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一甲子的“天路故事”,谁人来讲?

一路,险象环生的山峰凹谷;一路,寸草不生的千年冻土;一路,触手可及的白云蓝天;一路,盘旋天际的展翅苍鹰……2014年深秋,带着许多关于青藏线的遐想,我从“兵城”格尔木出发,走进这经常耳闻却非常陌生的青藏高原,听人们讲述那整整60年的天路故事……


1老战士:一条路与一座城


我,是当年筑路大军的普通一员;我有一把铁锹,上面刻着“慕生忠之墓”。

那一年,慕生忠将军带着我们1000多名战士和民工,决心在这千年冻土中开凿出一条公路!

当时在驼工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青藏高原上根本不能劳动,一干重活就会死人。”队伍中有人开始闹逃跑,人心惶惶。连我使起铁锹来,也不敢用十分的气力。将军将大家召集到一起,说:“青藏高原的确太苦,你们一定要回家,我也不强留。我带着大家来运粮,粮运不过去,你们能走我却不能走。这样吧,大家临走之前,帮我开一天荒,往地里种点儿萝卜籽,我好留下来待命,自己养活自己,行不行啊?”第二天一大早,将近100名民工来到荒滩,挥起铁锹开荒。一天下来,开出来整整27亩荒地(后来被称为“27亩园”),所有的人都安然无恙。将军又把这些人集合起来:“谁说青藏高原上不能干重活?大家开了一天荒,这活也不轻嘛。修路就跟开荒差不多,有什么可怕的?”大家面面相觑,此后,再也没人说回家了,干活时每个人都把铁锹举得高高。

筑路伊始,将军就在自己的铁锹木柄上,刻下了“慕生忠之墓”这样五个字,决心“一战到底”。

这是一段怎样的艰难历程啊!雪水河,两岸巨石陡壁,一镐抡下去,石头上只留下一个白点,枯瘦如柴的施工队员,没日没夜地连续奋战。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严重的缺氧让人头痛欲裂,大风把帐篷吹上了天,人被冻得整夜缩成一团,十字镐磨得只剩几寸长,铁锹磨成“月牙铲”。为了公路早日穿过唐古拉,大家甚至跪在地上用手刨、用手指抠……最终,我们用7个月零4天修通的青藏公路,横穿“生命禁区”15座大山,跨越10条河流,通过560公里的冻土地带,把国外专家认定的“几乎不可能”变成完全可能!


2军医:他们,以牺牲身体机能为代价,一点点适应高原


这辈子,我一定要尽到一名军医的职责,为高原,为这些最可爱的人做点事。

90年代中期,刚分配到军医大学的我,第一次跟着老主任去青藏线做课题研究。

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安多、当雄……,巡诊在高原官兵中进行。我看到一张张触目惊心的验血单子,几乎每个在高原呆了10年上下的老兵,他们的红细胞、转氨酶、尿酸和胆红素这“四大指标”都远远高于正常值。今天的研究表明,世居高原的藏族人,其血管直径较内陆居民粗两倍,可供更多血液通过;其单位立方的红细胞体积更小、数量更多,携氧能力更强。而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兵,只能以牺牲身体机能为代价,一点点适应高原,担负起为国戍边的重责。

那次,我在青藏线一呆就是4个月。期间,我亲眼看到,在与唐古拉山口大风雪的搏击中,年轻的汽车兵一夜间倒下一大片,那紫紫的嘴唇、青青的脸,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还亲眼看见,一个19岁的新兵,到驻地没几天,就因高原脑水肿牺牲。去世时,领章和帽徽才刚戴上。

我还听到一个伤感的故事:有一年春节前夕,安多泵站副指导员张明义的爱人带着1岁零1个月的孩子来队探亲。当时,泵站在位干部少,张明义下不来,思夫心切的爱人就带着孩子到了海拔4700米的安多。可哪知道,绝情的高原,竟连1岁的孩子也不放过。一家人刚过完年,孩子就发起了高烧,出于求生本能,不停地喊妈妈。泵站军医给孩子打了针、喂了药,妈妈抱着儿子就往山下赶。车刚开出100多公里,孩子就停止了呼吸。来到山上和爸爸过了第一个团圆年的孩子,就这样永远闭上了那双渴望见到爸爸的眼睛。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张明义的妻子哭得死去活来,紧紧抱着孩子冰凉的身体,始终不肯撒手。风雪里,母子俩仿佛化为一尊合体的雕像。最后,在场官兵全都放声大哭。我听说,这个孩子就葬在格尔木烈士陵园……


3记者:我的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英雄的故事


原来,除了自然赋予高原的大美,更有我们中国军人双手创造的憾天动地的存在!

