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刷新世界最高拍卖纪录,风靡时尚圈60年,只有他


      如果你来过广州,或是居住在广州,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这样一部公交。


图源:微博@Busfans_

      它车身上粗重黑色的线条排列有序,巧妙地分割了红黄蓝三种色块。明亮饱和的色块与灰白色相互配合,牢牢控制着车身色彩的和谐,平衡而又不失动感。
      穿梭在车水马龙间的车子,好似一幅幅流动的画作,亦或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勾勒、演奏着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浪漫。


图源:微博@hzngz

图源:广州交通     作者:黄梓南

       或许已有朋友了解,车身上的各种色块构成的格子图案,源于荷兰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



       不少人看到他的作品后会产生一种错觉:就这?我上我也行!先别急着立flag,没准儿您可能还真画不出来。
       荷兰有一家电视台就曾经举办了一档临摹名画的节目,找了专业的画家来临摹伦勃朗、梵高和蒙德里安的画作。
        原本大家都以为蒙德里安的画是最简单的,但没想到最后只有蒙德里安的临摹挑战失败了。



       还记得2009年2月23日巴黎佳士得拍会上,蒙德里安创作的《红、蓝、黄、黑构图》拍出2,156.9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的天价,刷新世界最高拍卖纪录。


        看似“平平无奇”的小格子,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为何又能屡屡拍出天价?这还得从它的作者蒙德里安说起。

01

       蒙德里安也不是一开始就喜欢画格子的。
      1872年,蒙德里安出生于荷兰中部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城镇——阿姆尔福特。他的父亲是一名绘画老师,叔父福尔兹·蒙德里安是名职业画家。在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之下,蒙德里安很早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8岁那年,在同龄人还在过家家、玩泥巴时,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我要成为一名画家!”

蒙德里安在荷兰的故居

       虽然在他出生那年,欧洲艺术正在掀起一场艺术革命,莫奈已经创作出了印象派的开山之作——《日出·印象》,但对于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像阿姆尔福特这样一座僻静的小城,依然沉浸在写实风格的创作中。

莫奈《日出·印象》1872年

      这一时期,他跟着叔父学画画。叔父是海牙派的忠实追随者,他热爱创作风景画,致力于用写实的手法描绘民间生活,蒙德里安也在这里得到写实浪漫的真传。

《有小河的森林》1888年

        画这幅《有小河的森林》时,蒙德里安年仅16岁
        清晨的森林刚刚苏醒,早雾濛濛,高大的树木纵横加错,小河在森林中静静地穿梭流淌。光影关系与透视把握,无一不在展现着小蒙德里安过人的艺术领悟力。
       20岁,蒙德里安考入了阿姆斯特丹国立艺术学院,正式接受学院派的训练,开始了十几年的刻苦求学之路。
       这一时期他接触了梵高、蒙克等人的作品,受到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他的笔触变得更加粗犷,色彩也更加强烈。



      在他的风景画里,他总爱用线条来描述物像,极强的线条感让他的作品理性而又饱含诗意。
       他尝试着不同风格的绘画语言,期待可以找到自己的路。




02

       1909年,蒙德里安经历了一场属于自己的宗教革命,他加入了一个神秘组织——“荷兰通神论者协会”
       所谓通神论,是一种在东方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宗教哲学。这种哲学认为,宇宙是精神性的,万物都是从神性中散发出来的,皆出于心或灵,有点类似老子的“道”。
        现实之外还有一个无形的本质世界,艺术家应该摒弃对短暂现实的描摹,摆脱自然的外形,追求内在精神的表达。

《进化》1910—1911年

“原来世界还能这样去理解。”

      通神论万物同根的思想打开了蒙德里安新世界的大门。艺术的内在规律、自然的真实本质、纯粹的精神表达、全新的宇宙秩序,这些听起来宏大而又虚幻的观念,深深扎根在蒙德里安的心里。

