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戏和写作是很难的修炼

看戏,视听的娱乐。写作,笔尖的琢磨。坐下可观赏,提笔即品评——怎么来看都不是难事。就像唱戏,除了哑人受到生理限制,其他应该都不成问题,只不过品质区分而已。今天不深入剖析唱方面的问题,只是就看戏和写作做一番自问自答。

看了一些戏,从质到量自己较之戏迷铁粉和资深专家,都差的很多,可就这样还是有了一点思考。台下满坑满谷,有些是闲暇无事图个消遣,他们看戏也可,跳舞也可,甚至大肆酒肉也没有意见,看戏就好比呼吸一样无一丝异样的知觉;有些是奔着剧种、剧团、演员去的,带着“炮筒”(摄影摄像设备),从后台到前台,从演员到乐队,以独有的视角记录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们十分执着地“跟团追剧”,为演出传声播影;还有一些是奔着剧目去的,戏熟的不能再熟,但就是想看一看此时此刻的表现,在台下也是“若即若离、边看边思”,有时候看的很兴奋,有时候就暴跳如雷,这喜怒甚至持续好几天都难以消散……

戏,作为艺术的一种,本来就是一种娱乐,就像郭德纲的“德云社”一笑而过再无他求,为何又要羁羁绊绊,耗费了时间又损坏了身心?

戏的初期是为了敬神的。当神坛不复存在的时候,戏终究是给观众看的。在这场观众和演员的对视中,当彼此能够心平气和地你来我往时,剧场里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相遇了。

演员演戏,观众看戏,其实就是你瞅着我、我瞅着你——互相猜忌。这是舞台艺术独有的,包括话剧、歌舞剧、相声小品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一个年轻演员排了一出新戏,而且是首演,从候场到上场,都一步一动地向前推进,他(她)心里不踏实呀,就像点了一个炮仗,到底能不能响?第一次该叫好的地方,台下无声。第二次,外甥打灯笼(照旧)。越是不响,演员越是着急,越是着急越提不起劲儿来,有的干脆草草收场。而如果叫好的地方,有了一阵掌声特别是一声好,那么演员就得令了,后面会越来越放松,越演越精彩。

可有时候,演员换气或者动作没到位的时候,你来这么一声好,就能把他们的词儿瞬间磕飞,台上很可能一下子断篇了。

所以,叫好是戏曲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而,这种具有民族风情的互动,就是检验观众审美层级最客观的试卷。

看戏的互动是现场的,而戏后有一些人是要写一些文章的,也不免出一些评论。

看戏不如演戏累,但也并不轻松。端坐下来,跟着剧情起伏,除非是个别好戏能够意犹未尽,很大一部分剧目是相对乏味的。如果还有兴致凝思聚神去舞动笔墨挥洒情怀,首先就是值得尊敬的。

动笔之后,胸臆落于纸上,白纸黑字中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精彩。专业工作人员是带着任务来的,文字是他们的职业,所以难免有些身不由己,而且现实情况也容不得他们去背离既定路线另辟蹊径。所以,他们更加详实地地记下了领导、专家以及观众代表的正面呼声,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院团创作队伍和编创的台前幕后。戏曲现在已经由大众娱乐走向小众欣赏,凡是能够在戏曲的田地“深根细作”的媒体人是应该得到支持的。

就个体评论来讲,就有几种情况,这仅是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戏的品质,本身就有两个评价标准。一是抛却艺术类别,单纯从这个剧目给人们的视听美感和教化效果去评判;再一个就是从维护剧种原有生态的角度出发去考究剧目的价值和内涵。

