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孔子如此深恶痛绝“乡愿”之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没有仁,也就没办法谈礼。所以他在《论语·八佾》篇:'人而不仁,如礼何?',意思是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呢?在《论语·颜渊》篇中,樊迟问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就是要爱护人,孔子重视人的性命,也包括一切阶级、阶层的人在内。'乡愿'之人也属于人的行列,为什么孔子如此深恶痛绝'乡愿'之人呢?

一、'乡愿'的含义

'乡愿'出自《论语·阳货》篇: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意思是说孔子认为,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文中对'乡愿'一词的解释言简意赅。但我们可以认为'乡愿'一词是指虚伪的人,即伪君子,看似忠厚老实,实则善于逢迎,没有真正的是非观念,是道德败坏的小人。

《论语集注》中说道:'乡原',乡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 《孟子·尽心下》中,万章问孟子什么样的人是乡愿之人?孟子对此作出了深刻的揭露:'阉然媚于世者也,是乡原也'('原'同'愿')。'阉然',即阉割。动物被阉割后,生殖机能消失,副性器官及副性特征显著异常,明显温顺驯服。此处的'阉割'应该指的是放弃人的本性。'媚于世',是谄媚、取悦讨好世俗的人。'阉然媚于世也者',就是外表上是好好先生,实际是极力讨好有权势的人,这就叫做'乡愿'。

《说文·人部》:'傆,黠也。一乡中傆黠之人'。

按现代汉语解释:'乡愿',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是欺世盗名的人。

2、 孔子如此深恶痛绝'乡愿'之人的原因

1. 认为'乡愿'之人乱德

汉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不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德'在论语中出现了48次,尽管他并没有对德做进一步的阐释,但可以看出孔子是重视德的。

《论语·季氏》篇中说道:'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意思是'说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了之后,谁也不觉得他有什么好行为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那就是这个意思吧'。从这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主张一个人要有德,具体来说是指崇高的品质、气节,而不与他地位的高低。而'乡愿'之人,这类人的存在败坏了社会道德,百姓会厌弃他们,同时他们对社会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此外,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体现孔子的民主思想并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乡愿'之人没有是非观念,不敢表达看法,唯唯诺诺就是对公平原则的损害,也就是道德的敌人。

明代李贽《与耿司寇告别》:'若夫贼德之乡愿,则虽过门不欲其入室,盖拒绝之深矣,而肯遽以人类视之哉!',表明了自己对'乡愿'之人的拒绝

2、 渴望有德之人的存在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动荡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周王室已无法恢复权利和威信。《论语·八佾》中谈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做一佾,按照礼制,天子用八佾,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季氏应该用四佾,却用了八佾,是违背礼制的,也是不道德的。所以,孔子渴望有德之人的存在的存在,于是就对'乡愿'之人极其厌恶。

清王宜山《围炉夜话》第四章:'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人心肠。

可见,孔子如此深恶痛绝'乡愿'之人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乡愿'之人乱德,更体现了孔子对有德之人的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尽心下14.37(2)|《孟子》没有那么难
一乡皆悦之者为乡愿
闲话孔孟之十八——中庸之道
《论语》章句释疑
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