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开封二曾祠如何复原?

二曾祠原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公园潘湖东南角、刷绒街西头路北,大致相当于今开封市图书馆的用地范围,原建筑已不存。晚清、民国时期的二曾祠,经历了从传统祠庙到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转变,又因北瞰宋东京皇宫故地,故一直是市民和游客的怡情怀古之所。

今日开封之龙亭湖,其范围与北宋之皇宫、明代之周王府大致相当。开封地处中原,常遭兵骘,然而对城市风貌影响更大的则是城市北部黄水之泛滥。按光绪《祥符县志》,自清朝入关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二百五十年间,黄河在祥符县(开封市旧称)辖区内决溢 14 次。因此,尽管开封曾为七朝古都,自春秋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大梁,至宋室南迁之前的北宋东京汴梁,昔日繁华的古都风貌已所剩无几。黄河水带来的大量淤泥淤沙在市区累积,形成城摞城的奇观,唯有铁塔与繁塔依然耸立于城市南北。北宋皇宫位于城市中央,为城墙与宫墙所阻挡,较少受到淤泥的影响,反而成为城内陆势最低的地方。明代在北宋皇宫遗址之上修建周王府,王府城墙直接压在北宋皇宫的宫墙之上。清初将周王府先后改建为贡院和万寿宫,后因地势低洼,无法使用,仅王府后煤山及山上龙亭得以留存,因此改煤山为龙亭山。经过日积月累,这片洼地终形成今天的龙亭湖。原王府中轴线甬道被修筑成堤岸,将湖一分为二,东名为潘湖,西名为杨湖。如今龙亭湖已辟为龙亭公园,成为开封市民冶游之所。

潘湖东南角道路西迆南折,绕出一个小小的“半岛”,今为开封市图书馆所在地,地下即北宋皇宫以及明周王城之城墙折角。在一些近代舆图中,在此处可以看到“二曾祠”“二曾祠研究所”等字样(图 1);同时,在地方志与河南图书馆早期的资料中,也出现了与二曾祠相关的信息。清末民国以二曾祠与河南省图书馆还曾经作为开封的旅游胜地,出现在一些海内外人士拍摄的照片中。结合上述文献与图像史料,并参考当地清代建筑的一般做法,可以使二曾祠这座已经消失的建筑,以图纸复原的形式重现。在这一工作中最使人感兴趣的是,当年二曾祠的创建者,如何在城市街道与湖堤之间布置空间格局,又如何经营滨水景观,与龙亭湖原有的景观互动。

历史沿革

按《清实录》记载,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1872)去世,“当降旨优予恤典,并于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祠。……著于安徽、湖北省城建立专祠,此外立功省分,并著准其一并建祠。”此后不久,先后有扬州府、天津府、保定、徐州府为曾国藩设立专祠。曾国荃于光绪十六年(1890)去世,“追赠太傅。……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祠,此外立功省分准其一并建祠”。可见,河南省并未列入二曾立功之省份。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五月,方有河南巡抚裕宽上奏,“予故大学士曾国藩、两江总督曾国荃在河南省城合建专祠,列入祀典。” 据光绪《祥符县志》记载,二曾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可知二曾祠工程经过批准,历时一年而完工。民国年间《河南省志》记载,二曾公祠“在刷绒街,祀曾文正公昆仲。前河督许仙屏建正楼曰瓣香楼,深广十二楹。楼前累石为山,古木阴翳,后瞰东湖(即龙亭之杨湖),尘嚣可洗。旁屋曰拟砚山房,沿堤左右二亭曰叠波、曰光渌。今设图书馆供人游览,入场券铜元三枚”。文中提到的许仙屏其人,名为许振祎,“仙屏”是其字。许振祎(?-1899)出身于曾国藩幕府,光绪十六年(1890)起任河东河道总督,驻扎开封,负责治理黄河事宜。在许振祎赴开封督河的同一年,裕宽从广东巡抚调任河南巡抚。清朝河道总督职权在地方巡抚之上,许振祎既是曾国藩门生,又是裕宽上司,在奏请二曾祠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了不小的影响,甚至可能是建祠一事最初的提议者。从图 1a 中还可见到,二曾祠选址与河道总督府距离不远,仅相隔一个街区。在《河南名胜楹联》一书辑录的二曾祠楹联中,亦可看到许振祎的多处题咏,因此在一些文史资料中,常将主持修建二曾祠一事归于许振祎。实际上,许振祎自到开封,便兢兢业业治理黄河,且在光绪十九年又奉旨与李鸿章一起视察永定河,对于修建祠堂的具体事务可能无暇顾及。许振祎去世后,其治理黄河之功绩被清廷以及河南继任官员所认可,这种认可又使许振祎得以附祀于二曾祠之中。《清实录》光绪二十九年和三十年(1904和 1905)分别记载:“故前河东河道总督许振祎,附祀河南故大学士曾国藩专祠,从河南巡抚张人骏请也。”“故河道总督许振祎于故大学士曾国藩专祠东所建附祠,并列入祀典,从河南巡抚陈夔龙请也。”