由于这两个不同维度的视角,我们的作者也就出现了不一样的表现。第一种,就是单纯的评论人,由戏的故事和舞台的呈现,会直截了当地形成一些观感印象,这种感情没有任何目的性,而且随着演出的结束不会有“追债”的情况,他们客观地从自身视角看戏,又客观地写出最真实的感受,而且面对纷繁错杂的艺术样式都是如法炮制,当然思想的高度和文字的品质都是千差万别的。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什么戏都看什么戏都评,万箭齐发却很难一语中的。第二种,就是评论人中的佼佼者(评论人才),他们有一定的艺术功底,他们思想很明确,文字很受用,能够有理有据地传导自己的大脑波动,而且对于剧目内涵的挖掘和弥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类人有专业的还有业余的,当然业余的能够脱颖而出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这类人群中他们的观点也存在方向性或者内容性的争议,个别说辞虽然指向明确但需要用时间和舞台的考量来辨明真伪。第三种就是评论人才中的集大成者,谓之:评论家。他们不是有一说一,而是“一叶知秋”。通过一个剧目看到艺术共性或者个性的不足,进而通过一个阶段剧种发展轨迹去做一些理论上的总结或是预言,他们更像是在“下棋”,能够从一步棋的成败中看到未来的兴衰,在前人已有的历史经验中惊讶地发现如出一辙的雷同。当前史论研究者甚多,特别是学院派的专家和学子,部分文章看完之后洋洋洒洒却不知所云,这与我个人的修养有极大关系,我认为史论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是由实践向理论再向实践的文化哲学,但并不是在作文时长篇累牍地堆砌或填充,而应该是用已有的教训来照亮我们前进路上的“沟沟坎坎”,不至于后来再犯同样的错误。不要看个别自诩或者广告,能真正达到专家级的凤毛麟角,他们的言论对于一个剧种或者剧团能够起到点睛之作,但一些时候个别专家也搞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过度夸张或者是指鹿为马,明明不熟悉却还要指指点点,结果让戏友点出破绽沦为笑谈。如果眼明心亮还能做到守口如瓶,甚至言不由衷,真的需要非常的定力和修养了,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

看戏遇上写作,便是一种化学反应。虽然没有正确答案去评判,但是有艺术水准和审美标准的,它是客观存在的,非要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把它涂改掉,那是一种“掩耳盗铃”。就好比,一个没有井盖的下水井,这个事实永远存在,有些人眼睛看不见,或是视力混浊,说一马平川可以开足马力跑出去,等掉进去了才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如果有些人明明看得清清楚楚,还要撺掇别人去跳井,这就真的有些令人发指了。诚然,戏曲是一门文化,再怎么不好听不好看也不会造成肉体伤害,难道精神上的戕害就不是一种罪孽吗?所以,我们不能对因能力原因导致的审美偏差去计较,但对于那些为了功利“满口放炮”的伪专家却应该群起而攻之。

看戏是需要修炼的,练眼练耳练心。写作更是如此,直言不讳不难,难得是有勇气从点滴现象中找出本质原因,可以说是艺术层面的“望闻问切”。

我有一双眼睛,也有一双耳朵,当我用心走进你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滋味。我有一双手,还有一支笔,当我挑灯熬油信马由缰的时候,我发现事情并不如我想象的简单。

一个人,一辈子视力能及、听力能达,心智可至的范围十分有限,可以看遍群芳争艳,却不能穷尽一枝小花的芬芳。生命是伟大的,如果一生能够守卫一树芳华,我想这伴随日升日落的心跳应该是最令人钦敬的。

大锣一响,我只想简单地坐在台下,静静地看舞台风云,然后默默地勾画出我那个时刻心跳的曲线,一笔而过再不做任何无用的勾描。

(2018年10月1日23:30于太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我很喜欢晋剧_屈照
历史文化05:千年莆仙戏·美得令人窒息
戏苑花开四十春
京剧为啥不景气:胡乱吹捧、劣质产品、剧目贫乏、胡改乱丢
【文摘】爱戏如命的老两口-刘乃崇、蒋健兰夫妇(中)
【文摘】爱戏如命的老两口-刘乃崇、蒋健兰夫妇(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