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看透一个人的心理?


在子夏看来,看透一个人的心理远没有看透一个人的需求来的重要
即便你真的厉害到拥有读心术,可以读出对方的每一句内心独白,可以知道对方究竟对你抱有怎样的看法。
但如果不从满足对方需求的角度出发,就无法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甚至还会造成加深隔阂、渐行渐远的结果。

东野圭吾在《白夜行》里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能直视,一种是太阳,一种是人心。”
现实中其实谁也没有读心术,即便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也会更多地通过鼓励你倾诉来深入了解你、帮助你。

来看两个我从网上找的所谓看透对方心理的小技巧:

“如果一个人反复地摸额头或者耳垂,说明ta处于紧张、压力状态。”

“双手环抱在胸前表示这个人很强势、谨慎,坚持己见。”

……

我有经常摸额头的习惯,但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长时间盯电脑手机眼眶周围疼。

我平时有双手环抱在胸前的习惯,但我不强势,我只是很享受把自己抱作一团。

虽然前面那些小技巧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如果你根据上面这些小技巧来试图看透我,你可能永远会处于误解我的状态中。

所以妄图用一些所谓的技巧就轻而易举地看透一个人,无异于一门玄学,没什么道理可言。


我们通常所说的看透对方的心理,其实就是想从行为、习惯、眼神、语气、语言等方面判断对方的性格、想法,这种时候往往是以感性推测为主。

但有时往往是这样一些感性推测,容易在无形中让自己被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左右,从而混淆了事实与想象。

所谓“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而看透对方的需求则大不相同。

在人际交往中,高情商的人往往能从利他思维出发,用圆滑的方式照顾到对方的感受。

同理,想要和一个人处好关系,最关键的不是根据一些表象或不那么靠谱的技巧去预判这是个什么人,而是要认真地去考虑一下:

这个人在我这里有什么诉求?我是否可以满足他的诉求?

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用自我中心的方式进行思考,总想着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包括刚需,也包括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确认偏误”,让我们倾向于寻找和相信那些能够支持自己已经接受的观念的信息。

说白了就是:我们通常只听我们想听的、看我们想看的,对于和自己原本观念就不同的信息,就会无意中过滤掉。

这就直接导致了我们经常会忽略掉对方的需求,因为我们往往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需要什么,而不是对方需要什么。

所以我们很容易给对方贴上负面标签、将个别事件绝对化、因为自己的需求不被满足而给对方施压等等。

打个比方。

对象很依赖你,很在意你,你会因为自己的独立空间被打扰说对方“太粘人,没长大”。

反过来,你很依赖你对象,而对方显得不够热情时你就会说对方“太冷漠,看不懂”。

你看,是不是自己怎么都有理?


那如何看透对方的需求?

1943年,“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以金字塔表示的 “需求层次”。

最底下的一级是生理需求,比如食物、水、空气。

接着是安全需求,包括庇护所、个人安全、财产安全,使身体免受伤害的保护等。

然后是爱和归属感,人作为社会生物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支持和喜爱(或至少是交流)。

再往上是尊重需求,不仅要被认可或喜爱,还要真正被他人尊重以及自尊。

最后还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指的是发挥出个人潜能的渴望(动机)。

1988年,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提出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该理论主张,人有满足三大需求的动机,分别是自主性(即对事物的掌控)、胜任力(即擅长于某些事)和归属感(即因为所做的事而受到认可)。

从这2个广为流传的心理学理论,你可以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有5类非常常见且重要的需求:

掌控感、归属感、安全感、尊重感、自我价值感(见下图)

打个比方:

你和对方约好时间会面,结果对方迟到了30分钟没提前打招呼,你很不爽,因为你对自己时间的掌控感被对方剥夺了。

你和女朋友分分合合,最终却因异地、家庭、理想等多重因素遗憾分手,失恋带来的伤痛是因为你的恋爱归属感消失了。

新车没开多久被追尾了,肇事车主态度马虎,还企图推卸责任,让你大为不满,因为你的财产安全感被强行降低了。

你去店里消费,店员态度不好让你很生气,因为你期望的尊重感没有了。

你和同事负责的项目进展不顺被领导点名,整晚整晚的压力和焦虑让你失眠了,因为你的自我价值感没有实现。

当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你就会知道,你有的这5方面需求,对方一样也有。

当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可以从这五方面想想,对方的行为让自己哪些方面的需求没被满足,而自己的行为又让对方的哪些需求没被满足。

借用《非暴力沟通》中的话:

'

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
下次如果你在沟通中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情绪、感想或评论时,不妨在最后加上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用请求的方式告诉对方。

反过来,如果对方只是在倾诉、抱怨,或者向你表达ta的感受与态度,你可以用试探性的、柔和的语气引导对方说出ta真实的需求,然后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

所以,当你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时,尝试换个角度来解决吧,从双方需求入手,也许会有更好的结果。END
作者:安子夏,一个践行“改变认知、高效成长”的有趣灵魂,想和你一起遇见更强大的自己。
▼ 子夏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的归属感
我对ta越好,为什么ta越疏远我?
高冷、清高?少来,你是爱无能!
善良不代表没有需求与边界,勇敢say no
怎么提高交际能力?
怎样快速掌握人际沟通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