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年的童年记忆



作者:黄新淼

又名新杪,字邕,一九八〇年出生于浙江浦江。二〇〇五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二〇一三年入美术报吴山明人物画创研室学习,擅长人物画,现居杭州。




  “ 乡 情 难 忘 系 列 ”  作 品 选


〔老行当〕

〔乡村印象〕

〔儿时玩耍〕








外祖父曾告诫我,“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乱岁月,都要有一技之长。这一技就是一样行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行当,不仅仅是为了糊口和讨生活,更是一种看家的本领和绝活”。这是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和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不要坐吃山空,好吃懒做。现在看来,这观念丝毫不落伍。每样行当都是一门手艺活,每样行当其背后都体现了人的精神价值。手艺人用一辈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守护着他们子承父业,师徒传承,代代相传的看家本事,他们传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敬天畏人的匠人精神。他们走街串巷找生计,靠自己的手艺过日子。然时过境迁,生活因科技的高速发展而改变,机器代替了手工,太多极具价值的行当因“老古董”过时等原因而被淘汰。使得一些原本闪闪发光的手艺活慢慢消失,甚至流失殆尽。随着手艺活的消亡,人们的那份对待手艺的执着之心和敬畏之心,即匠人精神也随之流失了。

算命先生

铃儿叮当走南北,全凭先生一张嘴。算算卦、抽抽签,看君运气沾不沾;何年高何年低,何年走了何运气;哪年发财哪年挨,命里能有几许财;洗一洗掺一掺,吉凶祸福在里边。打动金钱响,神鬼占八方,欲求吉凶事,全在三签上。好人抽好签,懒人抽懒签,大哥大姐来抽签,咱有言在先。节录算命先生顺口溜以补空。


耍猴做戏法  

记得在农村,常有一些行走江湖的民间杂技艺人前来耍戏法。他们三五成群,走街串巷,师傅带徒弟,一同表演。有变魔术、吞剑、吐火、骑独轮车、翻跟斗、耍猴、肚皮吸碗、骨头脱臼、硬气功等等。每到一个村子就敲锣打鼓,引来村民观看。他们辛苦一天所得回报仅仅是几个小钱或一小袋米,微薄之极。



磨剪子

匠人穿街吆喝声,巷子空深似无人。



酿酒

家有余粮以酿酒,两斤糯米换一斤。浦阳新杪写意,时客武林之南。



织布机

投我以木梭,报之以布匹。



牙郎

“牙郎”旧时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生意以获取佣金的中间人,又叫“牙子”,今人称为“黄牛”。他们消息灵通,能说会道,只要有生意的地方就有他们的影子。卖柴火有“柴牙郎”,猪市有“猪牙郎”,牛市有“牛牙郎”。牙郎穿衣经常不扣纽扣,以前小孩子不扣纽扣老人就会说像“卖牛佬”一样,这也成为牙郎的一种标志。



纳鞋底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丙申辰月,忆写儿时母亲大人纳鞋底之景,浦阳新杪。



鸡毛换糖

“糖担负肩手持拨浪,走街串巷鸡毛兑糖”。在物质缺乏的八十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老百姓家中的鸡毛、牙膏壳等废旧物品以获取微利。



黄包车夫

县城大街小巷,曾见有黄包车夫以卖苦力为生。丙申新杪写意。



打铁匠

街头传来叮当响,火红铁块映脸膛,风箱呼呼喘粗气,挥汗淋漓男儿郎。 丙申初冬 新杪。



补碗匠

补碗之事不知始于何时,亦无从考证,推算起来大概是先有瓷器之推广与普及,而后才有补碗匠人。过去补碗之价远低于买新碗,人们总舍不得丢弃,而是等匠人来补。若说勤俭持家,此可作一证。乙未秋,浦阳新杪写意。



弹棉花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鸣叫雪花飘”。在小孩眼里,弹棉絮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白如积雪的棉絮总想去抓一抓。手榴弹一样的榔头总想去玩一玩。弹棉絮时弓弦发出带有高低的节奏声总想学一学“嘭嘭啪,嘭嘭啪啪嘭嘭啪……”



卖棒冰

曾记儿时炎夏之日,乡间小道村口处,有推行脚踏车叫卖棒冰者至,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吾等小儿已口水三丈,嘴馋是也。



补缸匠

修缸补甏真名工,勿怕七穿与八洞,使他已碎复瓦全,滴水不漏包好用。录补缸歌一首填空,丙申九秋客武林,浦阳新杪记之。



剃头匠

听老人言,过去的剃头匠是用扁担挑着担子,一头是带抽屉的凳子,一头是小煤炉和脸盆,走街串巷,兜生意。可惜我没见过这般景象。我所见过的是背个工具箱或提个布袋子的剃头匠,而且是上了年纪的老师傅。给小孩剃“扎箕头”,给老人剃光头、刮胡子。