这座附祠即河南图书馆最早使用的馆址许公祠。在名称上,许公祠虽是二曾祠之附祠,但在建成空间中则是一组相对独立的院落。根据 1909 年的《河南图书馆书目跋》,河南图书馆发起于 1908 年秋七月,“原拟用藩经旧署,……以城北二曾祠旁之许公祠,地势处中,宏敞雅洁,甚便庋藏,力主假用……留祠之正中五楹为享祀地,余悉得充馆用。计前后堂舍十有二间,分为藏书、阅书、经理等室,群房厩舍,以处夫役。又拨二曾祠东北院之漪菉山房为诸大府临视燕坐之所。水木青瑟,台榭掩映,与书香相间”。

1912 年,河南图书馆从许公祠迁出,辗转经历了五次搬迁,最终于 1914 年回到二曾祠。这里“前临通衢,后濒湖滨,既不邻于工厂市场,又不在偏僻之区,以之作图书馆,实甚相宜”,成为一处重要的公共建筑。实际上在河南图书馆发起之前,二曾祠由于北临潘湖,风景秀丽,在祭祀以外也是游赏之地,从当时发行的明信片中即可见一斑(图 5);瓣香楼“为政界酬酢聚会之所”,受到开封本地文人和百姓的喜爱。从晚清、民国的刻本中,可以看到不少题咏二曾祠、瓣香楼的诗作,并由此窥视二曾祠在晚清文人和士人学子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例如诗人王鹏运在《南潜集》中,就提到有“同人社集瓣香楼”;又有一位名为吴重喜的科举考生在诗作中提到,在参加完考试后,与好友诸君一同游览位于二曾祠之后的北宋名贤祠。因此随着公共图书馆的概念进入中国,二曾祠自然受到河南图书馆发起者们的青睐。

1922 年因战事,馆址为测量局所占,图书馆被迫迁往南陶胡同;同年冯玉祥督豫,由午朝门向东开辟一条马路,将龙亭东湖的东南角隔成二曾祠内的小湖。图书馆于 1926 年回到二曾祠。

1927 年,民国河南政府拨款,将图书馆原有的中式大门及二门两侧厢房拆除,新建三间西式大门。原祭祀二曾之享殿“辟为二室,中为过道”,又将瓣香楼南侧“厂棚改为楼房,使阅览室容积扩大” ,并为享殿、瓣香楼及东西厢房都更换了新式门窗,解决了冬季狂风入室、读者锐减的状况。

1933 年春,河南图书馆计划新建一批新式楼房 ;同年 10 月,民国政府教育部督学视察河南图书馆,认为这里“馆舍颇为宽敞,楼阁亭榭,景物亦佳。如能妥为整理布置,则庋藏阅览,与夫游息眺望,无不相宜。”因此计划中的新建未能落实。

1956 年创立开封市图书馆,馆址选在许公祠内。第二年,河南省图书馆迁至郑州,原二曾祠建筑又作为开封市图书馆继续使用。1974 年,瓣香楼因破损严重被拆除;1984 年新建三层仿古阅览大楼,将图书馆大门从南侧的刷绒街移至北侧沿湖的龙亭东路,这一格局一直保存至今天。

