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苦手艺排行榜


来源:中华手工


三伏天对着热炉子,半夜三更纳鞋底,走南闯北补锅补鞋,漫天飞絮中弹棉花……


近两年手艺热,一听说最后的铁匠、石匠、篾匠、木匠、棉花匠,大家就激动半天,动辄呼吁保护。其实,这些老行当之所以会逐渐消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辛苦了。不妨来看看,手艺老行当中,最苦的有哪些?




打铁:人生三苦 打铁撑船磨豆腐
苦值:★★★★★



古语云:“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排在第一位,可见铁匠辛苦程度。




打铁是个力气活。从前打铁铺不过破房子一间,火炉旁架一个风箱。风箱一拉,炉火直蹿。铁块放在火炉中烧红,再移到墩子上。然后铁匠左手用铁钳夹住要锻打的铁器,右手抡起5千克重的铁锤重重捶打。即便是老师傅,砸到手也不稀奇。



最要命的还是高温,铁烧得不红就打不动。如此炭火就要旺,小小铁匠铺便一直烟熏火燎。而打铁最忙的季节是夏日,毕竟不久后就是秋收,农民会订购或修补农具。烈日加上炉火,可真是热上加热。




打石匠:有儿莫学石匠 天晴落雨在坡上
苦度:★★★★★



川渝一带有句民谣:“有儿莫学石匠,天晴落雨在坡上。”稍微体面一些的人家,都不屑干这营生。打石匠在野外开山取石,先在岩壁上画一条墨线,再打出一排楔眼,塞进楔子。然后轮流举起50千克重的大锤敲打。再有力气的石匠,顶多打一个楔子就气力耗尽。




辛苦,也危险。打楔子打到手脚、撬石被石头砸到、没站稳掉下山崖都不稀奇。如此夏天头顶烈日脚踩烫石,汗水湿透全身;冬天北风呼啸,手指冻得开裂流血,也得咬着牙继续敲。要提防石屑溅到眼睛;石块切出来了还得石匠抬下山……一旦开工,十天半月都难回家一趟,苦不堪言。



磨豆腐:三更睡五更起
苦度:★★★★☆



和打铁卖力气不同,磨豆腐卖的是细心和时间。《新白娘子传奇》里,碧莲曾经跟天不怕地不怕的戚宝山说磨豆腐很辛苦,戚宝山偏不信邪,开了个豆腐店起早贪黑地忙,很快尝到人间百味。




晚上清水泡豆子,中间得起来换水,泡够一夜。三更起床,开始磨豆汁,如果没有驴就人工推。10千克豆子至少磨1个小时。接下来用一块大纱布过滤,又一个小时。然后用大锅煮豆汁,至少半个小时。还要点卤水,稍不注意不是老了就是嫩了。最后还得压豆腐、入架。天不亮就去卖豆腐,卖完还要马上准备明天的货。



时间长不说,且累。做一方豆腐(横竖6块)起码要倒腾3大桶水;还脏,衣服永远都是疙瘩,怎么洗都洗不干净。且闻到的永远是豆腥味儿、酸豆渣味儿;身边永远是烧水、淘豆浆的蒸汽;地上从来都是湿哒哒的,永远也不会干。就算辛苦如此,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武夫戚宝山哪里吃得了这水磨的苦。



窑匠:三天三夜 冬冰夏热
苦度:★★★★☆



如果一个人黑不溜秋、又干瘪瘪的,就说“你怎么跟个烧窑工似的!”参考谐星宋小宝,可见窑匠形象有多瘆人。




烧窑主要看火候:烧嫩了,砖瓦没烧好;烧老了,砖瓦容易变形。所以点火后,窑匠需要时刻盯着。一天一夜后,窑面上开始冒火苗,再烧半天就可以熄火了。然后熄火、浇水、封泥。两三天自然冷却后开窑。这几天,窑匠哪儿也不能去,必须呆在窑棚或附近,随时查看火候。晚上也不能没法睡觉,万一火熄了或窑内出了什么问题,就麻烦了。尤其是前三天,几乎不能合眼。打瞌睡是肯定的,也无聊得很,添柴、查看、添柴……枯燥而乏味。




