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前门都知道,您知道北京还曾经有过一座“后门”吗?!︱看看它拆除前最后的照片!

从南到北中轴线111

地安门的回忆

本节目为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项目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之一,在元、明、清三代都为皇城禁地的北门。元代称它为:厚载红门。沿厚载红门东西两侧的皇城界墙称为:萧墙。厚载红门东侧有:东泊粮桥,也就是今天的东不压桥,西侧有:西泊粮桥,也叫越桥,今天的西压桥。厚载红门门内为皇城禁地,百姓不得随便出入。在古代,凡是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出地安门。1954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

1870s,地安门南面,皇城北门。元称厚载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后门。

 1890s,地安门南面(皇城内)明信片。

北京除了前门,居然还曾经有过一座“后门”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所以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代称为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也称后门。当然,在老百姓的嘴里,这里的后门,实际上是相对于正阳门,也就是俗称前门而言。其实这两个门对不上,一个是皇城的北门,一个是内城的正南门,不是一个系统,但老百姓就是按前门和后门,给对上了,您说是不是有意思。

其实,能对上前门和后门,也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正阳门内的棋盘街、地安门东大街和西大街,当年都是可以允许老百姓东西通行的,而我们现在可以畅通无阻的长安街、朝阜街,当年都因为皇城城墙阻断,是无法东西通行的。因此,有老百姓能东西通行的两条大街,正好一条挨着地安门,一条挨着正阳门,因此,这两座门也就成为了老百姓嘴里的前门和后门。

 1910s,鼓楼前大街,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南望景山。

 1917~1919,地安门南面(皇城内)。

原注释:Imperial City Gate.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自摄影技术被引进中国之后,有关北京的城门,可是被拍了不少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清朝末年地安门的照片,曾经被很多人引用。


本节目制作人小强,
对北京文史研究馆官员,北京出版社资深编辑杨良志先生的专访,
也是从这张照片开始说起的。


杨良志先生所说的《目连救母》是从北宋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戏曲。因此,目连戏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为中国戏剧的起源、沿革及发展传承等的研究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材料。目连戏最早形成于北宋,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观者倍增。”到了明代,有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康熙年间入宫廷,皇家也搬演此剧。正如杨良志先生所说,当年康熙皇帝上演这出大戏,就是在地安门一带。

地安门的前世今生

据有关文献记载,地安门始建于近600年前的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其门洞方方正正,窗户扇也呈长方形;而天安门的门洞为半圆形,窗户则是半圆形状,寓意“天圆地方”

 1900s,地安门南面(重建后)。原注释:Vanished historical sites of old Peking.

 1945,地安门南侧(上图局部),地安门内大街(后门大街)。


地安门为砖木结构的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在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雁翅楼一座,为二层砖木结构楼。为便利交通,地安门及雁翅楼于1954年一同被拆除。

 1954,地安门南面(拆除前)。


 1956,景山北望钟鼓楼,此时地安门已拆除。

朱家溍撰文说:“地安门俗称后门,因而(万宁)桥也就随着叫作'后门桥’,这座桥和正阳门五牌楼下的正阳桥、天安门前金水桥、太和门前内金水桥,是同在中轴线上最北的一座大石桥。我少年时还看见这座桥完整的白玉石雕栏,东西两面桥礅上石雕形状的水兽,伏在闸口俯视着桥下从西往东流的水。”其实,细究之,这个后门看似与前门相对,其实也不尽然。总之,京城百姓早已将地安门揣在怀里,暖在心上。说话聊天,出不去三句半,话题准又绕到地安门来。

 1946,地安门航拍(南望),北中轴线。

为了沾点仙气,那会儿的百姓也是蛮拼的!

当年京城百姓都清楚,只要地安门的中门大开,就有可能是皇上要出行。于是,百姓们便聚集在地安门周边“严防死守”,为的是亲眼目睹皇上的尊容,以求沾点仙气。宣统年间,末代皇帝溥仪年轻好动,整天在宫里憋得难受,便买了辆汽车,有空就带着妻妾、内务府大臣、护军统领等到颐和园、香山等处游玩闲逛。当时,北洋政府的军警机关,只要接到命令,就立即在地安门周边布好警戒。在皇帝必经之路(当时称“御路”),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布岗置哨,门洞大开,恭候皇上顺利出城。
1924年11月,冯玉祥将军驱逐溥仪出宫时,末代皇帝溥仪也是从地安门出城后,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醇亲王府(后海北沿),只是此次出地安门少了皇帝的威严,但也不是传说的那么“狼狈”。

 1917~1919,地安门南面(皇城内)。

原注释:Imperial City Gate.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这时,冯军(指冯玉祥军队)方面已给我准备好汽车。第一辆坐的是鹿钟麟,我(溥仪)坐了第二辆,婉容和文绣坐的是第三辆,张壁则是坐上第四辆,绍英等人则坐了第五辆。于是就'浩浩荡荡’地到了我父亲(载沣)所住的地方--德胜门内什刹海后海北河沿的'醇亲王府’”。要知道,自溥仪三岁入宫中至“登基”之后,虽然紫禁城与什刹海近在咫尺,却要按照祖上的规矩,从此不能回家探望亲人,只能由其祖母和母亲到宫中看望孙儿(称“会亲”)。当然,地安门是出入紫禁城的必经之路。所以,此时溥仪坐在车内,想必是感慨万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据溥仪的胞弟溥杰回忆说:“每次'会亲’都要按照宫里的交代,整整准备两、三天,即按指定的时日出府进宫。我祖母、母亲每人乘一顶八人抬的大轿,我和长妹分别与看妈坐在两辆震得脑浆发疼的大鞍车内,跟在后面。一行人在太监和王府官员们的前呼后拥之下,来到了神武门。”溥杰说,当“皇上哥哥”真的站在我面前时,却是一个穿着长袍马褂的小孩子,不禁令人感到意外,也感到新奇。要说这可是真正的皇亲,虽同城居住,却也不得相见。更别说是紫禁城,或地安门内的皇城,也不可能有一席之地。
当年明朝时,皇城内除去紫禁城、西苑太液池,其余的地方仅内官署,以及二十四衙门就把皇城填满了。所以,一般人等是不可能在皇城内安居的。至清朝后,皇城之内仍为皇上宸居,诸王在内居住,汉官大臣更是禁止在皇城以内居住。所以,地安门外才是人间俗世。皇亲国戚也大多住在什刹海周边,安营扎寨,地安门自然成为通往紫禁城的交通要道。
北京史研究专家方彪撰文写道:“拱卫紫禁城的侍卫和亲军营、护军营官兵大多出入地安门。内务府七司三院的官吏、苏拉也由地安门进出。掌管北京城防、治安、司法、市政的步兵统领衙门位于后门桥东的帽儿胡同。略加统计,活动在后门桥一带的'八旗官人’有五万人以上。这些都是'吃皇粮的’,属于'敢花(钱)的主’。再说,什刹海周边又多王府、官邸,显贵们更是高消费者,所以后门桥一带的商业异常繁荣。”当时,由内城到外城,只有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三个城门洞,而正阳门洞还不能走。所以,交通堵塞早在百十年前就是个大问题。正源于此,地安门外的繁荣也就不足为奇了。

 1920年前后,鼓楼前大街和地安门外大街俯瞰。

 1930,地安门南面。

1933,地安门北白米斜街东口外

内容文字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安门:皇城的后门
北京的后门:800末代太监们的安身地
北京中轴线: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北京城的中轴线
《我与“中轴线”》征文——儿时的地安门
老北京皇城之北门---地安门(多珍贵图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