空间复原

对二曾祠院落空间的认识,最重要的资料为 1941 年的《河南省立图书馆概况》(以下简称《概况》),其中用了大篇文字描述二曾祠之盛景:本馆面积,广约八亩余,原为曾文正公暨曾忠襄公祠。曾氏乃清季名臣,故建筑之宏伟,省垣居魁。清末慈禧太后回鸾,路经河南又以该祠为行宫,陈列设备,大可壮观,辗转至今,殆无残余,今之书库,乃前之瓣香楼……楼之东西,各有通道回廊,后为小湖,曲径桥栏,能达湖心亭,东为双亭名曰叠波,西为单亭名曰光渌,盛夏避暑,实良所也。楼前遍植花木,碧绿葡萄,遍架滴坠,盈池荷花,亭亭玉立。西院瓦房二十余间,南屋藏佛经,西屋为储藏室,东屋为游戏室,西北有亮厅一座为书板陈列室。东院二十余间,北屋为办公室,东屋为编目室,南屋为馆长室,院内奇花异木,无不尽有。馆长室后小南院,房屋九间,曲径幽雅,院内遍植花卉,为职员宿舍。大门东为传达室即新民代笔问事处,西为新闻阅览室,院内东西亦有走廊,中部花木有铁篱环绕,故亦特别茂盛,人为风景,堪称优娴也,惜以本市土质过劣,建筑不坚,若能随时修缮,努力栽培,真乃洞天福地,实本馆之幸也。

这段文字之后,还附有一张平面示意图(以下称为地图一),简单地示意出了当时的格局(图 2)。

对比文字地图,可以看到这段文字的写作者,以瓣香楼为中心,将整组建筑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图中编号 14、15、16 和 17 的四座建筑围合之院落,西院则为图中 8、9、19 和 20 号建筑之间的院落。紧挨着东院还可看到一组有南北轴线的院落,在文字描述中未有提及,从位置和图上标注的功能来看,应该是图书馆的主要入口。

此外,上世纪 90 年代,开封市近代建筑史编写小组在原二曾祠不少建筑已被拆除的情况下,对市图书馆进行了一次调研,并绘制 “二曾祠示意图”(图 3,以下称为地图二)。此图不仅展示了二曾祠的平面格局,还体现出一些主要建筑屋顶形式的信息,并对院落中假山、水池等景观小品有更多的表现。但不知是由于疏漏还是其他原因,此图中没有画出小湖西侧的光渌亭。

对于《概况》较少提及的三进院落的认识,文字记录主要来自于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 年出版的《开封风物大观》一书:二曾祠内分两大院:东大院南北走向,分前院,中院和后院;西大院为东西走向,分瓣香楼院,环凤阁院和西花园。两院北部是湖水区。二曾祠的大门在南,原为宫殿式建筑,一对石狮踞两侧。进大门朝北走,便进入东大院的前院,它的东西两边是对称的南北走向的长廊,人字形坡顶。院子中间是鹅卵石甬道,石榴、翠柏,花圃点缀其间。往北过二道门,是中院。院子东西两边为南北走向的殿房,翅檐凌空挑角,有飘飘拂云之气势。中院四周遍植冬青,中有圆形鱼池,大方砖铺地。再往北过三道门,便来到了后院。院子东西两边建有南北走向的殿房,飞檐挑角,巍峨宏丽。东殿房内供奉着二曾神主,为祭祀的主要场所,西殿房建筑规制与东殿房略同。这段文字中谈到之“东大院”,即《概况》一文中未能描述的南北向院落。此外,这段文字与地图二在细节上有一些不符之处,如讲到第二进院落东西两侧的殿房,“翅檐凌空挑角”应该是对屋檐转角的描述,而地图二中第二进院落东西为硬山建筑,没有能够形成转角的出檐。结合历史照片资料(图 6b、图 11),可知地图二中所绘硬山建筑符合历史原貌。

对于滨水空间的认知,主要来自于爱德华·沙畹(Emmanuel-èdouard Chavannes,1865-1918)于 1907 年拍摄的一组三张照片。沙畹于 1907 年至 1908年间在中国考察,足迹遍及东北、山东、山西、河南和陕西,拍摄和制作了大量照片与拓片。通过比对四张照片的细节,可以推断沙畹是站在光渌亭中回望沿岸建筑,拍摄了两张角度相近的瓣香楼的照片,又拍摄了瓣香楼西侧的两座建筑,最后回到岸上拍摄了光渌亭。从图 4a、d 两张照片的左侧边缘中可以看到,在叠波亭、光渌亭外侧已有较为低矮的堤岸与小桥,将二曾祠小湖与潘湖隔开。此外,当时流传的“开封十景”明信片中也有一张滨水空间的全景照片(图 5),从中亦可看到同一座水堤,由此可知冯玉祥所修道路,应是在这座水堤的基础上加高加固而成。

