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支教18年,把44个山里娃送给张艺谋,这个幕后英雄却突然走了…

如果你看了冬奥会开幕式,一定会对这样一个合唱团印象深刻。

这是由一群山区里的小朋友组成的少年合唱团。

他们的歌声有点生涩,但足以撼动人的心灵。

但遗憾的是,我们才刚刚认识这个可爱的少儿合唱团,把他们送上冬奥开幕式舞台的幕后组织者——

邓小岚女士,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知道。

01▼

马兰后人

邓小岚虽然出生在战乱年代,但是成长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

母亲丁一岚是开国大典转播播音员之一。

父亲邓拓,时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带着同志们在山里一边游击,一边办报。

当年的《晋察冀日报》,也就是《人民日报》的前身。

正值“反扫荡”时期,日军摸清了《晋察冀日报》在马兰一带的藏匿地点,铁了心要来个大清剿。

马兰及附近的村民为了掩护报社,19人壮烈牺牲,无一人泄密。

也是在那一年,邓小岚的父母在马兰生下了她。

刚出生,邓小岚就被放在了附近的一户农家,一直长到了3岁。

三岁以前的生活,邓小岚已经记得不太清了。

她只记得,那时候的马兰就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孩子们上完厕所,都是用鹅卵石擦擦屁股。

但是干娘一家人对邓小岚视如出、疼爱有加。

直到她回到了父母的怀抱,还依然留着她曾经用过的物件,舍不得动。

邓小岚被接回去之后,父亲亲手刻了三个印章。

其中一个上面刻着“马兰后人”四个字,并亲手把它交给了邓小岚。

回到了父母身边之后,邓小岚和兄妹五人度过了温馨快乐的青春岁月。

母亲热爱唱歌,父亲虽然很少唱,但也喜爱音乐。在《晋察冀日报》的时候,还曾写过歌词。

兄弟姐妹从小就学习吹拉弹唱,家庭聚会的时候还能一起表演节目,十分欢快。

她一直保存着1957年的一次家庭音乐会录音。

可以听到年幼的弟弟妹妹演唱《三条鱼》、《花蝴蝶》和《大跃进歌》。

妈妈唱起了《游击队歌》,爸爸用福州特有的唱诗曲调吟唱了他自己的诗作《雷锋》。

音乐,自小就是流淌在邓小岚血液里的。

1955年,邓拓夫妇和5个孩子合影

但她始终没有忘记那枚印章所代表的分量。

邓小岚觉得,她的人生始于马兰,便是那些牺牲的烈士生命的延续。

她要带着他们的意志,为这个小村庄做点什么。

02▼

“你们会唱歌吗?”

2003年,《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们想在马兰立一块纪念碑。

邓小岚作为后辈,主动承担起了这项重任,爬山、拍照,索性在马兰住了下来。

纪念碑落成之时,邓小岚陪报社的老人们回到了马兰,当时,马兰小学的少先队员们也去了。

活动结束后,邓小岚说:“你们会唱歌吗?来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

底下的孩子们沉默了。

“国歌总会唱吧?”

终于有两个小孩举手了,却唱跑调了。

经历过抗战的人,不会不知道歌声的力量。

现在走进了新时代,这里的孩子也不能没有音乐。

于是,邓小岚决定,要教会孩子们唱歌。

从北京出发,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到河北定州。

然后再换长途车三个小时到阜平县城,转乘通往各村的公共汽车。

走山路颠簸一个小时,才终于到达马兰村村口简陋的小候车亭。

这是邓小岚再熟悉不过的一条路,风雨无阻,一走就是18年。

03▼

大山里的天籁之音

穷,太穷了。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马兰的破败一览无余。

房屋是漏雨的,一到下雨天家中就是叮咚作响,更别提孩子们能受到什么好的教育。

邓小岚偏就看不得马兰不好。

她找到兄弟姐妹,集资将小学的4间危房翻修成7间校舍;