他开始思考人类存在的价值。

       此时的他虽然绘画语言稚拙生涩,但却从未停下思想探索旅程上的步伐。


           1911年,一趟巴黎之旅,彻底改变了蒙德里安的人生轨迹。

      这一年,蒙德里安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巴黎,参加了Moderne Kunstkring的立体主义画派展。在展览上,他第一次见到了毕加索的作品,立体主义用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手法,给蒙德里安带来了极大的感触与震撼。
        他第一次发现,原来可以把物象拆解开重新组合,得到一个全新的空间关系。
        比如毕加索的这幅《镜前少女》,在构图上超越了我们现实的感知,同时将少女的正面、侧面以及后脑勺摆在我们面前。


       蒙德里安的抽象神经被全面激活,为了进一步探索立体派,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留在巴黎!”
        为此,他不惜丢下安稳的生活,前往巴黎,蜗居在一个简陋的工作室。


       到了巴黎后,他再也无缘婚姻。
      蒙德里安一生清贫,在他71岁那年,有人问他为什么终生未婚,他笑着说:“说实话,我结不起婚。”

03

       巴黎无疑是一个艺术的奇迹之地,在这里,蒙德里安与毕加索等人进行思想碰撞,擦出了创作的火花,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刚到巴黎的时候,画风是这样的。


                   几个月之后,同样一组静物,画风已经变成了这样。


          他关于“树”的作品,更是完美记录下了他艺术风格演变的过程。
          在《红树》中,蒙德里安运用了传统的写实手法,具象地描绘出粗壮有力的树干,大片的蓝色背景、红棕色的树干、零星点点的黄色树叶,乍一看,还稍带种梵高《星空》的味道。

《红树》1908年

       而在《灰树》中,蒙德里安化繁为简,利用充满张力的线条来表现盘虬的树枝,无限外延的枝干仿佛即刻冲破平面的二维边界,枝干将背景切成一块块不规则的碎片,强烈的立体主义感扑面而来。

《灰树》1912年

        同年,他又画了一幅《开花的苹果树》,画面变得更加抽象了。
        相互交错的直线和弧线给人带来一种特别的韵律,柔美轻快的淡绿和淡黄色平衡了线条黑色的沉闷,整个画面张弛有度,凌乱中充满秩序和规律。
        如果没有事先告诉你,这是一幅关于树的绘画,恐怕很难有人猜出这画的到底是什么吧。

《开花的苹果树》1912年

       蒙德里安在作品中不断做着减法,他逐渐意识到,艺术的本质结构是平面、色彩、韵律与节奏。
        在这幅1913年诞生的《画面2/构成7》中,自然形体已经简化成抽象的符号,蒙德里安网格画风的雏形基本呈现。


04

       1914年,蒙德里安因为父亲病重,返回家乡小住,不想欧洲局势突变,一战爆发。
       在荷兰的这段时间里,蒙德里安致力于“绘画中的新造型”,集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激荡出了“新造型主义”
       他成功吸取了立体主义的精髓,运用大量抽象的直线、直角与中性色彩,以抽的方式呈现自我风格,利用艺术将生命升华,传递出一种对秩序与和平的追求。



       1917年,蒙德里安与他的朋友们(抽象艺术家西奥·范杜斯堡Doesburg和巴特范德莱克Bart van de lerk)共同出版了《De Stijl》。在荷兰语中 De 即 the,Stijl 即 Style——风格派(the Style)。
       风格派的第一份宣言中这样写着:“这个时代存在着新旧两种时代意识,旧时代意识指向个体,新时代意识指向普遍。”
       显然,风格派运动的目标,是将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



《风格》杂志封面

      《风格》杂志不仅广泛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还包括文学、电影、戏剧和音乐等诸多领域。它跨越国界,成为了欧洲前卫艺术的先锋。
       它的诞生,也标志着蒙德里安正式踏上了运用线条和色彩区块去实现自己的理论的抽象艺术道路,创造出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几何抽象”




       “运用横线与直线,通过意识直觉地引导构造,带来节奏和韵律这些最本质的美,我相信这是一种艺术。”

05

        一战结束后,蒙德里安迎来了创作生涯的大爆发。
       1920年,蒙德里安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新造型主义画作——《黄色、红色、黑色、蓝色和灰色构成》问世。


