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然之恋与艺术欣赏

邵力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十多篇论文见于《新华文摘》等刊物,专著《美术与欣赏》、《永远的水墨》、《材料与图式》。

  水墨意境中的民族情调

  在工作与居住地周围的墙面上和空间中,悬挂或摆放绘画及其雕塑作品,是人类的一种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生活习性和文化面貌,也是生活在世界上各民族的共同爱好。中华民族历来爱好书法与绘画,是想通过对于艺术的欣赏和对于创作者的心理探求,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在艺术作品中寻找人类前进的脚步和思维发展的轨迹,观照人类与自然唇齿相依的生命状态,俎爵人类祖祖辈辈创造的灿烂文化,从而找到生活的坐标和精神的摇篮。

 

  水墨画,这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艺术实践之后,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绘画艺术形式,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成熟性标志,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家运筹民族文化、苦心经营审美理念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由衷地爱好水墨画,是源于在静穆含蓄、恬淡幽远的水墨黑白世界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开天辟地以来颐养而成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观念,蕴藏着艺术创造过程的生命体验和人格塑造,也蕴藏着每个华夏子孙永远无法释怀的理想家园。自古以来,诗书画印、笔墨纸砚,是中国人见证人性优劣、品位学养高低的试金石和分水岭。

  水墨画,这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艺术实践之后,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绘画艺术形式,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成熟性标志,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家运筹民族文化、苦心经营审美理念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由衷地爱好水墨画,是源于在静穆含蓄、恬淡幽远的水墨黑白世界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开天辟地以来颐养而成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观念,蕴藏着艺术创造过程的生命体验和人格塑造,也蕴藏着每个华夏子孙永远无法释怀的理想家园。自古以来,诗书画印、笔墨纸砚,是中国人见证人性优劣、品位学养高低的试金石和分水岭。

每一个中国人都晓得,水墨的意境往往在简约、概括的寥寥数笔之间。水墨之美,是放达自然的行笔帅性和水墨漫漶的形神游弋。在扑朔迷离的水墨世界中,笔走龙蛇、墨迹喷洒,生动传神、妙趣无穷。而正是这看似简单的几条穿梭往来的墨线、几团浓淡相间的黑墨,却往往道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把握人生、阐释自然道理的人生观和宇宙观,道出了中国人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天地间“浑元”之气的追逐。元代大画家倪云林说自己画画,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能在绘画的过程中写出胸中的郁闷——“逸气”,自然就会使身心得到放松。

  明代王夫之谈到水墨画时,曾为笔墨之间流露出的豪情快感和浪漫诗意所感染,他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经营水墨画,古人讲究“计白当黑,计黑当白”,意思是说,笔墨与纸素之间的黑白转换,其实代表了创作者对于虚实世界的立体性思维,它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实践原则。从此可以看出,笔墨的精神,其实代表了人的精神,代表了人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也就是说,水墨画中一切意境的诞生,全在于勾勾点点的笔墨之间,在于黑与白的视觉逻辑相互转换之间。当毛笔、水墨、宣纸和绢帛相互碰化时,则一切的轻重缓急、疾徐快慢,都使人的内心情感得到了真情释放。

  笔墨的展开,就是一片世界的陆续展开,是创作者人格的展开。所以,中国的水墨画不去追求物象的外表比例之“像”,不去注重大自然繁琐的细节,而唯注重“心像”的把握和“形神”的概括,无论是山石树木、人物生灵、屋宇廊桥、江河湖海,在与人的神往交流中,全然去除了春夏秋冬、署往寒来的季节交替蒙在其表面的浮华颜色。

其实,在简约流畅的笔墨阵势中,表现名人轶事或有关神话了的名人的美妙传说,一直是中国人久传不衰、畅谈不厌的永恒话题。这里指的名人,决不是那些奸佞小人或鸡毛狗盗之辈,而是代表了人们对于伦理道德的态度和生命理想的选择。比如“屈原离骚”、 “大禹治水”,比如“老子出关”、“孔融让梨”。在水墨画中所获取的这种艺术享受和情感满足,所获得的这种文学性、宗教性和道德性的精神,常常能使人窥见人生的真谛和理想的归属。

 

宋代梁楷,有一幅水墨画《太白行吟图》。画面中的李太白束昝宽袍、仰天长吟。画家只用简单概括的几笔墨线,就把这位“诗仙”的神情气质表现得神采飞扬、淋漓尽致,使人似乎望见了他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豪放不羁的酩酊醉影。明代大写意画家徐渭,笔下有一幅作品《墨葡萄图轴》,也是水墨传统中的经典之作。

  在一张竖幅的白纸空间中,画家横涂竖抹、皴点自如,运笔劲疾如舞枪使戟,用墨滂沱如倾泻而出,勾花点叶如音符入谱。即便是行款题跋也与整幅画面沆瀣一气,没有丝毫的造作和雕琢,只有画家的真性情、真命派、真识见,形象地表达了徐渭愤世嫉俗、孤傲清高的倔强个性。正如他在画面题款中写道的:“半生瑟瑟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出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水墨画之美,还不仅仅表现在这简约的线条和墨色之中,也不仅仅是它对于历史人物抑或自然风情的表现传达了丰富的道德故事。水墨画是依靠毛笔在水墨痕迹中所塑造的“意象”图式,剔除了自然物象的表面真实,还原其自然世界的真实灵魂,完好地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和精神旨趣。齐白石称这种意象之美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说“不似是为欺世,太似是为媚俗”, “不似之似”,才是艺术的根本。看来,正是这“不似之似”的意象之美,才能演绎中国人心灵中无尽的意境,让中国人得以启动超旷空灵的精神之舟,徜徉在浩瀚无边的水墨艺术世界。美学老人宗白华说:“所以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需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需得庄子的超旷空灵……。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宗白华:《美学散步》)。

  其实,整个华夏民族的生命过程,就是在传神写意的精神追求中保持活力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或者舞蹈纹、波浪纹等,青铜时代的钟鼎型器、饕餮图形,以及考古发现的《龙凤人物图》、《缯书四周图》等大量绘画遗迹,都以期生动地艺术状态,形象地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所以,晋代顾恺之认为,绘画重在“形神兼备”、“迁想妙得”,在笔墨的阴阳道理中,找到自然万物的活的灵魂。对此,史书中记载有唐代吴道子的一段美谈,说他受命描绘嘉陵江,以供宫廷悬挂。吴道子乘船盛情遨游,尽享嘉陵江两岸的无限风光,徒手而归后,遂面对空空白纸,挥笔蘸墨,倾情泼洒,口中竟念念有词:“千里嘉陵江,臣无粉本,乃并记在心”。

  吴道子抽取了千里嘉陵江的生命形态,作为组织画面的第一手素材勾画嘉陵江,所以,画面完成,迎来朝廷内外一片掌声。清代画家郑板桥擅长画竹,在真实的竹子和艺术化的竹子之间,曾有过“胸有成竹”的深切体会,来表达水墨境界的意象之美,深刻地诠释了古人“意在笔先”、“意到笔不到”的创造契机,也足见这位画家对于主观世界的艺术真实,是怀了真情的崇敬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境界——道生画派创始人 中国著名画家卢建民
舞动的水墨——陈玉先水墨舞蹈人物画
论中国画创新不能丢失笔墨
孙克:写意人物画还要好好发展
奋进新时代//笔墨绘初心—杨雷鸣
中国画的笔、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