1900 年发行的明信片,图上英文似为“二王庙” 之意

此外,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曾于 1908 年游历二曾祠,并分别拍摄了二曾祠享殿、北宋名贤祠、瓣香楼和叠波亭的照片(图 6)。

从沙畹所摄照片中还可见到,湖水在瓣香楼东侧向南延伸,却不知止于何处,在上述地图一、地图二中同样交代不清。而在桑原氏拍摄的北宋名贤祠照片(图6b)下方,则可看到砌成镂空十字花的墙体大致在照片右侧的八字墙处结束。综合以上照片、地图和文字描述的信息,以地图一为主要参考,可以粗略地还原出 1941 年前后河南省图书馆大致的平面格局(图 7、图 8)。其馆舍为原二曾祠和许公祠旧址。二曾祠分为东、中、西三路院落,东院南北向布局,共有三进,大门位于刷绒街,是整组建筑的主入口,在图书馆中主要承担接待、问询等功能。二门两侧耳房设东亚研究所,第三进左侧为门殿,右侧为祭祀二曾之享殿。中院以瓣香楼为主体建筑,作为书库和阅览室使用。西院主要有拟砚山房、晚霞吟榭等建筑,承担图书馆中的贮藏、陈列和游艺功能。许公祠旧址在二曾祠东侧,按《河南图书馆书目跋》,原有五间享殿和与十二间杂屋,又文中提到“二曾祠东北院之漪菉山房”,根据地图一中功能的主次关系,推测最北侧院落为许公祠享殿与漪菉山房之所在,南侧则为附属院落。北侧的主院内有馆长、编目、办公等后勤服务功能,南侧小院为员工宿舍。

将这张复原地图所对应的屋顶平面图与今天开封图书馆卫星地图叠放对比(图 9),可以看到,虽然建筑单体都已发生了变化,开封图书馆主要的格局仍然可以见到百年前二曾祠的影响:四组院落之间的分界线依然清晰,东院第一进院落保存完好。从 1908 至 1941 年间,临水景观除了瓣香楼东侧增添一座小桥外,无其他变化,因此以此平面图为基础,根据照片复原出各建筑体量。根据各建筑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推断出各历史照片拍摄的角度,从而在体量模型中找到当时拍摄者的视角(图 10)。

下面从东院开始,对二曾祠各院主要建筑的形式作逐一说明。一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拍摄了东院大门(图 11),可以看到改造后的大门和耳房呈现出东西混搭的现状,大门使用了山花、圆形立柱和拱券门,两侧耳房在转角处也使用了方形壁柱,但屋顶上还保留着中式的瓦件和翘起的翼角。

进入大门后为前院,东西各有七间长廊,北侧为二门,两侧有耳房。前院正中有一条鹅卵石甬道。从 1930 年代拍摄的照片(图 12)中可以看到,左上角相连的山花与屋面为瓣香楼,根据平面位置关系,可知拍摄照片的位置是前院东南角。此外,西洋式大门门洞中露出的部分,也可以作为判断二门形式的辅助依据。对比图 11 与桑原氏拍摄的二曾祠享殿(图 6a),可知此“二门”即为原二曾祠之享殿,为五间硬山屋顶,当中三间前出卷棚抱厦,形成一个小前廊,抱厦前还有低矮的月台;河南图书馆时期将墙面改为砖砌,同时前廊加以封闭。据记载,二门室内东西为大理石墙面,并镶嵌楠木框,应当是该建筑作为享殿时高规格的室内装修。