这张照片的主角叫郭和奎,他在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地区一干就是15年,被官兵们誉为“山大王”。有一年,他母亲患病住进医院,老人料到生命将要走向终点,唯一愿望是见到远在高原的儿子。当时输油任务正紧,他强忍思念,待忙完工作准备下山时,妻子的来信却告诉他:“母亲再也等不及你了,在一周前走了。老人家不停地呼唤你的名字啊!老人家等啊等,直到咽气的一刻,还吃力地问,今儿奎儿该回来了吧?”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哽咽了。5年后,操劳一生的父亲又患胃癌到了晚期。雪线上的郭和奎仿佛看到父亲期待的目光,看到母亲5年前失望的眼神。可是这时正值开泵前期,是输油工作中最关键的时刻。他想,等顺利开泵后就赶紧回乡。开泵的第二天,他急急忙忙上了路,下汽车上火车,下火车上轮船,风尘仆仆赶到家时,只看到客厅正中的墙上,那幅父亲笑容可掬的放大照片。父亲已去世一个星期。他呆住了,然后一头钻进厨房,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

我的镜头记录下了这样的画面:这位刚强男儿用发抖的双手斟满两杯酒,面对父母亲的遗像,一下子跪倒在地,失声痛哭:“爸、妈,儿回来晚了,对不起你们!你们病重时,儿没能给你们送一口水,端一碗饭,喂一片药,今天,儿做的这些饭菜,请你们尝一口,喝一杯吧……”


4炊事班长:为了高原的绿色,大家都是蛮拼的


我是个“兵三代”,爷爷是第一代格尔木人。关于“吃”和“住”的事儿,我最有发言权。

听爷爷讲,过去,官兵们吃上一顿新鲜蔬菜,的确是很奢侈的事。车队运菜到线上,经过半月辗转颠簸,一车鲜菜烂得只剩下发黄的帮子,冬季,大家只能吃窖藏的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

为了解决吃菜难的问题,官兵们挖开冻土,搬走石块,从红柳包上运来细沙土,在“世界屋脊”建起一个个半地下温室。没有肥料,就从百里之外拣来牛羊粪;没有水源,大家就背冰化水浇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雪域高原终于长出第一代嫩绿的菜苗,实现了官兵们梦寐以求的愿望。接着,官兵们陆续在整个青藏线、包括驻守在永冻层上的“三站”,建起了200多个蔬菜大棚和阳光温室,一年四季,蔬菜一茬接着一茬,即使冬天零下40多度的严寒天气,依然可以吃上鲜嫩的蔬菜。

现在我给新兵讲‘老三样’,他们都当作是传说了!

爷爷还告诉我,以前,“在这里栽一棵树,比养一个娃儿还要难!”当时慕生忠将军不信这个邪,他一面指挥筑路大军向南挺进昆仑山、唐古拉山,一面带领机关、后勤人员开荒植树。官兵们采取灌水洗盐碱及挖走沙石换来新土的方法,硬是在这盐碱戈壁滩上,植出了一片柳树林。

朋友,您相信吗?今天的格尔木,凡是树木成林的地方,地表以下两米的沙土都是置换过的;今天的青藏线,凡是有军人的地方,都会有一片绿荫!曾几何时,即将离队的老兵抱着营门口唯一一棵还有几片绿叶的树痛哭,遗憾自己从军以来竟终日面对无边的土黄色……


5藏族阿爸:金珠玛米,哑咕嘟


金珠的汉语意思是拯救苦难的菩萨,玛米的汉语意思是兵,金珠玛米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兵”。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拉萨人。我永远记得,1985年,唐古拉地区特大雪灾,是金珠玛米第一时间赶到灾区;1998年,那曲地区严重雪灾,他们又来帮助我们;还有2009年7月唐古拉地区山洪暴发,2010年4月玉树地震,都是金珠玛米来救的我们……

我还记得,2010年玉树地震,78岁的旦央老阿妈热泪盈眶,反复念叨着:“金珠玛米!救命菩萨!”朝着官兵竖起的大拇指,久久不肯放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豪吧!我们曾经是青藏线军人—李永合
铁路国产化搞那么多年,为什么青藏铁路火车头,还要从美国引进?
青藏铁路行-西宁至拉萨
青藏高原历险记
【精美音画】天 路/容乃玲☆制作发布:陈正明
自驾格尔木到那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