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时期,开封在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了怎样的重建过程?

在中央政府的各种有利政策的支持下,开封地方政府和人民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开封城市重新焕发了生机。

1.清除泥沙,排泄积水,清初的开封城市,城内均是积水和淤沙,这是开封城市恢复和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

清代统治者首先就进行了泥沙的清理,发动了大量的人夫进行此项工作,薛所蕴所作《汴中曲》中也描述了清代初期开封城内清除泥沙的状况,“省括昨日下州府,提取丁夫城汴土。汴城土厚十余丈,云有昔人藏金所。一日挖掘才一尺,干粮用尽气无力。略倚铁锹定喘息,长官鞭扑风雨急。长跪长官莫楚毒,掘出金银将身赎。熬得千辛与万苦,不见朱提只白骨”。

虽然此记载中略有夸张成分,但开封城内泥沙淤积的情况也十分严重。根据考古测量发现,明代和清代前期两个不同文化层之间有厚度达2.5至3米的泥沙,此即是崇祯十五年河决开封之泥沙淤积。由于城内泥沙淤积太厚,工作量太大,而开封城内人丁稀少,百废待兴,故此项工程仅持续很短时间就宣告终结。

积水问题。由于明末河决开封,使得开封城外泥沙淤积,形成了外高内低的釜底之势,而开封城内外的河流全部淤塞,城内积水长期得不到排泄,更显低湿卑下。

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因六月连降大雨,“水势加增,官民房屋,多有倾圮,田亩低洼之处,俱被水淹”,开封及周边四十余州县被灾,河南巡抚尹会一奏报朝廷后,乾隆皇帝屡发上谕,一方面命尹会一加意赈济,另一方面命东河河道总督白钟山等开干河涯以泄洪。

开挖干河涯,才使得开封城内之洪水全数排出,然在城内低洼之处仍形成了几个大的湖泊,如龙亭、包府坑、徐府坑等。

2.重建城垣,重整城市,自崇祯十五年,李自成三围开封,河决之后,开封城垣已经残破,不再具备防御功能。而开封各公署也陆续外移至各州县,自康熙元年起,河南地方守官等陆续重修了开封城垣。

康熙元年(1662年),巡抚张自德、布政使徐化成等重修开封府城,“至是雉堞一新,气象丕焕,各门营建如旧制,凡应祀庙宇共计整葺六座,各守城门房共计修建一十五间”。经过此次修治之后,驻节在外地的各公署陆续迁回开封城内,人口也开始聚集,开封城市逐渐恢复生机。

此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巡抚阎兴邦增修城楼角楼,并修“城中市廛辐辏处,惟汴桥隅、大隅首、贡院前、关王庙、鱼市口、火神庙、寺角隅、鼓楼隅为最盛”。康熙三十三年,巡抚顾汧重修南门城楼。

康熙年间的重修城垣活动,是在明代开封城的基础上进行的,故清代初期之开封城基本上沿袭了明代城墙之走向,规模相同。城门上,清代也完全在明代城门的基础上重建的,仍是五座城门,名字也未改变。经过数次重修,开封城的城垣基本上完备,虽在壮丽程度上和明代相比略有不如,然基本上具备了城市防御功能。

在重建城垣的同时,在开封城内也进行了城市的整修和重建。和城垣一样,清代重建之开封城市,也大部分沿袭了明代开封城市的布局,主要街道没有大的变动,此种布局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梦录》记载明代后期开封的主要街道,在今天的开封城中仍然能够找到与之对应街道。

3.新建公署、学校、寺观、祠庙等,在清除淤泥和积水的同时,以及重建城垣之后,清初开封地区之省府县等官员开始了重建或新建各种办公场所,为开封之重新恢复奠定了基础。根据康熙《开封府志》之记载,顺治、康熙中期,开封城内之省府县三级公署大部分均已建设完毕。

省级公署。自康熙元年(1662年)起,开封城内之省级官署陆续建立。康熙元年,河南巡抚张自德新建了巡抚都察院。二年,左布政使徐化成在明代仁和王府(今汴京饭店附近)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衙门。三年,右布政使在其东北建立了右布政使司衙门(后裁)。康熙七年,按察使李士祯在巡抚署西建立了按察使司。此后,各种省级附属公署均先后建立起来。

