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赞晋剧须生表演艺术家孙昌
孙昌,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晋剧须生表演艺术家。1958年11月出生于山西省阳高县,1972年考入【山西省戏曲学校】晋剧表演专业,1979年毕业分配到【山西省晋剧院】,198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曾任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党支部书记。
在晋剧舞台辛勤耕耘的几十年中,他主演和参演了《油灯灯开花》《清风亭》《武则天与狄仁杰》《教子》等数十部晋剧传统戏、新编古装戏和新编现代戏,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优秀的舞台形象,给广大晋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他先后荣获山西省“杏花奖”;全国第二届“金三角”优秀表演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北方片“特别奖”;并荣获山西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和“优秀共产党员”、“文化部优秀专家”的称号。

孙昌在新编现代戏《油灯灯开花》中扮演的民办教师苏耕田。


笔者在【山西省晋剧院】工作数十年,孙昌老师的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他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一直感动着我。他是戏曲界公认的晋剧须生名家;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优秀舞台表演艺术家;他是一位德能才艺具佳的戏曲导演。他对待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是人们公认的模范党员和优秀文艺工作者;他为人厚道,耿直善良,德高望众,是人们眼里的大好人。
人们赞赏他的舞台艺术,更赞赏他的人品和人格。有人曾送给他一幅字画,“不食人间烟火,埋头耕耘事业”,以表彰他的敬业精神。更有业内有识之士和戏迷朋友用“南有陈少云,北有孙昌”的美誉来称赞他的艺术才华。
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位模范的妻子。孙昌老师的爱人葛艳杰正是这样一位温柔贤惠的妻子,他在孙昌老师的艺术发展成功之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昌老师勤奋敬业,视艺术如生命,多少年的舞台耕耘,塑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舞台形象。《清风亭》中的张元秀,《三娘教子》中的老薛保,《武则天与狄仁杰》中的狄仁杰,《三击掌》中的王允、《油灯灯开花》中的苏耕田、《麦穗黄了》中的吕良、《金水桥》中的李世民……。《教子》一折中老薛宝的一段“尊三娘莫恼机房稳坐”的精彩唱段,受到省内外戏迷、票友和同行们的喜爱和追捧,在专业舞台、票友圈里广为传唱,成为晋剧中的流行唱段,被人们称为当代的经典之作。

孙昌在晋剧《清风亭》中扮演的张元秀

孙昌的声腔具有特殊的韵味而独树一帜,在晋剧舞台,自称一派。
艺无止境,孙昌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有了更高的目标。一九八五年,他荣幸地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导演艺术系,开始了新的艺术追求,这是他艺术之路上的又一次拼搏和舞台艺术的又一次升华。从省戏校毕业,到步入山西梆子的最高艺术殿堂【山西省晋剧院】,又从藏龙卧虎的晋剧最高学府,考入【中央戏曲学院】,他实现了艺术之路上的一次次飞跃,从演员到导演成为他艺术旅程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他艺术人生中的最大转折。
孙昌老师是我省晋剧舞台上的领军人物。他既是导演又是主演,身兼数职,从不言累。晋剧院近些年推出的《六月雪》《八義图》等优秀剧目,是他的导演作品。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好评。
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获得了众多奖项。令人们最为赞赏的是孙昌老师被授予国家级“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文化部授予的“优秀专家”称号和梨园界众口一辞的“好人”美誉。
为了让读者和戏迷朋友更多地了解孙昌老师的艺术人生,借【戏剧传媒】这块宝地,转载【看戏听曲】的一篇【孙昌自传】,供大家更多地了解孙昌老师的人生经历和他的艺术之路。