“乡村印象”是以我儿时的记忆为主线,记录那些曾经发生在乡村里的生活故事和场景。包括田园劳作、农桑余事、生活娱乐、特色小吃以及地方风俗。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整体以单一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农业生产为主,家庭副业相对较少。特别在山村,交通相对闭塞,思想观念也较落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经济也慢慢活跃起来,从事副业的越来越多,种植、酿酒、开副食铺、豆腐皮加工等一些家庭手工作坊和小本生意开始盛行起来。那时候农村老百姓生活水平基本都差不多,大家过着自给自足的平凡日子。衣服穿着也较为单一,基本是军绿色系和藏青色土布系,还有布鞋和解放鞋,破了补,补了又补,还总舍不得扔。生活娱乐极少,偶尔会有露天电影,要是遇上丰收年或庆喜日子,会请来戏班子搭台演出,以及外来做戏法的杂耍班子,可算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开心的事情了。至八十年代末,出现了“万元户”,先富起来的人家有了黑白电视机,这在八十年代算是一件十分稀罕的大事情,每到晚饭后全村老少男女大家济济一堂看电视,那种欢喜的劲头比中彩票还开心。虽然八十年代生活条件简陋,物质匮乏,但是人们生活和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左邻右舍相互之间礼尚往来,相互帮忙,要是谁家有好吃的,肯定会拿一份给隔壁人家吃。过年过节、祭祖、拜年、走亲、访友、总是特别热闹,当然还有放鞭炮……


而我印象中最开心的事就是压岁钱和新衣服。




早市归来

八十年代,城乡之间的交通甚是不便,铁皮三轮车是当时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洗衣话家常

“洗不完衣物,话不完家常”。在没有自来水和洗衣机的年代,人们都到池塘边或小溪边洗衣服。那的池塘,水很清,有鸭群游来游去,有妇女们嘻嘻哈哈的谈笑声以及木槌拍打衣服的回响声。



杀年猪

秋收冬藏,润余成岁,杀猪宰羊,以祭天地。这是中国几千年的习俗。



摆祭

每逢春节,按习俗人们要祭拜祖宗、神灵。形式多样,排场甚大,隆重之极。有摆祭、迎灯、迎财神、拜斗等活动。意在祈求新年里五谷丰登,六蓄兴旺,风调雨顺,子孙平安。



讨喜糖

七十年代结婚嫁妆三大件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而八十年代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而九十年代至新世纪为:房子、车子、票子三大子。此时代不同,观念转变是也。在我儿时记忆中,最好玩最有意思者,当为新房“讨粿子”,若能逗得新娘笑,便可讨得喜糖花生,越逗越多。新杪记。



市日头

“市日”就是乡镇集市买卖的日子。俗称“市日头”。在小城镇,每隔两天就有市日。比如这次是初一,下次是初四,再下次就是初七,以此类推。临近的乡镇为了错开市日时间,会选在初二、初五、初八作为市日。还有的会选择初三、初六、初九作为市日。八十年代生活条件较差,交通也不便,乡民靠步行或骑车去集市,而村里的载货拖拉机摇身一变成了当时最拉风的“小客车”。



铁火炉

严寒残雪里,火炉手中提,欲把青豆烤,身暖不添衣。



试水龙

秋日田园天干物燥,此丰收之季正是防火之时,故有八月初一“试水龙”表演。一者检验设备完善与功能,以防其万一;二者借此去一年之不洁,以保来年国泰民安。丙申新杪记。



乡村婚宴

宅院中的厅堂是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结婚摆宴的最佳场地。



茶余饭后

闲来无事听君一曲,亦为生活之乐趣。乙未夏月浦阳新杪写儿时所见。



打稻

秋风渐凉暑气消,金黄稻谷笑弯腰,一年一度秋收季,五谷丰登乐淘淘。



牛耕与拖拉机

一把锄头,一把铁犁,延续着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而蒸汽机的出现代表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开端,东西方文明多少次擦肩而过,又相互碰撞。



水车

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录《天工开物》。



老井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水者怀其源。”村口的老水井,它是村民的生活用水之源。每日清晨,村民们就早早起床前来挑水。



听广播

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装有广播,早、中、晚间都会按时播放新闻和独白故事等。父亲告诉我,其实在六七十年代并非如此。而是一个村子只有几个广播,有些是几户人家合装一个,安装在大家都能听到的地方。单独立一根木杆或水泥电线杆,有安装在村口和村尾的,也有装在大树上的。我试着想像这样一个画面:夏日里一帮村民干完农活,吃了晚饭搬出凳子或坐或躺或站或蹲,围绕着电线杆听广播,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嬉嘻哈哈,谈天说地,随便扯皮……,实在是不可思议,又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在娱乐生活贫乏的年代,这或许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