府级公署,开封府衙门,顺治七年(1650年),知府丁时升于布政司衙门前建立。顺治十四年,赵汝斌在布政司署北建立了南河同知署。督粮通判署(粮道)、大梁驿、阴阳学、医学等公署在此之后也先后建立。

县级公署。祥符县署,知县聂琰于康熙三年在明代旧址(相国寺西)重建。县丞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县丞陈亨通于县治东建。其余各公署也先后新建或重建,兹不赘述。

由省府县三级公署的建立经过来看,也可发现两个问题。首先,从建立时间上,府级公署建立相对较早,而省级和县级则相对较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开封府仍是河南地区之府级机构,是开封地区之核心,管理三十余州县,虽经水灾,然其核心地位能够保持,且经费较为充足,故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重建。省级机构之所以重建时间稍晚,是因为清代初期迁省论的再次出现。

这是自明代弘治时期迁城避水患之后,再一次出现的迁省论。当时有人欲将河南之省会迁至许州,此一争论虽然最终遭到否定,然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省级公署的重建工作。县级公署重建迟缓是因为水灾过后,祥符县先后在陈桥镇、埽头集办公,其重要性要低于省府两级,其重建工作相对来说并未受到重视,故而重建较晚。

其次,区域选择上看,省府县三级机构的建立,除却在原址上重建之外,部分另址新建的公署呈现出由西南向城内东北方迁移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城内西南部低湿,而此时城内之积水仍大量存在,东北方相对高亢,且东北方有许多荒废之王府,如布政司所在之地即为明代仁和王府旧址,其周边还有东会王府、遂宁王府、鲁阳王府、会稽王府等废弃之地,地多空旷,故另址重建之公署多选择在城内东北空旷高阜之地。

康熙中期,开封城内的三级公署,基本上就完全建立起来了,开封城市初步具备了作为省会的主要政治职能。在以上各措施的相继施行中,开封地区也重建了儒学、书院,贡院以及寺观等建筑。

顺治九年,开封知府朱之瑶等新建了府学;顺治十一年,祥符县知县孙如林重建了祥符县学。同时,各书院也相继恢复,康熙十二年(1673年),巡抚佟凤彩重建了大梁书院;二十六年,张思明重建了二程书院;三十三年,巡抚顾汧、布政使李国亮等重建了游梁书院。顺治十六年(1659年),巡按李粹然、巡抚贾汉复等于明代周王府旧址重建了贡院。

书院和贡院的重建,使得开封地区的教育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再次成为中原地区的教育文化中心。

顺治至康熙时期,还重建了大量的祠庙、宫观,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巡抚贾汉复重修崇法寺(即相国寺),方大猷重建国相寺,祐国寺、大道宫、延庆观等相继重修。重修之祠庙则更是数不胜数。虽然清初重修之祠庙、宫观在壮丽程度上,多不能和明代鼎盛时期相比,然也初具规模,为甫经灾难之开封人民提供了精神寄托,成为清初稳定社会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

经过一系列的恢复措施,开封本地的人口、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方面,根据顺治《祥符县志》记载,顺治十四年,知县刘朝宗编审新入人丁一万一千七百八十八丁,共四万一千二百三十九丁。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已经是“村落栉比,舟车鳞次,禾黍桑麻,弥望苍然”。

土地方面,以祥符县为例,明代土地原额为二万八千七百五十八顷二十四亩一分三厘二毫六丝七忽,崇祯十五年兵残河决,地土全荒。入清以来,自顺治三年至十六年,知县胡士梅、孙如林相继劝垦、民众自首、藩府旧地在内,除却实新旧熟地共一万八千四百四十七顷九十五亩有余。

康熙三十三年,祥符县的田土就已经达到二万四千九百八十三顷八十一亩有余。虽然人口、田土与明代数目仍有差距,但是从清初来看,祥符县的恢复还是相当迅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封府
危城240天省会要西迁,他抗旨保固开封省城
中国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代,发展成熟于两宋,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卷一百四十九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七十八卷
开封府祥符县迤南七十五里霍家寨霍氏先茔神道碑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