《黄色、红色、黑色、蓝色和灰色构成》1920年

      1921年,蒙德里安创作出了简化到极致的几何抽象艺术:三原色、三非色,水平线、垂线的网格结构。他精心安排每一处细节,传递着世间万物内在的模样。
       在这些画作中,蒙德里安试图消除个性的展现,去探寻纯粹的精神创造。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无限平面中截取的一小片段,每个方向都可以无线延展。
       这不是一幅画,而是他在二维的平面上撕开的“洞”,从“洞口”探去,我们看到了宇宙。一根根分明的线条连接着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越。



       横平竖直的线条,没有工具,没有计算,均由蒙德里安纯手工精心绘制;看似简单的大面色块,是各种颜料混合后反复叠加所达成的效果。仔细看你会发现,它的黄色里带着一点红,白色中夹杂着一点灰。
       这也是蒙德里安的画作难以被临摹的主要原因。
       据说有人来买画的时候,如果蒙德里安觉得画得还不够完美,他就要不停地上色。这一画,又是一年。



       蒙德里安用他激进的艺术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乌托邦世界,他甚至不愿意给这些作品取名字,以至于这些作品在美术馆里的被简单粗暴地命名为“xx色的构成”,或是“xx色的构图A”等。
       或许,这些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诉说着这个世界的本质和精神的永恒



      “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诸十字形,各自互相分离地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06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和平的日子总是短暂的。
      1938年,二战爆发。为了躲避法西斯,蒙德里安离开了生活近20年的巴黎,搬到了远离战乱的美国纽约,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4年时光。
       身处五光十色的大都会,蒙德里安感受到了没有战乱纷扰的世界。他深受纽约都市的脉动生活和美国音乐的启发,创作出的作品比过去更为明亮、更加抽象。


《纽约城》1942年

       他迷上了爵士乐,这一次,他没有做减法,而是运用加法,将鲜活明亮的音乐律动注入进粗黑的线条中。
       用蒙德里安自己的话来说,从这些线条中,你可以看到他“心脏的跳动”


《百老汇爵士乐》1942-1943年

       1944年,蒙德里安因肺癌与世长辞,留下了这幅未完成的《胜利之舞》。
       其实,在画《胜利之舞》时,蒙德里安早已感受到了死亡的步步逼近。
       为了加快作画进度,与生命赛跑,蒙德里安用了当时只有美国才有的彩色胶带,通过黏贴更快地尝试画的颜色和布局。如果你有幸看到这幅原作,会发现画上贴了很多彩色胶带。
       平日喜欢独自创作的他,在画《胜利之舞》的时候,还办了工作室放开日,邀请大家共同交流创作过程。
        “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

《胜利之舞》1944年

07

       虽说蒙德里安是“冷抽象”的鼻祖,但他骨子里却充满着热情与浪漫。他酷爱爵士乐,酷爱跳舞,爱巴黎,也爱纽约,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对蒙德里安来说,自然界的一切物象,无论是山水、树木,还是房屋建筑,都可化为纯粹的线条和色块。
        他曾说道:“看着大海、天空和星星,我通过大量的十字形来表现它们。自然的伟大深深打动着我,我试图表达那种浩瀚辽阔、宁静和谐、协调统一。”


      蒙德里安一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西班牙大流感肆虐全球时还不幸感染了流感。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每天都在破旧迎新,安定成为了一种奢侈的追求。
       工业文明虽然让人过上了更好的物质生活,但也催生了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加强了蒙德里安消除不平等、渴望构建秩序与和平的愿望。


      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将他击垮,我们依然能够从他愈发鲜明的画作中感受到那份呼之欲出的力量。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希冀,是一种不分种族与文化、共通于全人类的普世宇宙之美。
      即便是面对死亡,他依旧乐观:未来是属于胜利的,让我们一起来跳舞欢庆。
      他用他那充满韵律的色块,对观画之人说:“你看,世界明媚,人间值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物丨行走的艺术史/蒙德里安
世界名画100幅之九
蒙德里安,几何抽象绘画的创始人
20 世纪最伟大的 10 位艺术家
抽象艺术家代表及其作品解读
图解蒙德里安的格子是怎样一步步画成的?| 意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