穿过二门为中院,中院东西两侧为硬山屋顶的庑房,分别作为接待室和顾问室使用。北侧为一道复廊,将中院与后院隔开。复廊中央三间开门。庭院正中有一圆形水池。进入后院,庭院空间的轴线旋转 90 度,由东侧指向西侧。东侧飨堂地图一标注为北宋名贤祠;参照桑原氏照片(图 6b),可知此院原为北宋名贤祠,后因二曾祠被征作图书馆使用,二曾神位从原享殿迁至此处。西侧门殿面阔三间,两侧有八字墙,山墙与两侧连廊相接;东侧飨堂面阔五间,为二层楼阁或二层通高的殿堂。两殿均为单檐歇山顶。后院北面的位置并无配殿一类建筑,而是一道复廊,中央墙上开月洞门。过月洞门为五曲木桥,与水中的叠波亭相连。叠波亭为两个方形相连形成的方胜亭,立于水中的台基则为六边形。中院由瓣香楼及其南侧的围墙、花池等组成。瓣香楼为勾连搭歇山屋顶。从沙畹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瓣香楼临水的一侧为一层高,面阔五间,三面均有外廊。地图二中描绘的瓣香楼南侧,为砖砌立面,二层高,在正门两侧各有四个窗洞,因此在文字资料中被描述为“九开间”,东西两侧山墙以外各有室外阶级直接通往二楼。据“瓣香楼之前面厂棚改为楼房”的记载,可知此二层西洋式样部分为在瓣香楼主体之外的加建。据《概况》所附照片(图 13),其立面实际被划分为三层,与内部的三层空间对应。瓣香楼南侧有荷花池,地图一中为一个较小的扇形水池,地图二中则为一个椭圆形水池和一个扇形水池的组合。在地图二中,瓣香楼东侧、沙畹照片中有水面的位置,还绘有一座假山。

瓣香楼西侧的南北向建筑,应为《河南省志》中提到的拟砚山房。在沙畹拍摄的照片中(图 4b),显示的则是一座二层歇山楼房,其中一层的腰檐坡度非常之小,接近水平;两层之间没有平坐,二层使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开封风物大观》中提到瓣香楼向西为“环凤阁”,《河南近代建筑史》中记载环凤阁 “建于青石砌筑的平台之上,为单层建筑,四壁皆为彩色玻璃窗”,可知拟砚山房与环凤阁极有可能是同一座建筑的不同名称。1901 年 11 月 12 日,慈禧太后自西安返京,中途抵达开封,曾与光绪帝在环凤阁中设宴招待外国使节。此外,在《河南名胜楹联》一书中还提到,二曾祠中有一座“五色玻璃楼”,所指应该也是同一座建筑。

从拟砚山房沿水岸继续向西,临水的建筑为晚霞吟榭。这同样是一座单层南北向、歇山屋顶、周围有外廊环绕的房屋,所不同的是并无腰檐,外廊的柱子直接与歇山屋顶相连。临水的一侧通过木桥与方形的光渌亭相连。一道环廊连接拟砚山房和晚霞吟榭,构成西院。西院西南的“L” 形硬山建筑被作为贮藏室和陈列室使用。在贮藏室西侧还有一个南北向布置的运动场。除了以上几座建筑,见于《河南名胜楹联》的建筑名称还有卷石斋、云芍廊、十贤堂等,其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从以上资料和复原图纸中,对于二曾祠建筑的设计意图又有新的认识:二曾祠的创立,特别是修建瓣香楼、拟砚山房以及水中二亭,更像是晚清洋务运动背景下,借由修建祠堂的名义,一次公共风景区的兴建。祭祀功能被安排在刷绒街与东湖堤岸之间的南北向轴线上,游赏空间则沿水岸布置,且没有形成严整的院落,作为主要建筑的瓣香楼,更多的是为文人游赏、集会提供场所。在河南图书馆时期,祭祀被搬离轴线,原享堂被改建为二门,将水景引入庭院的意图更为明显。在刷绒街上,视线可以进入大门、穿过二门、云芍廊与月洞门,直接看到碧水之中的叠波亭。中国园林讲究曲径通幽,这种畅通的视线设计,无论是在传统的祠堂,还是私家园林中都是不常见的。在二曾祠中,审美趣味已经开始从私密向公共转变,而大门、二门、穿廊与月洞门,层次丰富,形式又富于变化,在畅通中又有深邃之感。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引人注意的部分,从屋顶的形式的变化同样可以看到二曾祠设计者的匠心。二曾祠原享殿为五间硬山,而北宋名贤祠则为五间二层歇山,折射出对历史和先贤的敬重。拟砚山房与晚霞吟榭同为临水建筑,均用歇山屋顶以形成较为活泼的轮廓;两座建筑体量相近,因此特意在屋顶形式上有所区分,借助外廊形成的腰檐,一为单层,一为二层,在统一中富于变化。而瓣香楼与叠波亭则为屋顶最富特色及变化的两处单体。前者形成室内大跨度空间,采用勾连搭屋顶;后者则为并不常见的方胜亭,且重叠的意向被匾额“叠波”所点明强化。通过单体重复形成丰富的屋顶轮廓,在二曾祠建筑中重复出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将二曾作为一体、“二贤同祀”之隐喻。