作者:常启钊
于2022年4月11日

孙昌与晋剧青衣名家刘建萍表演的晋剧《走山》

【孙昌自传】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是带我走上艺术道路上的启蒙老师。父亲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而且吹拉弹唱无所不能。受父亲的影响,我们兄弟姐妹对文艺都有着共同的爱好。我虽然不识谱,但只要哥哥姐姐们唱上几遍,我就能记它个八九不离十。由于我喜爱文艺,一上小学便参加了学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宣传队里,我学会了许多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唱段,时不时还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业余演出。上初中后,我依然是学校里的艺术骨干,经常为老师同学们唱歌。记得有一次我被教工业常识的老师留在了办公室,我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要挨老师训斥,老师却笑着对我说'你能给我们在座的老师唱一首歌就可以出去了。’我一听是让我唱歌,顿时来了精神,一连唱了好几首,直到唱的老师们满意为止。
一九七二年我十四岁那年,山西省艺术学校和雁北艺校同时去我们铁路一中招生。我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自然被优先推荐参加面试。经过一系列的严格考核,我同时被两所学校录取。儿时就常听小伙伴们炫耀太原如何如何好,有黑土巷,五龙口,小沟子……回忆着我从未谋面的这些景物,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去太原。初到太原,我看到什么都觉得新奇。新生们陆续到校,你唱我跳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老师们忙着准备新生入学汇报演出的节目。我被选定参加独唱。汇报演出那天,我以一首《越南中国》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至今,老同学在一起回忆校园里的生活,还对我当时的歌曲记忆犹新。新学期第一节课开始了,我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却被老师告知要先拿大顶。我困惑不解,我是来学习唱歌的,为什么要做这些与歌唱毫不相干的拿大顶。更何况这头朝下脚朝上的拿大顶,既痛苦又难受,实在让人吃不消。我想拒绝,又怕老师训斥,只好硬着头皮上。由于我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加上身单力薄,几节课下来浑身疼痛,软弱无力,被同学们戏谑为“老软”。直到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原来是被作为晋剧人才培养吸收进来的。这与我考试的初衷有着天壤之别。我一下子失落到了顶点,不由得产生了厌学的念头。进校前我对晋剧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一无所知,它的美学价值在哪里,我看不到也摸不着,总感觉他不入我的眼,与我没有缘分。好歹学校有声乐课,我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声乐上。第二年,在一次练功中,我一外地摔断了胳膊,这让我更有了放弃学习晋剧的决心。我多次向校领导提出改行,到声乐班去学习,但都被校领导婉言拒绝了。在校领导及老师们的眼里,我有学好晋剧这门艺术的基本条件。可我的大脑却是一片茫然。三个月后,我的骨伤基本痊愈了,学校也开始设置了教学实践演出课程。遗憾的是,大多男生进入了变声期,使排练演出受到很大影响。幸运的是,我虽然也进入了变声期,但影响不大。于是,我成了老师们争相拍戏的抢手货,只要是有男角儿的戏,老师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因为我好歹能唱啊。随着拍戏演戏的机会多了我开始慢慢地喜欢上了晋剧。
著名表演导演大师阿甲曾把戏曲比喻为酒。初次品尝辣难入口,但辣劲儿过后会透着一股酒的醇香。这也许就是我对晋剧产生变化和认识的一个过程吧。我开始不再为学习晋剧而感到苦恼,相反,在演出中找到了快乐与自信。为了适应不同角色创造,我抓紧课堂基本功训练,课外偷偷练私功,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一九七六年,我代表学校赴山东济南,向济南市青年京剧团学习京剧现代戏《芦花淀》。半个月的学习,既紧张又快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回校后,我们很快在导演和老师的指导下,移植成了晋剧青春版的《芦花淀》,收到了时任省委书记王谦的热情鼓励。王谦书记还特意对我的唱腔给予了肯定。
一九七九年,在我毕业前夕,代表学校参加了建国三十周年进京演出,演出了新编历史戏《红娘子》。在剧中,我扮演男一号李信,收到了首都观众及专家老师们的鼓励和欢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素霜及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子岳,也前来观看了我们的演出,并接见了我们,这是对我极大的鼓舞。北京之行,既开阔了眼界,又收获了荣誉,也为我未来的艺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九八二年,校实习团整体被山西省晋剧院接收。我被安排到晋剧院二团工作。晋剧院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王爱爱,马玉楼,田桂兰,刘汉银等。