阉猪

以前的农村,家家户户都饲养家猪。一来可供岁末宰杀祭祀、食用,二来可卖猪换钱以补家用。一般小猪长至一两个月,就要被阉。阉猪的目的是为了让小猪长膘,阉割过的小猪也更听话。



浦江牛清汤 

客居异地,每每思念的就是家乡的美食。每次回乡,适逢冬月,一碗热乎乎的牛清汤,地道的家乡风味,了却浓浓的思乡之情。                



露天电影

八十年代,在电视机并不普及的农村很少有娱乐活动,露天电影算是儿时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道光景。











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


一九八二年农村改革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承包生产责任制在农村得到普遍推广。


一九八三年四月个体经济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正名。


同年五月,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艺术新潮运动,八五新潮。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光明日报》报道中国准备普及电视。


……


这些都是八十年代发生在中国的大事件。


而在中国的南方,在一个寂静的山沟沟里,一群终日嬉笑玩耍、调皮捣蛋的孩子们,刚刚开始了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挤麻车

课余之时无别事,排队靠墙挤麻车。丙申杪春写儿时课间游戏一帧,时客于武林之南,新杪记。



戏水

炎炎夏日,在山村小溪里游泳玩“打水仗”,是儿时最快乐的事。



放学路上

儿时上学,要步行一段路才能到学校,放学后又同小伙伴们一起,三五成群走回家。在那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记不清扒过多少次拖拉机,挨过多少次骂。



打乒乓     

记得上小学,学校条件简陋,没有专门的乒乓球室,只是在校园露天的泥地上搭建了两张水泥做的固定乒乓球桌。桌脚用砖头垒起,桌面用水泥浇固,中间没有球网,桌面因常年日晒雨淋极不平整,若碰到下雨下雪天就没法玩。球拍只有上体育课时才能享用,平时课间或放学之后想玩就只能用小木板代替。虽说条件简陋,但丝毫不影响我们打球的快乐气氛。



拔河

拔河是一项费劲的体力活,但是单靠蛮力还不够,关键是要异口齐声,同心协力。



扳手腕
课间的小游戏,虽是手力的较量,但更是输赢间那片刻的喜悦。



跳皮筋

小皮球香蕉皮,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节录儿时跳皮筋歌谣以补空,此游戏为女孩所好矣。丙申初春月,浦阳新杪。



摸乌面

摸乌面即瞎子捉鱼游戏,儿时常玩,类似捉迷藏。其中一人被布蒙上,扮演瞎子,其余人视为鱼儿。游戏开始时 瞎子原地转数圈,待其晕头转向,开始捉人,被捉者替换瞎子,以此类推。外围画一圈视为鱼儿逃跑范围。蒙眼布以红领巾代之。丙申初冬日,浦阳新杪。



滚弹珠

玻璃弹珠游戏为儿时之最爱,常与小伙伴在明堂台门口干泥地上玩耍,玩法甚多,且需掌握其中之窍门,技术含量颇高。一同玩耍者以赢得珠子多而沾沾自喜,借以炫耀一番。丙申写此以忆儿时之景,新杪记。



摸螺蛳

粗茶淡饭时供野馔,一日三餐偶添鲜味。丙申初春日写儿时池塘摸螺蛳捡贝壳之景,浦阳新杪记



小儿无赖

“横浴胯”即旧时一种不穿内裤的男式围裙。一般用蓝色土布裁剪成长方形布条,长约两米多,宽半米,围系在腰腿间,像一条短裙,平时折成窄长形,以便携带。炎夏劳作时,头戴草帽,腰腿间系此布条,可作围裙;汗流浃背时,拿此布条擦汗,可作汗巾;劳作结束去池塘洗澡,解下布条,可作浴巾;待洗完澡,拧干布条,又作围裙;而劳作回家,若要采摘瓜果豆类食物,可用布条一角兜起,成一包袱,兜着回家。真可谓功能多多。记得夏日午后,一老汉围此布条作翘脚姿势躺在石板凳上酣酣大睡,而捣蛋小儿见此景,拿来竹枝拨开围裙,老汉腰腿间的春光一泄无余。



小人书摊
小人书曾风靡一时,至九十年代已近尾声。在我儿时记忆中,小人书摊常常摆设在小巷边、电影院门口或公园里闲人聚集的地方。一本本小人书立于木架上,摆放整齐,但其封皮大多破旧泛黄,皱皱巴巴。



〔注1:68×34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4-2016年〕

〔注2:“乡情难忘系列”百余张,选出部分,以飨读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正在消失的24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您还记得几个?
消失了的行当:剃头挑子(组图)
胶州那些消失了的老行当,你见过没?
在老北京,这八种买卖不能吆喝
怀念!怀远街头那些传统的老行当,你还记得几个?一起来重拾童年记忆
乡村风物(上):远去的匠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