下文将以瓣香楼和叠波亭作为代表,进行单体建筑的复原。

单体复原

瓣香楼

对瓣香楼外观的认识主要来自一系列老照片,而对其规模和内部空间的描述主要来自《概述》,现将其中相关词句摘录如下:……瓣香楼,高约三丈,广约六丈,双脊高撩,伟然独尊,周有回……顶柱为铁梁所支,虽经年久,无大损害。楼分三层,上层为书库,中层后部亦为书库,前部为第一阅览室及杂志室,下层为儿童阅览室。楼之东西,各有通道回廊……从沙畹拍摄的照片可知,瓣香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东、北、西三面有回廊。沙畹虽然没有拍摄南立面,但在拍摄拟砚山房和晚霞吟榭的照片中(图 4c),可以看到瓣香楼的西南角同样有环绕的回廊,且转角处有楼梯向南延伸,楼梯上方还有雨棚。由此可以认为,瓣香楼在初建时,是一座四周有回廊的单层建筑。

《概述》中还提到“顶柱为铁梁所支”,语义不详。从现存实例来看,近代以来,有不少外观仍采用中国传统屋顶的“传统建筑”,在室内使用了三角屋架。但是这类建筑多为基督教在华修建的教堂,基督教出于自身传教的目的和对教堂室内大跨度空间的追求,在外观和结构上会采用一些混杂的设计手法。而瓣香楼作为游赏建筑,如果大规模使用钢铁屋架,对室内空间势必会造成影响。沙畹的照片显示,瓣香楼的外廊部分仍然保留了中国传统木结构的基本特征。又,民国《河南省志》中提到瓣香楼“深广十二楹”,推测瓣香楼的屋架对传统形式仍有一定的保留。因此,复原方案仍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抬梁式屋架。《概况》中还提到“楼分三层”,第三层用作书库,可以推测是使用了屋架间的空间作为藏书之所。在 1927 年改建的西洋式的南立面上,三层的窗洞高度较小,可能也是内部空间作为书库,在外立面上的一种映射。从 1950 年代的老照片看来(图 14),第三层的位置并不是完全在屋架层之间,而是从外立面上雀替位置的下方开始。考虑到书库对屋架的承重性能要求更高,这次加建三层有可能在原有木结构的基础上增加铁梁铁柱,那么“顶柱为铁梁所支”,所指的也有可能是这次加建的结果,而非瓣香楼初建的结构。

由于加建的情况不详,这里选择瓣香楼初建成时的情况作为复原对象。瓣香楼外观与晋东南、陕西、河南一带同时期建筑十分接近,与北京周边的官式做法则差异较大(图 14)。因此瓣香楼的复原方案,更多的是参考了开封及周边地区同时代的案例,采用不同于官式建筑的风格。根据沙畹拍摄的照片,瓣香楼与官式建筑相比用材偏瘦小,开间比例较为瘦高,翼角剧烈起翘。这种屋角在二曾祠其它建筑上也有所体现的。这种夸张的起翘在外观上与南方的嫩戗发戗十分接近。已有的研究表明,晋东南,陕西、河南、山东一带,元代以后出现的翼角起翘明显的建筑,所常用的实际上是大角梁平置、后尾插入立柱或垂花柱之中的发戗方法。另外,仔细观察沙畹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屋角之下伸出的角梁,而如果使用嫩戗发戗,角梁不会露出在大连檐之外。因此在复原设计中,参考现有案例,最终使用了大角梁平置、后尾插入转角金柱的方案(图 15)。此外,剖面设计中不用正心桁,只用挑檐桁,在抱头梁上立蜀柱承金檩;山面博脊中段内折插入屋顶出际之中,巨大的悬鱼从屋脊一直垂下到博脊之外,这些不同于官式的做法,在上述也很容易看到实例(图 16)。