她开始号召村里“大兴土木”,为村民们修建了水冲厕所。

她还为孩子们建了一间教室,自掏腰包购买了桌椅板凳。

大大改善了生活质量。

2006年,邓小岚成立了“马兰小乐队”,鼓励村里的小朋友们加入进来。

有个名叫白伟的小男孩,是班级里出了名的调皮。

邓小岚询问谁愿意学吉他的时候,他第一个高高举起了手。

同学们都说,老师别选他,他是最调皮的。

但是白伟不以为然:“老师就喜欢调皮的学生。”

来到了乐队中,白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吉他手。

不仅如此,他还带来了其他三个小男孩,一起成为了乐队里的核心力量。

小提琴手陈鑫,来自一个清贫的单亲家庭。

父亲一个人在外务工养家,留下陈鑫和奶奶独自留守。

陈鑫从小就很懂事,从不向家里要求过什么,一件衣服也是穿了又穿。

但是来到了马兰小乐队,陈鑫爱上了音乐,爱上了小提琴。

音乐打开了她的内心世界,让她走向了更辽阔的远方。

后来,甚至有家长受到了邓小岚的鼓舞,加入到了乐队当中。

用自制的乐器敲击节拍,家门口的水泥地变成了舞台,那是小村庄最有活力的一刻。

在马兰小乐队,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他们没有城市中孩子们的迪士尼、动物园、游乐场,但是他们拥有青草、树林、溪流、花朵……

邓小岚还为他们带来了音乐,让他们拥有了另一种富有想象力的人生。

不仅如此,她还为孩子们建立了音乐教室,举办了公益活动。

孩子们有了新钢琴、复读机、音乐教学课本。

山里的闭塞、父母无法陪伴在身边的孤单,全都被音乐抚慰了。

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小提琴、手风琴、竖笛、吉他,已经能完整地完成一首乐曲。

“彩云轻轻飘过铁冠山,我们走在放学的路上,唱起我们心中的歌谣,等待我们美好的明天……”

孩子们悠扬的歌声穿破云层,为他们在奥运舞台的发光埋下了种子。

04▼

“没关系,我们创造奇迹”

2008年,在北京中山公园,马兰小乐队给《晋察冀日报》的老人做了演出。

这是马兰小乐队的舞台首秀。

也是在这里一年,邓小岚带着孩子们参观了鸟巢。

有一个孩子感叹道:“和我们村树上的鸟窝可真像啊!”

媒体报道后,小乐队外出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2012年还登上了北京卫视的春晚。

北京冬奥组委正是看了马兰小乐队的视频,才找到了阜平。

最终决定在这里选拔一个儿童合唱团,演唱《奥林匹克颂》。

在冬奥组委的一次工作会议上,一位分场导演说:

“这帮孩子底子太薄了、太薄了,(只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看看能达到什么效果”。

张艺谋说:“没关系,我们创造奇迹”。

孩子们真的创造了奇迹。

《马兰的歌声》纪录片中,有一个孩子们围住邓小岚,一位小男孩对她说:

“邓老师,我想学小提琴。”

邓小兰对他说:“小提琴不好学,你能坚持吗?”

孩子笃定地说:“能。”

邓老师为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光。

但令人心碎的是,拍摄纪录片的时候,68岁的邓小岚还身体健朗,走路矫健有力,为了孩子们演出的事宜到处奔波。

而如今,她已经永远地离开了马兰村,离开了她热爱的马兰村。

马兰小乐队到今天已经16年了。

每次被问到是怎么坚持这么长时间的,邓小岚都会笑着说:

“你们好多人问我,怎么坚持了那么多年,我听了老觉得不对,我不用坚持,我没觉得我在坚持做什么。”

“胭脂河水欢快地流淌,小岚老师来到马兰,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啦啦啦啦鲜花盛开……”

这首动人的歌,会永远在马兰的山间流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邓小岚是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战火纷飞的年代,邓小岚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整整3年。对她来说,马兰村是她的第二故乡,在生前最后18年里,她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个小山村
邓拓之女邓小岚:用音乐改变一座村庄
胭脂河水长
感恩老乡70多年前抚育之恩,79岁的她把44个山里娃带上冬奥会舞台
破防了!这支冬奥合唱团的领队,在冬奥表彰名单中名字加了方框……
追忆之中寄哀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