更要命的是,临时搭建的窑棚都很简单,从点火开始,到开窑之前,窑匠都会住在棚子里,冬天冷夏天热。不可谓不苦。



篾匠:伤痕累累难糊口
苦度:★★★★



所有用刀的手艺中,刀口都是向外。唯有篾匠,刀口对着自己。




稍有分心或不仔细,不是劈手上,就是被锋利的竹篾刮到。哪怕做了一辈子的老篾匠,也躲不开。因此篾匠总比旁人流血更多。匠人的手都有厚厚的茧,唯有篾匠,手上老伤加新伤。一到冬天,厚茧加伤口,手便会开裂,往往满手“沟壑纵横”,痛得筷子都拿不稳。




劈好了篾,还得编织。这是一个极耗时的事,每天天不亮起床干活,忙到天黑透了才歇手。常年伏在地上编织,又是弯腰又是曲背,往往“十个篾匠九个驼”,看上去比人矮一截。




酿酒匠:酿酒熬糖充不了内行
苦度:★★★★



俗话说:“酿酒熬糖,充不了内行。”大意是没有经验,想酿好酒很难。



从前酿酒,一切都是人工操作。先拌入酒曲,再蒸煮粮食。半熟后,撒地上搅拌、配料、堆积和前期发酵。然后进一步蒸馏、冷凝,便得到香醇的白酒了。这里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只能慢慢摸索,积累经验。而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在一道道工序中,不厌其烦地重复。



自然发酵的过程千变万化,酿酒工序一环扣一环,对每个环节、每道工艺和自然的每个细微变化,酿酒匠都要准确把握。这得多少年的重复,多么枯燥寂寞。如果耐不住寂寞,就产不出好酒。酿酒匠只好在重复中,期待美酒来临。



磨刀匠:风里来雨里去
苦度:★★★☆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样的吆喝声抑扬顿挫,天南地北的磨刀匠用不同的方言吆喝。




磨刀的辛苦,在于挑着几十斤的担子走街串巷,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同样的吆喝声,要喊得有自家的风格,还得眼观八路耳听四方,以免生意遗漏。




磨刀虽靠体力,也很有技术含量。同样一把刀,磨轻了让人感觉还是钝,下次就不找你了;磨重了刀会卷刃,缩短了刀的使用周期。磨刀还需要耐心,开磨前,先看刀钝的程度及部位,接着固定粗细两块磨刀石,浇水,先磨内刃,再磨刀面。每磨十几下,就要观察刀刃线,直到卷刃被磨平。一把土菜刀要磨半个小时以上。“磨刀无法,按住死擦。”半点偷不得懒。



弹棉花:金鸡叫 雪花飘
苦度:★★★☆



一弯弹弓、一张磨盘、一个弹花棰和一条牵纱篾……过去,弹棉花很常见,尤其入冬时,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弹棉花时弓子发出的“蹦蹦蹦”声。



弹棉花最重要的工序在于“弹”。弹花匠左手握弓,右手拿棰,一上一下不断敲打,棉絮飞花从而变得蓬松。弹好后,再兜纱、铺线、按压。过去,全是手上的功夫。一天下来,最多弹两床棉絮。



站立一整天,敲到后面手都抬不起来也就罢了。弹花匠的辛苦更在于,灰尘太重。漫天飞舞的棉丝很容易从鼻腔进入呼吸道,对身体危害极大。“金鸡叫,雪花飘。”说的就是弹花匠起早贪黑,灰尘严重。

 

七十二行,行行咬人。除却提到的这些,还有很多辛苦的手艺行当。纵然辛苦如此,也不过是勉强糊口。然而匠人们依然是一生坚持,除却养家糊口,更多的也是真心爱惜这门手艺,这便是时下流行的“匠人精神”吧。他们不懂,却坚持了一辈子。





第二自然-买东西

老篾匠手里交织相衬的

竹编的灯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养家糊口的七十二行
农村逐渐消失的13大“匠人”,农民曾经抢着当,如今却难觅踪迹
怀念那些乡村匠人
农村即将失传的老手艺,过去是一人养全家,如今虽吃香却后继无人
消失中的老手艺匠人
乡村四大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