随着时间的流逝,瓣香楼的外观不断地发生变化。最重要的一次变化应当在 1927 年,楼南侧增添三层实体砖建筑;为更换新式门窗,原先东、北、西三面的木板墙体也被更换作砖砌的实体墙面,并开竖直方向的条形长窗,以更好满足图书馆阅览室防火和采光的需求。从一张摄于 1950 年代的照片(图 17)中可见,原先沙畹照片中平顶雨棚的位置,变成了一块实体的体量,还有一架梯子搭在屋檐上。同时,瓣香楼在作为图书馆阅览室使用后,南侧变为三层,北侧临水面只有两层,三层的部分仅存在于加建的西洋式体量之中。这一错层设计,虽然也利用了河堤附近原有的高差,但更多是人为设计的结果。瓣香楼创立时台基被刻意加高,一方面为防止水患,一方面成为附近景观的“高点”和中心,也使登临游赏的使用者获得更好的视野,正如瓣香楼楹联中所说:

岳色渡河来,远树平沙天广大;

楼头延月入,宋台梁苑客夷犹。

叠波亭

叠波亭位于东路院落南北轴线的尽端,体量虽小,却位于整组建筑群“点睛”之位置,是东院水景的核心。

在建筑形式上,叠波亭采用了两个方形亭子相套形成的方胜亭,台基为六边形。从美国人盖尔拍摄的照片来看(图 18),叠波亭最奇特之处在于,两个方形相对的屋脊并不是像通常的做法那样,以脊筒相连,而是各自发戗,形成相对独立的两根戗脊。这种做法的实例现已很难看到,因此从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推测整个屋面的落水体系仍然是一体的,木结构并不从屋顶铺面的瓦层下伸出,只是在瓦面之上才分开为两个独立的戗脊,并各自向上起翘。

在清官式做法中,方胜亭是在正方形相邻两边上各取中点,以连接这两点的斜线作为公用边,同时也是抹角梁所在的位置(图 15)。在抹角梁的中点立瓜柱,两座四角亭相对的戗脊即交汇在瓜柱之上。按照这种做法,若以一座四角亭开间长度为 a,这两根戗脊的长度则为 l=1/4a×√2=√2/4a。以亭子常见的体量来计算,若 a=3m,则 l=1.06m,再将瓦件自身的尺寸计算在内,在如此短的长度中,很难做出如盖尔照片中的发戗效果(图 19)。

因此叠波亭的复原方案,在清官式做法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改变。首先是放弃相邻边的中点,改在 3/4 的位置设置公共边,两个方亭不再共用抹角梁,在各自的抹角梁之上再放置金檩,金檩相交形成“井”字形的构架。在公共边的位置,在檐檩和斗栱的高度设置一根公共梁,上承瓜柱,从“井”字中央的开口向上,承接角梁和由戗。(图 20)

叠波亭复原方案在细节的设计上,以尽可能忠实于照片为原则,并参考了河南地方做法。叠波亭体量虽小,但翼角起翘仍然十分剧烈,经过对照片的仔细辨识,这里采用了与瓣香楼相同的发戗方法,在斜置的老角梁之上,通过对仔角梁进行变形加工,实现这种剧烈起翘的外观。

叠波亭的外观在岁月中同样不断变化。从老照片中看到(图 21),至迟在 1957年,叠波亭四周同样被砖墙围合;或是出于安全考虑,原屋角的部分瓦件以及屋脊上的脊兽也都被摘除。

