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年,上海的米店


部分图片和文字参考自网络

方校长编辑整理




        那些年,离家不远处一定有一家熟悉的米店(粮店),其数量比现在路上看到的金店还要多!所以,直到现在如果哪个行业开的门店多的话,大家会用“比米店还多”来形容,比如:“哎哟,现在中介公司比以前米店还要多哦。”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举,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和人口激增大大加重了对粮食的需求,供需矛盾日益激化。为了缓解供需矛盾,用为数不多的粮食养活全中国的老百姓,不得不采取凭票限量供应的办法。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开始对市镇人口实行定量、凭票供应粮食。相应地,粮食定量供应标准也很快制定出来。当时,城市人口按特重体力劳动到轻体力劳动、职员及脑力劳动者、学生、居民及各个年龄段的儿童分类,都有各自不同的定量。 同年9月,全国通用粮票正式发行使用,粮店买卖进入“票证时代”。


       当年的米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因为民以食为天嘛。 一个月要去米店几次。好一点的大米17.10元/百斤,稍差一点的16.40元/百斤;籼米14.30元/百斤,这个价格维持了几十年没变,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一般粮食不够吃的家庭,会多买一些籼米,因为胀性好,做出来的饭看起来多一些。那时粮食不够吃,还有面粉的比例。面粉指标可以买山芋,山芋是三分钱一斤,一斤粮票买七斤。山芋体积大,米店里山芋到货了就卸在门口的人行道上,大家要准备麻袋去装。邻居之间会相互告知:山芋来了,这次的山芋蛮好的,快去买。


        那个年头,米店的米全部是国家粮库里的存米。米店柜台通常有一米多高,柜台到地面的中间部分,有一个向外突出的木质或铁皮的漏斗状斜口,这个斜口是用米袋接米的地方。 到了米店先要踮起脚尖,透过柜台看看今天米的质量如何。米店里面一般有两个一米见方的木箱比柜台稍高,一个放大米、一个放籼米。在窄窄的木制柜台上还有两个放样品小木盒,一个放大米,一个放籼米。可以用手拿一小撮米凑近看看米的质量。


      上海的米店主要供应大米,米店设计也就以买米为主。过去米店的米都装在营业柜上方的小粮库里,做成大漏斗状,靠近底部有个手控开关,像放水龙头一样方便。放米孔下面是磅称,称上搁置着米斗,称足顾客所购粮食以后,营业员就叫顾客用空米袋套在柜台外的出米口上,当顾客回应:“准备好了!”,营业员就把大米倒入放米的斜木箱,大米顺斜面滑下出米口,等米下完后,顾客通常要拍打木箱口,有时候会有少量的米从板箱缝隙里震下,好心的营业员还会主动拍打米箱上部,不让顾客吃亏。柜台外还放着小扫帚和小簸箕,专供顾客扫回不小心洒落在外的米。另外,在米店的木柱子上,一定有预先准备好的小段麻绳,用手拉一根扎紧袋口背上肩头回家。









其他公众号转载请注明来源:方校长视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记忆中的上海米店~~
天潼路拾遗——粮食店
上海人的那爿粮店
记忆中的老上海米店 | 今朝格米好哇?
上海老店
【往事】我的少年回忆(之二)||陈亚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