这些晋剧名家,当年正是晋剧舞台上的主力军,能与他们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是我最大的心愿。尽管初到晋剧院,上台演出实践的机会不多,大多时间是以跑龙套,站校卫为主,但能经常近距离观看各位名家的演出,对自己帮助还是非常大的。可刚过来的大多数同学却不这样认为,觉得这是对我们新来工作的同学不重视。有的同学还为我抱不平,认为我是优秀毕业生,理应得到重视。我很理解大家的心情,也希望能有演出实践的机会。可一个演员,不论你条件有多好,要融入一个新的艺术团队,必须要有一个过程。首先,你必须熟悉这个团队的艺术风格,以及这个团队每个演员的表演特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由陌生到熟悉,从而在工作中达到配合默契。半年后,我慢慢地适应和熟悉了团里的工作环境,并有了第一次和艺术家王爱爱,马玉楼老师合作的机会。,完成了改编传统戏《出水青莲》的排练演出。在该剧中我担任了重要配角林有安。戏里王爱爱老师那酣畅淋漓地爱爱腔,马玉楼老师的正宗丁派表演风格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让我在与他们的合作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更找到了自信,我也因此剧,获得了当年省中青年调演一级演员奖。
一九八四年,省文化厅成立了晋剧青年演员培训班。我被抽调到培训班继续学习深造。按照班规,所有演员都必须住在集体宿舍,便于统一管理。我虽然已经结婚,但也和大家一样住集体宿舍,只有星期天可以回家。在青训班封闭学习的日子里,我有一种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生活的感觉。在这里学习不受外界干扰,经常能接触到专家名师的指点和帮助。班里决定,有我和栗桂莲排练折子戏《教子》。为了保证排戏质量,班里特别邀请了晋中戏校名师李贵香老师,晋剧院音乐作曲家刘和仁老师。由于这是一出以唱功见长的戏,作曲家刘和仁老师,为了能根据我的声音条件,唱出有别于其他老生的风格,在唱腔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他把传统固有的唱腔,掰开揉碎了,根据剧情需要,重新进行了编创,使得唱腔更符合人物,更具有抒情性。《教子》一经上演,便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更受到了戏迷朋友的欢迎。有的戏迷听了我在电台录制的《教子》唱段后,给电台写信说“听了《教子》唱段后,仿佛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向我走来……”。这样别样风格的唱腔,一年后荣获了山西省广播电台杏花奖广播赛演唱奖第三名的好成绩。
一九八五年,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面向全国招生。为了争取到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毅然暂时放弃了我热爱的舞台,全力以赴备战全国成人高考。由于我文化基础薄弱,靠自身能力补习文化收效甚微。庆幸的是,我的学习精神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孩子的姨姨,姨父都是中学教师。他们主动登门,帮我答疑解惑,攻克难题。岳父,岳母帮我照顾未满周岁的女儿。在亲人们的关心帮助下,我不负众望,顺利地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实现了大学梦。两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让我对中国戏曲艺术有了更深层更全面的了解,学习和研究戏曲美学与表导演艺术,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毕业后,我一方面,继续在我热爱的舞台上演出实践,另一方面,也尝试着排导一些剧目。几年来,我先后导演了《六月雪》,《八义图》,《清风亭》,《千古寒食节》等,多部大戏。其中大多已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在我步入中年的时候,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更加辉煌的收获季节。由我主演过的现代戏《油灯灯开花》,《麦穗黄了》,改编传统戏《清风亭》等,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南北方片调演特别奖,山西省戏剧杏花奖等,多项大奖。二零零六年,我还被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称号,享受着国家一级演员最高待遇。
二零一一年,在我艺术生涯进入四十年之际,晋剧院及省文化厅还特别为我举办了隆重的收徒仪式,勉励我为晋剧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多做贡献。回顾往事,我庆幸自己没有离开晋剧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殿堂。是晋剧给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给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了我更加绚丽多彩的美好生活。

转自【看戏听曲】

于2022年4月11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剧青衣表演艺术家芦变嫦
晋剧艺术家侯玉兰享年84岁
行进式报道​⑩丨融合共生永流传
晋剧名家谢涛的成长之路
晋剧《杨八姐游春》下 孙河雁 山西省艺龙晋剧院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