小结

开封二曾祠是一组祭祀建筑群体,以纪念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名义,兼祭北宋名贤,后又于东侧增设一路院落祭祀许振祎。在祭祀建筑与水岸之间,又布置诸多游赏建筑,如瓣香楼、拟砚山房、晚霞吟榭、叠波亭等等。在人文景观意向方面,地处北宋皇宫的历史遗迹之上,独特的位置使二曾祠同样成为当时文人临湖赋诗、凭吊怀古的一处胜地;体现在建筑的营造之上,则有瓣香楼可登高远眺怀古,有叠波、光渌二亭,与远处的龙亭成为对景,还有北宋名贤祠,可以直抒思古之情。这几处建筑的楹联之中,也多用典故,如梁苑、樊楼、艮岳等北宋山水园林,并提到《东京梦华录》《龙眠山庄图》等与北宋时期开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文艺作品。怀古的目的实则为咏今,在大门和二曾享殿的楹联中,曾氏兄弟被赞誉为中兴之臣,并以凌烟阁功臣、蜀汉马良兄弟等历史名臣为类比。同时在廊庑、亭阁等建筑的楹联中,提到野趣、幽居、花竹、水鸟等意向,又体现出二曾祠自然景观方面清幽朴素的审美趣味。

清末民初,许公祠被河南图书馆征用,祭祀空间被最大限度地压缩在享堂之中;随后二曾祠整体作为图书馆使用时,将原有的两处祭祀空间二曾祠享殿、北宋名贤祠享殿合而为一,迁至后者之中,而将原有的祭祀轴线作为图书馆的主要出入口,将体量较大的瓣香楼和西院建筑群作为主要的功能空间。原先作为祭祀和游赏建筑的公共性转变为图书阅览与游赏,所服务的人群从清末能够结社作诗的文人,变成能够为读书看报支付“铜元三枚”的人士。在知识门槛依然较高的年代,这两个群体定然是密切相关且有一定的重合,而二曾祠转变为图书馆,也与这一特定人群的喜好和运作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功能的转变,建筑形象和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1920 年代的主要变化是将传统的中国建筑改为西洋式建筑,使用三角山花和窗楣装饰,折射出特定年代的社会风气。1950 年代将敞开的水中亭子封闭为砖砌墙体,则主要是出于安全或功能需求的考虑。

瓣香楼的演变集中体现了二曾祠的百年变迁。这座体量巨大的建筑在初建时是一座中国传统式样的单层建筑,虽然今天已无法得知当时其内部空间的具体布置,但从清末文人结社作诗、题咏这类行为来看,勾连搭屋顶之下曾是一个适宜集会的大空间。随后,瓣香楼被改作图书馆阅览室,南侧加建三层体量,二层临水的一面以及室内上空部分被改建为书库,而新增的地下层部分则被用作儿童阅览室,从采光和荷载两方面来看,这种利用方式都不甚合理。出于藏书室防潮、防火、防风的需求,木结构的墙体也被砖墙取代。尽管建筑的外观不断变化,木结构本身的特性却不曾改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瓣香楼最终被拆毁、被替代的一个必然原因。

二曾祠的演变并不完全处于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演变规律之下。在中国古代的工匠制度之下,较早的技术做法往往不会完整流传于后世,后代的工匠只能使用当时的法式进行建造。而由于木材本身的特性,木结构建筑需要不断修缮乃至重建,于是产生了复杂的时代混搭。常见的情况是,一组院落中的大门、正房或正殿、以及厢房和其它建筑,都使用传统木结构的梁柱体系,而其修建年代各不相同。但在二曾祠的案例中并没有见到这种具有传统意味的演变,而更多是主动的对外来文化的接受。

实际上,公共图书馆的的出现对中西方原有的建筑体系都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在西方,钢结构与玻璃围护创造了大跨度、开敞、通透的室内空间;而当图书馆传入中国,随之变化的首先是最能够表达建筑身份的立面,并且立面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建筑群的大门:清代大式建筑被使用圆形立柱、线脚和三角山花窗楣的所取代。这种变化与其说是学习西洋的新式建筑,不如说是“学习西方”的姿态的表现。就在河南图书馆大门改建的差不多同时,西方建筑同样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也波及到中国的上海、天津、武汉等少数通商开埠城市,但对于大多数内陆地区,“西洋式”仍然是一种风格化和符号化的语言,现代主义建筑更显得遥不可及。从这个角度来看,二曾祠的百年变迁,正是近代中国建筑发展变化、融入世界的一个缩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术|河南开封二曾祠与河南图书馆建筑研究(下篇)
河南大学【开封】
揭秘老开封人不知晓著名建筑 天主教建筑曾繁华
1910年河南开封的卧龙宫、二曾祠、龙亭和繁塔,有些已消失
中国各具特色的民居
河南开封:延庆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