碰自由的开始,是以“苦”为端的开始,所以我经常在课堂里面分享:“难能可贵”。


最后,分享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的话给大家。他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被纳粹抓到集中营里幸存了下来。他在集中营里出来后,创建了“意义治疗”。

他说: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被剥夺,除了一样东西,那最后内心的自由——面对不可逆转的境遇,选择自己的态度与方式。

当我们觉得受束缚时,想想,心是自由的,至少选择用何种态度面对人生,是自由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断·舍·离 通向自由的26个丢弃
【微情书015】不论一个人多坚强,内心总有一块柔软的地方,不能触碰。
我触碰到了内心的“自由”
【独特书屋】再冷漠的人,内心也有旁人触碰不到的柔软。
做人处事要忍让,但不能触碰内心的底线
李馨《心无所恃,随遇而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